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路径选择

2022-11-22李爽霞陈梦琳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课程红色

李爽霞,陈梦琳

(湘南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音乐人吸取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精华,传承与创新系列红色音乐,并以音乐艺术形式生动反映我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价值判断

音乐不仅可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更是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红色音乐自诞生以来,与大部分音乐专注于音乐形态的创新有着很大的不同,即将自身与红色文化所承载的政治理想与使命追求相统一[1]。进入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应充分挖掘中华民族文化谱系中的红色音乐资源,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更好地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一)红色音乐是进行百年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要给学生讲清楚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2]红色音乐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生动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抗争史、奋斗史、建设史,形象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主张和工作纲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承。建党百年以来的经典红色音乐,是非常宝贵、非常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红色音乐融入新时代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对于我国高校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音乐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音乐的进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领域都带来冲击和影响。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的音乐家们就已经注意到,在外来文化进入的同时,本土文化逐渐显示出“边缘”或“衰败”的发展势头。虽然近代音乐史上的国乐大师刘天华等人极力坚持“国乐改革”,但在现实当中却收效不大[3]。直到苏区开始红色音乐创作,才逐渐对该音乐形式给予基本定位,红色音乐合理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传统,应将其作为音乐创作形式的重要部分。通过考察各个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不难发现,红色音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广泛借鉴、传承与创新民间音乐艺术形式,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段,自觉服务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革命纲领的贯彻落实,讴歌和弘扬党的革命精神,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精神,从文化的“源”和“流”两个方面阐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后,弘扬红色音乐的文化自觉意识更加明确,在继承民族音乐艺术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作品结构,实现了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革命性再造,从而使红色音乐焕发出蓬勃生机。新时代将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是对中华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三)红色音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艺术呈现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伟大品格,这些都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为了争取革命斗争的胜利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挥红色音乐的作用,组织创作了一大批红色音乐作品,宣传党的宗旨和纲领,宣传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其中所彰显的伟大精神,引导不同时期的各个社会阶层坚定不移跟党走。文化是国家强大、民族兴盛、文明进步的根本所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新时代将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是促进广大师生赓续红色精神,接过历史接力棒,走好新长征路的重要抓手。

二、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百年来,红色音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对于促进民族发展进步、塑造民族精神品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随着时代变迁,当前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正面临严峻挑战。

(一)政治思想层面的错误思潮

红色音乐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崭新音乐形态。一部部红色音乐作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头,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使命,点亮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薪火,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内涵,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血脉,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不屈的民族之声和嘹亮的时代号角。值得警惕的是,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国家操纵所谓的“告别革命”国际思潮,也影响到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一些人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诋毁和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政治上极为错误的思潮反映到文艺界,就演变成所谓的“重写音乐史”声浪。这种政治上的错误思潮对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经济文化层面的市场冲击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进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明显优势,但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曾经“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导向使一部分人变为“商品拜物教”的信徒,社会的文化思想也逐渐被市场规则所支配,不断冲击包括红色音乐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作品也成为一种商品,其生产与销售必然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为了在市场中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音乐作品作为商品得以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流行音乐盛行,红色音乐逐渐边缘化。而高校音乐学专业旨在培养传承、传播、创作音乐作品的人才,是音乐产业的上游环节,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的诉求不可避免会对此带来不利影响。

(三)信息网络层面的同质推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10.11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6%[5]。这组数据充分表明,中国是全球使用移动互联网络人数最多的国家。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娱乐方式,而绝大多数使用者都是青年网民。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网民的音乐收听行为主要呈现数字化、社交化与个性化等特征,在线音乐收听已远远超过传统的音乐播放。在这种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红色音乐的传播更是举步维艰,因为在青年网民印象中,红色音乐代表着传统、同质甚至是落伍,且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技术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6]。当网民用手机或电脑在网上点击收听音乐时,算法技术会自动在后续界面中不断推送同质音乐,从而使其陷入流行音乐的“艺术茧房”,对红色音乐的传播造成“隔绝效应”。从文化接受学理论来看,信息网络发展导致的音乐“艺术茧房”,可能会造成红色音乐传播的阻隔,也势必妨碍红色音乐有效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

三、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路径选择

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路径选择,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目标导向,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扎根红色历史,传承红色音乐,赓续红色血脉;问题导向,就是要针对红色音乐创作与传播中存在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信息网络等层面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纠偏匡正,因势利导,以推动红色音乐更好地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效果导向,就是要坚持红色音乐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人心,实施红色铸魂工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一)抓好顶层设计

高校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繁荣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发展的未来走向。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红色音乐学科体系建设,组织编写红色音乐专业课程教材,推动红色音乐融入高校课堂。2010-2011年,教育部在国内高校创建了首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沈阳音乐学院成功入选。学院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完成了教育部专项委托项目研究,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刘辉组织编写的《红色经典音乐概论》,以红色经典音乐讲述了百年党史。

(二)深化学科研究

构建红色音乐学科体系的基础重在加强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收集红色歌曲时,应该从建党初期开始,分类整理各个时期的红色歌曲。如建党之初瞿秋白创作的《赤潮曲》;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旗正飘飘》《红缨枪》《铁蹄下的歌女》《酸枣刺》;解放战争时期的歌曲《依靠老百姓》《换枪歌》《今年的新年不一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我爱北京天安门》《唱支山歌给党听》;改革开放以来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天路》《领航》《春风十万里》;等等。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可以整合国内高校和音乐艺术研究机构的资源和力量,以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为抓手,深入推进红色音乐艺术研究,使其迅速形成蓬勃发展的态势,尽快形成研究成果,为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促进我国红色艺术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有一支具有丰富红色音乐知识、具备红色音乐研究与教学能力的合格师资队伍。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7]近年来,湘南学院的音乐学院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四红”活动,定期举办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班以及组织专题培训等,并将教师参加“四红”活动等情况作为教学评估、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重要参考指标,要求教师将红色基因铸魂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突出红色教育特色,把红色教育聚焦到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更好地发挥红色音乐的育人功能。

(四)注重课堂融入

课堂教学是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红色歌曲进行鉴赏与分析以及教学示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音乐背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感人先进事迹,使其深刻感受红色音乐所传达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凝聚而成的精神谱系,进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共情法、感知法、即兴法、讨论法等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活动,特别是可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以实现红色音乐铸魂功能。在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科专业与课程特色,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红色音乐有机融入高校课堂,做到“润物细无声”,推进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构建红色音乐铸魂育人模式。

(五)不断传承创新

红色音乐虽然源自建党初期,但不是一个历史性的、阶段性的音乐艺术种类,而是一个注重传承创新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存在。红色音乐历经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与中华民族奋斗的步伐保持一致,响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壮大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脉搏的精品力作。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倾听时代呼声、弘扬时代精神,在传承百年红色音乐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推出精品佳作,采取编创红色歌曲和红色音乐舞蹈史诗等形式,在创作中传承,在传承中创作,让红色音乐艺术生生不息,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要适应时代变迁,特别是要适应中国的互联网事业的迅猛发展,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时,必须突破“学院派”的藩篱,适应短视频行业呈现视频化、智能化、下沉化及媒介化的趋势,拓展艺术教学舞台与方式方法,将教学课堂向网上拓展,向社会延伸。

猜你喜欢

音乐学专业课程红色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红色在哪里?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