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实践路径及其时代价值
——基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研究

2022-11-22王雪钰侯凤英

关键词:自然界手稿异化

王雪钰 侯凤英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涉人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哲学命题。当今世界,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资源消耗加快、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种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问题频发。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批判路径,为我们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引。在生态危机席卷全球的当下,深入解读《手稿》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更好地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重要意义。

一、《手稿》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系统阐释

马克思在《手稿》中反思私有制下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不断走向对立的情况,开始思考人类和自然界真实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的核心立场,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理论。

(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首先,自然具有先在性。自然先于人类产生,这种自在的自然是未经人类实践活动加工过的自然界。随着自然界的演变,具有能动性的人类逐渐孕育出来,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324,是自然界经过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人类。

其次,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生存在自然界之中, 受到自然的约束,马克思曾指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都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1]272。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自然规律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如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是自然界的有机部分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57人靠自然界生存,自然是人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须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无机身体。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3]46。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存资料。在实践过程中,人类根据自身切实需要对自然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属性,从而使自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靠自然界生存还表现在自然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制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依赖于自然界,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和服从自然规律。[4]

(三)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体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既是主体客体化也是客体的主体化,主体和客体双向运动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体现着自然向人的生成,另一方面体现着人向自然的生成。

人向自然生成,即自然的人化。自然为人类现实活动提供了前提,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体,人类主观能动性只有作用在现实的自然界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5]。对自然向人生成这一过程的现实反映塑造了人类历史,自然的人化使自然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有了“属人性”,人类按照自身意志对自然加以改造,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完成人向自然的生成。自然向人生成,即人的自然化。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凭借自身力量与自然联系起来,通过自己的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当人类将自己本质力量作用在自然界之中时,人自身也被纳入自然之中,与自然构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体。

二、《手稿》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塑造的,自然界是人的实践对象,人类通过实践发挥主体能动性作用于自然界,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着自然,也使人的知识得到丰富,[6]各种能力得到提高。《手稿》中马克思将人与自然放在人类历史的坐标轴中进行考察,人的对象化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是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统一的结果,只有在通过人类实践形成的社会中,人与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进行批判后指出,要结束人奴隶人的非人道主义状态就必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必由之路。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构想的逻辑结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自然的认识,二是对人类社会的变革。

(一)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首先,异化劳动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进行分析得出劳动与产品是异化的,劳动者越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占有外部世界和生存资料,他就越是不断受自己的劳动产品所支配,[7]这就是异化劳动。由于异化劳动,人与自然之间出现对立,在异化劳动中,外部世界对于劳动者来说仅仅是作为资本与之相对立。在这种状态下,人与自然也出现异化,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断加大对生产的投入,不断挖掘自然资源,忽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不断扩大的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其次,自然异化又促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异化。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也就表现为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反过来又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8]225,由此劳动异化导致人的类本质发生异化,人变得自私利己,[7]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进一步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分离,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

马克思“自然异化”理论揭示了人类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类活动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研究基础之上,因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必须立足于实践,在异化状态下,自然界仅仅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自然本身的规律被忽视,由此产生自然想要按照自身规律运行而人类想要打破这种规律的矛盾。要想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对自然加以改造,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确保自然界能够按照自身规律运行,维持好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能够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同时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变革人类社会本身

作为从自然界中分离且又无法彻底独立的一个特殊部分,人类社会无序的发展是导致人与自然界不断走向对立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想要实现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就必须对人类社会进行变革。

1.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是异化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发生异化的社会根源,获取利益是资本家的唯一目的,“资本占有者决定把资本投入农业还是投入工业……其唯一动机是对他自己的利润的考虑”[9]。资本家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生产,评判的标准仅仅在于是否有利于其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是资本家们毫不关心的问题。生产是资本不断增值的需要,一切事物只有被利用完成资本增值时才有价值,人作为劳动力商品只不过是资本家用来剥削实现资本增值的工具,自然也只是被榨取实现资本增值的有用材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乏对自然运行规律的不断探索,但是这些探索无非是为了使自然更好地为资本服务。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类热衷于对自然界的开发,不断挖掘自然的“新”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自然也被异化,资本生产的目的不过是使自然服从于资本家的需要。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资本的增值是无限的,这种趋势决定了资本对自然和人类的掠夺也是无限的。资本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不断承担更大的风险,纵使这些风险可能凌驾于道德和法律之上。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断加大对生产的投入,不断挖掘自然资源。不断扩大的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认为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自然与工人不是资本家的私有物,产品是劳动者自身个性的产物,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其次,转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摒弃将自然看作人类附属物的错误观念,认识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通过改造自然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且,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0]。人类要为彼此生产,才能创造人与人和谐的社会。

目前,γ刀、射频、化疗、手术均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常用手段,但随着疾病的恶化,肝癌晚期患者的身体素质、机体抵抗能力、耐手术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将导致手术治疗受阻,仅有不足20.00%左右的患者可达到手术治疗指征[3] 。故探寻新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2.扬弃私有财产

马克思在《手稿》中系统论述了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存在着人与自然以及劳动的异化。“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2]107,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人们能动性的发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们通过劳动不断创造自身的历史,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的无限扩张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正是这些异化产生的根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分工的出现,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劳动者无法占有生存资料,失去人身自由,逐渐沦为资本家获取资本的工具。马克思深刻认识到私有制的危害,同时也指出私有制的发展不断加速自身的灭亡,异化劳动最终会随着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而消失。

资本控制的主要路径,在资本逻辑中,人与自然的对立来源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私有制。[11]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只有扬弃了私有制,才能实现劳动的自由,实现人的解放,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在私有制统治的情况下,劳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幸福,而是不幸”[12]。“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3]82。只有扬弃私有制,克服异化,才能打破资本逻辑的统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实现资本积累,当劳动者除了维持自身生存外不再进行生产劳动时,私有财产就失去了繁衍的力量,私有财产的自我否定使其必然遭到扬弃[13],共产主义应运而生,“这种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4]。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首先,要肯定私有制的异化中包含积极的成果,全盘否定是片面的;其次,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人的解放,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不能脱离人这一主体,只有人的解放才有私有财产这一客体的解放。

3.克服异化消费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人的需要产生异化,从主观层面看,这种异化通过消费异化表现出来,“产品和需要的范围的扩大,要机敏地而且精打细算地屈从于非人的、精致的、非自然的和幻想出来的欲望”[15]118。在异化消费中,人们从事着单一的劳动,毫无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在劳动中体会不到幸福和快乐,由此将注意力转移到消费领域,把商品当作幸福的标志,消费只是为了寻求心理欲望的满足,从而弥补劳动所带来的枯燥。“一切肉体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的本质只能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它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它的内在丰富性”[15]82。资本主义不断向人们提供新的产品来刺激人们的消费,致使消费本质发生转变,人们的消费不是自主消费而是受市场的刺激和引导,这种“虚假”的消费使人们变得盲目,从而达到资本对消费的控制。“异化……最后,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15]127,资本主义将消费看作控制社会的工具,不断加大对新商品的投入,掠夺自然资源。这种对自然界的过度消耗,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使人与自然之间产生冲突与对立。

要想克服异化消费,首先要处理好消费和发展的关系。消费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能忽视自然的承受能力,要形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创造一个既能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又不给自然带来危害的消费环境。其次要转变消费理念。由于异化消费的产生,人们将消费看作获得幸福的手段,从而造成自然的严重破坏,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克服这种盲目消费主义,对自身消费需求进行合理评估,充分发挥自主性,理性消费。抵制拜金主义以及炫耀性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同时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摒弃异化消费理念,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手稿》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键在于扬弃私有制;而如何实现对私有制的扬弃,马克思从价值引领、方法论等角度进行了阐述,这些观念在新时代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基本的价值遵循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从事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要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16]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是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不能仅仅把自然看作获取生活资料的工具,妄图征服自然。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只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打破生态平衡,而最终的后果还是人类自己承担,正如曾经辉煌的两河流域,对自然的破坏导致如今只剩下破败的遗迹向人类诉说曾经的辉煌。马克思认为人类要把自然看作生存的家园,维护好自然界的运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良好的自然生产力能够推动人类社会更健康地发展。而人类社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决定于能否为自然提供更好的保护,能否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障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运行要始终以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价值准则。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借鉴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价值准则,尊重自然,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7]。生态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人类造成,必须由人类解决。为了克服生态危机,我们要对错误观念进行反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摒弃传统的“战胜自然”“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之根本,我们必须以尊重自然的理念重新认识自然。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了自然规律,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所必须遵守的法则,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18],生态保护问题关乎每个人。只有意识的提高才能带来行为的转变,意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要让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我国所要实现的生态文明是高质量的生态文明,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态文明,既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也需要高度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人类只有真正觉醒,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相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化自然。马克思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思想批判了传统自然观中自然与人类孤立存在的观点,将人类与自然看作有机的统一体,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

另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活动的落脚点。自然界的价值体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之中,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全体人民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上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在《手稿》中阐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时指出,在私有制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不仅对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对劳动者造成了剥削与伤害。异化使人“变得……愚蠢而片面……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的本质只能被归结为……绝对的贫困”[8]223。因而要变革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制度变革消除异化。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探索适宜的生产关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美好生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才能创造美好生活,要将践行绿色生活、低碳生活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建设和谐美丽的社会,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民至上两大价值理念,将会使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从而实现对自然的保护,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彰显社会主义的优势,实现秩序价值和发展价值的有机统一,为人类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展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尺度。

(二)《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认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因此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必须从社会入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是人与自然异化的结果,大工业生产导致自然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资本家与工人矛盾激化的同时,也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加深。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变革资本主义,走共产主义之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能够合理调节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合理地进行物质变换,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能够处理好与自然的矛盾,维持好生态的平衡,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得到统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19]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扬弃了私有制,但由于受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与自然的矛盾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生态问题仍然存在。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纵使有着制度的优越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污染等生态问题,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指引,我们一定能踏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首先,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全国两会上首次鲜明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科学论断,其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创新,显著特质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方面,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实现生产力的变革,大力抓好农业生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切实保障民生。同时,要把稳增长摆在首要位置,各级部门要承担起稳定经济的责任,不断调整生产结构,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着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和人民的切实需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好我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成果,协调好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关系,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强化大气多污染协同治理,同时加大对重要河湖和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完善对节能减排、废旧物循环利用的政策支持,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建设更绿更美的生活家园。

其次,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异化消费思潮伴随改革开放传入我国,对我国的生态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理性消费,推动绿色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对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有效评估之上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创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倡导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统一,就是要摒弃过度消费、奢靡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爱护自然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的生态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全体公民自觉的追求,真正建成绿色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再次,要树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的坚定信念,但也要做好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的解决”[8]187,但是共产主义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实现的乌托邦,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将主客体都进行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不会在短期内实现。诚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0],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路径差异大的情况下,共产主义的实现注定是一个漫长且充满艰难曲折的过程。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因素也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成熟,所以,在当下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既要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心,也要有敢于直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征途中各种困难险阻的决心与勇气。我们需要在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中稳步前进,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马克思探析并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深刻剖析了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马克思进而指出要扬弃私有制,采用共产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思想为新时代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价值遵循和方法论指引。深入学习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的相关理念,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引领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念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对其文本中的理念的研究也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进一步展现其价值。

猜你喜欢

自然界手稿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