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22-11-22田云国
田云国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237016)
2022年7月,《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的发布和《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重新修订都向我们释放了一个重要讯号,就是旅游度假区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度假旅游本身就是旅游发展的必然阶段,是观光旅游的升级版,也是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体现。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消费观念都颇为相似的日本和韩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是度假旅游的一个门槛儿,此时休闲度假的理念、需求和消费都有明显转变和提升[1]。我国人均GDP和山西人均GDP分别已经在2019年和2021年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标志中国度假旅游时代已经来临。为此,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山西“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推动了各县发展全域旅游。2019年出台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也把“旅游度假区”列为旅游供给体系中必备要素之一,进一步促进了山西省级乃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新冠疫情在国际上的持续蔓延,出境旅游萎靡不振,必然会导致大量高端的度假旅游人群回流,进而带动国内旅游度假区的高质量发展[2]。因此对于山西旅游业来说,迎来了旅游度假区建设与发展的黄金时期。
1 山西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现状
山西省从2013年开始评定第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截至2021年底共有4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但是没有一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经过对山西4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数据分析,发现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1.1 分布不平衡
关于山西省内的区域划分一直没有一个官方的明确说法,但从传统习惯和地形走向上来说总体上可分为晋北、晋中、晋南和晋东南四大区域。山西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主要分布在晋中区域,数量超过了一半,占比52.2%,晋南和晋东南区域占比较少。研究发现,在晋中区域里也存在着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四个地级市数量差别很大,晋中市15家,占了一半以上,而省会城市太原居然一家没有。有的地级市旅游资源较少,可以理解,比如朔州和阳泉,但是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例如太原和运城省级旅游度假区较少就显得不正常了。
1.2 主题资源类型丰富
首先,山西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广义的山地占到全省面积的80%,因此可以看到山西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中“森林山地型”最多,占比达32.6%,且广泛分布在四个区域,以晋中区域为最多。其次,在山西也分布着较为丰富的温泉资源,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同、忻州、临汾、运城的断陷盆地地带,“温泉型”省级旅游度假区占比23.9%,且也主要分布在断陷盆地地带,主要集中在晋北区域,这个得益于大同、忻州的温泉资源品质高、开发早。再次,因为山西的河流湖泊资源相比其他省份要少,因此“河流湖泊型”省级旅游度假区占比不大,远低于其他省份。最后,山西的“特色城镇型”和“主题娱乐型”省级旅游度假区一共才4家,与其他省份的发展情况相似。
表1 山西旅游度假区分布情况表
表2 山西旅游度假区主题类型情况表
1.3 依托A级景区发展
按照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休闲型的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晚于观光型的旅游景区,因此在我国很多旅游度假区都是在原有的A级景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比那些非A级景区发展的旅游度假区,有A级景区发展基础的旅游度假区在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略胜一筹。在山西省,这种规律更加明显,依托A级景区发展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占比达63.1%。虽然A级景区中5A级景区仅有5家,但已占据了山西5A级景区的半壁江山,加上4A级景区占比最高,更能说明景区的良好基础是创建和发展旅游度假区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另外,通过地域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晋北地区1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只有3家是依托A级景区发展的,比例明显较低,这是因为该地区温泉型旅游度假区比例高。而且全省11家“温泉型”省级旅游度假区中也仅有3家是依托A级景区发展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温泉型景区天生的休闲特色和非观光功能。
表3 山西旅游度假区依托A级景区情况表
2 山西旅游度假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西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虽然有4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但是大部分是2015年发布《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之前评定的,缺乏标准高、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旅游度假区。而且,目前山西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省份之一。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山西的旅游度假区发展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 度假区与旅游景区的关系不清,度假氛围不浓厚
由于山西大量省级旅游度假区都是依托A级景区创建,因此省级旅游度假区与A级景区之间普遍存在密切的发展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旅游度假区包含A级景区,通过A级景区引流的发展模式是旅游度假区早期发展较为适宜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是旅游度假区本身就是A级景区,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区别、关系不清。其中,第二种关系在目前山西省级旅游度假区中最为普遍,这些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模式还是以观光游为主,依赖门票收入,导致度假氛围不够浓厚、过夜游客较少等问题。
2.2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性不足,乡土地域特征不明显
山西的旅游度假区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不能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合理进行规划分期,做不到兼顾短期效果与未来发展潜力,再加上开发建设的贯彻性、延续性不强,导致旅游度假区普遍存在建筑与建筑之间风格不统一、建筑与自然环境不协调、人工绿化与自然景观不相融、景观设计缺乏地方特色和艺术性等问题。尤其是那些面积较大、内部包含当地村镇和交通要道的旅游度假区,该问题最为严重。这直接导致了这些旅游度假区的整体风貌欠佳、旅游吸引力不足、游客旅游和住宿的意愿不强。
2.3 主题产品的开发普遍缺乏深度、体系和特色
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托主题资源开发主题产品。虽然山西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主题资源丰富且大部分品质较好,但是开发出来的主题产品很难达到国内领先的品质;其次,主题产品的开发模式也较为粗放,产品设计仅注重形式,有广度而缺乏深度;再次,主题产品的体系化也没有构建出来,缺乏系列产品的开发,没有形成结构合理、差异化开发的产品群;最后,缺乏地方文化的识别性,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个问题在山西的温泉型旅游度假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尤其是忻州市大营、顿村、奇村和凤凰山等四个省级“温泉型”旅游度假区,拥有品质较高的温泉资源,但是开发出的温泉主题产品大同小异、品质不高,且四个度假区相距不远,不能差异化发展,导致恶性竞争,内卷严重。
2.4 休闲度假产品不够丰富,品质一般,特色不够鲜明
旅游度假区的“休闲度假”功能的体现和“过夜游客”比例的提升都很依赖于休闲度假产品的丰富性、品质性和特色性。山西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大部分依托A级景区创建与发展,虽然总的看观光产品较为丰富,但主题产品外的其他休闲度假产品供应不足,欠缺对运动健身类、休闲娱乐类、康体疗养类、夜游产品类、参与体验类等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建设。部分旅游度假区看起来休闲度假产品较多,但是大部分产品无特色,品质一般,也没有很好地融入地方文化,没有凸显个性和差异性。这种情况下,无法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段、不同季节度假需求,很难形成良好的度假口碑,也很难吸引游客,更难留住游客。
2.5 住宿接待设施类型较少,品质一般
由于旅游度假区是以接待过夜游客为主,因此住宿接待设施是旅游度假区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评价指标。山西的很多旅游度假区都是从老景区发展而来,内部的住宿接待设施普遍老化,加上规模较大的住宿接待设施不多,导致山西的旅游度假区普遍缺乏国际品牌或国际水准的高档次度假酒店。很多旅游度假区内部的住宿接待设施是当地民众自发建设的民宿和农家乐,在类型和价位上基本雷同,更缺乏环保低碳的特色住宿,缺乏鲜明文化特色的主题度假酒店,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度假市场的需求。
3 山西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策略
3.1 学习成功经验,出台相关政策
截至2020年12月,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前三甲的省份是浙江6家、江苏5家、山东和云南各4家。山西省各级政府应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扶持和优惠政策,推动旅游度假区快速高效发展。例如,学习江苏“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通过建立旅游度假区发展基金、PPP模式融资、特许经营权拍卖融资等方式,解决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资金平衡问题”等;学习浙江“优先支持旅游度假区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对落户旅游度假区的鼓励性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适当奖励”等;学习山东“国家及省级旅游度假区内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和租金可全部返还度假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等。大力解决旅游度假区在开发建设和发展壮大中最紧迫的“土地”“资金”等问题,为山西旅游度假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有序实施规划,提升人文环境
旅游度假区可以看成是一个小的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相比具有体量大、投资大、产品丰富、内涵丰富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有序实施,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合理进行规划分期,保证规划实施的延续性[3]。这样就能很好地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保障旅游度假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尤其是各类建筑设施和人工景观风格的统一性。对一些面积较大、包含当地村镇和主要道路的旅游度假区更应重视,如芦芽山旅游度假区、五台山砂河旅游度假区、唐河旅游度假区、大营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人文环境的改造提升难度大且更为迫切,需要政府的及时介入和大力推进。
3.3 深挖主题产品,丰富度假产品
依托主题资源打造高品质、体系化的主题产品是旅游度假区的核心竞争力。山西的旅游度假区建设应拿“康养”做文章,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例如,山西最多的“森林山地型”省级旅游度假区可以在做好生态观光的基础上,考虑从“山地森林度假”“山地探险度假”“山地体验度假”等角度进行深度开发,着重打造“康体保健”特色,开展山间温泉、山间瑜伽、山间文化养生等活动,配置对身体有益的树木花草,使游客以一种最放松、最简单的方式休闲养生[4]。再拿数量第二的山西“温泉型”省级旅游度假区举例,可以从“温泉康养”“温泉养老”“温泉+水上娱乐”“温泉+禅修”等角度进行深度开发,提高主题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5]。同时围绕运动健身类、休闲娱乐类、夜游类、常态化节庆演艺活动等开发丰富多彩的休闲度假产品,尤其要注意产品品质,同时避免与周边旅游度假区雷同。
3.4 融合地域文化,打造IP引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度假区更需要文化去提升品质、丰富内涵、彰显特色,满足游客更高的精神需求。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建筑风貌”“景观设计”“人文环境”“主题产品”“度假产品”“住宿餐饮”“民俗活动”“交通系统”等都需要地域文化的融入,进而打造IP,赋能旅游。旅游要happy,关键在IP。山西是文化大省旅游小省,文化IP的提炼与形象打造是山西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市场定向IP,IP细化定产品”打造IP型旅游度假区,依靠IP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3.5 强化人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规模和不同档次的旅游度假区来说人才建设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应“量身定制”“对症下药”。这里推荐三个旅游度假区通用的人才建设思路:一是“政策引才”,主要针对优秀紧缺人才,在安家补助、生活补贴、家属安置、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6]。二是“校企合作”,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所需顶层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与高职高专院校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主要包括中层管理人员和高技能服务人员;与中职学校合作培养基层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一线服务人员。三是“居民参与”,这一点容易被忽视,但其实非常重要。一个成熟且成功的旅游度假区的员工应是以本地居民为主,不仅参与服务,更应参与管理,这也是“旅游是富民产业”的重要体现。
3.6 进行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旅游
科技能为旅游度假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能,以智慧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旅游体系架构正在加速形成,未来有前景的旅游度假区应是“旅游+科技”型的,这也是传统旅游度假区提升发展的必由之路[6]。可以运用5G、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体感交互等先进技术,对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场景、业态、产品、服务、营销等进行赋能再造,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形成高效的服务与管理,产生精准的数字营销策略[7]。当然,也不能盲目崇拜技术,内容才是旅游度假区的生命,文化才是旅游度假区的灵魂。
4 结语
山西度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再加上气候宜人,区位较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度假区的先天条件。虽然起步较晚、缺少精品,但是如果能够抓住国内旅游产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历史机遇,山西的旅游度假区发展一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