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2022-11-22黄维民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办学职业农业

黄维民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民生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破解农耕经济遗留和积累下来的难题,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经济兴旺、农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支撑是人才振兴。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是农村职业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1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与要求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为战略目标提出来的,具有深刻的内涵。

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当前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仅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之间,而且表现在城乡之间,其中广大农村是发展最不平衡和最不充分的地区。因此,农村最大的矛盾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农村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是确定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任务、推动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基本判断和就此确立的中心任务而提出。消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满足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乡村振兴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关键是生态宜居、保障是乡风文明、基础是治理有效、根本是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人的精神面貌和乡村环境卫生的提升。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中共中央出台的《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系列原则,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

1.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路径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的5条路径,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5条路径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大要求互为表里,为实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人是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人才是先进生产力。“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推进传统优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特色高效农业做大做强、新型农业产业加快发展[2]。目前,乡村振兴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创业人才、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规模上严重短缺。中国职业农民与美国、德国、法国农民大中专以上学历比例分别为5.5%、34.2%、23.5%、17.1%,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之大,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3]。所以,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4]。

2 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职业教育姓“农”,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与生俱来。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经历了起步调整、恢复、快速发展、结构调整、全面改革5个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有3个突出发展特征,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逐渐多样、办学主体日趋多元[5]。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灵活多样性、职业培训的技术性等特征,在乡村产业扶持、农业技术扶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越来越深入农村的经济发展中,这得益于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两个方面。在政策引导下,职业教育院校纷纷对接乡村,为乡村经济产业、文化产业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在市场推动下,职业院校横向服务更多地投入到乡村建设中。但是,相对乡村振兴需求目标而言,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偏差。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2.1 农村职业教育目的演化

从发展的历程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沿着服务“三农”的方向发展,办学定位不断明确,但依然存在着“向农”和“离农”之争。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职业教育长期处于“向农”“离农”的选择矛盾之中,城市的产业发展、资源集聚、收入水平、生活配套、教育医疗条件等方面优于农村,使主体意愿偏向“离农”,与政府为主的“向农”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作为教育主体,农村职业教育因为办学效益的制约无法协调矛盾,在“向农”“离农”的不断摇摆中,实质上已经偏向主体本位,即“离农”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教育目的发生演化。

2.2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泛化

职业技术教育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根据岗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类型教育。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由高职院校、职业中专、技校等构成的面向农村的教育系统,高职院校大多脱胎于原来的普通中专,教学模式、管理方式、思维路径、实验设施等,与普通中专有着不可避免的传承关系,而普通中专的教学培养模式等与普通高等教育又极为相似,离职业教育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而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对普通教育要大,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以知识体系传授、基础能力培养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2.3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僵化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僵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不及时,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普遍存在,近年农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具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而农村职业教育原有的普通教育遗风依然存在,专业人培方案调整跟不上产业发展要求,实训室建设跟不上产业实践性的要求,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二是固定的学制不适应农村人才培养需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要培养农村留得住、农业用得着的人才,要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必须采取与农业生产高度协同的灵活的教学模式。

2.4 农村职业教育支持弱化

相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高,以中职为例,中职办学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倍;相对职业教育,涉农相关专业收费偏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不佳。此外,农业效益不高,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效果是间接的,且短时间不是很明显,因此容易被地方党委政府所忽视,造成投入严重不足、生均拨款不到位。因为投入不足、办学收益不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短缺,实训实验设施陈旧、生活条件改善缓慢、高水平教师引进困难,从而严重地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3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服务产业,为产业振兴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规模上职业教育贡献与产业发展不匹配。更值得警觉的是涉农专业毕业生脱农化趋向严重。原因在于农学专业收费低、实习分散难于管理、学生就业难度大、政府利益统筹机制不健全,导致学校办学综合效益不高而缺乏开办涉农专业的内在动力;涉农专业就业岗位待遇普遍不高、生活工作环境远离城市单调、职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学生报考涉农专业的意愿不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较弱,针对新出现农业业态课程调整不及时、课程设置与产业衔接度不高、体现较强综合服务功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不大,导致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偏差。要充分考虑“三农”问题的根本性、农业发展的特殊性、涉农教育的公益性,以农村职业教育内外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系统改革、突出系统推进,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3.1 围绕服务“三农”目标,培养“一懂两爱”人才

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先驱黄培炎先生,将职业教育分为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终极目标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具体目标为谋求个性发展、谋生手段、服务社会和增进世界与国家生产力做准备[7]。农村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服务“三农”,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经济兴旺、农民共同富裕。这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初心使命,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农村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践行“国之小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志向与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紧密结合起来,做懂农、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乡村工匠。只有把服务“三农”的终极目标落实到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具体目标之中,才能真正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大有可为。

3.2 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重构涉农教育体系

从专业理论学习上说,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运用理论知识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不强。因此,要改变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割裂的教学方式方法,重构涉农教育体系。具体地讲,就是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紧密联系、即时呼应,在专业课程中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复学,夯实理论基础,为技能提升拓展空间。以实用性为导向,优化培训课程[8]。围绕提高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安排农业生产技术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开设农业生产服务类,或产业管理经营类,或农业通用支撑技术类等等课程,通过技能充分储备,增强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提高岗位迁移能力。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因此,要结合涉农专业教学理实一体的特点,要改变体系化教学思路,以地方产业的细分产业为服务对象,从体系化教学中分解出地方特色产品生产技术的手册式、流程式、规范式的课程,再以“精一品”实现“通类品”。通过重构涉农教育体系,促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紧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

3.3 围绕技术技能培养,创新教育办学模式

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立足农村当地现状,按照当地乡村的生产实践需求开展课程设计、开展实践实训性教学。如果一味地照搬城市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在培训课程上要适应现代农业科技新技术,在就业上要适应乡村产业振兴的新需求。农村职业教育首先要突出实践性,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农产品的种植、贮藏、加工、运输等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农村职业教育紧跟农业科技发展步伐。同时,要把基地当讲台,把讲台搬到农业生产的大地上,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创新方式,建设生产性实践基地,构建耕读教育模式,在实践实训基地的生产操作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升技能,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体会未来职业岗位的角色特征,以增强未来实践工作的适应性。

3.4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培养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由于农业农村职业门类多、人才培养投入强度大、办学经济效益差,因而农村职业教育往往具有社会公益性特征。为此,迫切需要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整合涉农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公共职业培训、市场化培训机构资源,依托重点涉农职业院校建立区域性、公益性涉农培训示范基地,通过增强合作、积极对接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师资力量薄弱、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二是充分考虑农业产业发展的脆弱性和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给涉农专业毕业生从事涉农岗位的意愿带来的影响,地方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编制给涉农岗位,使农业技能型人才有一定的保障,让涉农岗位成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提高涉农就业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三是遵循涉农职业教育的社会公益属性,加大对农村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器材所需资金;四是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地理位置和实践实训教育的师资配备的特殊性,一方面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农业专家在职业院校兼职担任教师和实践指导老师给予特殊的政策,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村职业教育足够的教师编制。

猜你喜欢

办学职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