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清廉思想中“吾丧我”之蕴涵
2022-11-22崔景明
崔景明
(安徽新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0 引 言
中国圣贤认为,人在自身生存所处的环境、生存状况、生存目标中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寻觅,在认识自我时要省察并做到慎独,让个体的我有所升华进而在为人处世中积极向上。本文通过梳理古文献中庄子“吾丧我”之相关论述,以历史及类比方法,分析“吾丧我”之重要意义,进而鉴照当下。
1 解成心有待为“吾丧我”的客观存在
1.1 分析关于“吾丧我”这个命题
庄子“吾丧我”的思想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其一是“总体认识思想观”[1]24-29,即把“吾丧我”认知为与欧洲宗教“忏悔”说相仿,期望在对自身的自省中有所提升进而审视世间百态,譬如“自观察”[2]55-6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世界,观察世间周边环境。其二是“生存活动论”[3]130-132,即将“吾丧我”比喻为生活现场境的互动较量方,“吾丧我”自省时可以逐渐获得提升、涵养自身的一种良性自觉。若从“‘吾’‘我’称谓的变化来理解”[4]56-57-60,“吾丧我”可认识为主宾格称呼。将“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解释为:把自我丧失在物质上面,把本性丧失在世俗上面,这样的人是颠倒的人,可理解为破除假面之后的我、回归真实的我、超脱功利的我。
由此而观,庄子哲学的核心是关于人的生命安稳以及心灵的转化,针对庄学主题思想而言,即在于促使这种转变发生,如一生死、齐万物,并最终从道的高度来惠照、普济天地万物,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的境界。在《庄子》书中,这种转变主要是通过丧我、心斋、坐忘、慎微等一系列鉴照、修炼论来完成的,因而可以看作是庄子思想的精神修持。所以,回归本原、阐释文本观点具有现实意义。
注重“丧”之“我”,就是提醒在这个纷扰的物质世界、功利世界中徘徊回转的人们,应该“丧心”,或者说是丧除某种状态的心,即成心,就是丧“我”之“成心”,因为成心拒斥,排除他者、他事物、他观点的存在,并以己之方式与世界割离,因而给他者造成了伤害,所以“成心”必须破除,“我”必须摒弃;而破除成心的方法“莫若以明”是要求人们以尊道、悟道、行道的角度来观察事物。[5]5-7-89只有这样,人心才能无碍地敞开通向广大的外部境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敞开心扉交流。
“吾丧我”思想的阐发有着深刻的外部环境及历史渊源,故应牢守“原创理论观”[6]7-8,寻觅本源,从理论的源头分析“吾丧我”的历史地位。总体而论,庄子的理论体系具有独立圆润性,即“吾丧我”分析,可视为感知道的本源,是立于初始之位,视为感知道的具体操作行为,世人依次为运作范例,以此观之,“吾丧我”也可看作觉悟道的最终目标。本文从现实存在、修持方法、向往之境等几个方面来考析其往复运行进程,以明释的方法阐述“吾丧我”之积极意蕴并服务现实。
1.2 阐述“吾丧我”成心有待之清廉要素
庄子生存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权谋错综复杂的乱世,此时期,烽烟频发,诸侯强力干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损坏,礼乐制度及约束力受到破坏。而当时,世人的期盼只是免受刑罚。直面现实生活的苦难和社会群体的困苦境地,庄子以超越的态度跳出了时代的藩篱。陆德明先生在引用《经典释文·叙录》直言:庄子生于这样的世间,赋予语言幽默警示[7]4,富有责任感和使命当担使得庄子借南郭子綦之话语表述了“吾丧我”: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你听闻人籁而未听闻地籁,你听闻地籁而未听闻天籁夫!”[8]23-24该文记述了南郭子綦与其弟子颜成子游之间具有深刻内涵的对话。子綦答道:你提的问题尤佳。当下我们应该忘记自身,你知道否? 你所说的人籁我知道,可是没有听说过地籁;你即使听讲过地籁,但没有听讲过天籁吧?”有人提出:把人籁、地籁比喻带有“成心之言”的话语,指出天籁好似无任何自身观点的评论。[9]168
如何把“吾”“我”相区分,进而理解庄子的话语内核?审阅《庄子》书中的意涵,对“吾”“我”语词涵义的差别及所包涵的意识给予解答。(1)施舟人曾指出:“在中国早期的道家思想体系里,‘吾’的概念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道家文化研究》第15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这个论断已注意到《庄子》中“吾丧我”之说所具有的启发性。在庄子看来,这里“吾”与“我”之区别,传达出一个人原来的生活形态,是人对当初“我”的生活形式的丢弃,将“吾”生活的真正面貌映照投射出“我”的虚伪性,“吾丧我”正是有见于此得以阐明、深化。《庄子》书中还描述“众人”“庶人”“今人”等实为“我”之生存样式,而“真人”“神人”“德人”等则指向了“吾”之生存方式。人之存在及空间活动与宇宙万物相比总是有限的。有鉴于此, 人生存于大自然世间,如瞬息万变, 时光飞快,宛如白驹过隙(《庄子·外篇·知北游》)[10]16-17。子綦最后达到忘我之境, 经由“大通”洗礼,幡然醒悟, 好似在“坐忘”中超越身体与心力智慧(离开形体,消除认知)的程序[11]35-36, 犹如将个人生命的持续与时间的恒久对比宛若流星划过天空。人因受生命自身物理性限制的最后归宿被称为“息我之消亡”。从外在形式分析,生命存在的现状如此。总而言之, 庄子描述的“地籁”“人籁”在本源上即为“天籁”状态,也就是符合大道之意。[12]22
在《齐物论》中,庄子还列举了“朝三暮四”以及“朝四暮三”的实例[13]68,总结出悲观失望往往来自恐惧心,愚昧来自离别心。引用佛教语言,因执着引发之痛苦,去除分别妄想执着,方能够体悟道之意蕴,故要以明净之心灵去照应万物之实相,这将给人带来喜悦。庄子一生,善于用自己的谨言和力行释老、用老,以透彻的思想和眼光、诙谐辩证的文字,戏讽直刺所谓人类道德背离的行为,完成了人心(体用)合道应天的阐释,留下了一个个坐标。总之,在庄子看来,常开理明智,坚守普济,保有觉知,坚守鉴照方能靠近道明。
庄子所言“丧我”并非“忘我”,或者“去我”,其“吾”方显泰然自若,依旧在此。正如老子所言处事要致虚极,为人要守静忠实。[14]72这可以看清楚,自我在宁静的状态下方能凸显,那个静态的本身自我将呈现,故亦可以解释儒释道三家皆强调静之涵养中的内化,进而能升华对廉耻心的批驳。
故此,有解释庄子语:关于听与不听,即又自有是非评判矣。[15]37诸子在讲授学问时,呈现出观念多有分歧、纷争,往往各抒其观点、意见,难以达至平衡。这些是非之争、利害争鸣等,庄子将其缘由总括为其人之“成心”。
庄子指出本真生存之“吾”由“我”到“吾”之实现历程及在这一转化进程中所实现的生存境地。首先,“丧我 ”意指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现实状态,达到自我满意的生存境地。“丧我”意指对生存现实体验及生命质量的提升;其次,“吾丧我”另一个原因是“我”之“有待”(2)关于“有所待”,首见于《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对于“待”的解释,郭注:“非风则不得行,斯必有待也,唯无所不乘者无待耳。”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有所待指有所依待,致精神不得自主,心灵不得安放。”。 如何理解“有待”,就是要做到“吾丧我”所处的状态,坚持脱离只是一味地依靠他人的“有待”,必须努力去除希冀、依赖,真正体悟消除自我之自由的境地。
2 通过心斋修炼呈现“吾丧我”炼养廉心
2.1 何谓“心斋”“坐忘”
“心斋”指的是“丧我”而达到的虚灵不昧的状态,说的是只有尊道方能集虚。所谓虚者,即有心斋体悟感。[8]77它体现的是明净、空明姿态之类型的“有智”行为表现。关于心斋的解释:颜渊有向孔子请求辞职的经历,预想前往卫国辅佐残暴的国君,孔子认为自我的道德修养尚未达至一定的认识高度就妄想去实施大道,这样的做法难以实现。[16]53面对这种情况,庄子还提出“心斋”:人们在宗庙祭祀神君,这一行为不是所说的心斋也。[8]82关于事物的理解与把控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应该从内心出发,保有一份自身心灵纯洁。如何感悟心斋?应注意坚持从耳根虚寂,……专注于凝神心符,专注于凝寂虚忘。[8]82这是一个渐进升华的历程,需要进行一系列心灵上的过程化修持提升,方能减少消除事物与自我之区别,去除妄念和疑心,去除焦虑和贪念,完成物我两忘、心境澄明的“心斋”之境,其人生境界由“化”入“虚”,以致达到“万物之所化也,况于人而敢违乎!”[16]57
怎样理解“坐忘”,以致于实现“相似于大通”的愿望目标?陈鼓应先生认为,如不受形骸、智巧的束缚,“同于大通”。然而,坐忘之目标不是一朝一夕而为就能完成的,而是有一个渐进实现的历程。
孔子说: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8]163如何认知“坐忘”?概括而论,即物我两相忘,最终“相同于大通”的状态。成玄英在《人间世》疏说:保有摒除聪明心智的方法即“坐忘”[8]37,从“坐忘”的过程可为“慎微、除妄、守正、简约、谨慎、坦然、持道”。值得注意的是,庄子所说的“离形去知”可以理解为庄子虽提倡去除自身形躯和心智中的我[16]12-14-47,但并不完全摒弃人的性情,用圆道自正的方式,构建合理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坐忘”的境域中,如何忘掉分解性、概念性知识存在,尤为重要。[17]43
2.2 理解心斋、坐忘中的虚与忘,为当下致用
心斋讲究修持中把握“虚”的环节,坐忘中期盼“忘”的环节,这皆属于心理机制的概论属性。其一,在认知上要做到物我的区别,万物自然、顺应自然,“通也者,得也”[8]68,齐万物是达到“道”的最基础要求。其二,坚持以事物的最初原状来理性认知一切,即“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至于不会产生纠结。[8]149最后,“和之以天倪”,即对万物因任自然[8]146,通达明初心、守清心。
2.3 内化逍遥至“吾”丧“我”之境界追求
庄子在《齐物论》中阐述了自己梦境的接近“物化”状态:过往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可谓物化境界[8]58。
综上所述,“吾”是处于“我”的更高心境层次[18]355,“丧我”后,“吾”将接近“道”,此时,个体中的“我”已靠近道之境域。《庄子》(齐物论)中的“吾丧我”与“庄周梦蝶”寓于意想之中,实追问“我是谁”,寻觅自我,即为庄子哲学思想的最终向往。[19]75-79《庄子》内篇首篇《逍遥游》指出,逍遥游是与道合一、与宇宙本体合一的境界,《庄子》对这个境界的突出描述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游无穷”,由逍遥游而达成齐物论,即“万物与我为一”,充分凸显“入于不死不生”。这境界可以超越小我,融入大我,解脱生死,帮助人们修持内心的真常,铸匠心,燃信心。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11]81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如果心被物役,则是痛苦的。功名利禄也属于“物”,常常奢侈浪费、弄权贪赃则是“物于物”的一种病症。古往今来,物噬主事例不胜枚举,被所谓的“功劳簿”绊倒实为可悲。无数兴亡更替、经验教训一再告诫我们:不物于物,方能常相守、常享受、常兴盛。
3 “吾丧我”的概念凸显庄子思想之清廉
3.1 “吾丧我”概念涵养人心
庄周崇廉之境,高山仰止。庄子提出“吾丧我”的概念受到当时社会条件影响及限制,这是庄子针对所处社会环境道德日趋下滑而展开思考的问题。一些群体人的初始点和结束目标则凸显自保避害,虽受役物而不被物所累,明晓此理,方可真正认识庄子“吾丧我”谆谆告诫的重要性。北京大学王博先生认为,庄子以一种思辨的方式告诫我们,心不应该被实物所累,心不应该成为实物之奴隶。[20]102因此,庄子倡导的“坐忘”“心斋”“才全”“德不形”方式,对当下的世人脱离外部环境的种种引诱或侵扰,永守清廉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说“坐忘”“心斋”是通过“致虚守静”的修炼功夫排除“外物”侵扰以达到心明慧智与修道、行道合而为一,那么,“才全”和“德不形”则是人们以一颗虚静之心来排斥“外物”纷扰,例如正确思考“躺平”“内卷”之词,进而让合理修炼方法依道而实现。
3.2 “吾丧我”概念清洁人心
庄周养廉之举,后辈继续传承。古语曰:人心定方能静,由安静方能安顿,由安居乐业既能生喜悦。真正认知执着带来痛苦,感悟普济众生获得超越。从大自然与人类共呼吸天地之灵气,进而转换至生命延续的道理看,人类是代表天地之间的正气方、正能量,有着最纯正的属性,如何利用好正能量,树立正气,是我们新时代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有鉴于此,庄子清廉思想的理论精髓是他对道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出发点、着力点。他所谓“心斋”“坐忘”的悟道、守道、体道功夫是通过排除“外物”干扰达到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陈鼓应先生解曰:“‘名’‘智’为造成人间纷争的源头,去除求名斗智的念想,使心境达于空明的境地,是为‘心斋’。”[21]118。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可能摆脱既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不可能不与现有的人和物打交道或沟通。因此,理解和把握庄子清廉思想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好道与外物的关系,通俗地讲,就是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持守大道而不陷入邪途,贻误终身。
3.3 “吾丧我”概念廉洁人心
庄周倡廉之行,后人当谨记于心。庄子所采取的虚构人物、故事,假借物事而立言的写作方法,最终阐释的是关怀世间,强调从精神提升中达到尊重生命。[13]17-27在《庄子》论述中,作者描述小动物蜩、学鸠和斥鴳都生存于大自然的集聚领地,它们愉快跳跃于草丛山间并常表现出类似于井底之蛙的意识之限,存生于自身的局限地当中。随着身体长大而变化着。凸显的“化生”是一种外在形征,常常超乎形体之转变,它预示着自我的消失,“‘化’也就是《齐物论》中的‘吾丧我’。”[20]152-158丧我之后,而转化为逍遥。陈鼓应先生在《老庄新论》中有很多处谈到人生之我与“化生”的关系转化或转变。每个人的生死是因为气的聚散,必须听从自然的安排而因其顺为,大道而无偏私,任凭万物自成自化自生[22]245-309,让获得洗涤灵魂后的我傲立于世。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并将其思想发扬光大。在《道德经》一书中,吾、我、圣人之类的名称出现频率最高,这代表着悟道的统治者。庄子的学术贡献,是将这道往下平移,悟道行道并非贵族、知识阶层的特有之权,普通百姓也能悟道行道。《庄子》书中记述了许多的普通人如做钟鼓架子的梓庆、粘蝉的老者、驾舟的船夫、做车轮的轮扁、大司马家做带钩的老人、宋元君的画师等,他们的技艺超高可谓神乎其神,达至“纯真”的境地。庄子开创了普通人通过技艺悟道,并以道驭技,从而实现道与技艺的融通为一、融汇合一,达到从技术到艺术的境界,进而实现心灵与道的真正统一。
4 结 语
内不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内不化,外化就成了盲从世俗;而离开了外化,内不化就成了片面自喻。人的外化很容易,内不化才是不易恪守的。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进而至“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地体会自然之真谛。庄子不慕名利,不恋权势,为自由而活可谓洞悉人生真谛。[23]13庄子清廉为政,退隐之后又能安贫乐道不为功名利禄所惑,潜心治学,著书立说,其崇廉之境、养廉之举、倡廉之行值得后人敬仰、学习。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24]78故新时代青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扬弃理论之观点,以及辩证理论中否定之否定观点,做一个守法律、守道德的好公民,做一个坚守底线的人。
(责任编辑 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