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理论下高校礼仪文化的育人机制研究

2022-11-22王继瑛

关键词:礼仪育人身体

王继瑛

(江苏开放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集道德、秩序与实践等多种结构、性质于一体,包含着礼节仪式的表层形式和礼义精神的内在层次,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总和[1]。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表达的律己、敬人、宽容、平等、真诚、适度的内涵价值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2]。礼仪文化既是个人思想道德与精神修养水平的内在反映,也是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外在表现。

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决定着未来民族的发展,礼仪文化理应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中国高等教育中礼仪文化的育人机制可以更为充分地认识到人才培养规律,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教育中礼仪文化育人的内在价值

中国的“礼”是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独特概念,它是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知与行的统一体[3],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传统文化中的“礼”作为儒家的基本概念,被西方学者普遍定义为中国的文化身份[4]。

1. 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意蕴与教育内涵

《荀子·大略》指出,“礼者,人之所履也”[5]。《礼记·曲礼上》提到,“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古典记载中的“礼”为人们在判正误、明是非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也引导着品行修正、言行一致的行为规范,同时也表明了不合道德的价值观念必然引起社会行为失范。

礼仪文化包含着礼的“仪”与“义”。“仪”为与礼节、礼典等相关的仪式活动行为,属于有形的规范,定义着人们在生活交往中的行为举止、言辞应答、进退次序等具体要求。“义”为礼仪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属于无形的内容,是依存于“仪”的核心价值和伦理原则。“礼义”与“礼仪”为礼仪文化的内外层面,“礼义”是“礼仪”的内在基础与内涵意蕴,“礼仪”是“礼义”的外在表现和存在形式[6]。

古代《仪礼》中记录的部分礼仪规制主要为封建统治服务,虽然有些内容已不符合当下的时代主题,但其内存的爱国、仁爱、诚信、礼让、节制、尊师、勤俭等传统美德依然引导着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体现出了有理、有节、有度的处事待人规范,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发挥着“礼治”的重要作用。依据《礼记》等主要文献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整体体系,然而,现代的中国礼仪文化已不再简单地等同于古代礼仪。现代学者主要从思想史、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在古代礼仪基础上开展了现代礼仪文化的研究,能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7]。礼仪文化有着丰富内涵,通过学礼可以立人,可以促德,以礼仪来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把礼作为待人接物、修身处世的基本规范,可以促使学生做到不僭越、不越矩,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因为内容空洞枯燥而使学生有所抵触,而优秀的礼仪文化多与学生的生活交往息息相关,也与时代价值理念充分相合。因此,高校礼仪文化的教育学习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格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思想引导作用、实现以礼育人的价值,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2. 高校礼仪文化育人的现实境遇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延续与锤炼,在历史长河中早已形成了系统的礼仪规范,因此我国也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签,是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民族文化的核心,亦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其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外延已深深地扎根于华夏大地,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之中,表现在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

在国际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意识形态更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已为常态,以欧美西方国家为主的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形成了强有力的侵蚀力量,导致小部分大学生思想信念发生动摇,甚至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以至于在大学校园中出现公德素质缺失,推崇西方拜金主义文化的现象。在西方市场经济趋利性价值理论的长期渗透下,高校中涌入的西方思潮有可能会淹没或扭转少数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发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传承几千年的民族精神,能够对学生的处事方式和交往准则产生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成为对抗西方侵略思想的强力手段。

在国内社会物质基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繁荣的经济颠覆了人们的很多习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使得部分人群将民族传统礼仪忽略。由于中小学校、家长面对升学压力,长期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鲜有专门关于礼仪文化的课程教育,家长更是万事以学业为重,很难顾及到礼仪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因此缺失了充分学习的机会[8]。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由于社会用人单位更多的是考核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状态,很少专门对礼仪文化进行考量,因此礼仪文化教育在较多高校中处于不能抛弃却也不受重视的状态,这导致当下许多大学生不知礼、不懂礼,呈现出言行举止与仪态形象不佳的出格行为[9]。

传统礼仪文化面对着外来侵蚀文化的冲击渗透和本土传承意识的缺失,自身发展处在割裂的边缘,而现代礼仪文化也被许多家长、学生忽略,这也导致高校学生出现一些言语粗俗、举止不雅的不文明行为,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

二、具身认知理论下高校礼仪文化育人的内在理路

在传统社会,礼仪是人们的行动指南,具有强大的秩序化功能,能够用蕴含的道德精神来指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因此礼仪成为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10]。钱穆认为,礼仪是整个中国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11],是协调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在现代社会,礼仪文化内含的“礼仪”与“礼义”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引导着社会道德,既是人们内在情感的表达,也是人性在生活中的展现。在高校中礼仪文化更是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若要想实现以礼育人的思想,还需要结合校园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新的理论视角探寻其中的育人机制。

1. 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特征

从经典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身体”作为心智的生理基础,是生物学范畴的概念。然而近些年具身认知理论兴盛,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对“身体”认识产生了质的改变,认为大脑非认知的唯一来源,在完成行为目标时身体及其知觉替代了复杂内部心理表征的需要,“身体”也从生理边缘走向认知心理的中心,成为了心智的塑造者[12]。

具身认知理论从多重水平上进行了研究整合,被学者认为具备统一心理学的潜力[13],基于现象学的解释也形成了温和的具身认知观。现象学追求对客体的主观体验,梅洛-庞蒂认为心智的意识经验实则为身体体验[14]。残疾人“幻肢”痛的产生即说明疼痛的意识体验是来自于身体经验,并非身体实质,这种身体经验是通过身体的位置和状态、肢体的动作和姿势而形成的本体感受。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之所以是具身的,是因为认知在本质上是由身体经验构成,或者认为是一种对身体经验的加工运算。这种经验化的身体感受主要来自于视觉、听觉、触觉、皮肤觉等特殊感觉通道提供的认知加工素材。例如,现实生活中进行语义加工时往往也结合了相应的视觉刺激[15]。

2. 具身认知理论下的礼仪文化

温和派的具身认知理论指出了身体经验的重要性,而梅洛-庞蒂的三种身体经验的获得方式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礼仪文化的育人机制提供了重要价值。高等教育中礼仪文化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并能够自我践行同样也需要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具身认知理论下的礼仪文化的学习可以剖析为身体体验对心智的塑造。其一,学生接触礼仪文化的自我体验,表现为直接感受到礼仪行为中的身体位置、状态、动作、目的、需要和愿望等纯粹的意识经验。其二,学生对礼仪文化客体的多种身体知觉体验。其三,在礼仪交往中基于身体知觉的将他人作为意向主体的体验。

温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Barsalou提出“知觉符号系统”,认为认知依然是种运算,其运算对象为通过身体各种通道形成的认知表征。认知表征是一种模拟过程,而Barsalou使用的模拟概念则是指涉通过身体通道获得的知觉、运动、情感和本体的身体体验的再生成。这也意味着当身体处在礼仪文化环境中,通过自我体验、客体的体验以及对他人作为意向主体体验的方式获得礼仪文化相关的身体经验,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使之成为一个多通道特征的认知表征。例如,学生在参加学校庆典活动时,通过实际接触、主观感受、视听觉信息、动作举止、情感状态等身体体验构成了关于庆典礼仪的认知表征,即形成了礼仪文化的接收再现过程。此后在某些刺激因素下,这些已存储表征信息将被重新激活,可以模拟出在庆典礼仪条件下获得的感觉和运动状态,在此条件下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则更符合庆典时的礼仪规范,完成行为表达。在整个过程中认知表征是通过参加庆典仪式时身体感觉与运动通道获得的各种体验和感受的身体化的模拟物。

三、具身认知理论下高校礼仪文化的育人路径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强调身体、心智、环境的相互作用,突出了身体体验的作用,并由此延伸到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研究者对学生身体体验的重视,成为探索诸多教育问题的突破口。礼仪文化建设要以涉身、全面、动态的眼光看待知识的生成,充分考虑学生身体运动引发的体验式知识的获得,进而转化为行动作用于环境,形成知行循环。具身认知理论从注重大脑心智建构到注重身心认知,可以解决礼仪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单一、吸引性不够等问题,有助于探索新形式的教学方式,补充校园文化的实质内容,形成多维度、多方向的育人共同体。

1. 具身认知理论下高校礼仪文化的教学模式

(1)多样化教学。具身认知是以体认的方式接触、体验、认同形成认知表征[16]。身体参与是具身认知的重要一步,身体知觉的获得是形成认知表征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礼仪知识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礼仪文化尽可能地展示出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维度信息,这种多感官参与和多角度感知过程能够使学生身体感知系统更充分地被激活,更容易进入活跃状态,产生更为丰富的知觉刺激,这种经由身体感觉产生的全方位、立体式的输入信息更能够使学习主体对事物形成深刻、全面、独特的认知特征,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

(2)合作学习。具身认知在教学方面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知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的身体经历和经验也同样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由身体感觉形成的身体体验与心理相互结合,完成了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礼仪文化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体现出实践价值,教学中要充分定位好学生的角色,在互动中促进知、情、意、行的发展。学生的外部互动体验与内部模拟反思需要建立在以学生为主形成的交互上,这种相互映射的联结作用可将礼仪文化的教学实践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构成学习单位,可以激发学生展示礼仪行为的热情,提高学以致用的积极性,有助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采用更合乎礼仪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

(3)师生互动。借助现代教学的理论,高校礼仪文化教学的本质也是建立在师生对话交流与合作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活动,良好的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特殊环境里进行经验交流的过程。礼仪教学的课堂本身具有复杂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环境差别较大,自身是带着过往的礼仪经验走进课堂,而传统课堂教学往往使用按部就班的僵硬方式,缺乏必要的互动过程,容易导致学生的异质性问题被忽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礼仪文化不仅是存留在思想里的固定知识,更是一项用于社会交往的技能,这就要求提高师生间的互动能力,积极发挥出教师的学术专长与师德魅力。因此学校礼仪文化的教学可以从身体与空间两个方面把礼的知识经验以互动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礼仪互动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身体理解学习内容,以身体知觉到的礼仪信息形成认知表征,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进而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4)情景设置。具身认知教学强调认知活动是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个体的认知本质是身体与情境的交流,因此礼仪文化的教学可以通过创建一定的礼仪情境体验来完成。礼仪文化的教学既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礼仪的活用,这是个体在实境中筑就的富有生命力的作用过程。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礼仪教学可以依据具体内容创建实物情境、虚拟情境、想象情境、语表情境、推理情境等多种交际情景,构建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身体体验和情感融入的环境课堂,有利于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获得礼仪知识,体验礼仪文化传递出的内在情感。

2. 具身认知理论下的礼仪文化场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7]。高校礼仪文化主要作用为内强学生思想素质,外塑学生举止形象,价值目标是构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礼仪教育不能仅靠单一的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更需要课堂之外结合高校多样化的文化资源与设施,构建礼仪教学的文化场域,打造礼仪文化共同体。

(1)强化人才资源与优化环境资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出,教师的责任在教授知识和做人道理,学生的责任不仅是读书,还要学习人生之道。可见,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教学效度的关键所在。在高校礼仪文化育人的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作为礼仪教师更应强化师德师风,建立新时代的课程教学观和和育人价值理念。高校礼仪文化的学习场域需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设施载体作为支撑,可以通过搭建教学活动中心等物质载体和数字资源平台等非物质载体进行资源整合,融入礼仪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范式,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下的人生教育与爱国教育,实现礼仪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

(2)营造高校礼仪学习氛围。礼仪文化的学习氛围不只是简单表现在墙上的口号文字,还应包括良好的班级礼仪氛围和学校整体氛围。学校的办学理念,各学院特色的院风,这些隐含在教风、学风中的文化氛围是构成礼仪文化场域的重要隐性力量。营造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需要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规划,将礼仪真正内化到学校的育人理念体系,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在学校的各种庆典活动和重要场合中将礼仪教育彻底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对礼仪内容的理解。高校礼仪文化的实际价值更多体现在生活场景应用方面,因此学生自下而上的组织与参与礼仪活动同样对礼仪氛围的营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形成学习小组、礼仪社团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更容易增加礼仪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结 语

近年来具身认知的理论成果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经典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多以关注心智发展水平为主,具身认知教学则更多强调身体参与在认知表征中的重要作用。礼仪作为协调人际关系、指导社会行为的规范,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属性,因此,高校礼仪文化的育人机制也更需要关注学习的主体性、情景性、实践性,才能将礼仪文化的本身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本研究从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意蕴与教育内涵、高校礼仪文化育人的现实境遇等方面分析了现代高校教育中礼仪文化育人的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具身认知理论下高校礼仪文化育人的内在理路,并从具身认知理论下高校礼仪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群体效应下礼仪文化场域角度探讨了高校礼仪文化的育人路径,可以明确高校礼仪文化的育人机制,从新的视域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提供可实施的经验。

猜你喜欢

礼仪育人身体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我de身体
筷子礼仪
我们的身体
礼仪篇(下)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