APP下载

体态律动应用在高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策略

2022-11-23蒲晓冬宋冬菊

山西青年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教学方式

蒲晓冬 宋冬菊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 255000

体态律动指的是人随着音乐的旋律作出对应的肢体动作,且动作与旋律之间相互呼应的一种形式。这一律动方式于现实生活之中十分常见,例如通过鼓掌打拍子等。高职学前教育音乐课堂和体态律动之间有机地融合能够协助学生更为深入且全面地感受音乐旋律以及音乐内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幼教职业技能水平。高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中,体态律动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性,同时培养学生节奏感。体态律动课程应从学生聆听音乐开始,其中,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展现音乐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为精确地掌握音乐的节奏以及情感,对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一、体态律动的内涵及其应用现状

(一)体态律动的基本内涵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体态律动指在音乐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调动身体以感受音乐,借此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1]。课堂教学之中,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素养,能够较好地理解音乐带来的肢体动作,能够更协调的通过体态律动展现音乐的节奏、内涵。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认知有限,故教师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施教,特别是高职学前教育学生以女生居多,体态律动感较为丰富,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故而,作为教师,明确学生的基础特征,并据此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活动,合理引入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将肢体的活动和音乐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更为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以及演唱能力,进而指导学生完成基础的教学目的,实现学生更大的提高。

(二)体态律动应用现状

体态律动教学方式最早由学者达尔克罗兹提出,这一教学方式一经提出,即广泛应用于绘画、舞蹈以及表演等多种艺术教学之中。该教学方式将人的身体视为主体,要求学生在律动期间让肢体伴随音乐的节奏感或是音乐旋律作出相应的动作,例如跳动或是用手进行拍打等,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正因如此,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受到全球各个地方音乐教师的认可,并得以广泛地应用。

二、体态律动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中应用价值

(一)提高学生创造潜能

新时代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承担幼教培养任务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借鉴、引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各种方式、技能的融会贯通,全方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业技能[2]。幼儿教师担负着启迪祖国未来的使命,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不只是重视音乐知识的教授以及作品的鉴赏过程,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素养的提高。教师需要尤为强调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要实现该目标,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并不能实现。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将教学与体态律动结合为一体,最大限度发挥体态律动的优势特点,指导学生于肢体动作之中感受音乐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以推动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这也是体态律动运用于音乐教学中价值的展现。

(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热情

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天性活泼,音乐感强,节奏感突出,表现欲望强烈,容易接受、应用体态律动技能。因此,音乐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体态律动的动感特点,据此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兴趣。音乐教师结合学生现实状况,根据教材之中的内容,合理引导学生做出体态律动,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切体会到音乐带来的美感,提高艺术修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想象力自然有所提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以及节奏的律动展现个人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以及感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三、高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策略

(一)加深学生节奏强弱理解

音乐作品之中,只有音调与节奏合理的融合为一体,才能充分抒发音乐的情感。故而,教学期间,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也需要将体态律动带入音乐作品之中,加深学生对音乐音调的掌握。一般情况下,音乐音调展示期间,教师普遍依靠肌肉活动的动作予以展示。以3/4节拍之中强拍为例,许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之中,会将手向上方拍,而弱拍则在两条腿之上拍一下。若是为4/4节拍内的弱拍,部分教师会用一只手向上方拍,若是强拍,则两只手向下方拍。教师教授学生时,告知学生音调与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教授音乐音调与节拍时,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有更为深入地了解。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期间,往往会借助不同的感官进行学习,教师通过该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对提高学生注意力以及记忆力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为例,该歌曲是我国国歌,所有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并感悟其中所传达的精神与情感。实际教学期间,该歌曲节奏较为紧凑,适合引导学生借由体态律动感受节奏变化的特征,以便学生能够感受歌曲之中所传达的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教学初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伴随音乐节奏开展体态律动,要求学生在律动期间,可以观察学生对节奏的把控情况。之后,教师利用手势指导学生,要求学生伴随教师的指挥调整动作幅度,以深入感受歌曲之中情感色彩的转变。但是,体态律动仅仅是学生伴随音乐节奏而做出的肢体动作,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有关知识以及作品情感的了解,以此更为深入地剖析作品,教师需要为学生讲授更多有关音乐鉴赏的知识,然而必须应用肢体语言予以展现,使得音乐理论课程知识更加具有趣味性。

(二)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基于对艺术欣赏能力的更高要求,教师应通过个性化的引导方式,不拘泥于固定的体态律动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体态韵律动作,通过合理的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体态律动技能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发展,帮助其形成优秀的学习习惯[3-4]。因此,将体态律动与音乐课堂教学紧密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以及音乐素养,使得学生形成更好的学习兴趣。通过根据不同学生音乐能力设置相应的体态律动标准,利用既有的多媒体环境使得学生具有将学科理论知识予以科学转化的能力,在更为轻松的环境中感受歌曲传达的情感。如此一来,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有助于其更为深入地感受音乐的旋律以及节奏。

以《西湖美》这一课为例,该音乐作品主要赞美江南风光的秀丽,而教师也需要做到利用歌曲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的风光。在开展歌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个人生活阅历差异,有的可能未去过西湖,不能深切感受西湖秀丽的风光。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歌词转变为更加直观且具象的画面,协助学生感受歌曲所营造的情景,具有能够随着歌曲开展体态律动的意识,引导自觉形成律动习惯。特别是在歌曲高音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身体上扬,低音区,指导学生的身体下倾,以此引导学生沉醉于歌曲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深入感受歌曲传达的意境。

(三)培养学生情感与音乐素养

高职学前教育以培养能歌善舞的幼儿教师为己任,在音乐教学期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身体律动的能力,当学生具备较为优秀的音乐感知力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做出舞蹈表情,以此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5]。以《表情歌》为例,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歌曲做出相应的表情,包括愉悦、愤怒以及焦躁等,然后结合歌曲的基本旋律以及传达的情感,指导学生在歌舞融合之中掌握音乐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应用身体做出的舞蹈律动,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以及欣赏水准,使得学生神经始终处于刺激的状态,有助于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以《天鹅湖》这一课为例,教师鼓励学生随着音乐做出舞蹈动作,共同感受音乐和舞蹈之间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特殊魅力。教师利用学生肢体舞蹈律动,可以令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之中的感受以及氛围,无需教师做出多余的解释,便可令学生感受音乐之中传达的情感。在高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之中引入舞蹈的律动,可以令音乐教学更加富有魅力,健全传统音乐教学之中出现的缺陷,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四)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高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音乐表演根底,所以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体态律动的艺术美感和对音乐的整体把握,因此而产生的问题是提高学生对体态律动作用的了解。对此,教师可尝试将体态律动与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有机地融合[6]。以作品《土耳其进行曲》为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对音乐的表现方式予以设计,先指导学生通过踏步感受进行曲的行进感,在对行进曲整体风格有初步了解之后,结合不同主题设计相应的律动。A主题的律动方式为踏步,B主题律动方式为敲鼓。律动之间的差异,可以协助学生对主题表现顺序有更深的记忆,教学整体质量以及效率也将得到显著的提高。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大阅的视频或是一些行进曲中较为常用的打击乐器,使得课堂内容氛围更为活跃,教学形式更加多样,避免课堂气氛的沉闷。

(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体态律动在音乐课堂之中的科学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舞蹈能力[7]。高职学前教育对于学生的音乐舞蹈技能要求较高,但因为个人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水平以及音乐潜能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即便是相同的歌曲,学生在律动表达方面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也是导致学生音乐成绩差异的根本原因。教师教学活动不应限制学生的行为,在不考虑学生差异性的情况下为学生制定相同的学习计划以及目标,而是重在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个人潜能以及学习能力设定对应的教学目标以及律动标准,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合作氛围之下不断加强个人舞蹈能力,以感受音乐的内涵。

以歌曲《草原牧歌》为例,该歌曲是十分典型的蒙古族音乐作品,融合了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风格,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作为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了解,作出相应的体态律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自由编排蒙古族舞蹈,将个人对音乐的感悟融合在舞蹈作品之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课程内容也更为丰富,还可以为学生树立相应的民族意识,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高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师在教学期间,应明确体态律动的应用价值,通过体态律动,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8]。故而,教师可通过体态律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情感与音乐素养,将体态律动融入音乐教学之中,以提高音乐教学整体效率,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教学方式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浩然听笔走龙蛇,气格疏朗体态健——浅论“海上四大家”蒲华的书法
和谐律动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三个经济”律动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动物玩家之蝴蝶鱼
怎样使你更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