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近五年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2022-11-22侯宁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蔡 娜 侯宁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我国自2018年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以来,逐渐开始了有关新文科建设的讨论与实践。2019年4月,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大会的召开,“新文科”从概念提出走向正式实施[1]。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2]。2021年3月,教育部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3],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科研创新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学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一级学科是新文科建设中的一员,档案学专业教育属于文科教育的一部分。面对新技术的冲击,加强档案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文科背景下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然选择。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对近五年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选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影响档案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因素,探讨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案。
1 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选题分类依据及数据获取
1.1 学位论文选题分类依据
自档案学学科确立以来,很多学者对于档案学学科体系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吴宝康先生认为,档案学由理论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组成,其下又分为若干层次[4];武汉大学朱玉媛等认为档案学学科体系可以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学应用理论和档案学应用技术[5];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等认为档案学理论体系由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档案史学研究、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档案应用技术研究和边缘交叉性档案现象研究组成[6];《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将档案学学科体系划分为档案学史、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编纂学和档案学其他学科五个分支[7]。
学界对于档案学学科体系有不同分类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由来已久,档案史学研究与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本质上有所区别,且档案史学研究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彰显国家特色,因此档案史学研究可划入档案学学科体系中。二是学科不是独立发展的,随着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我国普遍存在。有学者统计,“我国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学科间融合的比例接近50%,领域间融合的比例接近30%”[8]。同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大大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因此,在顺应学科发展的潮流下,边缘交叉性档案现象研究也应划入档案学学科体系当中,并增设“其他”二级类目,避免无类可分。三是随着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电子文件在档案学的发展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内容可以划归到文件管理学中;科技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其相关内容无需单独划分,可归入档案管理学中。综上,本文采用《档案学概论》中的五分法,在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下分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档案编纂学,在边缘交叉档案现象研究下分档案社会学、档案心理学和其他。
1.2 学位论文数据获取
中国知网收录了众多高校的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能够基本上反映我国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的情况。本文在数据来源上,一方面借助中国知网,截至2021年11月,获取其所收录的2017—2021年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得到了来自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辽宁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湘潭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24所高校的论文;另一方面查询未被知网收录的高校论文库,获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的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由于权限设置,其他高校的论文未获取到。在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的31个档案学硕士学科点中[9],以上总共得到27所高校的档案学博硕论文959篇,基本涵盖了大陆地区87%以上的高校,其中2017年229篇、2018年248篇、2019年204篇、2020年188篇、2021年90篇。由于部分高校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暂未被收录知网,因此本文仅对获取到的959篇论文进行分析。
2 近五年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选题特点及分析
选题是学位论文的重要开始,也是研究生学术能力、学术视野、科研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影响档案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首先在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档案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学科发展的状况以及当时的研究热点等;其次在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教学体系,包括高校档案学研究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教师研究方向及专业水平等;最后在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档案学研究生自身专业知识、科研素养、择业期待等方面。
本文通过论文题目、关键词、摘要对959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人工判读,按照分类依据将其对应到所属学科体系分类中。如果一篇文献包含多种内容,根据内容主次进行分类。研究发现,近五年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选题分类呈现出以下特点。
2.1 偏重实践:集中于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较强,这是其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研究生群体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充分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实践中寻找研究热点,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较于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具有累积性、长期性、探索性、不确定性和困难性[10],因此研究生多选择更容易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应用理论研究。
在一级类目划分下,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占比最大,为64%,共有616篇文章。其中,档案管理学有345篇,占比达56%;档案事业管理学有252篇,占比为41%;档案编纂学有19篇,占比为3%。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公开与利用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公众档案意识也逐渐提高,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机构,承担着许多责任。本文对档案管理学与档案事业管理的相关论文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在删去对策、问题、现状、管理、档案等意义不大的词,并将档案利用、开发利用等近义词合并后,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是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名人档案、社会记忆、社交媒体、大数据、档案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与近几年我国档案学界的研究热点是相呼应的。由此可见,档案学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学界研究焦点,并及时回应社会实践。
2.2 欠缺技术: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较为薄弱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技术在学习、科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存在技术藩篱,档案学研究生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存在薄弱性,研究生难以在技术方面进行突破。
在959篇学位论文中,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占比仅为3%,只有31篇文章,其中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有16篇,档案保护技术学有14篇,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有1篇。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及课程的设置较少。据了解,在档案学研究生阶段,仅中国人民大学有档案保护技术方向,南京大学有档案保护理论与技术方向,黑龙江大学有信息技术与档案信息管理方向,安徽大学等高校有一些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教师。这导致了在档案保护技术学类目仅有的14篇论文中,有12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二是技术研究多涉及理工类知识。除了缺少相应方向的指导老师引领以外,档案应用技术研究中档案保护技术、缩微复制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往往需要用到物理、化学、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关调查表明,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多以文科生为主,缺乏理工科知识背景,在有限的研究生生涯中,相对缺少足够的精力对理工科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在应用技术研究上的选题。
2.3 学科交叉:与其他文科交叉融合成果颇多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社会多个层面的广泛渗透,各种复杂问题不断出现,各学科之间也开始相互借鉴理论与方法,科学研究呈现出集成创新、多点突破、融合发展的态势[11]。近年来,档案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文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较多,但是与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等相关理科的交叉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近五年的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数据进行调查,发现边缘交叉性档案现象研究占比为16%,是仅次于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的第二大选题范围。在二级类目划分下,档案社会学有79篇论文,占比为52%,占比最大;档案心理学有22篇,占比为14%;其他有51篇,占比为34%,交叉融合对象包含传播学18篇、情报学10篇、图书馆学7篇、生态学5篇、法学5篇、经济学2篇、人力资源管理学2篇、艺术学1篇、马克思主义理论1篇。如,《基于用户满意度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媒介评价研究》一文利用MUSA模型以及标杆分析法,分析每种媒介在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劣势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研究》一文以生态位理论为研究视角,为该地水族档案资源建设提出建设策略;《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式下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研究》一文结合人力资源三支柱分析电子人事档案系统实施的相关内容。
3 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致力构建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美好愿景下,各学科、各高校以及文科研究学者都应该为之努力。要提高档案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从影响其科研创新的宏观、中观、微观因素方面积极着手。
3.1 外部支撑:营造档案学新学科环境
新文科建设一方面强调学科交叉,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学科融合发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坚持传统文科基础,立足当下、面向未来。20世纪以来,文科学术界一直面临着学术创新的压力,档案学亦是如此,急需拓展学术发展空间,激活学术研究潜力,营造档案学新的学科环境[12]。
一是应注意积累和传承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当前,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的学术研究成果较少,虽然研究存在一定难度,但其意义与作用是无可代替的。开展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有利于活化档案学学科的发展、促进档案学学科地位的提升、指导档案学应用理论、推动档案工作实践等[13]。
二是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档案学与图情、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文科以及计算机、物理等理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积极鼓励档案学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运用交叉学科知识、方法、理论来解决档案学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并努力产生学术成果,完善相应奖励方案,对优秀成果进行精神鼓励与物质支持。
3.2 技术保障:构建档案学新教学体系
高等文科教育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主阵地,应积极构建学科发展的新教学体系。档案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高校档案学专业教育。
一是把握档案学专业课程质量。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基础,相较于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方面促进课堂教学之间有效衔接,完善课程种类,既包括理论研究,又兼顾技术研究;既包括应用理论,又兼顾基础理论,同时还涉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到知识之间的高效融合,提升专业的知识性与价值性。另一方面促进教学与科研之间有效衔接,设置学术科研相关课程,举办与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有关的讲座、主旨交流、科研竞赛等,增进档案学专业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提高其专业素质。
二是促进档案学培养模式创新。各高校可以创新档案学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专业、高校等主体之间的隔阂,推出联合培养方案。一方面对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与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比如传播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的学生,增加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激发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另一方面对本校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与其他高校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不同学校的教师及学生在对待同一事物的理念、态度及行为上可能存在不同之处,通过高校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学术探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通过多层面、多类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是优化档案学专业教师结构。各高校可以引进各种研究方向的教师,尤其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优化专业研究方向结构,使得教师研究方向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全面、多类型的选择,为档案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更多资源。
3.3 内源动力:提升档案学研究生思想理念
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新文科建设要求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形势下,尤其是对于受到技术剧烈冲击的档案学学科来说,档案学研究生更应明确社会发展需求、转变思想理念、培养专业精神,保持对档案学领域最基本的热情、责任感与荣誉感[14],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
一是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科研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需要研究生丰富且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档案学研究生应认真对待专业课程学习,经常与导师、同学交流,理解、掌握并能将这些基础知识熟练应用到学习与研究中。此外,应积极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主动学习与档案学相关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等知识。
二是积极参加科研创新训练,提高创新意识。档案学研究生可以通过参与相关会议讲座、比赛等来不断培养自己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繁琐信息时的专业敏锐度,并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专业水平,寻找创新点。如2016年以来,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指委举办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档案学专业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