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禽病毒病的思考
2022-11-22穆立涛
穆立涛
(遵化市农业农村局,河北遵化 064200)
由我国养鸡业发展的历程看,当前家禽病毒病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老”的病毒病如马立克、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得到了区域内的有效遏制,前些年的一些传染性强,常见、多发、烈性暴发的病已经日趋温和化甚至少发。但是,我们应当承认,迄今为止,对家禽病毒病的防治或者叫阻断,并没有彻底控制,病毒病仍然是养鸡场老板们最为忌惮和头疼的疫病。为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供业内同仁参考。
1 病毒变异
有观点提出,当前病毒病防治的难点在于病毒变异频繁且变异的致病性更强更耐药了,所以开发更强更高效的疫苗与治疗药物要不断跟进,这也就是有人提出的超强病毒说。笔者认为,养鸡环境中存在病毒变异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说病毒变异越来越频繁且致病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耐药,则不够严谨,至少是缺乏实验室检测依据的。在临床诊疗方面,也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支持。有些疫病虽然是混合感染,但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仅显示一种疾病特征;有些疫病是环境因素和鸡舍设备管理不当为主要诱因,一旦发病则表现为某种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有些疫病是因为诊疗失误或用药失误才导致难于治愈的;有些疫病则与鸡的品种和季节以及地方流行趋势关联密切。所以,依笔者之见,虽然从科学定义来解释,病毒是变异率比较高的微生物,但就养鸡业的现实情况论,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病毒基因序列的改变并不是当前鸡病毒病难于治愈的主要原因。
2 免疫抑制和免疫抑制病
有业内同仁提出,当前免疫抑制病增多是家禽病毒病频发难治的重要原因。此种论点值得商榷。要知道,造成免疫抑制的原因并不是单单因为鸡群普遍的患有免疫抑制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炎等都是曾经多发的鸡病毒病,同时也是严重的免疫抑制病,可由于疫苗的普遍的高质量接种,现在这类免疫抑制病已经极少发生了;再者还有,鸡传染性贫血、淋巴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等免疫抑制病,在临床上也并不广泛流行。所以,笔者认为,免疫抑制病不是当前家禽病毒病的主要诱发与难治原因。但是,免疫抑制病虽则不是当前病毒病的主要诱因,可并不是意味着免疫抑制就不普遍。因为造成免疫抑制的诱导条件有许多,例如,有的雏鸡群母源抗体水平偏低,表面上鸡群健康无异常,但这样的鸡群先天免疫力差,容易患病。还有,鸡场的免疫程序设计不合理,免疫间隔过短,免疫剂量过大,疫苗毒株型过强等,会造成鸡群中部分鸡只一过性的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再比如,鸡吃的饲料中某种营养物质长期匮乏或配比不妥,也会造成鸡群的免疫抑制。有调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中普遍缺硒,这就导致饲料组分中的原粮大多贫硒。硒在机体内的的生物理化作用之一就是维持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鸡群长期采食缺硒的饲料,会使得机体内硒不足进而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减弱,使侵入机体的病毒加速复制,导致对各种疾病易感。还有,饲料中棉粕含量偏高,某些药物使用剂量偏大以及严重的环境应激等也会导致免疫抑制。
3 设备病
“设备病”的称谓是指原本健康的鸡群在标准化鸡舍饲养条件下,设备操作有误或设备运转自身缺陷导致鸡群发病的一种症候。实质上这是一种硬件标准化环境中的应激发病。笔者这里所做探讨是从环境应激导致鸡群免疫力下降,增加对致病源的易感性来论述的。
在标准化鸡场最常发的设备病是由通风不匀和通风过量所引起的,尤其是多层笼养的鸡舍和在极端天气里。有的鸡场出于保温的考虑,会人为调小通风量,造成鸡舍内通风不匀,往往是中间区域气流不充分,形成污浊气体蓄积。特别在冬季和雾霾天,这种时候,鸡群会出现轻度缺氧且持续时间长,其机体的抗病力会被逐渐削弱。还有一种缺氧是通风过量造成的,就是鸡舍风机开启充分,负压进风、排风调节的量过大,舍内气流风速过快造成的缺氧。此种过量通风还会造成鸡群出现体感温度偏低,再加上冬季里鸡舍有侧漏风,鸡群就更容易受寒发病了。
4 饲养密度与环境存栏量
标准化鸡场的饲养密度、鸡舍间距、鸡场范围和周边环境距离的设计等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可是从更大的区域环境来设想,就有一个生物安全密度问题值得提出来。例如,多年前在养鸡小规模大群体的年代,一般在3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100家个体养鸡户,其规模是500~3000只不等,这块区域里的养殖存栏总量是10万羽。经过了多年以后,这30平方公里范围内只有3家大型的标准化养鸡场,其规模是10万只、15万只、25万只,总计是50万羽的区域环境存栏量。相比之下,这块区域内的养殖存栏量增加了5倍,但这增加了的5倍并没有稀释到方圆30公里区域内的每平方米或是每平方公里,而是更密集的集中到了3家鸡场内。这种情况下的鸡舍,虽然饲养密度符合,但生物安全密度达不到。因为病毒是必须依赖宿主如鸡鸭等的酶系统来进行自我复制、散播的。并且,病毒的繁殖是以高于宿主106~108倍的速度进行的。所以,有鸡的存在必有鸡病毒的存在,而且养殖量越大,病毒的复制量也就越多。标准化鸡场的饲养模式是多层笼养,是把饲养面积叠加起来,而每一层的间距又很近。鸡群在鸡场有限的平面面积内,充分聚集在有限的立体空间里,每年的空舍清消时间又很短,从生物安全的角度看,每栋鸡舍的合理饲养密度,并不能减缓病毒扩群规模,因为蓄积的基础量大,而病原微生物又没有足够的稀释空间,也缺乏有效隔离屏障可言。而从鸡舍隔离间距上说,鸡场内部的每栋养5万只鸡的5栋鸡舍,相当于5家鸡场相互比邻,甚至比以前小规模养殖时期的鸡场间距更近了。这是持续的立体环境内的高密度饲养,这才是鸡病毒病连绵不断的发源之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家禽病毒病的防治实践中,病毒变异和免疫抑制病不是重点;克服造成免疫抑制的多种诱因,减少设备管理的失误,强化集约化鸡场的封控管理,净化鸡舍及周边环境空气才是须关注和反思的。如果有条件的话,集约化鸡场可以将部分鸡舍空置休养3个月至半年,以减低病原微生物的蓄积与存活率,这样更有助于净化鸡场环境。在鸡舍空置时段,可以适当配置一些便于拆装的组合板房做轮换替代鸡舍。这虽然追加了基建和设备投资成本,但可反复利用,从鸡场长期的生物安全角度看,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