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全球华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2022-11-22刁晏斌

关键词:用例义项华语

刁晏斌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75)

一 引言

所谓“舍小取大”,就是在具体的词汇运用中,用语义范围大、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大词”(通常是上位词)取代语义范围小、通常只表示某一具体义的“小词”(一般是下位词)。这一现象在华语(全球华人社区使用的词语)中比较常见,很能反映其词汇运用特点,同时也与普通话形成明显差异。这里的“大词”与“小词”及二者之间的可替代关系,是借鉴了郭熙的观点。据郭先生的调查,新加坡学生在口语中对含有细微差别的动作动词如“扛、提、端、拎”基本不用,而是趋向于以更大、更具包容性的动词“拿”取而代之[1]。

其实,不只是口语,就是书面语中,以“拿”替代其他相关词语(远不止“扛、提、端、拎”这几个)的用例也很常见,另外也不仅限于新加坡,至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都是如此,以下我们就此进行分析说明。

我们先来看下面一组用例:(本部分用例取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下简称“华文语料库”,该语料库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多家媒体,时间是2005—2008 年。为了节省篇幅,我们不标出处和具体时间)。

(1)其中一名积极参与此集会的居民何奇隆拿着民主行动党党旗,在一字排开的警察面前挥动。

按,旗子一般要有旗杆,最为常见的“拿”的方式,是举在手中,而下文用到“挥动”,基本也是举在手里才会有的动作。所以,此例中的“拿”可以初步确定义同“举”。以下用例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拿”在具体语境中经常可以替代“举”:

(2)当美舰进港时,岸上有五十多名当地民众拿着标语示威抗议。

(3)约有20 名女粉丝接机,有人拿着写着日文“恭喜‘HERO’大卖”的牌子迎接。

(4)两人虽然都拿着一副望远镜观看,但佩雷兹那副的镜头盖并未卸下。

如果“拿”的对象不是旗子、标语、牌子以至于望远镜等,比如是“伞”,那么此时的“拿”替代的应该就不是“举”,而是“打”。例如:

(5)第二幅画,一个人穿着蓑衣拿着伞,表示冠上加盖,暗示你往后会飞黄腾达。

(6)从二楼望下去,看到一群人,那时候已经下大雨了,他们都拿着伞,看了好感动。

(7)穿着白色小澎裙、高跟鞋的她化身为马戏团员,拿着黑色蕾丝小花伞走在钢丝上,效果让她十分满意。

如果宾语是“拐杖”,那“拿”取代的经常就是“拄”,例如:

(8)在包扎过后,目前其实是拿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所以算是举步维艰。

(9)警员涉及贪污案今日开审,行动不便的老年原告,拿着拐杖并在吉州反贪污局官员的扶持下上法庭!

如果“拿”的动作需要双手来完成,且不必“高举”,这时它取代的有可能就是“抱”。例如:

(10)调完吉他后,我就是跟他们借来玩,就拿着吉他跟他们唱歌,然后他们会坐在那里听。

(11)周杰伦在篮球上签名后抛向台下,抢到球的男歌迷拿着篮球狂亲。

当然,这里的“拿”也有可能是“端”“捧”的意思,例如:

(12)布什入内,只见漆黑一片,没有开灯,突然有一名机舱服务员闪身而出,手上拿着一个点了蜡烛的椰子生日蛋糕,令布什同行的夫人劳拉既惊且喜。

除此之外,在具体的语境中,“拿”还可能替代其他一些表示具体意义的动词,再如(我们按一般表达习惯把它最有可能替代的词附在句末):

(13)(他)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巨大沉重的旅行袋,他尽量在不平稳的吊桥上保持平衡。——提

(14)咏君常拿着个比她还大的包包,内装着电脑滑鼠、日用品、假牙、时钟等。——提、背

(15)游客可以拿着背包走在街边不会被掠夺吗?——背

(16)那个人还拿着杯红酒敬我们,之后我就叫全场干杯,自己当然不喝啦!——端、举

(17)李泽楷已经拿着早已准备好的两打红玫瑰送上,之后梁洛施和李泽楷在外滩深宵漫步,非常浪漫。——捧、抱

(18)当时这名男子拿着两个行李箱进入检查处,不过在发现有关执法人员后便形迹可疑地离开。——带、拖

(19)威廉姆斯忆述:“他们有人拿着棍子,对我们连打带踢,还把刀架到了我的喉咙上。”——握、挥舞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拿”在具体语境中可以替代“举、打、拄、抱、端”以及“提、背、捧、抱、握”等动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已经退出实际的使用。实际上,它们或多或少也都有具体使用的例子,只是被前者挤占了一部分空间。比如,我们在华文语料库中进行调查,“打着雨伞”有2 例,而同义的“拿着雨伞”有5 例;“拄着拐杖”26 例,同义的“拿着拐杖”6 例;“举着标语”9 例,同义的“拿着标语”3 例。可以设想,如果华语也像普通话一样,不能用“拿着雨伞”来表示“打着雨伞”的意思,那么后者在华文语料库中就应该有7 例。

仅就以上的语言事实看,我们就可以初步建立以下一个等式:

拿=举+打+拄+抱+端+提+背+捧+握+挥舞

这样,“拿”实际上就成为一个大词,它在具体语境中替代的就是一些小词,而上述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舍小取大现象。

华语舍小取大现象与华语工具书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借由后者,我们可以更好了解前者;另一方面,由前者也可以获得一个观察后者、品评其优劣得失的极佳角度,进而为其补充与完善、改进与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立足于后者,以目前部头最大、影响最广的《全球华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华语》)为例,进行分析与说明。

邹玉华指出:“语义场的研究对类义词典的编纂以及语词释义都有指导作用。释义是词典编纂最基本的,也是首先遇到的问题,而释义时首先要搞清楚它与语义场中其他词义之间的内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准确地解释一个词,达到释义的目的。”[2]以上虽然是就类义词典的释义而言,但是我们认为,对于一般语文词典来说,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周清海指出,“语文课本与语文词典的注释,对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异,也必须加以注意,才能减少语言学习者不完全的学习。”[3]我们以华语词汇运用中舍小取大的事实来对照《华语》的立条释义等,以显示其中的某些不妥之处,供其编纂者修订时参考。

立足于舍小取大现象,稍加归总,《华语》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二 应列词条而未列

由于我们对华语词汇实际运用情况以及《华语》的编纂情况了解得远远不够,所以这方面并无特别充分、全面的材料,但是就个别实际用例来看,这一问题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下面,就以“来到”和“不懂”为例,作初步的说明。

按一般的理解和分析,“来到”通常会被看作一个述补结构的词组而不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和《华语》均未收录。但是,在华语中,“来到”却很常用,且有不少与普通话相异的意义和用法,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来到”最为常见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完全相同,例如(以下用例主要取自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光华网近几年约500 万字的语料,少量取自另一家媒体网站“e 南洋”大致同期的语料,为了节省篇幅,对出自前者的用例不标出处和时间;后者的用例只作集中说明):

(2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或已有日本人或中国人来到马来西亚。

但是,也有不少时候,华语的“来到”表示可以与不同已有词形成对应/同义关系的较为抽象的意义,从而与普通话形成明显差异。例如:

(21)唯今年已来到10 月份了,但“我爱槟城卡”却迟迟未推出。

(22)由联合国主持的国际卫塞节庆典今年已来到第14 届,在斯里兰卡举行。

以上两例中的“来到”,主体均非指人,因此“来”就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而只表示由远及近的方向或变化,普通话一般不用这一形式,通常用“到(了)”表示同样的意思。

这样的用法在华语中很常见,以下再举一组“e南洋”的用例:

(23)由那英、庾澄庆、王力宏和李荣浩担任导师的2019《中国好声音》终于来到盲选收官战。

(24)王宝强与马蓉的离婚诉讼,据悉目前已经来到二审。

(25)华人在马来西亚已来到第三或第四代,籍贯的概念也随之模糊。

(26)转眼间,又来到了与母校历届同学校友及师长彼此见面惜别的感恩季节。

此外,华语中“来到”还经常用于表示数量、程度等由低到高至于某一点,此时普通话一般要用“达到”表示。例如:

(27)法拉利表示F8 Tributo 搭载了品牌历史上非特殊车型中,性能最强劲的V8 引擎,最大输出可来到720 匹。

(28)我们开着小飞机飞在海平面上100 尺、时速也来到每小时250 英里。

(29)事情在AKAMA 年龄稍长、于微博po 文表示有意16 岁嫁给张千易时,压力来到最高点。

这样的用例很常见,再如:

(30)2013 年的土地价格是每平方尺435 令吉,用土地抵换算的是10 年后的价格,是每平方尺来到1300 令吉。

(31)我认为自己可以来到今天这个地步,靠的是一股坚强信念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

(32)唯有经过了这些程序,才会来到需要正式签名的步骤。

同样的意思,华语中更常用的词也是“达到”,例如:

(33)她说,截至去年11 月,马来西亚出口到国外的食品达到370 亿令吉。

查《华语》,“达到”的意思是“经努力后实现”,这也就是说,此词具有[+预期]的语义特征,而我们所见,有不少“来到”的宾语具有[-预期]的语义特征,所以这里就不能拿“达到”与之相对应,而要根据句意灵活理解为其他词。例如:

(34)他强调,不管客容量提高至1200 万、1600万还是2000 万,总之应优先扩建槟城国际机场,因为现在已来到很紧急的状态。

(35)国债水平已经来到令人担忧的情况。

(36)在生活与职场上诸事不顺的杨祥威,觉得自己已经来到人生的绝境。

以上三例中的“来到”,普通话大致会用“到了”“出现”“陷入”等来替代。

有时,“来到”也用于表示由高到低,此时也不能与“达到”相对应,例如:

(37)而去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更是跌破千亿美元,来到970 亿美元。

(38)政府的整体支持度仅有23%,是2012 年以来最低的一次,而华裔的支持率更从今年1 月的11%来到了5%。

(39)亚马孙河与支流的水位来到最低点,暴雨却开始肆虐。

按普通话的表达习惯,以上三例中的“来到”大致要用“降/下跌至/到”等来表示。

此外,“来到”还经常表达“到达”之义,以下是“e 南洋”的用例:

(40)经过了15 个月的25 场巡回演出,我们终于来到了终点。

(41)劳勿客家公会会长曾秀品表示,客家精神需要靠大家推广和延续,火炬行今天来到劳勿,得到民众的热烈响应。

(42)海军今天中午十二时巡逻来到上述海面惊讶发觉此意外。

综合以上事实,“来到”无疑属于一个大词,它在具体语境中经常性地替代“到、达到、到达、出现、陷入”等动词,以及“下降到、下跌到”等词组。我们认为,考虑“来到”所具有的蕴含义以及较高的使用频率,《华语》应当把它单列为词条。其实,这也不是我们独出心裁,横向观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已经这样做了,并且列出此词的两个义项,一是“从别处到达这里”,二是“实现、到达(某一目标)”,或许可为《华语》参考和借鉴。

以下再讨论“不懂”。

宣轩指出,新加坡人口语中,用得最多的否定句是“不懂”,包含了“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和“不理解”等各种意思[4]。其实,不仅是新加坡人的口语,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书面语中,这样的“不懂”也极为常用,我们曾经撰文对此进行讨论,并举了大量用例进行分析(参看刁晏斌《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华语与早期国语的一致性》),由于该文尚未刊出,以下就再举“e 南洋”中的一组用例(我们把对应的意思标在句末):

(43)(他)从前拍戏完就跟兄弟去喝酒,不懂珍惜和家人的关系。——不知道

(44)(该剧)以女性不婚为题材,讲述一对不懂撒娇,但能干强悍的堂姐妹凌敏和凌禹勤在职场上努力成为女强人……的故事。——不会

(45)吕杨出席特别放映会后指出,之前不懂有吻戏,开拍后,高艺突然吻了他,他表示:“当场吓到。”——不知道

(46)问到胎儿性别,谢天华说:“还不懂。”——不清楚

(47)她的男友……在推特上发言:“我不懂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外国人就不能用日本名字。”——不清楚、不理解

另外,《华语》“懂”词条下,在使用地区标为“用于新马泰印尼等地”的“知道”义下所举的两个例子,一个是答语“我不懂”,另一个则是问句“你懂不懂苏州有什么土特产?”也间接说明“懂”的这个意义多是附着在“不懂”中使用的。

《华语》中“不”字头下,共列出461 个词条,其中包括不少“不+动”式的双音节词,如“不碍、不睬、不称(chèn)、不揣、不辞、不待、不逮、不惮、不敌、不乏、不忿、不苟、不顾、不关、不遑、不及、不计、不继、不具、不愧、不了、不吝、不满、不起、不屈、不忍、不胜、不识、不惜、不暇、不懈、不休、不逊、不要、不应(yīng)、不用、不争、不支、不中、不准”,这些词大都表意单一,基本没有引申的词汇义或语法义等。比照以上这些词,结合华语特点,我们认为《华语》应当把“不懂”列为词条。在华文语料库中,“不懂”共有2546 个用例,单就这个数字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如果跟其他词比较一下,结果就不同了。我们调查了几个上引“不+动词”的用例数:“不碍”仅有11 例,“不惮”19 例,“不忿”122例。另外,不少“不+动词”极少独立使用,如“不睬”有103 例,几乎全都用于“不理不睬”中;“不逮”有60 例,绝大多数用于“力有/所不逮”中。与这些意义单一(即只有一个义项)、使用频率不高,甚至于不太能独立使用的词相比,词义比较丰满(比照《华语》“懂”的释义,至少有“不了解”“不知道”两个义项)、使用频率高得多的“不懂”更有理由列为词条。晁继周在谈及词典收词的适当与平衡时指出,要综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以词频统计为基本依据;二是注意词汇内部的系统性;三是适当照顾查考需要[5]。结合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华语的“不懂”完全应该列入词条。

三 应列义项而未列

《华语》中,有些词的释义根据具体的语用状况增加了《现汉》所无的义项,从而反映了华语实际,进而体现出华语工具书的特色。比如“节目”,《现汉》只列一个义项,即“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而《华语》除此之外还列出“泛指项目”的两个义项,这样大致就涵盖了“节目”作为一个大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但是,《华语》在这方面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由上文所谈及的语言事实可知,“懂”的第二个义项多在否定(即“不懂”)中使用,表示同样意思的肯定形式是“懂得”,然而《华语》对“懂得”的释义,却只有“明白;理解:~这个道理|文学作品要用群众~的语言。”一个义项,这样,对此词意义的反映就不够充分,而这也就是以上所说的“应列义项而未列”。我们认为,《华语》应比照“懂”,列出“懂得”的“了解”和“知道”两个义项。

相对于未列词条而言,此类问题更多一些。

比如“敏感”,《华语》释义为“①对外界事物感知敏锐、反应快:他对汽油味非常~|~人容易触景生情。②容易使人敏感的:直面~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此词还有别的意思。张鹏程指出,在马来西亚华语中“敏感”增加了一个《现汉》与《现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没有的义项,即《现汉》中“过敏”的第一个义项“机体对某些药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正常地增高的现象:药物~ㄧ花粉~”。文中举了一个“敏感”与“过敏”并用的例子:

一些人吃海鲜会产生敏感反应,这种反应是与生俱来的,最常见的过敏现象是皮肤发痒、红肿、腹痛及呕吐等,这些情况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星洲日报》2009 年10 月8 日)[6]

上例中的“敏感反应”和“过敏现象”所指显然相同,而这也就证明这里的“敏感”确实义同“过敏”。华语中,“敏感”此义用得虽然不如《华语》给出的两个义项多,但也并不罕见,例如:

(48)2 年前,她不幸患上了咖啡敏感症,一喝咖啡就天地昏眩,全身不舒。

(49)他又称一年前开始吃素,因对花生及坚果类敏感,令营养吸收不平衡,早前身体不适看医生,医生指他营养不良,勒令他要开始吃肉。

(50)据指出,由于一些相关的敏感药物必须冷藏才能保存,但院方又没有足够的冷冰箱。

为了进一步调查“敏感”此义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还利用华文语料库进行检索,结果也看到不少这样的用例,如:

(51)取自腰子豆基因的蛋白质,一般在煮熟之后可安全食用,该项测验的目的只是要找出基改青豆是否含有致敏感性的物质(allergen)。

按,此例中“致敏感性的物质”后附了相对应的英文单词allergen,查此词汉语的意思是“过敏原”,则确切证实这里的“敏感”与“过敏”完全同义。

以下几例中,“敏感”与“症”“病症”等连用,做后者的修饰语,意思也是非常明确的:

(52)对基因改造食品进行标签是消费人的权益,以便国民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要食用基因改造食品,特别是对敏感症病患而言。

(53)每到春天,北京的街头柳絮纷飞,令许多在外行走的民众感到不适,尤其是对患有敏感症的市民来说,柳絮往往令他们旧病复发,前去医院求医的病患,也增加不少。

(54)她也强调自己健康状况良好,没有任何皮肤敏感的病症,唯独这次使用了该乳液才导致皮肤敏感。

以下一例既使用了“过敏症”(可与上例的“敏感症”形成对比),同时也顺着这一指称形式使用了表示“过敏”义的“敏感”:

(55)过敏症会危害人体健康,包括引发哮喘和皮肤敏感,严重的话还可能致命。

综合以上事实,我们认为,《华语》应该增加“③同过敏”一个义项,并至少标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这一使用区域(我们只是根据语言事实提出建议,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现有释义的不足,这是《华语》编纂者应该统一、集中思考的问题)。《华语》中“过敏”的释义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灵敏度不正常地增高的现象:药物~|花粉~|不要思想~”。

《华语》中,像这样应列义项而未列的情况并非个例,再如“基于”,在具体的使用中经常表示“因为”“由于”义,在整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华语中比较常用,以下是华文语料库中的用例:

(56)基于屋主可能蓄意纵火,以赶走不受欢迎的租户,所以从前遭遇过火患的产业,征用时只获得三分之一市价的赔偿。

(57)警方接受本台询问时证实,的确有人报了案,基于案件还在调查当中,因此警方不予置评。

(58)基于油价升高,致使需要建造探钻台增加,直到使探钻台开始缺市。

按,以上三例中的后句分别使用了“所以”“因此”和“致使”,它们与“基于”构成了“基于……所以/因此/致使”这样配套使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其他很多“基于”虽然并未跟其他词语配套使用,但是表因的意思依然明显、确定。例如:

(59)当时警方基于没有足够证据而把他们释放。

(60)以需要前往印尼投资的泰中小企业为例,基于是东盟会员国,申请手续比较简单且容易办理。

但是,《华语》“基于”的释义却仅列“根据;依据”义,即使仅着眼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国的语用实际,也应补列第二义项“表示原因,同于‘因为’‘由于’”。

周清海指出,新加坡华语中“太”和“很”有混用现象[7],查《现汉》,在“太”的副词下列出三个义项:一是“表示程度过分(可用于肯定和否定):水~热,烫手|人~多了,会客室里坐不开|有~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他~不谦虚了”。二是“表示程度极高(用于赞叹,只限于肯定):这办法~好了|这建筑~伟大了”。三是“很(用于否定式,含委婉语气):不~好|不~满意”。相比之下,《华语》释义就简单得多了,副词下仅列二义,一是“表示超出正常的程度:~小|~长|~简单|~紧张”。二是“表示程度极高:~漂亮了|~差劲了|~有意思了”。由于比《现汉》少列了一个“很”的义项,不仅把普通话以及华语中都极为常见的“用于否定式,含委婉语气”的“太”排除在外,也把华语中比较独特的与一般“很”相同的用法完全忽略了。

在华文语料库中,以上两类用例都有不少,前者如:

(61)印尼不太在意烟霾,因为风向不是吹往印尼本岛,而且雅加达也缺乏资源控制情况。

(62)这类报道不需要太多专业能力与花时间做研究,且引发争议的风险较低。

(63)这也是此片能在华人社会引起极大反响而在西方社会没有太多感觉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者的用例如:

(64)有太多的当代国家、包括美国,都是在国内战争消除了对抗的军事势力后才成长为现代国家。

(65)众所周知,印尼军人在亚齐省有太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当然不愿意就此放手。

(66)身为人父,抱着自己的儿子觉得实在太幸福,看见这么多失去双亲的孤儿,觉得很难过。

所以,我们认为,《华语》应补列“很”的义项,并且分别列出用于否定(同于普通话)和肯定(与普通话不同)的配例。

《华语》中类似的义项缺失现象还有不少,再如“了解”未列出“理解”义,“分别”未列名词性的“区别”义,“领养”未列出“出钱赞助”义等,都可以考虑作为新的义项列出。

四 释义不够恰当确切

《华语》中,很多释义立足于华语实际,对很多词的释义非常恰当准确,比如《现汉》“处理”的第一个义项是“安排(事务);解决(问题)”,而《华语》的第一个义项则是“办理、解决”。以下是华语中“处理”用同“办理”的例子:

(67)居民黄银馨接受访问时说,这次前往市局是帮助兄长处理装修手续。

(68)钱益祥目前已在处理前往中国广州的签证,预计会在两周后前往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治疗。

后例可以跟下例形成对比:

(69)北马人在槟岛办理中国签证仍能享有更大便利,即省时、省力及省钱。

以下再举一组构成对比的用例:

(70a)大多政府机构聚集在一个中心,民众就无须奔波到不同的机构处理事务。

(70b)我们希望财政部同意本部门的建议,以在该处设立城市转型中心,吸引前往中心办理事务的民众。

但是,相比这样准确、切合语用实际的释义,也有不少存在一定的瑕疵,从而造成《华语》释义中相对较多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具体释义的内容有时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华语词汇的实际意义和使用情况。

比如,《华语》“煮”的释义是“把食物或其他东西放在有水的锅等器皿里加热,使熟或消毒”,但是在具体的使用中,此词有时用的却并非“水煮”的意思,而是表示比较宽泛的“加工、制作”义。以下是华文语料库中的用例:

(71)爸爸煮的一手好菜,一定有人会请我。

(72)所谓的斗鲳双味,就是指用两种不同煮法煮成的斗鲳。

(73)她会煮很多好吃的食物,我们吃得开心,她和爸爸也开心!

(74)除了运动员紧锣密鼓操练之外,一些中国厨师亦进行特训,远赴英国学习正宗西餐煮法,在奥运期间招呼外国贵宾。

(75)黄淑英也居住在该处,她每天还会煮晚餐给大家吃。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华语》对“煮”的释义不完整,可以补上“有时泛指加工、制作(饭食、饮料等)”,再根据实际的覆盖范围给出其使用区域说明。

词典释义不仅仅是概念义,有时也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感情色彩,是词的色彩义的重要内容,有时词典中会特别加以说明,而这种说明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华语实际,也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变种”一词,《华语》释义为:“①生物分类系统上物种以下的单位,在特征上和原种有一定差别。②比喻形式上与原有事物有所不同而实质上并无区别的思想、流派等(含贬义)”。

以上义项二与华语实际有一定的出入。华语中,虽然不乏含贬义的比喻义“变种”用例,但是不含贬义的也时能见到。以下是华文语料库中的用例:

(76)近年来博彩公司找到新策略,它们推出小额投注为卖点的“变种万字”,目的是要全民一年到头都“赌兴盎然”!

(77)其实眼下地方电视台的方言新闻、方言述评类节目都是方言评书的变种。

(78)战后日本对部分国家支付了战争赔偿,过后还视赔偿为“对外经济援助”的变种,因它使日本能重返东南亚市场。

(79)五人制足球是足球的一个变种。

以上事实证明,至少在东南亚华语中,比喻义的“变种”是中性词而不是贬义词,它的实际使用范围要大于《华语》释义的表述(由于华语“变种”属中性义,所以它的使用范围相对就大得多,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时可以取代其他同义但不含贬义的词,如“改变”“变体”等,因此也属于大词。下文的“倾巢出动”“推波助澜”大致相同)。所以,《华语》应根据实际在一定范围内(即加标使用地区,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去除“含贬义”的表述。

其实,如果再考虑语法义的话,则华语“变种”的使用范围更大,因为它还经常用作动词,并且覆盖“本义”和比喻义,这也是《华语》在修订时应该考虑的。例如:

(80)美国研究人员发现,H5N1 禽流感病毒已经变种,可以在人类呼吸道上生存。

(81)无法预测这一令人忧心的病毒,什么时候会变种成为人传人的疾病。

(82)他们的祖宗打下江山后,狗崽子们变种了,变得瞧不起祖宗所出身的阶级。

再如,周清海指出,“倾巢出动”在新加坡华语中没有贬义[8]。事实的确如此,华文语料库中一共使用18 次,都是这样。例如:

(83)这一次的汇演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益演出,香港艺人倾巢出动,影坛大哥成龙、周星驰、刘德华、张学友、谭咏麟、黎明等到场支持。

按,这里报道的是2008 年香港演艺界为汶川地震募捐的慈善公益演出,而中国的正北方网2008 年6 月2 日对此次演出的图文报道中,使用的是“近200 位香港艺人,成龙、刘德华、周星驰、张学友、郑秀文、陈慧琳、郭富城、赵雅芝、容祖儿、陈奕迅、谢霆锋、曾志伟、刘青云、杨千嬅等几乎所有能想到的香港明星悉数到场”。这里的“悉数到场”正与“倾巢出动”形成对应与对比。

(84)他们决定不再倾巢出动去购物,而是由他或他的妻子顺便到一家J.C.Penney 或Target 商店迅速采购完礼品后就离开。

(85)现在,他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妻子特丽萨或两个女儿,有时候甚至全家倾巢出动。

《华语》未收“倾巢出动”,但列“倾巢”条,释义为“指全体出动(含贬义):~出动|敌人~而出。”显然与实际不完全相符。

与此相似的再如“推波助澜”,《华语》的释义是“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发展(多指坏的事物),扩大事态或影响”。但是,周清海指出其在新加坡华语中不含贬义[9],应该是说其并非用于指坏的事物。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此语既可用于“坏”,也可用于“好”,或者是“不好不坏”。以下用例出自华文语料库,“坏”的如:

(86)特别是巫文和英文报,从社论、专栏到读者之声,假话、空话、诬蔑、谩骂,一波又一波;相关政客也大言不惭,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

(87)美国媒体也推波助澜,几乎异口同声渲染中国军力威胁,其背后用心十分险恶。

“好”或“不好不坏”的用例如:

(88)相信台湾影片在《海角七号》的推波助澜之下,票房都可以有亮眼的好成绩。

(89)此中翻起的阵阵波澜,如能在旁加一点劲,推波助澜,善导精引,也是可令这边的死水多一点冲击,活起来的。

(90)从2004 年开始,歌坛新人辈出,在网络推波助澜之下,榜单入围情况有翻天覆地的改变。

(91)无可否认,因社会的演进及全球化的推波助澜,各种外来文化也更易渗入我国社会,使社会更能接受并体谅会令上一代人感到难堪的种种事物。

综合以上事实,《华语》释义中所加的“多指坏的事物”至少在东南亚是不准确、不适用的,应适当加以修改或调整。

五 附加信息不够完整

我们把《华语》中的配例和使用地区两项内容列为释义中的附加信息,以下仅就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

先讨论配例的问题。我们对词典配例作用的理解是:其一,证明释义的正确性与客观性;其二,补充释义的某些不足,比如使之具体化等。《华语》中,虽然我们能够看到在很多情况下会考虑配例的均衡性,即多个义项的配例数相同或大致相同。比如,“海量”的三个义项各举一例,“含糊”也是三个义项各举一例。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并不均衡的情况。比如,在“红牌”的释义中,第一个义项“出示的红色警示牌”下未举例,第二个义项“借指对违法、违章的个人或单位发出的禁令”义项下举一例;第三个义项“指受追捧或者重用的人,多指艺人”下举了两个例子;第四个义项“当红的,出名的”则举了四个例子。如果说,后两个义项举例更多,是考虑到它们均用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释义中作了这样的标注),其他地区读者不太熟悉,所以需要通过增加用例数来加深印象的话,那么这一做法显然并未贯彻到底。比如,“开幕”列出两个义项,其中前一义项(即“演出时拉开幕布、开始”义)配“~典礼|画展明天~”两个例子,而后一义项(即“开始营业、开张”义)标明“用于马来西亚等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但是却并未举例。

总之,《华语》中有的释义列出配例,有的则没有,而举例的数量多少有时也有一定差异,并且似乎看不出其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而其“凡例”中也没有作任何相关说明,这或许也是一个有待改进的地方。

其实,问题的实质主要不在于配例的有无和多少,而在于有时配例的不足或缺失,影响全面、准确地反映某词在某一或某些地区的真实、具体使用状况。

比如,《华语》中“美丽”的释义是“好看;漂亮:风景~|~的鲜花。”可是此词能够在各种具体的语境中表示不同事物的“好看、漂亮”[10],而现有的两个例子显然反映不出这一点来。因此,如果再加上“~的服饰”“~的公园”“~时光”等,无疑就使得此词的语义域及使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明确。另外,也可以把某些陌生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组合形式放在更大的语言片断中列出,例如像“让马中两国建交更巩固与亲善,并留下美丽隽永的烙印”(这是光华网中的一个实际用例,前一句可能不太经得起推敲,自然可以稍作改动)。

再如,《华语》“课题”一词的释义是“研究讨论的或有待解决的问题:~组|申报~|治理城市污染是个重要~。”由所举的三个例子看,基本是侧重于“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要使后者得到反映,“华教~|民生~”,以及“各政党勿再炒作此课题”等可能都是比较合适的例子。

在我们考察的范围内,类似配例不足的问题反映得比较明显。除前边举过的例子外,再如“拯救”,《华语》仅有“~遇险的船员”一个例子,同样也是难以全面反映此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及使用范围等,可酌情增补“~队、医疗~任务、器官捐赠~了多名病危的病患”等配例。

以下再讨论使用地区问题。

对于面向全球华语用户的一部中型语文辞书而言,因为全球华语下不同言语社区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往往有所不同,为了明确这些不同,使用地区标注有时就成为词典释义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不可否认的是,《华语》编纂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确实做了大量准确的使用地区标注,由此也使得该词典的实用性和研究性大大增强。但是,全球华语的范围实在太大,词汇具体的意义及实际使用情况确实太复杂,加之已有研究还远不能给词典编纂者进行相关工作提供足够的支持,所以客观上也造成了该词典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曾经讨论过《华语》及其前身《全球华语词典》中存在的相关问题[11,12],而立足于本文论题与讨论内容,也能看到这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

比如,《华语》“开幕”的第二个义项“开始营业、开张”列出使用地域,即用于马来西亚等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虽然加“等”有时可以表示列举未尽,但也可以表示列举已尽(《华语》这个“等”的释义是“助词。表示列举未尽或列举后煞尾”),所以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除马来西亚外,“开幕”的上述意义在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也极为常用,以下新加坡和泰国各举二例:

(92)2006 年年底在港湾城开幕的“怡丰城”和2007 年初诺维娜广场的新翼,都是全家大小购物的其他选择。

(93)新传媒8 频道报道,新加坡花园节下个星期六隆重开幕。

(94)日前,公司在曼谷市拉差拉披色地区开幕售价家具展示厅,投资超过1 亿铢。

(95)第4 家新开幕鱼翅大酒楼位于曼谷那拉蒂哇17 巷口。

在《华语》的使用区域说明中,经常有“新马泰”并列的,所以这里并不需要以“马”替代“新马泰”,因此不会是列举未尽,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有所缺漏了。所以,“开幕”一词的使用地区至少应该标注为“用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

上文谈到,《华语》“美丽”的释义是“好看;漂亮”,仅有“风景~”“~的鲜花”两个例子,因此建议根据此词的实际使用情况增补“~的服饰”等例子。其实,更加全面、完整的信息,可能还需要再加上“有时适用于比较宽泛的对象及客体(用于新马泰等地)”。

《华语》“对付”条下收“严厉惩处、处分、追究”义,对此义使用地区的说明是“用于新马等地”,而我们所见,至少在泰国华语中,这也是此词的一个常用义,例如:

(96)素瓦中将表示,移民局护照签证检查官员将使用先进的技术对付跨国恐怖分子,严防他们渗入泰国。

(97)但是被驱赶的商贩仍然不愿离去,并一直发出抗议,指警方使用武力对付手无寸铁的群众,侵害民众的利益。

所以,上述使用地区说明至少应修改为“用于新马泰等地”。

与此类似的再如“才”,《华语》释义中的第五个义项是“表示一个动作在另一个动作之后;再:你喝完了~走吧|他本想冲了凉~去吃晚饭的。用于新马等地”。

此义在泰国也常用,所以使用地区也应为“用于新马泰等地”。例如:

(98)至于有关中央薪资委员涉嫌渎职事宜,则需与该委员了解状况后才作决定。

(99)眼角膜中心将于2 年内为病患先施行一边眼角膜的更换手术,余下的另一边则需要等待4 年,才安排手术。

总之,就一般的情况而言,《华语》对使用地区标注的问题主要是覆盖面不够,漏掉某一或某几个地区,从而造成“失真”。

六 结语

以上我们立足于华语词汇运用中极具特点的舍小取大现象,来观察、分析《华语》的得失,主要有应列词条而未列、应列义项而未列、释义不够恰当确切和附加信息不够完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学界以及《华语》编纂者的注意和重视。

关于《华语》中存在的包括上述几方面问题的解决对策与相关建议,我们已经多次讨论[13],所以不再重复,只是希望该词典在以后的修订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

其一,《华语》的定位是“一部全面反映全球华人社区华语词汇面貌的大型华语辞书”(见《凡例》),所以在立条释义时应“不忘初心”,争取做到最好。

其二,《华语》不应奉《现汉》为圭臬,应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性,做到二者比较完美的结合。

其三,全面、深入了解各地华语词汇及其使用状况,既包括共时状况,也包括历时的源流及发展变化。

其四,跟踪华语研究的最新进展,了解、掌握和适当引用已有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用例义项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华语电影概念探微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