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出导向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

2022-11-22王莎莎张玉娟

山西青年 2022年3期
关键词:慢就业毕业生精准

王莎莎 井 影 张玉娟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化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在民生工程中,高校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重要关注点之一,它可以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同时也助推和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2]。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在就业政策和措施上积极采取多项办法,多次推进就业帮扶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改善就业环境。就目前而言,“95后”“00后”大学生相继毕业,加入求职大军中,从自身的能力发展水平上来看,或是人生价值观和就业择业观上,仍会有部分大学生放弃抓住机遇顺势就业,而选择“慢就业”的就业形式,从思想和行动上暂缓就业、延期就业。

一、基本内涵界定

“慢就业”是根据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给出的定义,是一个中性词,是新兴的“概念”,在国内的发展同“间隔年”“待就业”有相似的趋势[3]。

“专业认证”是个“舶来词”,目的是通过评价高校专业教育水平,以评促改,促进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中“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4]。

“产出导向”主要是聚焦学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4]。

二、“慢就业”现状与分析

通过线上方式向河北省内S市各高校应往届毕业生发放问卷,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合计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 94.17%。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女生占总人数的79.65%,男生占20.35%;年龄在18~23岁的毕业生占比 67.26%,24~ 28岁的占比 30.97%;普通本科毕业生占比92.92%;专业涉及教育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二)“慢就业”数量不断增多

2018年8月《中国青年报》刊发的《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中提到,有72.9%的采访对象认为周围存在“慢就业”大学生,2017届、2018届“慢就业”毕业生在未就业毕业生中占比分别为 6.5%、8.7%[1]。调查发现,大学生毕业和就业时间间隔一年的占比23.89%,间隔两年以上的占比10.62%,毕业后不马上就业的“慢就业”学生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慢就业”类型呈现多样化

关于大学生“慢就业”的动机,有研究分析表明:1.就业难;2.有家庭资本;3.不愿低就业;4.追求潮流就业观[5]。调查发现,在毕业后未择业的空窗期,选择继续深造和求学的占比33.33%,选择考编的占比51.28%,选择游学的占比5.13%,选择在家陪父母的占比12.82%,选择支教的占比5.13,选择创业考察的占比7.69%。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有的为了提高就业质量和优质就业,主动选择暂时不就业,进而去考编、深造、求学等;有的因为技能不足,专业水平不行、准备不充分等被动待业,进而去休整、思考人生等。

(四)“慢就业”态度凸显消极化

只要有计划、有目标,且休整期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慢就业可以理解为积极就业的前奏。调查发现,53.1%的毕业生对自己以后的就业有过规划但不清晰,22.12%对就业规划不清晰、很迷茫;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严峻的占比61.06%;58.41%的毕业生对“慢就业”不了解;就业心态上,13.27%的毕业生觉得非常焦虑,18.58%感到很茫然。对“慢就业”的态度上,只有17.7%持看好的态度,觉得将是未来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22.12%不看好,认为是就业的不良现象,51.33%保持中立态度。

(五)“慢就业”与能力素质的关系

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满意目前的专业学习状态,认真刻苦学习专业课程,积极参与实习提升技能,促进就业能力。调查数据显示,毕业后未马上就业的学生,其专业成绩中等的人数多于专业成绩好的人数,平均多5.54%,专业成绩较差的人数多于专业成绩中等的人数,平均多7.92%,专业成绩对就业能力素质呈正向影响。在影响就业的最大障碍中,认为自身能力不足的占比61.06%,专业与兴趣不对口的占比46.9%,自我定位不准的占比44.25%,就业信息不足的占比45.13%。觉得主要欠缺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等。

三、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剖析

选择“慢就业”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同时还是就业心理外显为就业选择的现象,是外界就业环境和大学生主观内因两者共同促成的[2]。本文主要从“产出导向”视角下,剖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与其核心能力素质的耦合机理,明晰大学生“慢就业”的影响因素和价值理念。

(一)大学生核心能力欠缺

在校期间,大学生专业学习成绩不佳,未能深入了解本专业的闪光点,未能发现本专业的学习价值和存在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理论课程不牢固,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实践类课程未积极参与和锻炼等,缺少对本专业进行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在找工作时,无法很好地发挥所学专业的优势和特长,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有所欠缺,导致自身无信心、无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选择采取“慢就业”方式来思考人生、在家休整。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受传统应试教育环境和家长包办制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就业热情,缺少自我成长的决心,想要依赖来自家庭、学校等外部力量的支持,待到大学毕业时,难以切换身份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校学习期间,学校教育未能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教师及导师未及时弥补学生素质能力上的短板,学生在就业面试时能力与技巧上存在不足,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自我认同感较低,抗挫折能力较差,从而依靠“慢就业”来满足逃避就业的心理。

(三)大学生择业观念偏离

“95”后“0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更加注重工作中能否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时工作内容还要和自我兴趣挂钩,以实现性格上的充分释放,对工作岗位的“幸福指数”比较看重,从而忽略职业发展的“长期性”,以及和能力是否对称的“现实性”。当工作环境、提升空间、薪资待遇等未达到满意的预期目标时,部分大学生既不愿降低就业的预期目标,又难以有效快速地提供与岗位匹配的就业能力,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对于内在认知的偏差导致部分大学生成为“慢就业”群体中的一员。

(四)大学生及其家庭期望过高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国民经济正迅猛发展,家庭收入节节攀升,学生家庭有能力、有资本来充当学生的经济后盾,学生家长也有意愿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学生在“慢就业”过渡期,除了有家庭给予的经济保障外,还有父母对子女的求职目标注入更高的期待,趋于追求更加稳定、薪资优越、就近求职、一次就业定终身、体现价值、实现梦想的工作,结合薪资待遇、社会地位、地理位置、发展空间等过多考虑条件,导致大学生错失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机遇,被动加入“慢就业”一族。

(五)高校人才培养错位

导致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的原因中,“自身专业水平欠缺”和“就业竞争激烈”是重要原因。就业竞争激烈是由于大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出现断链,相互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衔接,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出现矛盾。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还未完善,未及时根据就业行情变化对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进行调整,相关专业课程在设置上与市场的需求前景相背离,产生结构错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不符合就业市场的要求,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进而选择“再培训”或“进修”来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成为“慢就业”群体。

(六)高校就业服务缺失

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等措施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呈现一把抓的敷衍局面,就业服务在精准性和针对性上也呈现出明显不足,侧重毕业生而忽略非毕业生,偏重就业指导而忽视进行职业规划。相较于就业技巧的获得,缺乏有效的生涯关注和积极的生涯好奇,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和就业控制,也是导致大学生“慢就业”的直接因素。

四、产出导向应对“慢就业”问题之策略

结合国家制定的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转变大学生就业理念以及提升其核心能力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就业主体提升能力

以产出导向为培养视角,在专业认证的理念下,学校应从原来的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新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标,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作为中心点,按照新的教学与学习模式来配置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将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聚焦大学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形成有效的闭环,以提升毕业生核心能力与素质,实现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双向满足,来增强学生就业自信,提升就业主体的能力。

(二)对服务内容精准评估

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届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就业价值观跟往届学生相比,都会有所差异与变化,同时,就业时面临的环境会有所改变,挑战和机遇也会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慢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变化性,高校要持续跟踪“慢就业”问题的解决过程,建立精准评估“慢就业”成效的工作机制,对不同类型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和内容,对改善“慢就业”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存在的不足进行评价,及时进行改善和补充,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最终实现服务内容的精准评估。

(三)对就业方式精准识别

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是否有求职意愿、是否准备好求职材料、面试表现、自身能力和预期目标匹配程度,区分不同等级的“慢就业”;结合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对工作的要求,以及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点,区分不同需求的“慢就业”;筛查待就业大学生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受限于主观能力和内在认知、受制于家庭社会等客观原因,区分不同类型的“慢就业”;根据不同就业类型,做到精准识别,并采取一对一的解决方式,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就业理念,深入挖掘学生就业潜力,使学生结合自身素质能力水平找到目标匹配的就业方向,识别“慢就业”类型并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方式。

(四)对就业介体精准施策

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介体,要根据就业要求与目标做到精准介入,结合现代互联技术,实现网络技术的精准应用,建立精准的就业对接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内容的精准对接,整个服务平台的运作要贯穿大学生就业全过程。同时,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要明晰职责划分、增强相互之间的协同治理。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打好学习的基础,同时与企业实现校企实践合作,以提供实际有效的实践训练,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由政府对服务平台进行宏观督导,助力大学生的就业与择业,通过三方合力,对不同类型“慢就业”现象进行精准施策。

五、结论

本研究紧密结合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在“产出导向”视角下,力图从理念、认知、影响、策略等维度,分析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素质与“慢就业”价值理念之间的关系,聚焦大学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探索出提升大学生个人能力与自我认知的策略,促进大学生就业及择业观的改变,为高校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教育成效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慢就业毕业生精准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