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岗课证赛”融通路径探讨

2023-01-25王琛梁晶马剑锋

关键词:竞赛岗位技能

王琛 梁晶 马剑锋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岗课证赛”综合育人机制在2021年10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第一次被提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第十五条明确指出要完善“岗课证赛”综合育人机制[1]。我国已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产业革命更新迭代,高等职业教育以《当代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依据,全面落实“三教”改革。“岗课证赛”融通是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精髓,是深化产教融合、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岗课证赛”四位一体的融通体现在“课与岗”“课与证”“课与赛”的融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经过对合作企业及同类院校(专业)走访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在“岗课证赛”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专业课程衔接有待提高

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环保类专业主要有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无论学生毕业于哪个专业,主要工作岗位都在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治理、环境管理等领域,面向环境监测站、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技术岗位群,从事样品采集、前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和审核,以及环保设施运营设计、室内污染物检测与治理、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大气脱硫除尘等工作。环保类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一类专业,但由于环保类设备投资巨大,且设备更新速度快,很多高职院校无法满足庞大资金需求,使人才培养停留在理论阶段,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衔接不力,造成知识技能不能与时俱进,不利于岗的实践、课的提高、赛的名次和证的考取。同时,在安排课程开设顺序时,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存在问题,往往要考虑到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数、每学期的学时总数、各专业课程的学时数,难以按照典型的工作顺序来开设课程,导致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大赛、工作岗位衔接不够紧密,课程内容与关键时间节点衔接不力。

1.2 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环保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预计未来十年依旧是环保事业的黄金时段,环保类技术人才缺口十分明显,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各环保企业迫切需求的。但实际上高职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更新慢、课程设置单一、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在顶岗实习时存在明显不够用等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实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但形式化的实践教学不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目前使用的都是近几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但环保类的标准、方法、法规更新速度快,教材更新速度慢,高职环保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都仍停留在理论化教学,没有与企业需求岗位相吻合,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内容也存在差异,与各项技能大赛所设项目也不完全相同。对于高职环保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不能尽快地适应岗位就会影响就业;对于企业来讲,还需要对学生开展一段时间专业的技能培训,造成时间成本的浪费。

1.3 任课教师企业一线经验不足

“职教20条”中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参加过教学能力比赛。教师自身从未在企业一线工作或者锻炼过,也没有参加过省级及省级以上的比赛,就无法做到亲身实践、以身示范。岗位要求是上岗的硬性要求,职业资格证是学生必备的毕业资格证书,技能大赛是专业建设的指挥棒,只有教师有丰富的教学比赛和岗位一线工作经验,将其与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将专业教学与岗位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考试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要求相结合。

2 以“三教”改革为基础,加强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岗课证赛”融通

2.1 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着理论与实践双重教学任务,担负着“一专多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重任。“双师型”教师是推动“三教”改革的关键,具有基础性地位。聚焦产教融合和多元引导,围绕“双师型”教师高等性及职业性能力要求,以工学结合、校企共促教师培训为核心,以教师分层分类评价认证为目标,以技能竞赛及教学竞赛为平台,对标“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优化“岗课证赛”融通发展路径[2]。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一是教师高等性及职业性能力方面。规范教师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等,通过专项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融通能力,每位教师都应做到善于把握情感规律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在思想政治上积极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二是工学结合、校企共促教师培训方面。一方面是校企共同建立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为主体、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为辅助、企业能工巧匠参与的“综合型”教师团队,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内涵建设;另一方面结合环保产业链及环保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双元培训模式,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教师分层分类评价认证方面。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从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年度考核。四是技能竞赛及教学竞赛方面。坚持以赛促训,将竞赛内容融入“双师型”教师培训,借助竞赛平台,跨越学校和企业进行环境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如邀请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参加讲课比赛和技能竞赛演练,组织交流会进行参赛经验分享,合作开发相关课程模块资源,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职业素养和实操水平,从而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2.2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职业院校“岗课证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新型教材开发,主要是围绕最新行业认证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展开。校企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课程教学—技能竞赛—企业考证”相通培养。因此,重视“岗课证赛”开发优质资源和教材,鼓励校内外教师合作编写活页式教材,依据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将各类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内容融入教材设计中,对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验收标准,以及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要求,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教材配套的精品教辅资源,最终实现“岗课证赛”融通[3]。以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环境监测技术”课程为例,现已连续四年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设在线精品课“环境监测技术(林区篇)”,同时校企共同开发活页教材,除融入常规的教学内容,还增加了环保类企业岗位技术规范、仪器操作使用指南等内容;增加课程思政元素、课程实验安全规则、新工艺设计;增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的赛项内容、1+X职业证书内容、社会从业资格内容,将岗位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知识及技能素养,再转化设计成教材的项目任务,最终完成“环境监测技术”活页教材,推进“岗课证赛”融通的新形态教材开发。

2.3 采取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保障“岗课证赛”综合育人。课程教学方法采用两个课堂形式:第一课堂是基于岗位技能、证书要求和竞赛制度,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基于岗位需求的仿真训练、竞赛模拟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通过采用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方法,在岗位要求、职业资格、竞赛内容和课程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岗课证赛”四位一体的内容要素整合。以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开设的“水处理技术”课程为例,主要是帮助学生毕业前取得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是教师引导岗课转化,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实操水平,培育和传承好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首先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教师对接整合、重构再造一体化课程设计,在第一课堂借助水处理具体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熟悉水处理技术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重视课堂氛围和教学反思。其次在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中厂”合作的优越条件进行真岗实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仿真软件,以适应岗位工作内容和基本流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二是以行业认证为支撑,教师对接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行业企业岗位职责,把职业证书所体现的行业先进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和教材,开发“水处理技术”课程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内容,在第一课堂开展项目教学,在第二课堂推进仿真训练,使学生掌握行业认证的知识要点。三是应用竞赛式教学法,教师以岗位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为切入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水处理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水处理行业的岗位需求分析,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赛项相关的教材和课件融入学案设计,把赛项设备转化为教学设备、赛项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赛项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赛项评价转化为教学评价,将比赛制度引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采用适应岗位需求的“岗课证赛”的教学方式改革,将岗课转化、行业认证、技能竞赛作为标杆,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 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岗课证赛”融通方法与实践过程

所谓“岗课”融通是将环境监测专业课程定位为以环境监测、环境检测类等第三方企业人员工作岗位,根据环境监测、检测内容和能力要求,构建融岗位工作能力及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课证”融通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污水处理”“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力争使学生在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环保类职业资格证书;“课赛”融合是将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赛项内容嵌入课程教学之中,以赛项内容作为教学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竞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3.1 “岗课”融通方法与实践

根据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构建与行业、企业、职业需求相配匹的专业群课程,实现“岗课”一体、职业岗位与学校育人贯通,以岗位为引领向任务化转化。以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开设的“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实验部分为例,学生就业一般在第三方环境检测类企业,主要工作岗位为采样员、实验员、报告编制员等,未来职业可发展为质量监督员、报告审核员、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通过校企合作确定岗位任务工作化领域和职业能力,转化为可教可学的具体教学任务。瞄准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基于能力培养目标和行动逻辑,以岗位倒推课程内容,确定氨氮测定、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六价铬测定等实验教学内容,为实现岗课融通奠定基础。

3.2 “课证”融通方法与实践

“证”包括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检验和证明学生学习达标的终极指标。课证融合是以取证为重点,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1+X是促进“三教”改革的有效举措。2020年3月,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环保类专业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试点(黑龙江仅两所高职院校获批),在此背景下有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进行“课证”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成为环保类专业试点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我校环境类专业为例,一是重视“课证”融通的过程赋能,结合行业标准、岗位技能和考证内容,在考取证书前进行集中培训,做到在规定时间内按相关要求完成实验。二是重视学生“课证”融通的双证获取,将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考核的知识要点、技能素养等,融入到“课证”融合教学之中。根据近几年实验考核内容来分析,实验考核的内容大体上可以确定为三选一,这些实验内容在以往的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但是不够精准,教师围绕双证及就业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规范要求,完善课证教学内容,为学生双证毕业提供支撑。

3.3 “课赛”融通方法与实践

利用技能大赛联合企业协同育人是“课赛”融通的重要经验之一。各级别的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参加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我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共同做好师生技能竞赛工作,对接省级、国家级竞赛要求,提前谋划,高标准地组织参赛学生的选拔和日常备赛工作。从我校历年技能竞赛反馈情况来看,参与竞赛的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在实践操作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抗压能力,还掌握了环保行业的新技术、新动态。虽然代表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是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但竞赛人才选拔过程中的成效惠及面是很广泛的。完善课赛融合实施校企协同育人,能够有效地解决竞赛与教学两张皮的问题[4]。教师把水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按照赛项内容设置课程内容。组织往届获奖学生将赛前准备、比赛过程中的成败经验分享给在校生,鼓励他们参与校内竞赛选拔感受大赛氛围。以“水环境监测”技能大赛为例,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而且要求精准度高、时间短,这需要授课教师有丰富的实验经验和学生刻苦的反复训练。不建议参赛学生单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是应将技能竞赛融入课程中。开放课赛融通的校内实训基地,营造公平的训练环境,将赛项资源惠及学生,力争30%的学生均具有参加省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的能力,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

4 结语

“岗课证赛”融通路径的关键在于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完美的融通使专业课程与监测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教学项目与技能竞赛的无缝融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道德培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因此,将“岗课证赛”有效地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环保类专业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和“三教”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服务区域环保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环保人才。

猜你喜欢

竞赛岗位技能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创新思维竞赛(3)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创新思维竞赛(6)
画唇技能轻松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