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元素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2022-11-22马婕
马 婕
(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江苏淮安 223008)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缺乏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这门学科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很难理解数学概念与内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为学生提供了十分熟悉的参照物,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思考数学问题,对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散学生思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影子[1]。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经常观察、分析生活当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探究数学知识的好习惯。小学生年龄较小,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散思维,使逻辑思维能力与思考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学习与分数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应当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前导学案,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热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学习内容,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分数:一个苹果分给两个人,每人能分多少个苹果?两个苹果分给六个人,每个人能分多少个苹果?通过生活化问题的引导,能够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出正确的数学答案。分数是分子与分母相除所得到结果,通过课前导学,学生能够有效地了解到分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再比如,学习小数的加减法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将学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购物环节引入到课堂之上,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数学问题:“假如同学们去商店买文具,花了10元6角钱买了一个文具盒,其中买圆珠笔的钱比买文具盒的钱少了6元3角,请问同学们买文具盒和买钢笔一共花了多少钱?”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们在校园当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校里栽了一棵高3.56米的槐树,其第一个月长高了1.06米,第二个月长高了0.63米,请问这棵槐树在第二个月有多高?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很大帮助。
二、理论联合实际,提升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缺乏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当联系生活实际,将小学生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案例,创设数学练习题,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探究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入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例题:小明和小红每人的口袋里都有糖果,小明糖果个数是小红糖果个数的1.5倍,小明和小红一共有40个糖果,请问小明和小红各有多少个糖果?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题目当中给了我们哪些要求呢?
学生甲:题目让我们算出小明和小红各有多少个糖果。
教师:那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得出小明和小红手中的糖果数量呢?
学生乙:结合题目内容,可以先算出小红手里的糖果数量。小明的糖果是小红糖果数量的1.5倍,那么小红的2.5倍是40,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40÷(1+1.5)=16。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但是同学们还能不能思考出其他常用的解题思路呢?我们可以运用方程来解答这道题,同学们知道应当如何列方程吗?
学生丙:可以设小红的糖果数量为x,那么小明的糖果数量为1.5x,因此列出以下方程:x+1.5x=40,通过解方程可以得出x=16。
教师:非常好,我们通过对两种解题思路的比较,能发现什么区别吗?请同学们利用小组的形式来交流探讨,然后积极踊跃地发表各小组的看法。
学生甲:利用算数的形式,能够将答案通过计算求出来。利用方程的形式,需要先设未知数,再结合题目中给出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然后通过方程来求解未知数。
教师:非常好,利用算数的形式来解题,主要是通过题目中已知的数来计算未知的数。列方程的目的是为了求出未知数,通过列出等量关系式来求解方程,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这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顺向思维,一种是逆向思维。不同的思维模式就能够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复杂数学问题,利用方程来解题更为方便、快捷。
通过上述习题对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方程的使用方法,并且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时需要利用数学方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利用微课在课前导学环节应用生活化元素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课前导学环节予以高度的重视,不能只将课前任务布置给小学生,这样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利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2]。微课能够有效地引起小学生的关注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实际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这部分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小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呢?这些长方体的物体都有哪些特征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吗?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出课堂教学内容。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联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阐述自己对长方体的认识。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所阐述的看法,将自己提前制作好的微课教学视频展示出来。
在进行微课视频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长方体物体,融入到视频内容中,利用二维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长方体的特征,并且能够认识到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差异。等学生看完了微课视频,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重新阐述自己对长方体的看法。然后,结合课前导学过程中的学习,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概念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应用微课视频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元素融入到视频中,能够充分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情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观看微课视频,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微课视频当中趣味性的二维动画、三维动画都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学习的乐趣,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探索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信息技术融入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对教育事业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新时代,数学教师应当善用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活跃数学课堂学习氛围,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时,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有效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与平移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利用动画、漫画的形式来设计微视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向学生阐明轴对称的特征与概念。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知识。例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马路上的斑马线,让学生分析这些斑马线是关于什么对称的?斑马线能否通过平移的方式得到。教师通过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能够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轴对称与平移的概念,并且懂得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点。
学生在通过多媒体设备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地给出数学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数学知识,在视频当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言,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讨论,相互协助。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再比如,学习位置关系相关的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中的绘图软件画出显示学校周边地理位置关系的地图,将位置关系通过立体、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将自己家的位置标记出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自己家的具体位置。学生在积极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仔细聆听,对发言比较好的学生应当予以赞扬,对发言能力不强的学生也应当给予充分鼓励,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这种新型教育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巩固学生的知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数学课堂训练中应用生活化元素
小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的事物,喜欢游戏。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游戏化的学习氛围,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当中。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应当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计算方法。教师应当将生活化元素引入其中,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练习题,并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计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小数除法计算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习题的准确率与速度,授予学生“算神”“算圣”“算将”“算兵”“普算子”等有趣好玩的称谓,这种等级划分的趣味性称谓,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竞争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计算练习活动中。将生活化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充分地提升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主动性,还能够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原理,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再比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玩“找朋友”的数学游戏。可以先进行因数的联系,在喊到32的时候,要求序号为32约数的学生快速举起双手。然后,再进行倍数的联系,在喊道5的时候,要求序号为5倍数的学生快速举起双手。这种节奏明快、趣味性强的生活化数学游戏,能够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当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课堂训练对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将生活化的习题资源融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数学联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应当向学生强调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应当利用生活化元素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三个纸箱子带到课堂上来,已知第一个箱子里的小球都是蓝色的,第二个箱子里既有红色的小球,也有蓝色的小球,第三个箱子里有蓝色、红色、绿色三种颜色的小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来摸球,鼓励学生将三个箱子当中的摸球数据记录下来。最终得出结论,在第一个纸箱当中只能摸出蓝色的小球,在第二个纸箱当中可能摸到红色的小球,也可能摸到蓝色的小球。在第三个纸箱子当中,可能摸到蓝色的小球,可能摸到红色的小球,也可能摸到绿色的小球。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并且训练过程充满生活化元素,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更高效的内化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知识点。
结语
总而言之,理论联系实际是新时代数学教学的要求,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提升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生活化元素引入到数学课堂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帮助学生灵活地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