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侨批档案与华侨身份认同
——以晋江侨批为中心的考察

2022-11-22章伟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浙江档案 2022年4期
关键词:晋江华侨文化

闫 静 章伟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侨批又称“银信”“番批”,是清代以来海外华侨寄给国内眷属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的侨批文物馆,在通过一封封侨批了解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后,习近平总书记给予这种集华侨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精神于一体的侨批档案以高度赞赏[1]。实际上,早在2013年6月,侨批档案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近年来,随着侨批档案保护与开发进程的推进,档案学界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并呈现三阶段的研究特征。2013年侨批档案申遗前,仅有几篇零散的理论研究对侨批业与侨批的价值进行初步探讨[2][3];2013年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及随后几年,研究重点转移至侨批档案的价值阐释与理论实践[4][5];2020年至今,侨批档案在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构建中的价值成为研究焦点[6][7]。从侨批档案的价值初探到价值阐释,再到价值挖掘,体现了学界对侨批档案这一文献遗产的珍视。但除了现有价值外,侨批档案还是海外华侨与国内家人对话、交流情感的纽带,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和精神价值,携带着华侨的身份信息和认同基因,而现有研究对“侨批档案与身份认同”关涉较少。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拥有众多海外华侨的晋江及晋江侨批为例,挖掘侨批档案中所呈现的华侨身份认同。

1 晋江侨批档案及开发现状

1.1 晋江华侨移民史及侨批档案的形成

晋江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沿海一隅,自古以来当地人便有移居海外的传统,后来逐渐发展为著名的侨乡。早在东汉初年,迫于人口的密集以及土地的贫瘠与稀少,就有记载表明福建人“流移至澶州”[8],澶州即今天的菲律宾群岛。此后各朝各代,闽南地区的人口外流现象一直持续下来,直到清代达到一个高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东南亚地区的华侨人数空前巨大。

侨批就是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移民潮中形成的历史产物。侨批的出现继而催生了侨批业,侨批业的繁荣又进一步带动了侨批的发展。最早负责侨批传递的一批人叫做“客头”,于是形成了客头制度。但随着晋江地区与南洋的交通日益频繁,零散而不成体系的客头制度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更加商业化和制度化的侨批局应运而生。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闽南侨批业迎来了其最繁荣的时期,东南亚专门经营福建侨批汇款的批信局高达464家[9]。随着侨批业网络逐渐壮大,侨批档案也初显规模。

1.2 晋江侨批档案的保存及开发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侨批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晋江已采取诸多有效措施加强对侨批档案的保存与开发。2009年,晋江市档案馆正式启动侨批档案抢救性保护工作,通过捐赠、购买、寄存等形式,广泛征集流散于社会的侨批档案。随后,晋江市档案馆开展了一系列侨批探访活动:组织人员到重点侨村,特别是面临拆迁改建的村落,走访华侨后代,宣传侨批文化;主动为村民整理旧宅老物,寻找侨批踪迹;向海外19个晋江华侨华人社团发出公函,举办侨批文化展览,号召海内外晋江人共同保护侨批档案。此外,晋江市档案馆为最大限度将侨批档案集中保管,采取针对性征购方式,在取得侨批所有人及其后人同意的前提下,通过颁发收藏证书、保留优先使用权、保存数据化资料和给予适当经济奖励等形式,将侨批档案的保管权由私人保存转化为档案馆保存,并对所征集的侨批档案进行专业性修复和开发利用。截至2020年,晋江市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数接近福建省官方收藏侨批档案数的一半,并基于丰富的馆藏资源建立起了一个完整、规范、可共享的侨批专题数据库[10]。为了更好地将侨批丰厚的文化内涵展现给人民群众,晋江市档案馆开展一系列档案编研工作,先后出版了《泉州侨批故事》《图说晋江侨批》《晋江侨批集成与研究》等多部编研成果。2020年,晋江还选取了一批典型侨乡进行保护性开发,旨在通过对侨批资源的挖掘,打造宣传侨批文化的场域,并通过侨批档案构建海外华侨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社会空间。

2 侨批档案呈现华侨身份认同

2.1 侨批档案展现海外华侨的族群认同

侨批档案作为银信合一的载体,除附有海外华侨寄给家人的汇款凭证外,还承载着他们对所属地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一般而言,共同的语言、习俗与信仰是从实践上界定“地方性”的核心要素,也是某一个体在时空变迁中找寻其群体归属的关键表征。海外华侨在书信中对家乡的思念通过笔端诉诸为对族群成员日常生活的牵挂,这在菲律宾华侨郑道东寄给晋江金井留宅岳母的侨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1]。

岳母大人懿鉴:

敬禀者,违别以来,荏苒已有月余矣,怀念之思以日具。永遥□□家迪吉,福体清顺,是祝是祷也。东以菲材,荷蒙不弃,已属半子,情体无不同然也。惟望大人家庭事时常照料,令爱年少,更宜指导其一切,是所至望。……

顺颂

愚婿 郑道东

丁卯年十二月十一日

女婿郑道东在侨批中将自己称作岳母的半个儿子,并希望岳母帮衬自己年轻的妻子料理家事。批信篇幅不长,但牵挂之情却溢出纸面。

除此之外,侨批中还常见海外华侨对国内子女后代的期许,这种期许通常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上。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月初六,菲律宾华侨蔡济达寄给晋江金井塘东妻子的侨批中写道:“振忠须督促,使其读书,不可过分溺爱,使其将来无法调度。”[12]文字中显露出其对儿子振忠的殷切希冀,彰显了海外华侨对族群内重教育、重文化传统的继承。华侨中能力较强者,还在家乡教育建设中积极贡献,这体现在支援家乡建设乡校的一份侨批中。民国三十六年(1947)4月14日菲律宾华侨蔡宁广寄给晋江金井塘东哥哥的侨批中,就表明其与旅菲同乡募资款项并商定年末在家乡建设校舍一事[13]。目前晋江的中小学大都属于侨校或具有侨资背景,如晋江一中、季延中学等,多达数百所。海外华侨对子女教育、家乡教育的重视恰恰是海外华侨族群认同的体现,是他们对所归属地方的眷恋与思念的外化表征。

2.2 侨批档案蕴含海外华侨“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被视为身份认同中最基础的一环,通常以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持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作为依据[14]。从此点来看,文化认同更趋向于依赖个人的自我观建构的结果。按照乔纳森·弗里德曼的认同理论,自我观的建构是以“识别”为基础,“识别”就是向某些人提供认同[15]。侨批作为海外华侨与国内眷属日常通信交流的载体,在字里行间通过“识别”乡音、乡俗、乡趣、乡愁表明他们虽身在海外却仍然心系家国,彰显出他们身为一名中国人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坚守。晋江侨批中的多数为闽南方言书写,对语言的认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中华文化认同,是海外华侨对自身身份的进一步无声确认。一封封以晋江方言闽南话写成的侨批片段,透露着浓厚的乡音乡土,尽管旅居海外的华侨已离家多年,但他们的乡音仍镌刻着他们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从表层的“乡音未改”揭示着“他们从何处来”的国人情怀。

此外,推动华侨出国的最直接动力是养家糊口的需要,于是侨批中多见给家人汇去钱款的内容。1940年9月5日沙捞越古晋刘甫盈致福建南安其妻子李清梅的侨批[16],开头就写明自己在海外没有忘记国内物价昂贵、家中还需负担孩子读书费用这一经济窘境,并表明自己一定会寄够钱财,字里行间流露出其以赡养长辈妻儿为己任,充分体现了华侨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赡养义务的坚守。

尽管身处海外的华侨浸染在截然不同的文化之中,但他们也没有忘记家乡习俗,在遇到生老病死等重要事件时仍希望延续传统、赓续文脉。一封由缅甸仰光寄回同安西门外莲花山莲花头的侨批中记叙了华侨叶水印喜得一子,嘱托家乡胞弟按乡俗庆祝一事[17]。漂泊在外的叶水印迫不及待地将生子喜讯传回家中,并叮嘱家人记得在正月十五到祖厝点上灯,到莲风岩奉上油饭。报喜信中对闽南地区人家生子后需要遵循风俗的坚守,隐含着其在异国异乡对国内传统和家乡风俗的执着观念。

侨批中从使用地域方言书写、到牵绊着对家庭的责任、再到对家乡习俗的坚守,从小处而言,体现了从晋江走出的海外华侨对闽南地方文化认同的亲和力,从大处而言,则展现了海外华侨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固守。正是在“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交织中,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和反差之处加深了海外华侨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身处异国所感受到的历史断裂和文化裂隙并没有加重海外华侨的认同危机,一封封侨批不仅承载了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信息,更赋予了他们“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2.3 侨批档案展现海外华侨的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对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情感深化。国家认同不仅依托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产生的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还依托普遍的社会信任产生的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可和参与[18]。侨批档案承载着个体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并显露出海外华侨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可,以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朴素情感。

远赴南洋下海谋生的华侨虽身处异国,但却心系祖国局势的变化发展,中国自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均在侨批中有所反映。日本侵华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十分危险的处境。全体炎黄子孙,无论身处何地,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抗日救国的时代最强音。民国二十八年(1939)一封菲律宾华侨康起图寄给同安灌口妻子王氏的家常侨批[19],全篇短短二十句话中十句有余表达了其愿意出钱支持祖国政府派捐抗战。批信中,康起图态度坚决,表示“凡事中国国民份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此乃当然职责”,“政府对于富户派捐之款,如咱(家)亦被派列者,多出一点亦无问题”,“实在欢喜出本,内助乐为输将也”。夫妻间的普通通信,没有绚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论调,却勾勒出一位爱国华侨的丰满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虽然获得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却在经济上仍处于落后形势。华侨中事业成功者便积极向国内捐献钱款,助力祖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1980年2月21日,旅居印尼泗水的永和英墩侨商许自具委托家中五弟许自清转交给英墩村公建会的侨批中就记载了其集资修建家乡电力设施一事[20]。批信显示,许自具把关系故乡民生的电力建设一事牢记心中,表示愿意补足英墩村在印尼计划募捐的五千元,并挂心在菲律宾和香港的募集情况。恳切的言辞中透露着他迫切希望看到家乡建设发展起来的炽烈之情。在当时,与许自具一样的爱国华侨不占少数,他们慷慨解囊,把在海外打拼赚来的钱财寄回祖国,用以支援新中国建设。

3 基于身份认同的侨批档案开发策略

3.1 以“重新传统化”挖掘侨批档案的认同价值

侨批档案中彰显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拉伸着传统和现代、本土语境与全球语境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在以全球化、流动性、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浪潮中,需要通过“重新传统化”重塑现在的文化,以期焕发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机,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重新传统化”从三个层面与认同构建产生关联:一是从心理层面使某一群体产生出一个对“伟大传统”情感上的归属感,继而重新产生拥有这一传统的自豪和骄傲;二是从历史层面提供了某种纯粹的、本真的和可靠的文化根源或本源;三是从话语层面构造了独特而具有亲和力的“乡愁话语”,进而产生出一种文化的“家园感”[21]。由此,以“重新传统化”挖掘侨批档案的认同价值,重点在于探寻侨批档案中所蕴藏着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构建海外华侨的本体安全感和归属感。

闽南地区素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闽南人天生拥有重视人生礼俗的特质。闽南传统文化的开放性、海洋性、包容性等特点赋予了华侨文化“敢为人先、爱国爱乡”的深厚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也成了侨批档案的魂与神。挖掘侨批档案中的文化底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档案视角挖掘侨批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晋江市融媒体中心借助“晋江乡讯”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推文,积极宣传晋江龙湖许书琏家族的侨批档案。480余封侨批细致描绘了许书琏及其家族几代人的生活,浓厚的闽南文化贯穿始终。二是从文化视角挖掘侨批档案中的文献遗产。如近年来晋江梧林侨批馆精心分区布局,展出包括侨批实物、老照片和老物件等多种形式在内的136件档案资料,呈现属于晋江的特色侨批文化。三是从教育视角将侨批档案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个人价值观教育的代表性素材。如2022年1月至3月,泉州侨批馆举办“侨批助我上清华”主题展,集中展出了郑金纯的亲人从马来西亚寄给他的侨批。侨批档案实物完整再现了亲人供养、激励郑金纯从初中、高中到清华大学毕业的真实故事,是其成长过程中所接受家庭教育的浓缩。

3.2 引入叙事理论,讲好侨批故事

叙事是将特定的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组合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并且能够被理解的话语模式,通常被用于重现历史、传授经验以及表达情感。档案作为历史过往的真实记录,相对真实地代表着往事本身,自然成了叙事的重要载体。

对于侨批档案而言,引入叙事理论可以为讲好侨批档案中的故事提供理论支撑。一般而言,“叙事”概念凭借着客观的观察立场以及广阔的上帝视角完美地充当着“认识论他者”的角色,用叙事方式讲述侨批中的故事,提升故事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既是弘扬华侨文化的内在需求,也是构建海外华侨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认同的叙事构成包括本体叙事、公共叙事、概念叙事和元叙事等四个维度[22]。本体叙事是社会行动者自身通过叙事的方式以理解其生活、指导其行动的手段;公共叙事则是依附于特定文化和体制形态的叙事,往往是超越了个体、上升为群体的叙事;概念叙事和元叙事均以社会研究者为主体,即通过对概念的阐述和解释,在时空中重建社会行动者的本体叙事并将其与公共叙事相关联。

从本体叙事维度出发,今天的海外华侨已自觉地充当了本体叙事的主体,他们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通过对侨批档案的解读回顾先辈与国内亲人的往来书信,并在一封封侨批中读出祖辈在外打拼的艰难困苦、与侨胞团体的守望相助以及对祖国母亲从一而终的热爱与依恋,从而更加明确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认识论问题,构建起坚实的自我身份认同。通过口述访谈、华侨文化研讨、回忆录撰写等形式进一步激发海外华侨的认同主体地位,将是日后对侨批档案进行本体叙事维度开发的着力点。如梧林侨史馆展示的《生活是这样——一个老华侨的自述》,即是菲律宾华侨祥山创作的连环画,连环画结合口述资料以图画的形式描绘出一位华侨的一生,将海外华侨内心最细腻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从公共叙事维度出发,在对侨批档案的开发过程中,档案馆、博物馆或文化馆等第三方主体需要积极参与进来并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展览、编研等手段创新开发路径,将侨批档案打造为凝聚海外侨胞的文化载体,通过档案构建起一个连接海外华侨共同体的关系网络。如,由国家档案局、福建省档案馆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三方联合摄制的、围绕福建省侨批档案开展的纪录片《百年跨国两地书》于2021年4月21日正式开机。该纪录片即为公共叙事在侨批档案开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纪录片将闽籍华侨求生存、谋发展、创伟业的生动实践搬上荧屏,生动诠释了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情系桑梓、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也必将对构建华侨群体的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再者,从概念叙事和元叙事维度出发,侨批及华侨文化研究者与阐释者,诸如档案学家、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亦需承担起概念阐释和理论研究的重担,搭建一个成熟的侨批档案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将侨批档案的价值内涵与理论意义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史、思想史、金融史、邮政史、海外交通史、海外移民史、国际关系史等内容充分发掘,以更加丰富而立体地展示侨批档案的魂与神。

3.3 应用数字化技术,让侨批档案“活”起来

增强海内外华侨的身份认同,使侨批档案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老一辈华侨群体,更要延伸到年轻的“侨二代”“侨三代”乃至社会大众之中,还急需提高侨批档案的社会认知度。为实现上述目标,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需引入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化手段、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将更加精细化的侨批档案开发产品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给社会大众。

首先,采用数字化编研方式,推出数字化编研成果。近年来,晋江档案馆凭借占比福建省官方侨批档案数一半的馆藏优势,优先将纸质侨批档案数字化,并初步建立起一个规范化、共享化的侨批专题数据库,推出包括电子书、故事短片等多种形式的编研成果。今后,基于丰富的数字化侨批馆藏,借鉴威尼斯“时光机项目”数字化编研经验打造一个“晋江时光机”,多层次、全方位构建起20世纪初至70年代侨批盛行时期的晋江风貌。其次,灵活运用社交媒体实现侨批档案宣传效果最大化。如晋江梧林村立足侨乡优势,在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大力宣传村内标志性建筑侨批馆,将其打造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侨民及游客前去参观。其专属微信公众号“晋江梧林传统村落”自2018年12月25日发表第一篇推文始,即秉承“将侨批故事说给大家听”的理念,为增强华侨身份认同开辟了一条轻松有趣的路径。第三,引入场景式开发新模式,利用侨批档案搭建起华侨文化的“记忆之场”与“文化空间”。可考虑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基础之上,深化“侨批档案+遗产”的开发理念,进一步打造“侨批档案+社会”“侨批档案+技术”的开发场景。

4 结语

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和未完成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建构性等特点。侨批档案作为海外华侨与国内眷属日常通信中银信合一的载体,蕴含着华侨思乡思亲的族群认同、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心系祖国的国家认同,展现出海外华侨与国内亲人的情感联结和对后代的心愿期许,表现出他们在祖国危难时萌发的迫切救国心,也显露出其在祖国建设发展时的强烈责任感。侨批档案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又进一步增强了海外华侨的身份认同。正如特里家·库克所总结的档案四个范式的变迁,认同范式将档案“从支撑学术精英的文化遗产转变为服务于认同和正义的社会资源”,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应“作为自觉的中介人帮助社会通过档案记忆资源形成多元认同”[23]。当前对侨批档案的开发不仅是在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更是加强海外华侨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这一过程也需要海外华侨、文化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猜你喜欢

晋江华侨文化
身在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我的华侨老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述论*——以晋江文学城为中心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谁远谁近?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
晋江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