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策略探讨
2022-11-22张宁宁
张宁宁
(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牧业寄宿学校 新疆阿勒泰 836899)
现如今,我国对公民的道德与法律观念给予了高度重视,改善公民道德意识、法治意识淡薄问题的关键途径就是加强法治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教师需要承担起从小培养学生道德与法律观念的重要责任,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载体,将法治教育全面落实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高该课程的知识教育质量的同时,还要保障法治教育的整体成效。
一、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要遵循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道德属性,从学生个体内部切入,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各项言谈举止,使其形成优良的品行。第二,教师要关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法治教育主题,从国家层面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落实的各项法治措施,了解自己要如何遵循这些法治标准,成为遵法守法的公民。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个人若是违背法治社会,需要受到哪些法律上的惩罚[1]。
因此,法治教育本身就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它关系到学生现在与未来的光明前途、健康发展,教师需要重视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全面地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完成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遵法守法执行能力这一项长期性的教育任务。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治教育发展现状
1.偏道德教育,轻法治教育
目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更重视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尤其是在立德树人教育视域下,教师为了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更是在课堂中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力度。与之相反的是,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薄弱点,教师对法治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没能全面达成从小培养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教学目标[2]。长期下去,教师难以全面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教学实效。
2.教育资源少,内容不丰富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根据教材内容来开展法治教育,不注重开发更多的教育资源来丰富法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法治教育具有浅层性的特点,难以启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的深层、全面思考;另一方面,法治教育内容较单薄,也会影响学生建立更全面的法治知识结构,或者影响学生对法治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水平。这些问题反映了教师的法治教育力度较小这一问题,有待教师加以改正。
3.方法不科学,影响有效性
有些教师沿袭了知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没能立足法治教育的不同教学需要,引入多样化的教育引导方法和手段,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法治课堂。这显然会影响法治教育的有效性,也会影响学生平时对法治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导致法治教育过程不够简化、科学,法治教育氛围比较僵硬。尤其是新课改以来,这种教学缺陷会带来不理想的教学结果。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法治教育融合发展策略
1.提取法治教育元素,加强法治教育力度
教师应加强自身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法治元素,将其整合为有效的发展教育资源,融入道德教育之中,让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3]。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交通的便利性,学会合理选择便利的交通工具抵达自己的目的地,为国家的交通发展感到自豪,还要让学生体会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在法治教育视域下,引导学生学习一些重要的交通法规,学会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在这方面,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各种交通信号灯、指示信号、禁令信号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知识,认识各种交通标志,提高学生在交通方面的法治知识水平,奠定学生学习更多交通法规知识的基础。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性地了解交通法规,比如在过马路时要等绿灯,绿灯亮起才能通行;闯红灯者在交通事故中承担全部责任;在道路上行走时要遵循靠右边行走的原则等等。
为了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意识与行为习惯,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一些遵守交通法规、保障交通安全的要求,如:不翻越道路上的护栏;不在道路上做踢足球、溜滑板等危险动作;不在道路上嬉戏打闹;不要扒车、追车、躲车底下玩;不要抛物击车;过马路时要全神贯注,不随意过马路,要注意观察红绿灯与来往车辆;乘车时要坐安全座椅;坐车时不要将头、手等身体部位伸出车窗;不听陌生人的话,随意上他人的车;不要乘坐超员或者货运的车辆;不要乘坐酒驾之人的车辆;下车时要等司机完全停车;下车时要懂得从右侧下车等等。
这些内容都与小学生平时的交通安全息息相关,教师在开展交通法规方面的法治教育时,不仅要向学生传递重要的交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遵守法规时,遵守一些必要的安全规则,学会保护自身安全与他人的安全。另外,教师可让学生学唱“交通安全歌”。这首歌蕴含了丰富的交通安全知识,这些知识符合交通安全法规的内容,小学生在歌唱这首歌时能够更直观地学习交通法规知识,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记住一些重要的交通安全法规知识。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提高这节课的法治教育实效,从小养成小学生良好的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习惯。
2.引入法治教育主题,开展深度课堂讨论
主题性的教学方式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青睐,它可支持教师提取针对性的教学主题来开展有深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摆脱浅层性的教学模式,从课堂中获得深层的知识,使其获得更明显的学习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教育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蕴含的法治教育内涵,提取合适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法治教育主题来展开思维碰撞交流,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深化自己的法治认知,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4]。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中,教材编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商品,从商品中获取一些重要的信息,确定它是不是自己要买的商品;是否具备完善的产品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安全标志、绿色食品标志等等。于是教师可根据这样的教学要求,立足法治教育需要,提取教学主题——学习食品安全法,规避各种购买“坑”。
在这一教学主题下,教师可先引入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案例,初步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食品安全法的兴趣。教师可引入这一案例:“在2020年1月13日,陈某某一家六口因吃某超市食盐而出现了头晕、上吐下泻等不良的症状,经检测,发现他们均是亚硝酸盐中毒所致。”这一案例中提及了超市中的某种食盐,这种食盐不属于安全食品,导致购买者食物中毒。
在案例引导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案例中的超市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哪条法规呢?这家人在购买食盐的时候,为什么会买到这种不安全食品呢?如果我们要在商场或超市购买食品,那么要如何做,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呢?”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可根据自己的观点,与身边的同伴展开相互讨论与交流,了解彼此对食品安全法规的认知与解读水平,并了解彼此对绿色购买、安全购买的看法。
食品安全法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学生在展开主题讨论时,可以共同罗列出不重复的法规知识,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食品贮存与运输的规定、食品生产与加工安全的规定、食品风险管理的责任范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等等。同时,学生还可归纳一些安全购买食品的要点,并且相互辩论一下哪些产品能买,哪些产品不能买,学生可各自给出自己的理由。通过这方面的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学会运用食品安全法规的知识来规避一些食品购买方面的“陷阱”。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深化法治教育效果
角色扮演活动是教师注重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重要的知识或生活场景生动呈现出来的教学活动。法治教育的知识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若是教师依靠单纯的讲解,则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些学生甚至不大理解一些重要的法治知识,使其在认知不准确或者认知模糊的情况下,影响其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5]。因此,为了保障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法治教育效果,教师可引入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自主创编课堂剧,合理分配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化自己对法治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中,教师可围绕环境保护法来展开法治教育。教师可鼓励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搜集环境保护法规的内容,然后根据具体的法规内容创编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课堂剧。比如,有的学生为了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设计了一份宣传海报,并创编了宣传短剧。在宣传短剧的角色扮演活动中,有的学生扮演了造成环境污染的人,有的学生扮演了环境污染保护者,还有的学生扮演了环境保护的清洁工、环境污染的监督者、环境保护工作的化学物质检测人员等等。学生在角色扮演时,将环境污染现况、环境保护现状、环境保护的举措等方面的知识点都呈现了出来。
也有的学生创编了依法惩罚违反环境保护法之人的角色剧,在剧中有的学生扮演了违反环保法的角色,有的学生则扮演了环保执法者的角色,将环保法的具体法规生动地呈现了出来。此外,也有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了某先进社区的环境保护场景,如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社区干部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与监督等等。
不同的小组呈现了不同的角色表演,观看角色表演的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不少环境保护法的知识,同时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懂得了如何去遵守环境保护法,共同守护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通过这一教学实践,教师实现了法治教育的目标,培养了学生遵守环境保护法的法治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4.组织实践教育活动,提高法治教育质量
实践教育是教师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教育工作,它可以改善教师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教育的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课堂中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教师将法治教育全面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注重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的实践活动之中,使其深入现实的实践生活之中,体会到法治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旨在增强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将法治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我参与,我奉献”一课中,教师可围绕“关爱弱势群体”这一实践活动,引入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知识,让学生参与到不同的实践活动之中,深化学生对相关法规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其一,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到关爱残疾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为社会上有需要的残疾人奉献爱心,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甚至支持残疾人的事业,使其自觉地为残疾人提供无偿的捐助与服务。
其二,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关爱老年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比如去敬老院、养老院探望老人,了解老年人享有的社会服务、社会优待等方面的权利;了解老年人从国家、社会等方面获得一定物质帮助的个人权利;了解老年人参加社会发展过程的权利,甚至是享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此外,学生还可了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关于禁止歧视、虐待、侮辱、遗弃老人的法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的爱心,增强自己的法治观念,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老年人权益。
其三,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参与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宣传活动之中。小学生本身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对象,这种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关注未成年人能够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要关注身处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社会歧视等不良环境之中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重要性,要督促社会、学校、家庭主动去创造和睦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让小学生深受其益。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加强法治教育是不可逆转的教学趋势,也符合时代发展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应把握好当前法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不到位的教学问题,立足不同的科学教学方法,推进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的深度发展,让小学生从小成为有道德、遵纪守法之人,同时还会使用法律的武器来进行自我保护,使其走上健康顺遂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