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方略

2022-11-22候署兰

关键词:劳动育人院校

候署兰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1]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1年9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2]。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引领,把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劳动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一、内生逻辑: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应然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有之义。

(一)价值维度:劳动教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石。劳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首先,劳动是创新创业的基础。一方面,劳动创造了创新创业的主体人本身。人类从早期古猿经过漫长进化而来,劳动在这个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劳动促进人类的四肢发展和大脑发育,人类逐步有了语言交流,发明了劳动工具,智力得以进化,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合作。恩格斯曾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制作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本标志。另一方面,劳动为人的创新创业提供了财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4]包括创新创业活动在内的任何人类劳动,都必须建立在满足人们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而这些需要的满足无法脱离人的劳动而实现。

其次,劳动是创新创业的源泉。创新创业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实践性,社会生活实践,尤其是劳动实践是一切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两个特征。劳动实践活动的自主性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劳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能够运用规律造福人类;劳动实践活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创造新事物[5],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创新,促进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辉煌璀璨的历史是全体中华儿女通过劳动不断创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实践的辉煌史诗、一部创新创业的奋斗史。我们坚信,通过14亿多中华儿女的劳动创造、锐意创新,一定会实现我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最后,劳动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遵循的教育方针。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新理念,强调创业能力完全可以从劳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因此必须改变学习方式。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阐发是基于劳动这一基本观点,这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提出的根本要求[6]。从劳动教育目标导向和内容指向来看,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互补性,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途径,而且可以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创业观、就业观。

(二) 时代维度:劳动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可能

劳动教育内涵非常丰富,而创新创业教育指向创造性劳动,是高层次的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可以培养人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劳动教育的资源价值,丰富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首先,劳动教育可以锤炼创新创业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提升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成败的前提,是启动创新创业的内生驱动力。劳动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具有独特优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的意图越有意义,大学生活动兴趣就越高,即使最简单的劳动也是这样。”[7]当代大学生视野广阔,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并直面挑战,高职院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中,可以提高大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二是提升创新创业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创业的精髓。大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亲自动手操作,在劳动中体会一切财富来之不易,可以培养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操。同时,大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学会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懂得“前行的道路或许依旧曲折,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加尖锐,但翻越大山就是花海,只要初心依然,信念永恒,我们必将坚毅前行”[8]的道理,从而可以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创新精神,并深刻感悟“危中有机、险中求胜,逆水行舟唯创新者胜”[9]的真谛。

其次,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含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内涵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主要呈现出劳动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劳动的信息化程度日益增长以及劳动的复合型程度逐渐加深等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劳动对象和变动不居的劳动环境,对劳动者的视野、知识储备、能力素质等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推进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同时,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大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素质。

最后,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创新创业者的体魄。强健的体魄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创新创业的良好基础。创新创业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探索,不论是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主旨”的创新活动,还是以“提高生活能力为目标”的创业实践,都需要强健的体魄,需要劳动者不仅要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且要有强健的身体、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倾注的巨大热情。大学生通过勤勉劳动,锻炼强健体魄、磨砺坚强意志及培养良好性格,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学习、劳动实践及各项创新创业活动之中。

(三)目标维度:劳动教育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动力

新时代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共同点,在于都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从教育目标出发,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实现“以劳创新”及协同育人功能。

首先,劳动教育助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性。为了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要“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10]。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要把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把劳动教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既要做到“五育并举”,也要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健全育人体系,使“以劳创新”协同育人优势得到充分展现。

其次,劳动教育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尝试探索阶段发展到细化分层、多元发展的新阶段[11],但还存在理论支撑不完整、整体框架不完善和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从宏观层面来看,有的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小范围,只针对少数大学生,也就是只注重部分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主动精神的大学生进行培养,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从微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比较侧重大学生各种“双创”比赛活动,追求短期效应,覆盖面窄,大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力不大,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急功近利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认知偏差,不利于全体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扩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覆盖面、参与度与影响力,注重培养全体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都具有着积极作用。

最后,劳动教育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富有成效。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包括就业观、劳动观、创新创业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增强实现个人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实践性是劳动教育最基本的内在特征,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认真汲取劳动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与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劳动教育,这样既可加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大学生参加相关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能发挥好课内课外教育的协同作用,有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向创业转移是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12]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评价劳动教育成效的主要指标,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激励;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理论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检验和支撑,劳动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二者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共同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的内在一致性,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交互共通性,最终呈现的教育结果具有高度统一性,说明二者具有深度契合的理论基础以及相互融入发展的可能性。”[13]

二、现实瓶颈: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实然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在思想认识、顶层设计、理论支撑、实践平台和融入机制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严重制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及其实效性。

(一) 认知偏差影响劳动教育价值的发挥

对劳动教育产生认知偏差会阻碍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表现为:一是融入方式简单。马克思主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指南,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实践中遭遇瓶颈。二是融入内容泛化。劳动教育课程侧重传播劳动观念、培养劳动品质及训练劳动技能等内容,且存在认识误区,如将劳动教育指向一般务工和具体生产劳动,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技术教育等[14];同时,还存在将教育内容泛化现象,重视理论教学而具体可操作性内容较少;并且,对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个人精神风貌、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重视不够。三是融入体系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理论支撑、实施体系等方面,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渗透一体化建设和评价体系都不够完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缺乏正确的价值目标引领,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旦遇到挫折,大学生容易贬低和怀疑自我,从而否定自身劳动的价值。

(二)过程虚化制约融入育人效果提升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方式窄化、途径固化、过程虚化,限制了协同育人实效性的提升。

一是融入方式窄化。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都注重理论传授和专题讲座,缺乏实习实训等劳动实践环节;教育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情境性和实践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融入度不高,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脱节现象;教育效果方面,劳动教育融入方式单一,大学生对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认同感低,因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接受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自觉性不高。

二是融入途径固化。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及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以“创客空间”为载体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但层次不高、内容不丰富、主题不突出,劳动教育融入的途径固化,并没有创新多种融入方式,致使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不深入,受学科内容、教学时数、组织管理和师资队伍等影响,二者的相互融入也不够灵活有效。

三是融入过程虚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大多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各种比赛等途径,受各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影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整个实施过程较为封闭、活动内容受限,常常流于形式,教学实践过程往往存在虚化现象。

(三)机制僵化限制协同育人优势彰显

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机制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教融合机制不畅。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等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劳动模范等社会力量,没有发挥好政府、社会、企业的协同作用,这种现状容易导致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校内融入体制不顺。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校内协同机制,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够,课程建设融入度不够,导致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脱节。对劳动的理解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停留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存在缺位,不利于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三、行动方略: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必然

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提升价值引领、突出目标融合、完善课程体系、搭建载体平台、加强队伍建设、营造育人环境等多重路径发力,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素质中的育人优势。

(一)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价值育人引领力

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要大力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双创”精神的生力军,为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一是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创新创业观。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刻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挑战、当今社会的大发展、产业格局的大调整,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敢挑重担、勇于担当、富于创新的新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学习,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注重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同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要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二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和实践育人优势,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实践;三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劳动的本质、目的、意义,牢固树立只有通过自己双手的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开拓美好生活的价值观。

二是加强劳动精神培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具备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顽强意志。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乐观向上的创新创业积极心态,不断增强大学生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能力,使广大学生能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一方面,要利用学校社团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拓宽大学生的实践空间,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与意志品质,为走向社会创新创业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力量,通过正面引导、启发心智、增强信心、提高挫折承受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三是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劳动创造力。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有巨大的创新创业潜力和强烈愿望。高职院校要引导大学生懂得劳动实践是创新创业的前提,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敢于、善于、乐于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本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四是强化创新精神培养,成就大学生的精彩人生。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具有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热情的特点。高职院校要进行教育变革,引导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我潜能,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其能够为社会创造劳动价值以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二)构建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

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加强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人才培养过程的活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要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增强管理育人深层力。紧密结合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导向,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合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育人和实习实训等途径,全方位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具有生命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质。同时,要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学校管理制度,细化各项考核指标,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实现校内各部门的联动,切实增强管理育人的深层力。

二要完善课程结构体系,促进课程育人内生力。课程育人要以课程设置为基础,在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以课程为载体,重视“从做中学”,既要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根植劳动情怀、强化劳动技能,也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劳动精神。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涵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一方面,要促进融入学科专业教育,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合专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并引导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学会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另一方面,要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促进融入,比如,设置特色课程,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或者以身边鲜活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在阐述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传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同时,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三要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育人行动力。劳动教育鲜明的实践性要求必须紧密结合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一方面,创新校内实践活动形式,提升学校全员的主体性地位。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科研立项上向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倾斜,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可以结合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如鼓励学生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提高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让大学生尊重劳动者,促进劳动者平等[15];还可以结合劳动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亲身体验创新创业过程,能够增强创新创业的获得感;此外,高职院校可以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实践等,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校外实践载体与平台,挖掘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如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利用大学生寒暑假期间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 “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乡村振兴”调研活动、“送技术、送教育到农村”活动等,使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过程中,丰富劳动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四要增强教师本领,提高创新育人指导力。一是强化教师使命担当,提高教师创新力。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高职院校的特点开拓创新,助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对大学生创新劳动的指导力。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题培训,建立教师发展机制。同时,组织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为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打下基础。三是挖掘大学生创新潜能,提升教师创新引领力。通过劳动教育特有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发挥实践教育直观性、体验性等特点,充分激发大学生的禀赋、兴趣和优势,不断发现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四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创新主动力。要“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技术人才之师、能工巧匠之师、大国工匠之师的待遇,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激励制度”[16]。一方面,要落实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可出台高职院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尽可能激励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以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

(三)搭建融入平台,形成协同育人聚合力

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校内校外多部门通力合作、跨业界跨学科融合、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加的一个复杂工程,注重发挥各主体的优势,构建融入育人机制,培育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协同育人“共生效应”的最大化。

一是增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地。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面向全校公开遴选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发挥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作用,在资金、导师、场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高职院校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具有重要意义。孵化基地既是大学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也是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平台,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还可以促使大学生直观、真切地增强创新创业和劳动的丰富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相结合平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所以需要企业参与,是因为它是一种与职业紧密结合的教育,职业的内容存在于企业而不是文献中。”[17]高职院校应在产学研各环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主动把科研成果带到企业进行检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促成企业的研究力量与高职院校的研究资源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拥有的科研机构与实训中心,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实习实训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在劳动教育中进行创新研究。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积极推动“硅谷”地区的高科技公司进校园,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创新创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是组建高职院校与劳动模范互动平台。劳动模范具有高尚的劳动品质、精湛的劳动技能、深厚的劳动情怀和卓越的创新才能,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劳动模范作为校外导师,为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实践课,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四是加强高职院校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高职院校与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的合作,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可以营造良好环境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把校内教学实践课搬到社会“大舞台”,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拓展实践育人途径,形成多方协同育人聚合力。

总之,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只有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