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相似型目的地集体记忆差异研究
——以江南水乡4处古镇为例

2022-11-22户文月

关键词:南浔古镇江南

户文月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0)

江南水乡古镇作为“水”文化和“古”文化交融点的文化遗产群,有着丰富的物质遗存和文化内涵,是江南地域文化的重要记忆载体。而在旅游业和城镇化建设的作用下,作为古镇生活文化、生产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储存器”的集体记忆也呈现弱化甚至消亡的困境。纵观国内外有关集体记忆的相关研究,国内有关集体记忆相关研究还有待丰富,尤其在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古镇上具有进一步延展的空间。现有国内古镇研究成果已十分丰硕,但多集中在“场所”[1]和“空间”[2]等物质层面的开发保护、空间形态的描述,而在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相结合下对传统古镇居民“集体记忆”的研究较为缺乏。而古镇居民的集体记忆,是识别古镇特色的重要来源,对重塑古镇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方法

利用视频截图软件和文本分析工具对网络语境下的视频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取相关数据。大型人文纪录片《记住乡愁》较为真实地纪录了大量的生活场景、历史故事,因此较好地展示了集体记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3]。汪芳等[4]通过《记住乡愁》对传统村落集体记忆进行研究;郝雨等[5]借助《记住乡愁》讨论中国乡村宗族文化及其传播效果;宋颖[6]借助《记住乡愁》开展赫哲族乡愁情怀的多诉求研究。因此,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纪录片进行集体记忆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1.2 研究对象

以江南水乡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江南水乡古镇中公认度较高的古镇和《记住乡愁》纪录片涉及的古镇内容,在考虑古镇形象认知度的基础上,最终选取南浔、同里、枫泾和千灯等4处古镇的视频文本作为分析对象,对所获取的视频文本进行集体记忆元素识别提取和维度构建。为古镇应如何做好古镇风貌引导、保护空间肌理;如何有效保护、延续古镇历史文化;如何传承、活化集体记忆,增强集体认同,进而重塑古镇活力提供相关建议。

2 记忆维度研究结果

2.1 古镇集体记忆元素差异分析

借助ROST CM 6.0软件对文本内容进行高频特征词分析。

首先,从词频数来看,4处古镇均有提到“江南”和“水乡”,在“江南”一词上,按照提及频次排列,依次为:南浔、同里、枫泾和千灯;在“水乡”一词上,按照提及频次排列,依次为:南浔、同里、千灯和枫泾。由此可见,南浔和同里在集体记忆中,仍以“江南”“水乡”作为主要陈诉着力点;而枫泾和千灯,尤其是枫泾,在“江南”“水乡”甚至“古老”这一传统认知上有所弱化。

其次,从词性来看,古镇集体记忆里涉及的多为名词,其次是形容词和动词。名词分为:地方性名词、身份性名词、宗训信仰性名词、物质景观性名词、非物质景观性名词和名人名仕。形容词包括“传统”“多年”“古老”等代表江南古镇“古”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气韵词汇。动词中,涉及“发展”“帮助”“选择”“教育”“延续”等词汇,折射出集体记忆传承延续的动态过程。

2.2 古镇集体记忆维度差异分析

绘制古镇集体记忆元素表(表1)作进一步古镇记忆的分析。

表1 古镇集体记忆元素表

在集体记忆的地方概念上,4处古镇均提到了“江南”,说明4处古镇无论是在客观空间地域上,还是在认知地域上,均集中于“江南”这一表达方式,与前面描述的“因地缘相近而造成资源相似”这一结论相符。其次,南浔和枫泾均提到了“上海”,但在地理区域上,南浔相较于其他3处古镇距上海距离最远,为理清这一问题,结合前期汇总的文本内容进行查阅,发现南浔集体记忆中提及上海均是与“经商”相关,这与南浔作为古代商贸古镇这一渊源相联系。而枫泾则是因“身处上海近郊”地缘关系,这也可以从“吴越”这一高频词看出。在地方概念记忆上,枫泾多侧重于客观的地域格局;南浔多侧重于其经商渊源,如出现的高频词“法国”,则是在介绍先祖因经商而见闻广的佐证。

在身份符号上,南浔、同里均提及了“百姓”,南浔、枫泾均提及了“父亲”,同里、千灯均提及了“老人”,枫泾、千灯均提及了“学生”“老师”。结合文本资料来看,南浔和枫泾古镇“父亲”的“以身作则”以及以父亲为代表的家族宗训是2处古镇集体记忆中引以为豪的内容;枫泾和千灯相较于南浔和同里,在对身份符号进行记忆时,则更多地融入了近现代事迹。

在精神信仰上,古镇表现出不同的宗训信仰。南浔的“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经商之道、同里的“进退、取舍”的处世之道、枫泾的“气节、风骨”的士族之风和千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不同的宗训信仰造就不同的为人处世的哲学观,而这正是古镇特色的精髓所在,应从集体记忆中挖掘并用于塑造古镇风格。

在物质景观方面,南浔集体记忆中提到了南浔独有的“百间楼”以及与先辈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蚕丝”,还有临水而建的“老宅”;同里记忆中提到了“三桥”以及富含先辈处世哲学的“园林”;千灯古镇集体记忆主要有“石板街”“茶馆”等物质景观的构筑物;而枫泾古镇,在前50个高频词中并未出现物质景观记忆元素。

在非物质景观方面,前50个高频词中,仅千灯出现“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景观,其他3处古镇并未出现非物质文化景观记忆元素。

在名人名仕方面,南浔和同里以先辈为主要记忆对象,枫泾和千灯在对先辈进行回忆的同时,以传承宗训家风的现代后继者为记忆对象。另外还有特有名词,如南浔的“四象”,从中可以看出南浔经商起家的特色文化,以及经商过程中“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行为规范,也印证着中国传统的耕读传家文化。在同里古镇中提及了“游客”,说明在同里集体记忆中,“游客”作为外来物,已受到同里人的关注。

3 记忆情感研究结果

3.1 集体记忆情感差异分析

借助ROST CM 6.0软件对文本内容进行情感分析,解析4处江南古镇集体记忆的情感维度(见表2)。总体来看,4处古镇集体记忆情感均为:中性>积极>消极。在积极情感中,南浔>同里>枫泾>千灯。在消极情感方面,枫泾>同里>千灯>南浔,消极情绪多与天灾人祸、战乱、手艺消亡等事件有关。关于天灾人祸集体记忆中涉及的字眼多为“灾荒”“瘟疫”“赈灾”“救济”“战乱”“牺牲”“武装斗争”“军阀混乱”“民不聊生”等,且均无“高度”消极情感。为理清古镇积极情感载体,结合文本内容分别对各古镇进行分析,汇总而成情感载体表(见表3)。

表2 古镇集体记忆情感特征表

表3 古镇集体记忆情感载体表

南浔在积极情感方面,集体记忆的载体有:(1)古镇先人事迹及家训宗训。优秀的祖辈先人是古镇歌颂的榜样,也奠定了古镇的民风。(2)古镇特色物产。特色物产是古镇人自豪的记忆对象。如南浔的集体记忆中“辑里湖丝”与江南水乡的气质一起印在集体记忆之中。(3)古镇特色美食。 “舌尖上的记忆,是最难忘怀的乡愁”。古镇美食是最有“味道”的记忆。(4)古镇特色景观。如富有“人情味”的百间楼,还有水乡特有的临水而居的亭台楼阁。(5)古镇特色习俗。南浔的“风凉夜话”习俗——“晚饭过后,吹着河边的凉风,老人会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孩子们讲古镇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同里在积极情感方面,集体记忆的载体有:(1)古镇先人事迹及家训宗训。任兰生的退思园传递出的“守礼法、讲合和、求进取”的人生哲学。(2)古镇特色景观。满载着同里人“进”的信念和“退”的情怀的退思园。(3)古镇特色构建物。在江南古镇的构建物中,青砖和青石板是最常见的物件之一,如同里的“青砖铺就的古巷”、千灯的“沿着灰色的廊檐延伸青石板”都是集体记忆中最具代表性的媒介。(4)古镇特色习俗。同里的“走三桥”——“千百年来,无论是婚嫁过寿还是赶考远游,都要在‘三桥’上走一遭,恪守着祖先的传统,祈盼着人生的幸福和美满”。(5)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新柔和、悠扬婉转的“同里宣卷”。

枫泾古镇在积极情感方面,集体记忆的载体有:(1)古镇先人事迹及家训宗训。陈继儒先辈把长期立身行道的感悟写成了家训《安得长者言》。(2)古镇现代继承者。医者徐小云——“古之医生从来都以悬壶济世为己任,不收昧良心的钱,不做昧良心的事,这是前辈教给徐小云的道理,也是徐小云时常对后辈们说起的话”。

千灯在积极情感方面,集体记忆的载体有:(1)古镇先人事迹及家训宗训。顾炎武先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情怀和骨气节操镌刻在古镇人的记忆中。(2)古镇特色景观。“脚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千灯古镇。(3)古镇非物质遗产。百戏之祖的昆曲创始人顾坚就是千灯人,还有培养了众多昆曲优秀艺术人才的徐允同老师——“徐允同承担起了这份传承家乡戏曲文化的责任,一个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尊重认同,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就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好诠释”。

保留和延续集体记忆,是勉励后代向先祖学习的重要手段。这些传统古镇集体记忆中蕴含的重义守信、德教育人、为国为民的厚重文化价值被子孙世代歌颂、传承。表3也进一步印证了积极情感载体越丰富,集体记忆积极情感程度越高。因此,记忆主体以历史人物为榜样、以先祖事迹为自豪、以延续品质精神为责任的积极正向的情感特征,正是江南古镇集体记忆得以有效延续的重要原因。

3.2 集体记忆语义关系网络差异分析

语义网络关系图通过构建文本中相关概念和词义中的特定关联,可弥补词频分析的不足,因此,通过绘制江南古镇集体记忆语义网络图(见图1)对4处古镇进行差异分析。

整体来看,古镇集体记忆在图1中呈现出“整体聚集、部分分散”的特点。网络密度最密的是“古镇”,从“古镇”延展出去的“水乡”“文化”“江南”“人家”等,符合江南水乡古镇的记忆特征。研究样本的古镇网络凝聚性和中心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南浔、千灯、同里、枫泾。且在4处古镇中,江南特有的印象词“水乡”“江南”距离千灯最近,其次是同里。

图1 江南古镇集体记忆语义网络图

分别对4处古镇进行差异分析:(1)“南浔”是中心性最高的对象,围绕南浔,集体记忆中出现的是“商人”“董份”“四象”“传统”“出去”等印象,与前述研究结果呼应,符合南浔商贸重镇的集体记忆。(2)千灯的集体记忆语义网络图中,环绕周围的是“水乡”“千年”“江南”“宁静”“石板街”“茶馆”“昆曲”等,相较于其他古镇,是最符合传统江南水乡古镇的印象描述。(3)同里从“古镇”一词延伸出来,涉及的语义网络仅有地方名称渊源的集体。(4)枫泾是唯一偏离于整体语义网络的古镇,围绕其周围的是“气节”“风骨”以及后继者“顾世雄”的事迹。

4 研究结论及思考

4.1 研究结论

结合《记住乡愁》纪录片,通过文本分析软件对江南古镇集体记忆进行差异化识别。研究结论如下:

集体记忆元素方面。江南古镇集体记忆元素主要体现在“地域地方”“身份符号”“宗训信仰”“物质景观”“非物质景观”和“名人名仕”等六个方面,且现存古镇保护状态与集体记忆具有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受地缘关系的影响,地处上海近郊的枫泾在“地域地方”方面,对“江南”“水乡”这种集体记忆认知呈现弱化趋势,且在对“身份符号”进行记忆时,以近期的现代事迹为主,缺少对古时事迹的追忆。

集体记忆情感方面。群体内共享记忆中的价值越规范、丰富,则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向心力和竞争力越强,情感载体越丰富。记忆主体以历史人物为榜样、以先祖事迹为自豪、以延续品质精神为责任的积极正向的情感特征,正是江南古镇集体记忆得以有效延续的重要原因。

4.2 研究思考

注重主体地位。集体记忆是一种沟通行为,在交际中存在选择性,未被关注的“沉默”记忆会被遗忘[7]。因此,实现平等对话和壮大文化主体,才能构建起传统古镇集体记忆的多向度表达方式,进而留住传统古镇集体记忆、记住乡愁和拓展传统古镇集体记忆空间[8]。 在后续古镇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引导“强势”群体选择有意义的“过去”;另一方面,基于集体记忆的可选择性和可重构性,积极引导记忆空间中的正面能动性,激发记忆中蕴含的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情感因素,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配合度。

保护记忆客体元素。个人记忆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在与他人的社会活动中被共同忆起,并且在特定社会背景中重建。记忆客体元素中的“纪念仪式”“家风家训”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现有研究已论证记忆需通过不断再生产才能传递下去[9]。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全面了解、梳理记忆空间的客体,对记忆客体元素进行挖掘、保护、弘扬和振兴。

活化记忆载体元素。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记忆载体尤其是景观和文化会发生、也需发生重构[10]。一方面要保护古镇特有的牌坊、牌楼等客观物质记忆载体;另一方面可对记忆载体元素进行创新,细分记忆元素构建新的文本、物件等载体,如建设承载“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经商之道主题的博物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题的爱国史馆等载体,以延续记忆,使具有相同记忆的群体的身份认同得到强化。

猜你喜欢

南浔古镇江南
南浔,果真难寻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古镇之旅
南浔颖园:小小园林尽显江南气质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光福古镇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