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街区中人群活动偏好的主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例

2022-11-22项振海班鹏飞陈笑葵

中国名城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老年人步行人群

项振海,李 青,班鹏飞,陈笑葵

引言

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多彩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内涵优化、高质量转型时期,营造全龄友好的历史街区环境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推动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干预或场所营造构建全龄友好的历史街区建成环境,使其能够在保持原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市民和游客对美好公共生活的向往,既是当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1 研究现状

在我国,保护城市历史街区自1986年被正式提出,在1996年“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得到推广,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的颁布逐步走上制度化道路[2]。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基本原则、保护方法、实践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满足当时亟待理论指导的实践行动的需要。在原则上,原真性、完整性、渐进式更新和以用促保的理念受到充分认可[3-6];在方法上,学者们根据屯溪、平江等地实践经验,针对前期调查、保护范围划定、整治方式、尺度控制等问题提出分项研究、分级控制和分类保护的操作方法,初步构建起我国历史街区基础保护方法体系[7-10];在实践问题上,历史街区不同发展背景和保护与更新方式所引发的问题纷繁复杂,但大体可概述为历史风貌的建设性破坏、原住民搬迁、资金筹措困难、过度商业化和地方保护意识淡薄等。对此,阮仪三等从保护规划内容、保护更新措施和保护范围确定3个方面给出建议[11]。耿慧志等借鉴西方经验,提出开发权转移、容积率奖励、资金补贴等调节措施[12-13]。

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上述论见为各地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实践和认知向纵深发展,偏重定性归纳的保护理论对现实矛盾支撑不足的瓶颈日益显露[2]。其中一个方面表现为部分历史街区在以用促保的实践过程中空间活力分布不均衡态势明显[14]。由此,剖析历史街区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与机制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既有研究从“主观意愿”和“客观行为”两个维度展开探讨,有学者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结合居民和游客的主观评价来分析影响历史街区活力的建成环境因子,并借助统计学手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实践开展[15-17]。但此方法主观性较强,对使用者的行为活动状况关注较少。建成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18],良好的建成环境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群活动与生活场所交互,成为城市活力的来源[19-20]。因此,另有学者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观测或爬取开源数据量化人群活动情况,借助相关性分析手段揭示其受建成环境影响的因素,认为历史街区可达性、功能密度、街道长度[14]、功能混合度、餐饮设施密度、历史资源分布、地标等建成环境因素显著影响人群活动[21-24]。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历史街区活力分布不均的具体表征及内在成因,但其普遍关注人群活动的整体情况,较少有对其活动偏好的主体差异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历史街区中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的活动偏好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是,那么引起此类现象发生的建成环境因素有哪些?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历史街区中游憩活动的建成环境因素,为全龄友好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结合实地调查和网络开源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的活动偏好特征,借助逐步回归分析揭示其受建成环境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全龄友好的历史街区空间优化策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范围

文明街历史街区是昆明仅有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昆明老城区城市传统中轴①沿线的代表地段之一。街区文化主要由以“一颗印”民居为代表的多元建筑文化,以儒学、抗战事迹、名人轶事为主的精神文化,和以市井商业为典型的民俗文化组成[25]。本文在《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2018年)确定的保护范围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划定研究范围:南至南屏街、北至华山南路、西至五一路、东至正义路,面积约23 hm2(图1)。为了方便后续对比和分析,将研究范围内主要的人群活动空间根据道路交叉口位置划分为26个大小各异的独立观测空间(图2)。

图1 研究范围

图2 观测空间分段

2.2 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频次分析法梳理既有文献,并结合文明街环境特色确定评价指标,结合调研数据和开源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对比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在26个独立空间中的活动强度差异归纳其各自的活动偏好。最后,借助逐步回归分析揭示影响不同人群活动偏好的建成环境因素,并根据结果提出历史街区环境优化策略(图3)。

图3 研究框架

2.3 指标选取与量化

关于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雅各布斯(Jacobs)认为适宜的街道长度、开发密度和不同年代建筑的混合有助于提升城市活力[26];盖尔(Gehl)指出功能混合、慢速交通、开敞空间和柔性边界能够有效提升公共空间活力[27];维卡斯(Vikas)认为可达性、街道设施、商铺类型、建筑立面等在活力激发中有着重要作用[28]。国内,徐磊青等实证了商业界面长度、座椅设施影响站域空间人群停驻行为[29];龙瀛等认为区位、功能混合度和功能密度显著影响城市街道活力[30];刘冬等实证了形态结构和空间场所对滨水区活力的影响[31]。

关于历史街区活力的影响因素,有学者发现历史感、整洁度和商业热度是城乡居民重点关注的内容[32];另有学者在北京、广州、成都、昆明等地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可达性、功能密度、街道长度[14]、功能混合度、历史资源分布、地标等有助于塑造历史街区活力[21-24]。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界面透明度、过渡空间、建筑风格等要素显著影响了游客的停驻行为[33]。

在不同人群的户外活动需求方面,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儿童和老人两个群体。就老年人群而言,有研究表明广场面积和绿视率[34]、步行设施以及购物场所可达性[35]受到老人关注,而空间视域、道路密度及拓扑形式、土地利用模式等与老人户外活动行为息息相关[36];针对儿童户外活动需求的研究表明开敞空间、绿视率、环境色彩、娱乐和座椅设施等是其重点关注内容[37-38]。

采用频次统计法对既有研究涉及的实证指标进行筛选,最终从区位、界面、功能、形态、设施、景观6个维度选取28项建成环境指标。活动偏好通过比较两类人群在26个观测空间中的活动强度差异进行分析与归纳(表1)。

表1 指标体系

2.4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通过实地调研和爬取网络开源数据获得。其中人流量数据由观测者采用截面计数法[40]于26个空间的居中位置进行记录,为尽可能避免偶然性带来的影响,获取工作日和节假日各4个天气晴朗日子的人群活动数据,时间跨度为2020年8月-2021年5月。其中,工作日采样时段为2020年8月27日-28日、2021年5月13日-14日;节假日采样时段为2020年8月29日-30日、2021年5月15日-16日。具体时间段为8:30-12:30和14:30-20:30,每隔2 h观测5 min。在观测过程中根据行人体貌特征划分为青少年(需要成人照看的儿童除外)和中老年两个年龄段以便后续研究。区位、界面、功能、设施和景观维度26项指标的数据均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形态维度所涉及的路网数据来源于高德地图应用程序接口(API),并通过实地抽样测量进行矫正。根据文明街以步行为主的出行方式,选取步行5 min、10 min和15 min分别对应的400 m、800 m和1 200 m作为sDNA分析半径进行量化分析。

3 文明街两类人群的活动偏好特征

取8 d人流量数据的平均值表征活动强度以减少偶然性的影响,经过处理得到青少年和中老年两类人群的活动强度(图4)。从曲线走势可以看出文明街中两类人群活动强度的分布情况存在差异:(1)青少年人流量曲线波动较大,而中老年人流量曲线相对平缓;(2)在6号、9号、11号等空间上,青少年的人流量相对其整体数据而言偏低,而中老年人群则恰恰相反。为了说明差异,下文将结合图表探讨文明街中两类人群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归纳其各自的活动偏好特征。

图4 人群活动强度

3.1 青少年活动强度分布及偏好特征

将青少年人流量数据落位到26个观测空间上(图5)。可以发现青少年在文明街的活动强度大致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10、13、16号空间的活动强度相对较高,而21、23、25号空间的活动强度相对较低。根据活动强度的分布情况,可见青少年在文明街中更倾向于聚集在正义路南段、中段以及景星街等区域。

图5 青少年活动强度分布

3.2 中老年人群活动强度分布及偏好特征

将中老年人流量数据落位到26个观测空间上(图6),可以发现中老年人群在文明街的活动强度大致呈现中间高、北边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9、11、12、13号空间的活动强度相对较高,而18、21、25号空间的活动强度相对较低。根据活动强度的分布情况,可见中老年人群在文明街中倾向于聚集在甬道街、吉祥巷、南屏街以及正义路等区域。通过对比青少年的活动偏好区域可知,除了正义路、南屏街和景星街等两类人群聚集的主要街道以外,中老年人群更多地活跃在甬道街、吉祥巷等区域,这充分说明文明街中的人群活动偏好存在主体差异。针对影响上述两类人群不同活动偏好的建成环境因素,进一步借助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揭示。

图6 中老年人群活动强度分布

4 文明街中人群活动偏好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揭示影响文明街两类人群活动偏好的建成环境因素,分别将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的活动强度作为因变量,将28项建成环境指标作为自变量。在SPSS软件中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两个模型调整后R2分别为0.812和0.711,说明均拟合较好;VIF值均小于5,D-W值接近2,说明两个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性;结合正态P-P图发现两个模型的预测点分布与渐近线趋势基本吻合,说明数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整体构建较为稳定。

表2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4.1 影响青少年活动偏好的建成环境因素

根据非标准化系数构建文明街中青少年活动偏好的影响模型,公式可表示为:青少年活动强度=-107.222+202.890×购物设施密度+7.372×适宜步行宽度+511.360×餐饮设施密度+0.006×历史资源分布。根据标准化系数可知,4项建成环境指标按影响力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餐饮设施密度、适宜步行宽度、购物设施密度、历史资源分布。

4.1.1 餐饮设施密度

餐饮设施密度是影响历史街区中青少年活动偏好的重要因素。公共空间中餐饮类店铺越多,越能够吸引青少年聚集。以文明街为例,青少年活动强度最高的正义路南段除了沿街的餐饮类商铺之外,街道中央还增设了主营零食和饮品的可拆卸商铺以满足游客需要。而活动强度较低的云瑞西路、云瑞东路等区域则较少配置此类功能。

4.1.2 适宜步行宽度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中适宜步行的范围越大,越容易吸引青少年聚集。将正义路南段、景星街与活动强度相对较低的光华街做对比。前者实施交通管制,全面禁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入。而光华街沿街虽然混合了餐饮、购物类功能,但人车混行的交通状况割裂了游客连续的游览体验。

4.1.3 购物设施密度

购物设施密度是影响青少年聚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且应该重视餐饮和购物功能的混合。正面例子是南屏街、正义路和景星街,而与之相反的是钱王街、文明街(街区中的一条街巷)等区域,两者都有良好的步行体验和餐饮服务体验,但后者较为单一的功能布局可能是导致活动强度偏低的原因。

4.1.4 历史资源分布

空间到历史资源点的距离显著影响了青少年的活动分布。这一结果表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原真性、完整性对于当下提升城市活力、构建全龄友好的街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4.2 影响中老年人群活动偏好的建成环境因素

根据非标准化系数构建文明街中中老年人群活动偏好的影响模型,公式可表示为:中老年人群活动强度=-39.658+57.294×功能设施密度+0.011×公共交通便捷度+1.374×适宜步行宽度。根据标准化系数可知,3项建成环境指标按影响力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功能设施密度、公共交通便捷度、适宜步行宽度。

4.2.1 功能设施密度

历史街区中各类功能越齐全、店铺数量越多则越能吸引中老年人群聚集,这一点通过甬道街和云瑞东路的对比可以看到。甬道街沿街商铺林立,商户多做文玩、珠宝生意,近年来街道中央更增设了可拆卸商铺。而与之一街之隔的云瑞东路只有两三家木质家具店,萧条的商业导致中老年人群活动强度偏低。

4.2.2 公共交通便捷度

距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显著影响了中老年人群在历史街区中的活动偏好,这是大部分中老年人群借助公共交通进行长距离出行的习惯所决定的,也表明提升历史街区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有助于构建全龄友好、充满活力的街区环境。

4.2.3 适宜步行宽度

历史街区中适宜步行的范围越大越容易吸引中老年人群聚集。这是影响中老年人群与青少年活动偏好唯一相同的建成环境因素,印证了公共空间的步行友好性对历史街区中人群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开源数据,构建了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归纳了昆明市文明街中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活动的主体偏好,并借助逐步回归模型,将6项建成环境因素对历史街区中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活动偏好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历史街区中人群活动偏好存在明显的主体差异;(2)影响青少年活动偏好的建成环境因素按影响力排序为:餐饮设施密度>适宜步行宽度>购物设施密度>历史资源分布;影响中老年人群活动偏好的建成环境因素按影响力排序为:功能设施密度>公共交通便捷度>适宜步行宽度。

5.2 建议

基于研究结论,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实践提出以下4点建议。

(1)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保存状况是评价历史街区的基本标准,研究证明也是街区保持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优化历史街区空间环境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持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功能置换等形式展现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

(2)顺应人群活动偏好的主体差异,促进历史街区功能混合与多样性。不同人群活动偏好的差异决定了单一功能的空间难以满足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在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可以通过整体策划、市场运营的方式提升功能多样性和街区活力。

(3)注重历史街区空间的公共性营造。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外部场所,亦是人、建筑、外界交通联系的枢纽。空间场所、边界以及小品等的塑造,都与人群活动休戚相关。因此,应营造多种氛围的公共空间,并借助良好的视觉引导系统实现多类型公共空间的有机整合。

(4)提升步行友好性,重视无障碍步行环境的营造。在历史街区中,舒适、连续的步行环境对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的游览体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就现状而言,当前实践对历史街区步行友好性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如文明街内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文庙与街区主体部分被主干道割裂,光华街人车混行现象严重,安全性和舒适性均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后续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应当做好效能评价,合理编制交通规划,构建舒适、安全、连续的历史街区慢行交通体系。

6 结语

本文归纳了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活动的主体偏好,但是在青少年、中老年人群的时空活动规律差异方面研究不足,下一步可结合不同群体的时空行为特征,对人群活动偏好及建成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在调研过程中仅通过行人体貌特征区分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在指标选取上主要以中观尺度的建成环境要素为主,后续可通过问卷、访谈和观测结合的手段精准区分两类人群,分析其心理与生理活动状况,探讨声音、气味、装饰、色彩等微观环境要素对人群活动的具体影响。

注释:

①昆明城市传统中轴线自明清时期形成,轴线北起五华山,沿正义路直抵原近日楼。沿线连接文庙、文明街历史街区、忠爱坊、南强街区和东西寺塔等地段。

②香农熵可衡量信息的多样性,公式为:Diversity = -sum(pi×lnpi),(i= 1,…,n)。式中Diversity 表示功能混合度,n表示功能类别数,pi表示某类功能数量与所在空间功能数量总和的比值。

③sDNA 接近度指标可以反映某个空间作为出行目的地的潜力。

④sDNA穿行度指标可以反映某个空间作为出行选择路径的潜力。

猜你喜欢

中老年人步行人群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在逃犯
中老年人食物嵌塞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中老年人健康的四大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