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之致爱 融合有方
——幼儿园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初探

2022-11-22朱华艳

好家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班级儿童评价

文 朱华艳

“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项举措,也是切实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方法。幼儿园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要实现真正的融合,需要改变传统思维,确立悦纳情感,从接收到接纳;立足育人主体,尊重差异,从混班到融入,以提高教育质量。融合教育不是单纯让儿童共处一室,而是找到每个儿童的优势,让儿童在生活中少一些焦虑。

一、情之所向——从接收到接纳

为了更好地接纳和支持特殊需要儿童,幼儿园为他们创设无障碍的环境。无障碍的环境既包括无障碍的物质环境,也包括无障碍、无歧视的心理环境。创设物质环境,相对外显;而营造心理环境,则相对“内隐”。

(一)教师有爱接纳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不乐意接收特殊需要儿童到自己的班级里。后来,我园不断丰富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认知,让教师转变观念,唤醒他们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爱,让教师真心接纳特殊需要儿童。

1.观看影片,链接情感

我园播放描述关于特殊人群的影片供教师观看,如《地球上的星星》《与光同行》《遥远星球上的孩子》《雨人》等,通过演员的生动演绎,教师理解了特殊人群的处境,了解了特殊人群的特长。

2.丰富阅读,积累经验

我园提供书籍、刊物等文字资料,让教师自主阅读。教师通过感悟与思考,了解了特殊需要儿童的表现及其原因,能从特殊需要儿童的角度,理解其特别行为。

3.专家讲座,答疑解惑

我园邀请相关专家,给教师做《特殊需要儿童行为干预和管理的方法》讲座,让教师面对“特殊”时,有“法”可依。

(二)儿童互动接纳

儿童的世界是天真无邪的,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没有频繁的攻击性行为或其他特别行为,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会互相帮助,互相关爱。

面对有攻击性行为的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教学等方式,帮助普通儿童理解他的“无法控制”。例如,自闭症儿童小杰在集体活动时会突然尖叫,其他儿童会问:“为什么他总会突然尖叫?”教师回应:“谢谢你对小杰的关心!小杰比我们更容易感到不安,所以他会尖叫。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他吗?”普通儿童耳濡目染,不断加深对特殊需要儿童的了解,从而友善地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同时,教师对特殊儿童的包容,会使普通儿童更有同理心和责任心,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三)家长明理接纳

特殊需要儿童在班级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或损害了普通儿童的利益,部分普通儿童的家长会因此排斥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取得家长的理解。

第一,教师通过群聊、面谈、个别沟通等方式,向家长介绍特殊儿童的可爱之处、优点和长处,经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同意,介绍特殊需要儿童的基本情况等,使普通儿童的家长产生恻隐之心。

第二,教师从“普通儿童关爱情感的培养”入手,与普通儿童共同分析特别需要儿童,是培养普通儿童良好的社会性情感的有利契机,旨在让普通儿童逐渐接受特别需要儿童与自己的差异,用包容对待一切。

第三,个别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感染了其他家长。如电视剧《三十而立》中主人公顾佳的言论:“因为自己的孩子被另一个孩子的发病情形吓哭,就剥夺另一个孩子接受正常教育的资格,这种观念不应该从幼儿园时期就植入孩子们单纯的心灵。”

二、育之所需——从“混班”到“融入”

从20 世纪80 年代末起,我国开始对轻度残疾儿童实施随班就读政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混班”现象频频出现。怎样使特殊需要儿童融入班级?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找到“最近发展区”,对有效支持特殊需要儿童参与普通教育的学习至关重要,更好地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让特殊需要儿童完全融入班集体。

(一)集体活动,从“貌似神离”到参与激起

1.多关注。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要设计分层提问,让特殊需要儿童小步递进地来回答问题,增加其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其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

2.多陪伴。班级配班老师、资源教师、班级保育员作为陪读人员,轮流陪伴特殊需要儿童。面对特殊需要儿童难于理解的问题,陪读人员要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让特殊需要儿童易于理解的情境,或简化或降低具体内容,将问题内容分解成多层,让特殊需要儿童逐步理解问题,从而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获得知识与经验。

3.多鼓励。普通儿童要主动邀请特殊需要儿童参与集体探究。例如,在探索沉浮实验时,小组成员请特殊需要儿童在活动室里寻找相应的材料做实验。之后,儿童围坐在一起,观察哪些物体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特殊需要儿童对显性的变化很感兴趣,不断尝试。特殊需要儿童体验到与其他儿童共同探究的乐趣,收获了丰富的体验。

又如,小风车活动中,刚做好风车的普通儿童邀请特殊需要儿童用嘴吹风车,看着转动起来的风车,儿童都非常兴奋。当特殊需要儿童与同伴一起拿着小风车,在户外迎风奔跑时,其心情不言而喻。积极的情绪是产生行为的动力。渐渐地,特殊需要儿童会爱上集体活动。

(二)走班活动,从“适合”走向“合适”

当班级课程经过调整后、仍不足以支持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需求时,教师可尝试“走班制”,让特殊需要儿童到相对低年龄段的班级中,参与课程活动或学习、游戏,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满足不同特殊需要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让他们获得成功与满足感。例如,浩浩是一个患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大班儿童。他在班级内较安静。可是,当教师开展需要保持注意力的活动时,他总是想着动画片情景。大家一再想法帮助其改变,但收效甚微。

在走班到中班参与活动时,他大部分时间能集中注意力参与中班活动。因为中班活动的直观性、形象性、活动性都比大班活动丰富。中班活动是根据中班儿童的认知、活动特征设计的。浩浩参与其中后,非常满足。

(三)区域游戏,从“一般需要”走向“特别需要”

自由、自主、愉悦是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核心,也是游戏精神的核心,旨在满足儿童的需要,以支持个体的游戏与发展。

1.延展材料的层次性,满足特殊需要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为儿童提供材料时,面对同一内容,会提供三四种层次供其选择,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当班内有特殊需要儿童时,教师根据其特点和发展水平,则会延展材料层次,扩大梯度范围,进一步丰富材料呈现形式。例如,面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教师提供有声读物,根据其语言发展水平,录制简单、重复的字词或短句,构成短小的儿歌、故事,让其自主选择,进行倾听、模仿或学习。

有的特殊需要儿童不能满足仅有声音的读物,教师还会提供手绘图片,以满足其“直观形象”的需要。为了满足语言发展迟缓儿童在该区域游戏中与同伴互动的需要,教师在鼓励同伴主动与其交流的基础上,还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辅助交流“平台”或材料,如故事图片卡、操作块、情景盒等,为特殊需要儿童发展语言能力提供多元支持,促进其发展社会性。

2.注重材料的低结构,支持自主发展

低结构材料对儿童来说自主空间大,由于不限定玩法,更能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低结构材料虽结构简单,但其仍保持基础特性,如颜色、质感等。普通儿童探索低结构材料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学习他人的替代性经验,或找伙伴共同探讨。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普通儿童是最好的学习榜样。特殊需要儿童在模仿、与同伴合作中,丰富了经验,实现了自主发展。

三、评之所能——从“同质”到“有别”

在儿童发展评价中,教师要注重评价的鉴定功能。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评价模式,来评价所有儿童,忽视了儿童的差异性。

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教师的评价模式应灵活、多样,从“一刀切”的“同质”评价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有别”评价,支持每个儿童在自己的发展水平上进行可持续发展。

(一)能力评价:变横向为纵向

国家督学、原省教科院研究所所长成尚荣说过:“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必须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发现儿童,进而促进儿童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和和发现儿童的可能性。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儿童的现实性,而很少关注可能性。从只关注现实性到更关注可能性,是教育的一种超越。”教师应从横向的现实评价向纵向的可能性、发展性的视角转化,从儿童的发展进程与状态,纵向评价其发展。

桐桐是一名早产儿,发育迟缓,正处于大班年龄阶段,专业的学业评估表明,她的数学能力仍处于3岁半儿童的水平。教师从两个方面积极引导,纵向评价桐桐,让桐桐觉得自己很棒。第一,教师利用“桐桐对生活中的车牌号码感兴趣”这个特点,鼓励她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从而不断激发她对数学的兴趣。儿童的能力在不同的经历中,向纵向维度持续发展,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这是发展的应然,其中蕴含着无限可能。第二,桐桐非常喜欢舞蹈,舞蹈在她的各领域发展中属于优势领域。教师紧紧抓住这个优势领域,创造机会,让她在大家面前充分表现自己,阵阵掌声使她建立了自信。

(二)心理评价:变结果为过程

这里主要是“四个关注”:关注儿童自身在学习与活动中的自我评价;关注同伴对特殊需要儿童在互动中的评价;关注教师站在儿童立场,和家长一起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康复训练教师、资源教师对特殊儿童的优势的评价等。

教师面对一名肥胖的、易发脾气的大班智力障碍儿童,可以以保健老师为主、其他人员为辅,对其身体发育情况、饮食情况等进行发展性评价;以家长为主,对其进行生活能力方面的发展性评价;以班级老师为主,对其进行各领域发展及学习品质、社会性发展和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性评价;以资源老师、康复师等为主,对其进行感统发展、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过程性评价;以儿童自身为主,评价学习和游戏是否让自己快乐,是否愿意与大家一起玩等。多元的评价能够使特殊需要儿童感受到尊重与鼓励等,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行为评价:变“同元”为“差异”

变“同元”为“差异”的行为评价,教师面对特殊需要儿童,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提高其自信心。

1.行为评价的差异性

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要秉持发展性评价观念,注重具有差异性的行为评价方式。教师面对特殊需要儿童表现出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要用包容的心态,理解与关爱特殊需要儿童,怀着差异教学的理念与他们互动,并有效引导班集体共同关爱这种“特别”。

2.行为评价的多元整合

教师对儿童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体现主体取向评价的思想和理念,进行具有情境性的综合性评价。同时,教师要注重评价过程中儿童的表现。例如,档案袋评价。反映儿童成长的故事、作品及说明;成人对儿童发展过程的描述性记录,如学习故事、观察记录等资料;儿童沉浸于活动或游戏的照片,以及记录儿童活动的视频(声频)片段等。档案袋评价记录了具体案例中,特殊需要儿童的表现和教师的指导过程。教师可利用档案袋评价,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分析,在综合评定的基础上,提出能够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建议。

3.行为评价结果侧重发展状态的改进

教师只有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恰当的教育指导策略,才能做好发展性评价工作。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儿童的思考过程,关注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他们利用优势,进行其他领域的学习,弥补他们的不足。

融合教育是富有情怀的教育,融合教育是最“精致”的教育。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教师一定要“智之致爱、融合有方”,在静候花开中,与他们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班级儿童评价
班级“四小怪”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班级被扣分后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