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泉置汉简与西汉的丝绸之路

2022-11-22张俊民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汉简驿站文书

张俊民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悬泉置遗址,隶属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是长安通往西域官方大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也是今天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通过对遗址的发掘,汉代驿站的布局基本廓清。而其中出土的档案文书悬泉置汉简,则是其日常运作而形成的各类文书得以保留下来的部分。通过对简牍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丝绸之路在效谷县的布局、走向与组织形式得到确认;悬泉置迎来送往与政令、邮书传递的功能得到完美体现。鉴于悬泉置汉简所反映的信息非常庞杂,在此仅就其中与丝绸之路运作的两个方面作简单介绍。

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敦煌市与瓜州县交界处的敦煌。1987年“二普”时发现,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全面发掘,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是“悬泉置汉简”,简牍有编号者1.8万枚。悬泉置汉简整理的第一阶段是1993—2003年,工作主要包括简牍编号、档案制作、释文、照相与释文的校读。2019年,甘肃简牍博物馆重新组建整理队伍,出版《悬泉汉简(壹)》,后续还会有七卷[1]。悬泉置汉简是认识与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丝绸之路具体运作的重要参考文献。

一、悬泉置的组织形式与运作体制

经过对悬泉置汉简的研究,可以确认悬泉置是汉代规格最高的驿站,类似的驿站在敦煌郡有9个,全程694汉里的酒泉郡有11处。集中反映敦煌郡邮驿系统乃至丝绸之路驿站布局的简文是:

简1.甘露二年七月戊子朔壬寅,敦煌大守千秋、长史憙,丞破胡谓县:律曰“诸乘置、其传不为急及乘传者,驿驾□令葆马三日,三日中死,负之。”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传马员三百六十匹。计以来死者三百六十八匹,过员八匹。令、长、丞不忧亲。严教主者吏,马饮食不得,度病不以时医治,马死者以故众多。甚毋状,县泉置尤剧。已论丞、啬夫。书到,案赦以来当负马者,趣责马齿五岁以上至十二岁、高五尺八寸以上丰厚任用者。守丞行县,见所偿马。如律令。 ⅡT0115③:80+81+82①此类简号释文源自悬泉置汉简,下同。三简文字连属,释文按照现在格式修订。

以上是由三简组成的册书,主要讲马匹的饲养问题,按照规定敦煌郡的驿站一年有马360匹,却因死亡损失368匹。这层意思之外,还有马匹的保辜律令、如何赔偿与敦煌郡有县置9所。而通过悬泉置汉简能够确认的只有8个。从东向西依次是渊泉、冥安、广至、鱼离置、悬泉置、遮要置、敦煌与龙勒[2]。

敦煌郡县置的状况如此,向东从酒泉郡一直到长安,则可以通过悬泉置、居延汉简的驿置道里簿进行大致排列。按照学者的研究大约有40个类似悬泉置的驿站[3]。具体的简牍文书是:

媪围至居延置九十里 …… 屋兰至氐池五十里 EPT59:582[4]

前简起于苍松,东接后简的媪围,经高平、泾阳到西汉的都城长安,所勾勒的路线大致是龙勒、敦煌经武威、平凉到长安的路线。

由于二简都是左、下残,原有的驿站名称并不完整。所谓酒泉郡县置11所,也只出现乾齐、沙头、玉门三县。而这三个县,不仅可以纠正传统史书“池头”更“沙头”的说法,且还可以纠正三县的相对位置。“池”与“沙”是因为字体混淆所致,三县的位置从东向西依次是玉门、沙头、乾齐,而不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玉门、乾齐与池头[5]。“乾齐去渊泉五十八里”,恰与汉代渊泉县城在旱湖脑古城,乾齐在四道沟古城(原有学者多将之作为渊泉县)吻合[6]。这是悬泉置驿置道里簿给历史地理研究带来的冲击表现之一。

比置规格低一级的驿站机构是骑置,每个骑置有小吏一人,卒三人,马三匹。

骑置四所,是效谷县骑置的总数。现在只看到其中的二、三、四,没有一。从悬泉置汉简的众多文书记录,“第一”就是悬泉骑置。按照地理位置,从西向东依次应该是甘井、遮要、平望与悬泉。平望骑置大致在悬泉置与遮要置的中间点,距离悬泉置50汉里;万年骑置是悬泉置与东部广至县鱼离置的中间点,大致40汉里。因为后面的邮书传递需要悬泉置到万年骑置的距离,笔者暂列于此。

驿站最小的单位是亭,人员与骑置类似,唯没有养马。亭长一人,亭卒三人。只是因为临泉亭在悬泉置东侧,作为效谷县东侧边界的亭,常常代替悬泉置行使骑置的功能,其配置则稍显不同。

置本身具有骑置功能外,还在置与置的中间点有一个骑置,置、骑置除有亭的功能之外,还在骑置与骑置、骑置与置之间有亭。已知汉代效谷县的驿路有置二、骑置四,见图1:

图1 亭、骑置和置关系图

悬泉置设有分管住宿的置、养马的厩、做饭的厨,由啬夫、佐具体负责运作。曾一度在悬泉置中设有“丞”负责协调各部门的事务,“丞”之外,一定时期郡太守专门派“监史”。

坞院内除办公场所之外,还有规格等级不同的传舍,为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员提供住宿。悬泉置的传舍分上、中、下三等,走马楼西汉简还有二千石传舍[7]。比较完整的传舍规定是与龟兹王使者有关的文书。简文如:

简9.·右使者到县置共舍第一传,大县异传食如式。

龟兹王、王夫人舍次使者传。

堂上置八尺床卧一张,皁若青帷。

合内□上四卧,皆张帷床内置

传舍门内张帷,可为贵人坐者。

吏二人道。 ⅠT0114①:112A①本简的第二个“置”字,应释作“隨”。

传舍需要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这些信息有较多的反映,从而再现汉代驿站的日常管理程序与方式。如某次检查发现的情况是:

简10.内中壮,毋裾;单平席,皆敝;恩泽诏书,靡灭;清踞,不壮事;垣足,埤坭不治。右三传 …… ⅠT0111②:112②“壮”字,疑为“牀”字,即床。

悬泉置完备时的马匹定员是40匹,根据饲养与使用状况,简牍文书显示出来的检查数字有变化。普通情况有30余匹者,也有低于30匹的情况。当时的每匹马都有名字与身份名籍,详细记录马的身高、颜色、牝牡、年龄等特征。马匹的使用有三天的保辜规定,普通使用三天之内出现死亡,使用者要担责。马匹生病有专门的马医治病,详细记录生病与医治过程。疾病严重不能治愈者死亡的马匹,要出具有一定身份人员参与的勘验证明,证明马匹确实是病死的。除了上报证明文书外,还要将马匹的筋、齿、革、耳一并上交郡库。马的骨肉又可以买卖,卖得的骨肉钱要上交郡库,作为购买马匹的备用金[8]。

汉简中曾记录因为有关骨肉钱数字有出入的调查文书。本来应该是“千四百钱”,审核者发现在另一个文书中变成了“四百钱”。而调查文书对之的解释是笔误漏写一个“千”字造成的!涉及的文书有三简。

以上三简,只是相关文书的散存三简,并不完整。前二简,属于效谷县转发郡太守府的文书,郡府发文书给效谷县,效谷县再转发给悬泉置。太守府的文书发现悬泉置所卖送渠犁军司马令史刘承明到遮要马的骨肉钱只有四百钱,有点过于便宜,要求核实。后一简是悬泉置的回复文书,“爰书”就是与之有关的证明与说明材料。从中可见,敦煌郡太守府虽有权管悬泉置,但因为悬泉置的直接管辖权在效谷县,郡府有事,还是需要通过效谷县廷这一级来处理。

迎来送往之中,出行所需马匹之外,还有车。汉简一般称传车。按照“阳朔二年传车亶轝簿”,悬泉置有6辆普通的传车,3辆厚而保暖的蓬车“亶轝”。车辆的完残状况需要定期汇报,及时修缮。汉简中有因为大风类似今天沙尘暴造成传车损毁的记录。简文是:

传车的使用,一般是根据人员身份配备的,对重要人员还有特别优待。这一点在车的使用方面尤为凸显。简文明记:

简15.……自今以来,非使者、丞相、御史毋得乘用新车。如律令 ⅠT0116②:53

从规定新的传车只有“使者、丞相、御史”才可以使用,则普通人只能使用旧车或者是车况不太完善的车。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规定,除车辆损毁外,还与传车的补充不易有关。汉简记有敦煌郡府派人去长安购置传车的文书,可想而知,当时得到一辆新的传车是多么不容易。

二、悬泉置的驿站功能表现

1.过往人员的接待

悬泉置是丝绸之路上规格最高的官方驿站,其日常的接待主要是按照过往人员携带的身份证明“传文书”通行证进行的。类似的传文书如:

简16.甘露二年三月丙午,使主客郎中臣超承制诏侍御史曰:顷都内令霸、副候忠,使送大月氏诸国客与斥候张寿、侯尊俱,为驾二封轺传,二人共载。

御属臣弘行御史大夫事,下扶风厩,承书,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 ⅤT1411②:35

简17.永始二年三月丙戌朔庚寅,乐涫长崇、守丞延移过所。遣佐王武逐杀人贼朱顺敦煌郡中,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 ⅠT0110①:5A

上述传文书所载的过往人员身份是如何给过往人员提供饮食、住宿服务的依据,而又根植于秦、汉的“传食律”。

睡虎地秦简记[9]60:

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四分升一,菜羹,给之韭葱。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传食律

张家山“二年律令”记[10]184:

车大夫粺米半斗,叁食,从者粝米,皆给草具。车大夫酱四分升一,盐及从者人各廿二分升一。

诸吏乘车以上及宦皇帝者,归休若罢官而有传者,县舍食人马如令。

以上为制度文书,悬泉置汉简所见多属于实际支出的记录,给什么样身份的人提供多少量的食物,而按照对众多此类文书的统计会发现饮食标准存在内外有别的情况:外宾使者一般是一顿饭四升,内部人员多是三升。如:

简18.出粟一斗六升 以食鄯善王王赐妻使者犬苏者等二人人再食食四升西 ⅠT0116②:41

简19.出粟二斗四升 以食乌孙大昆弥使者三人人再食食四升西 ⅤT1611③:118

简20.出粟六升 以食大守从史王广从者一人凡二人人一食三升东 ⅠT0114③:29

简21.出粟一斗二升 十二月辛巳以食长史仲子水工一人凡二人往来食食三升 ⅡT0111③:69

普通人员的接待,依照规定进行即可。对于人员众多的接待,当时存在事先通知、事中协调、事后核算等环节。如:

简22.各有数。今使者王君将于阗王以下千七十四人,五月丙戌发禄福,度用庚寅到渊泉。 ⅠT0309③:134

禄福是西汉酒泉郡所在地,东汉称“福禄”。使者王君送于阗王一行1 072人,五月丙戌日从酒泉郡治所出发,预计会在三天后到达敦煌郡的最东端一站渊泉县。这样的人员行程通报在悬泉置发现,显示是经过郡、县管理部门传达到悬泉置的。悬泉置则可以算好客人达到的时间,在人员到达之前做好接待的准备工作。由于此次人员众多,敦煌郡会在庚寅日之前从其所辖的各个置中抽调一定的人、马、车到渊泉等待接应,简牍文书一般称“柱”。

最能体现接待过程的是元康五年“悬泉置过长罗侯费用簿”[11]。该册书并不完整,目前只存在18简,记录此次接待参与的人员、食物的来源、消耗与剩余情况。

这次接待的人数虽不及于阗王的千人,但也在400人左右。施刑士300人之外,还有军长吏、“遮候”等。效谷县派掾延年专门负责此事,还抽调附近的亭长奉德、都田佐宣参与其中。出现的食物有米38石、酒20石、粟、肉、鸡、鱼、咸菜(豉)与5只羊。效谷县给的1.5石“豉”,最后还剩下3斗。接待用的20石酒,18石是悬泉置用效谷县给的3石曲自己酿造的,酿酒18石需要多长时间?这一点就将悬泉置为接待长罗侯一行所做的准备过程充分体现出来。长罗侯随行军长吏的食物有鸡、鱼和肉,而施刑士我们则只看到酱咸菜“豉”。

对于有事先准备的接待,因为早已在预料之中,人员到后,分别负责不同任务的人已经做好了接待准备。而对于没有事先安排的接待是如何通知的呢?也就是管住宿、吃饭、喂马的各个部门如何协调?提供什么样的饮食服务呢?饭中要不要有肉与鸡?喝不喝酒?这样的疑问是我们在“鼓令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的[12]。

以敲鼓的方式,将所到官员的官秩告知悬泉置内所有人员。简单地来说是通知,当然也是一种接待形式。

最能体现悬泉置汉简与丝绸之路、东西交往关系的资料,是悬泉置汉简中出现的西域30多个国名。分别是婼羌、鄯善(楼兰)、且末、渠勒、小宛、精绝、扜弥、于阗、莎车、疏勒、尉头、蒲犁、温宿、姑墨、龟兹、乌垒、大月氏、尉犁、渠犁、焉耆、车师、危须、狐胡、山国、卑陆、乌孙、皮山、罽宾、大宛、康居与条支等,另有两个不见于史书记载而又能对应的折垣(乌弋山离)与祭越(西夜国)[13]。

这些使者东去长安,一般是由敦煌太守出具传文书,派专门人员护送,安排沿途住宿行,也有西域都护府派人护送的情况。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出现几个不协调的声音或事件也是合理的。比较典型的中外关系史料是“案验康居王使者献驼册”。康居王派使者给汉皇帝进贡(“奉献”)骆驼,原来多是到酒泉时,由使者与酒泉太守一同评定骆驼的优劣等级,而这次却撇开使者由酒泉郡自己记录鉴定。到长安时使者发现原来奉献的白骆驼变成黄色的,膘肥体壮的骆驼也变成瘦的。中间是不是存在调包?因此之故,使者将此事的原委上告,由当时负责外事的“主客谏大夫”发文调查落实具体情况。

简28.康居王使者杨伯刀、副扁阗苏韰王使者姑墨、副沙囷即贵人为匿等皆叩头自言:前数为王奉献橐佗入敦煌关,县次赎食至酒泉昆蹏官。大守与杨伯刀等杂平直肥瘦。今杨伯刀等复为王奉献橐佗入关,行道不得食。至酒泉,酒泉大守独与小吏直畜,杨伯刀等不得见所献橐佗。姑墨为王献白牡橐佗一匹、牝二匹,以为黄。及杨伯刀等献橐佗皆肥以为瘦,不如实。冤。 ⅡT0216②:877-880

简29.永光五年六月癸酉朔癸酉,使主客谏大夫汉、侍郎当移敦煌大守。书到,验问言状,事当奏闻,毋留。如律令。 ⅡT0216②:881A

简30.七月庚申,敦煌大守弘、长史章、守部候修仁行丞事谓县,写移书到,具移康居苏韰王使者杨伯刀等献橐佗食用谷数,会月廿五日。如律令。 /掾登,属建,书佐政、光。 ⅡT0216②:882

简31.七月壬戌,效谷守长合宗、守丞、敦煌左尉忠谓置,写移书到,具写传马止不食谷,诏书报,会月廿三日。如律令。 /掾宗,啬夫辅。 ⅡT0216②:883

以上七简包括外事纠纷的原委,使者的申“冤”文书、“主客谏大夫”给敦煌郡、敦煌郡给效谷县,以及效谷县给下属置的调查文书。此类文书逐级下传,最后到悬泉置。调查时间从永光五年(前39年)六月初一始,到七月十八日敦煌郡转发,要求在廿五日之前汇报;七月廿日,效谷县发文给悬泉置,要求悬泉置在廿三日之前汇报具体情况。汉代文书的管理程式得到完整再现。

2.政令、邮书的传递

作为汉代规格最高的驿站,其重要功能就是“政令、邮书的传递”。这一点从文书记录的内容而言,驿站遗址与边塞屯戍文书差别不大。通过对汉代邮驿制度文书的推演,已有的研究对汉代政令、邮书的传递有比较清晰的勾勒。如按照邮书传递的速度,大致有“以亭行(亭次行)”“以邮行”“县厩骑置以闻”“亭次走行”“吏马驰行”。前三者比较清晰,速度逐步加快,后二者具体对应的是二或三暂不明。

云梦睡虎地秦简记[9]61: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书

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廷辟有曰报,宜到不来者,追之。行书

张家山汉简“行书”律记[10]199/203:

十里置一邮。南郡江水以南,至索南界,廿里一邮。北地、上、陇西,卅里一邮;地险陕不可邮者,得进退就便处。

书不急,擅以邮行,罚金二两。邮人行书,一日一夜行二百里。行不中程半日,笞五十,过半日至盈一日,笞百;过一日,罚金二两。

悬泉置汉简所反映的实际状况属于西汉中后期,较上述秦、汉制度已经晚近百年,除其中明显变化外,主旨还是被承袭下来。如“二年律令”的邮与邮之间的距离规定,相对于悬泉置汉简就是置与置。间距的不一,无疑是“地险陕不可邮者,得进退就便处”的具体表现。也是对我们在西北汉简中见到的驿置道里簿距离不一的最好解释。

关于邮书的传递,视邮书的种类与缓急情况传递。需要马上传递或快速传递者,必须立即传递,而不需要快速传递的则不能超越规定急送。与律令文“急者,辄行之”“书不急,擅以邮行,罚金二两”规定相吻合。

在已有汉代邮书传递速度的研究中,大家都对汉代的一时十里比较认可,而对一种类似“县厩置驿骑行”的速度则认识不足。居延旧简记:

早年的研究者多将本简作为烽火传递的速度,不是邮书传递的速度[14]。但在悬泉置汉简之后,对本简的认识应该纠正为邮书传递速度。②早年作为邮书传递者是陈梦家,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31。悬泉置的具体简文是:

本简所记的传递机构分别是平望、悬泉与万年,因为已经知道三者是邮驿机构,并且知道三者的位置关系,可以知道是由西向东传递的邮书。悬泉译小史寿肩在七时八分从平望奉世收到邮书,八时传递给万年译小史识宽。用时二分完成悬泉置到万年骑置的邮书传递。前简8已知两地的距离是40汉里(本简下残,估以40里计算),则一分行20里,一时则是200里。为什么说是邮书?一是三地的关系,二是译小史手把手的传递过程。如果是烽火传递是远远的“和”,并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传行。而这一点正是居延旧简不言,后人疑惑的原因。

以上是对悬泉置遗址及其出土档案文书所反映汉代驿站功能与运作方式的简单介绍,通过对相关文书的解剖,借由悬泉置的运作去考察当时的邮驿系统组织与运作状况,对于认识汉代丝绸之路的运营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汉简驿站文书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英藏文书Or.8212/1224号为星禽占卜文献考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我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