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中“麦西热甫”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2022-11-22阿比古丽尼亚孜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游戏

阿比古丽·尼亚孜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建设、族际文化共享等多个方面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使许多地方性的,尤其是存续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事项进入到全国公共文化视域,它们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甚至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展示。一些具有较强地域属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在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展示自己新的价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西热甫”在当下激发乡村活力,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新的价值,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一、“麦西热甫”的传统与演化

“麦西热甫”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的一种有组织的,集音乐、舞蹈、口头艺术、戏剧、游戏、杂技、魔术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艺术活动。在维吾尔语中“麦西热甫”(meshrep)①“麦西热甫”是meshrep的音译,又译作“麦西来甫”“麦西莱甫”等。本文中“麦西热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的翻译为准。有“聚会”“场所”等含义,也引申为“大家聚在一起欢乐”。“麦西热甫”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0世纪的新疆地方文献中就有“麦西热甫”的相关记载。清代汉文文献中也有类似“麦西热甫”活动的记录,如描写歌舞杂技场面的诗词“锦襕红袜蹲蹲舞,巧赴钢丝昔昔盐”[1]。“麦西热甫”由于有较强的娱乐性和教育性,新疆维吾尔族生活的区域都有举办“麦西热甫”活动的传统,其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的普遍推崇和喜爱,被誉为是理解维吾尔族群众生活的“金钥匙”,是学习本土传统文化的鲜活“课堂”。

“麦西热甫”的组织程序大致相似,但因举办目的的不同,在组织者和组织形式上有些差异。一个家庭、一个村庄或一个街区街坊邻居中的个人或集体都可以作为“麦西热甫”的组织者。举办“麦西热甫”的场所则通常在客厅院落、田间地头、集市巴扎、饭店茶馆、景点驿站、园林果园等,换言之,“麦西热甫”举办地点的选择较为灵活。“麦西热甫”的参与主体可以分为组织者、艺人和观众。在“麦西热甫”的准备阶段首先需组建一个组织管理班子:由观众推选一位负责统筹的“首领”(yigit béshi),“首领”一般由德高望重、富有经验的男人担任;此外,还需要有负责报幕、活跃气氛的“协调人”(pashshap béshi),负责维护纪律,制止喝酒打闹的“法官”(qazi beg)以及负责执行游戏惩罚的“执行官”(derrebeg)等。各地的“麦西热甫”还会根据具体需求增减组织成员。艺人队伍由善于歌舞、弹唱的民间艺人组成,他们一般会弹奏传统乐器。参加“麦西热甫”的群众既是观众,也是“麦西热甫”歌舞、游戏等环节的重要参与者。

“麦西热甫”的自组织班子一旦成立,待其流程商议后,便严格在组织管理者统筹安排下有序进行。完整的“麦西热甫”内容分为“木卡姆”表演①“木卡姆”(muqam)是根植于民间,经音乐人不断整理加工形成的大型音乐套曲。、舞蹈、口头艺术表演、游戏以及聚餐等项目,有些地区的“麦西热甫”有对唱、猜谜、叼羊比赛、杂技等丰富的内容。其中,“木卡姆”表演、舞蹈和游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哪种形式或是哪一地区的“麦西热甫”,都离不开“木卡姆”表演。可以说,“木卡姆”表演是“麦西热甫”中的必备内容,“麦西热甫”则为“木卡姆”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麦西热甫”舞蹈有常规的盘子舞、旋转舞、双人舞、刀郎舞等,还有鸡舞、骆驼舞、狮子舞等动物模拟舞。“麦西热甫”游戏部分为趣味游戏和惩罚游戏两种,游戏部分在“木卡姆”表演、舞蹈表演、口头艺术表演的间歇穿插进行,与现场观众互动性强,十分考验“麦西热甫”管理班子的组织能力。“麦西热甫”趣味游戏是指以逗乐“麦西热甫”参加者为目的而举办的专门游戏,如“普塔游戏”(pota oyuni)②普塔游戏:一种辫成兔耳朵形状的绣花手帕、腰带或者一朵花儿,放在托盘里邀请另外一人走入场中一起进行游戏。手中有“普塔”的观众游戏结束后,会将手中的“普塔”再随机交给另一人表演游戏,“普塔”会在观众中依次传递,最终回到第一个发出“普塔”的人手中,宣告一轮游戏环节结束。、“骆驼游戏”(tóge oyuni)③骆驼游戏:由两人装扮成骆驼的样子模仿骆驼。麦西热普中类似的模仿动物的游戏或舞蹈很丰富。、“对唱”(éytishish)等;“麦西热甫”惩罚性游戏是指惩罚扰乱“麦西热甫”秩序的人或惩罚扮演反面角色的人,把惩罚作为娱乐性表演的游戏,如“做烤包子游戏”(samsa yéqish)④做烤包子游戏:这是常见的“麦西热甫”惩罚性游戏,受罚者被拉出人群蹲坐在地,执法“能手”将其背部当做“馕坑”,在他背上揉搓,模仿和面,之后在“馕坑”里点火,又洒水调节“馕坑”中的温度。上述准备工作结束后,轻拍受罚者背部,模拟“烤包子”动作。、“捉兔子游戏”(toshqan tutush)等。实际上,惩罚性游戏和趣味性游戏都是以娱乐观众为目的,语言诙谐幽默,动作夸张滑稽,但内容具有惩戒意义,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麦西热甫”的类型丰富,一般可以划分为节日庆典类“麦西热甫”、农事节气收获类“麦西热甫”、仪式礼仪类“麦西热甫”、交际联谊类“麦西热甫”和竞技类“麦西热甫”等。每一场“麦西热甫”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如为筹款或帮助生活困难者而举办的“郊游麦西热甫”(barawet meshripi)⑤“郊游麦西热甫”:在春季或果实收获季节多举办“郊游麦西来甫”(barawat mashripi),有时“麦西热甫”举办过程中,组织者会号召大家为村里或者街区有困难的村民或者邻居筹款,因此这也称为“慈善麦西热甫”。,为消除双方恩怨而举办的“和解麦西热甫”(kélishturush mashripi),为解决男女单身问题而举办的“单身麦西热甫”(dertmanlar meshripi)“婚礼麦西热甫”(toy meshripi)等等,其主题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著名的新疆哈密市的“青苗麦西热甫”(kok meshrep),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至今在哈密偏远农村和牧区有流传。“青苗麦西热甫”通常在秋收农闲后,下雪之时开启。降雪时,人们会边观赏雪景边物色投“雪信”⑥雪信是指写有“戏雪”诗句的纸条。投雪信的人将纸条折叠后包在小雪球里,再用手帕将雪球包好,然后投给自己亲近之人家。的对象。投出的“雪信”如没有被对方发现,那么对方须举办“麦西热甫”。如投信者被发现,那么投信者举办“麦西热甫”。左邻右舍听闻谁家举办“麦西热甫”,便自觉前来协助。首先,大家一起挑选饱满的麦粒,用秋葫芦做托盘,托盘里铺层湿棉花,怀着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祈愿种下麦子,并将其称为“青苗姑娘”(kok hinim)。紧接着,组织者邀请民间艺人和乡邻到家里举办“麦西热甫”,尽情欢娱。待“麦西热甫”临近结束时,举办者将“青苗姑娘”交给下一个举办“麦西热甫”的家庭。漫长的冬季,“青苗姑娘”在麦西热甫的欢愉中一家一户地传递和成长,直至春分时节,青苗油绿,回到最初种下“青苗姑娘”的家庭,“青苗麦西热甫”宣告结束。[2]“麦西热甫”在农闲时为群众提供了调节身心,汲取精神力量的空间。

“麦西热甫”的存在、传承及发展的合理性是不言自明的。“麦西热甫”有较强的娱乐性,但又不单纯是一项娱乐活动,也是维吾尔族群众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它有着完整的体系,以及自身的活动主体,是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因此,“麦西热甫”作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传承演变伴随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传统意义上的“麦西热甫”多在新疆部分乡村小范围内举办。有些地区以“麦西热甫”之名举办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麦西热甫”的传统内容和功能特征。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麦西热甫”逐渐演变为简单的待客和歌舞为主的活动。

二、非遗保护与“麦西热甫”的当下传承

在新疆维吾尔族生活的区域,“麦西热甫”逐渐从群众自发组织举办,演变为需要依靠国家相关机构的组织协调、组建培养艺人队伍以及统筹举办场所和时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维吾尔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麦西热甫”传承的民间生命力正在减弱。其中直接的表现之一是,将“麦西热甫”作为空间载体存续的各类民间文化表现形式,随着老一辈的离去,日渐萎靡。“麦西热甫”的内容也随之萎缩。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了各民族历史、文学概况的普查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在采录过程中,研究者关注到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语境的重要性。[3]“麦西热甫”作为民族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叙事诗以及对歌等多种民间文学形式的承载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根据学者们的调查记录,民间文学集成工作队文艺干部所到之处都会举办“麦西热甫”,乡村“麦西热甫”也成为文化干部发掘故事歌手、歌谣对歌能手等民间艺术家的舞台。

如和田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办公室出版《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叙事诗》《民间传说》等集册,共计22本。其中,和田地区文体局出版的《和田民间歌曲》收录了“和田麦西来甫—赛乃姆”、民间歌曲、热瓦甫歌、达斯坦(民间叙事诗)、唢呐曲调等二百余首乐谱和大量诗词。民族民间文艺集成的收集整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民间文化形式的存续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尤其是作为空间语境存在的“麦西热甫”得到了一定的复兴。活跃在“麦西热甫”场合,在“麦西热甫”中成长起来的民间艺人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有了进一步提高。民族民间文艺集成的整理工作为新疆民族民间文化记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收集整理的大量文本、音频和影像资料为后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西热甫”的申报评定和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此外,“刀郎麦西热甫”盛行的麦盖提县率先在乡村举办农民艺术节,在艺术节上举办“麦西热甫”,还专门成立了“刀郎麦西热甫”舞蹈队。[4]“麦西热甫”从民间自发举办逐步过渡到在“农民艺术节”“民族民间艺术节”等活动中举办,从特定群体相对内部的形式,演变成展演式、舞台化的形式。

2000年后,全球进入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2003年联合国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加入该公约,2005年确定建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5]2006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①参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https://www.ihchina.cn/directory_de⁃tails/11754。2008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木卡姆”艺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机制中,作为“木卡姆”表演重要空间语境的“麦西热甫”也得到更多的关注。“木卡姆”和“麦西热甫”的关系在学界得到进一步讨论。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新疆歌舞形式的《刀郎麦西热甫》作为垫场表演。其后,在春节联欢晚会,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及中央中直机关春节团拜会上进行演出。②参见中音在线《新疆歌舞〈刀郎麦西热甫〉将亮相春晚》,http://www.musiceol.com/news/html/2011-1/201112811505672693154.html,2011-01-28。通过电视广播媒体的传播,推进了人们对“麦西热甫”的认识和了解,推动“麦西热甫”冠名的歌舞表演走出新疆,进入其他地区群众的视野。“麦西热甫”一方面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在对“麦西热甫”并不十分了解的群众那里,形成了歌舞表演等同于“麦西热甫”的认知。

“麦西热甫”标志性的特点是参加“麦西热甫”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唱歌、跳舞、对歌、猜谜或游戏等环节参与到活动本身,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性极强,内容组织形式灵活。而舞台化程式结构和专业的歌舞表演,压缩了说唱、对歌、游戏等环节的空间,降低了观众的参与度,使其社会功能大为减弱。“麦西热甫”原型文化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在国家文化部门的大力推动下,2010年“麦西热甫”被列入联合国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期列入此目录的还有活字印刷术和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①参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活字印刷术等三项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6728/,2010-11-16。通过层层筛选和严格评审,“麦西热甫”进入到联合国急需保护目录,其作为维吾尔族群众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得到肯定,同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框架下,“麦西热甫”的整体性保护得到体制保障。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完善,“麦西热甫”内容的重要形式达斯坦说唱(叙事诗)、比艺提对唱(歌谣对歌)、鸡舞表演、达瓦子(走钢丝)等多项民间艺术形式被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确立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和传承人的系统性保护,激发歌舞、说唱、对歌等文化表现形式对“麦西热甫”空间语境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麦西热甫”的传承;另一方面,随着“麦西热甫”组织形式和内容日趋固化,“麦西热甫”中发挥联系群众纽带作用的游戏部分,因集体性、随机性强,无固定传承人等特征,难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中,加之“麦西热甫”举办环境的演变,一些传统的游艺面临快速消亡的境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逐渐成为学界和参与保护主体机构的共识。如何遵循保护传承的规律,提升对其整体性的认识,重视受众群体与文化空间,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公共文化实践的深度结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开拓适合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等问题,成为“麦西热甫”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三、“麦西热甫”的文化实践及新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耕文化国家,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活力的实践路径成为当下语境中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十四五”规划中“乡村振兴战略”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有效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将成为下一步农村工作的重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

学界对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乡村自治”“乡贤文化”“节庆”“人生礼仪”“口头传统”“乡村表演”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6]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的成果为“麦西热甫”在乡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指导。“麦西热甫”作为维吾尔族群众共享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它的传承保护与维吾尔族生活区域的乡村振兴在行动目标和方向上具有重合之处,这为“麦西热甫”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在新疆维吾尔族生活区域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麦西热甫”的作用,搭建有效的融合路径,成为在当地乡村振兴中促进“麦西热甫”的保护传承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发挥“麦西热甫”衍生功能在乡村振兴主体中的作用

“麦西热甫”具有娱乐和教育两个基本功能。在“麦西热甫”场合中,娱乐和教育并不相悖。钟敬文认为,娱乐更多的是为了发泄自我内心的情感。[7]表演者和受众在互相说笑逗乐中,增进彼此情感和了解,加强村民之间的和谐和凝聚力。“麦西热甫”在过去农闲时为村民提供了愉悦身心的重要场所,而在当下,娱乐性仍然是其生命力存续的重要内在动力。

相较于“木卡姆”和舞蹈环节,“麦西热甫”的游戏部分是娱乐和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对象之一。趣味性游戏和惩罚性游戏均以“娱乐麦西热甫”参与群众为目的。群众是“麦西热甫”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探讨时,在学理或实践层面都离不开其主体性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牵涉多方面,乡村振兴也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推动,二者的行动主体多有重合。在主体讨论中,村民尤其受到重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不仅是“麦西热甫”整体性保护的关键,也是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的重要目的。此外,“麦西热甫”组织管理班子和艺人群体是另一重要主体。充分利用“麦西热甫”管理班子平台,村干部参与或担任“麦西热甫”的组织管理者,为村干部提供深入接触群众,了解群众诉求的场域。而“麦西热甫”民间艺人群体是乡村文化生活的骨干力量。

简言之,“麦西热甫”的社会功能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不仅是多种文化形式的承载空间,也是村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课堂。“麦西热甫”组织者通过举办“麦西热甫”,提高协调能力。民间艺人在“麦西热甫”中展示和锻炼自身的技艺。参与群众则得以调节身心,获得教育熏陶。当今信息化时代,村民获得娱乐和教育的途径虽多样化,但传统“麦西热甫”在乡村公共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并未完全丧失,其传统的社会功能在当前助力乡村振兴中仍可发挥积极作用。

(二)扩大“麦西热甫”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功用

文化具有多种层次和类型。[8]其中,民间文化作为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有着一套共享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根植于当地本土的民间文化,作为当地村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生活的内容出现,是当地村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麦西热甫”的传承和保护在另一个维度是保护村民传统的公共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生活是人们公共生活的重要维度。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公共领域,人们能够自发举办各类聚会,在公共生活中充分感受到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中国的公共生活有别于西方国家,其发轫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儒家理念等传统文化之中。[9]学者们通过梳理1949—1987年期间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经验和启示[10],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变迁研究[11],归纳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是在农村社会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建构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变革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生活日渐式微,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陷入困境。换言之,激发日渐沉寂的乡村优秀传统公共文化生活的活力,复兴乡村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任务之一。

当代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共同发力的文化场域。法国社会学界皮埃尔·布迪厄将场域概念定义为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和构型。[12]场域的概念在发展中不断被扩充,但其本质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关系网和价值认同汇聚的聚合空间。在这一特定场域中参与者的文化身份、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要素发生内在联系,形成动态复杂的文化发生机制。而“麦西热甫”正是这一机制的产物,其充分汲取传统民间文化精神,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链接。它建立在本土普遍价值认同之上,有着完整生态场域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维系人际交往、处理婚丧嫁娶、维护社区秩序、解决留守老人和儿童困境,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等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麦西热甫进行干预,如“和解麦西热甫”“单身麦西热甫”“庆新房麦西热甫”“慈善麦西热甫”在解决人际交往、单身男女婚嫁、安家乐业、济贫救济等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自己的实际功用。

另外,乡村公共生活建设、乡村秩序的优化,互帮共进的乡村优良传统的发扬,亦可融入“麦西热甫”保护实践手段中,在“麦西热甫”内容中加入新时代的歌谣、叙事诗,在游戏中加入符合当下语境的内容,形成符合当代社会和群众需求的共生互利机制。

(三)以“麦西热甫”为载体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包容性

文化包容性并非仅指不同文化间的包容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整体内部的包容性。如“麦西热甫”中的“木卡姆”表演和歌舞表演,作为观赏性和展示性强的表演艺术,都可以独立存在,但其游戏部分与其他文化表现形式的相结合能更好地展现整体性效果。从组织者到艺人须加强对“麦西热甫”游戏部分的重视,在主观上扭转对“麦西热甫”内容多元呈现的价值认可。

其次,多元文化之间的包容体现在“麦西热甫”开展中的具体实践中。例如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等地的城市乡村,各族群众以“麦西热甫”的形式庆祝春节、元宵节、农民艺术节、杏花节等传统和现代的节日庆典活动①参见王振强、玉米提:《喀什市:锣鼓喧天闹元宵》,https://m.gmw.cn/baijia/2022-02/16/1302806416.html,2022-02-16。,“麦西热甫”在新媒体的助力下走出新疆,频频出现在海南、山东等地的新型节庆和联谊活动中,在全国各地各族广场舞爱好者中深受欢迎,成为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②参见搜狐焦点三亚站《三亚湾海月广场举行庆元宵文艺汇演》,https://www.sohu.com/a/59970485_124767,2016-02-22。“麦西热甫”成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下,类似“麦西热甫”这样的本土性文化活动可以生动地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有利于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的国家级、地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体系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提高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乡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层载体,需要积极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责任。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各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本土性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游戏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