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影响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2-11-22梁秀文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学院院校

梁秀文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9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暴发,其传染性之强、传染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病毒变异之快对全球各国社会经济带来空前严重的破坏,也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二战后人类社会遭遇的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1]。疫情打乱了全球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引发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并迅速传导至教育领域,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疫情下高职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受到较大冲击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由于各国对跨境人员流动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限制了跨国旅行,大幅度减少了人员相互之间的往来和航班的数量,基于人员流动的教师、学生的国际交流无法正常开展,从而使得疫情期间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规模大大缩减,来华留学、合作办学、中外人文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因疫情影响遭遇集中冲击,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发展面临崭新的命题。2020—2021年几乎全部高职院校没有完成赴境外学术交流计划,所有的因公出国(境)学术交流经费没有使用。疫情对基于人员流动的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环境也造成严重破坏,所有国际交流活动不得不转移到线上,国际合作伙伴间的交流弱化,有些高职院校的合作项目因疫情而完全停滞。疫情周期的延长,又使得高职教育跨境人员流动长时间受限,同时,疫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疫情结束后,逆全球化趋势给高职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影响也不会很快消失。因国际合作减少、跨国公司减少导致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给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使高职院校海外办学、职业教育对外输出、教师及学生国际流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实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线上教学模式使学生和教师同时面临挑战

疫情下所有高职院校纷纷关闭面对面授课的线下教育,转向线上教育,疫情周期的延长又使得线上教育从疫情初期应急式的线上教学变为疫情常态化形势下的新常态,教学方式的改变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新挑战。一是对学生学习的挑战。疫情使大多数高职留学生无法返回学校进行课堂学习,直播课、录播课、慕课、远程指导等线上教学和远程授课成为疫情期间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然而,线上教学和远程授课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2]。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互相启发不断思考,完成对知识的创新性接纳吸收与创造,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氛围中完成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心理感受还是实际效果,传统的现场教学都是知识和技能传授与创新的最好方式。二是对教师教学的挑战。因疫情影响教师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全面的线上教学,多数教师对线上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汉语等语言学习课程在线教学怎样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如何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如何保障,高职教育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如何通过线上教学组织开展,如何合理安排以解决跨境远程教育“教”与“学”因时差带来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逐步摸索和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给教师带来全新的挑战。

(三)疫情为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带来反思和调整的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使高职院校自2018年以来在“双高”[3]校建设背景下提速的国际化发展的节奏被迫放缓,也为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带来喘息、反思和调整的宝贵机遇。2020—2021年疫情期间,高职院校新增海外办学项目的数量从2018—2019年峰值的45~50个回落到每年新增不足15个[4];2020—2021年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和留学生教育在校生规模缩减明显;各高职院校为了维持疫情期间的教学,不得不对线上课程的授课、课堂互动、作业提交、课程考核等问题进行研究,优化线上课程的体验和效果,疫情加速了高职院校线上课程的研发力度,间接推动了原本尚未提上日程的线上国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二、疫情影响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境外办学输出标准,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步伐没有停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职院校拓展海外办学的步伐被迫放缓,已经建立的海外分院和海外职业培训中心等无法安排教师到分院教学,但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战略,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办学输出中国标准的步伐一刻也不曾停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2020—2021年,我国高职院校新增境外办学项目27个,超过90%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和非洲国家,新增“鲁班工坊”9个,全部在非洲国家。

“鲁班工坊”是中国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中非“八大行动”倡议中能力建设合作的一部分,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举措。2019年3月,在非洲设立的首个“鲁班工坊”——“吉布提鲁班工坊”正式揭牌运营。随后两年正是疫情肆虐的两年,各建设院校在关注合作国疫情发展的同时,主动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与合作院校保持沟通对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陆续在肯尼亚、南非、马里、尼日利亚、埃及、乌干达、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摩洛哥等国家设立12个“鲁班工坊”,实现了中国标准、中国模式、中国装备与中国方案的整体输出,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职业教育成果与非洲共享。“鲁班工坊”展现了中国高职院校的国际担当,也是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2021年5月,山东职业教育“组团出海”,建设中国海外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赋能中国企业海外高质量发展,后续将由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牵头47家职业院校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中央企业、地方特大型企业在蒙古、缅甸、几内亚等8个国家建立14个校区,服务3万余名企业海外本土员工。中国海外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是山东省找准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动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又一创新。

与此同时,协同行业企业走出去,中国高职院校开发和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2021年7月12日,赞比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局认可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储能材料技术专业、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导游专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珠宝设计与加工3个专业教学标准为赞比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这是继2019年认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中国高职院校开发的信息与自动化等5个专业标准后认可的第二批专业标准。8个教学标准均是由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院校,组织中赞双方专家在中国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赞比亚教学实际研发制定,为赞比亚高质量工业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展现了职业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

(二)创新发展模式,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民心相通

2021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学院积极参加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组织的“云上看中共: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系列活动,就周边国家青年普遍关心的职业教育问题进行专题交流,并在后期根据东南亚和南亚各国青年的需求,录制了跨境电商、蔬菜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新能源汽车维修、污水处理、月饼制作等实用技术培训课程,这些培训课程通过“云上看中共平台”和“Z世代职业教育云平台”推广到南亚、东南亚的15个国家,不仅在促进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增进民众特别是青年之间的相互认知与对话理解,助力民生改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党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交往贡献了职业教育力量。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积极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对外友好协会和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合作开展“丝路一家亲”农业技术线上培训,2020—2021年为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开展食用菌种植、蔬菜育苗技术等培训350余人次,“丝路一家亲”农业技术线上培训已成为疫情期间民间交流助力“一带一路”民生的响亮品牌。疫情以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联合北京农学会与毛里求斯合作的食用菌种植技术系列培训,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上宣布启动,培训带动毛里求斯当地农民增收,在改善民生、助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升了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贡献度。

(三)应对疫情挑战,积极转变教学模式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腾讯直播教学平台+网络孔子学院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包+课前课后作业”立体组合的方式,开展汉语教学。为了做好境外学生的学业监督,丰富留学生的课后生活,教学之外教师还在中国大学慕课、网络孔子学院、汉语考试服务网等网站搜集各类优质教学资源,转发至班级微信群,推出“每日汉语”系列小微课。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与近20个国家的留学生们进行线上教学。采用平台资源推送、直播、录播、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向留学生讲授汉语与专业课程,在CCTalk、ZOOM Video Conferencing、腾讯课堂等互联网教学平台,提前试播试讲,充分考虑留学生既要学语言又要攻专业的双重需求,将汉语语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精心搭配,在各“班级直播间”为各层次、各专业外国留学生量身打造线上课程。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探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过硬的“云上”教学活动,培训教师熟练使用“互联网+国际教育云平台”,培训学生在电脑客户端“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云平台”注册学习,并指导学生使用手机安装在线课堂APP。教师也通过微信、QQ等多种方式为留学生解惑答疑,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四)尝试“云”系列活动,高职教育国际化不因疫情中断

疫情常态化形势下,各职业院校全方位积极尝试以“云交流”的方式开展学生与教师国际交流、海外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国际交流活动,云毕业典礼、云开学典礼、线上签约、云揭牌、教师线上国际培训、学生线上国际交流、线上国际论坛、线上国际会议层出不穷。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为泰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开展线上培训,来罗勇职业技术学院等62所泰国高职院校的151名教师参加培训;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组织中国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60所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600名中荷代表和学生参加的以食品安全、花卉生产、都市农业与现代职业教育为主题的线上中荷论坛和学术讲座;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美国、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代表在线参会,共谋国际合作新篇章;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在线“中加职教对话”,聚焦“康养职教”主题,推动中加职业院校及应用技术大学在健康护理领域学术交流和学生流动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来自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联盟及两国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大学的50余名代表参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国际论坛,来自巴基斯坦、赞比亚、缅甸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国内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代表1万余人在线参会,共同推动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开展海外办学和留学生教育的绝大多数高职学院为学生在线上举办了隆重的毕业和开学仪式,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留学生精心策划的“云毕业典礼”;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国际学生“我眼中的杨职”线上中文技能作品竞赛;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2020中日韩中小学校服设计大赛”,邀约在沪的中日韩大学生设计,中日韩三地专家线上线下指导,以赛促教,互相借鉴职业教育优秀成果[5]。

三、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应对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为全人类和谐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也为疫情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大方向。

(一)服务国家战略,在构建人类技能共同体中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历史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把民族复兴作为己任,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积极走出去办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培养更多本土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国际产能合作,造福当地人民,在构建人类技能共同体[6]中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一是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积极谋划、拓展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和培训特色项目,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贡献职教力量。二是要积极跟随先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积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为中国企业培养在“一带一路”国家用得上的本土技能人才,赋能中国企业在海外高质量发展。三是学习天津“鲁班工坊”、有色金属行业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中国海外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使得行业或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形成合力、抱团出海,把中国最优秀的职教标准推广到“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四是有条件的“双高”建设院校要积极牵头,组织成立行业或区域国际职教联盟或国际职教合作中心等,搭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共享平台,加强资源共享,逐步打造区域性国际合作共同体。五是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人才需求市场对接,拓展特色国际技能培训,针对性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创新国际合作范式,推进高职教育“在地国际化”

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教育国际交流的时间、空间和形式都受到极大影响,教育 “在地国际化” 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1.“在地国际化”的概念

“在地国际化”是由瑞典马尔默大学 (Malmo University) 副校长本特·尼尔森 (Bengt Nilsson)在 1999 年的欧洲国际教育协会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春季论坛上提出的。他在《在地国际化——理论与实践》(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Theory and Praxis)的报告中,首次完整阐释了“在地国际化”的概念。他认为,“在地国际化” 是指 “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7]。“在地国际化”立足本土本校,面向全体师生,涵盖学校与国际事务相关的大部分活动,他不是以跨境交流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国际化的替代方案,而是与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的教育国际化。

2.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的实施路径

人才培养的“在地国际化”可以通过将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全球成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自身人才培养过程相衔接,使受教育者不会因疫情导致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的限制而获得国际水平的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引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参与国际技能竞赛、创建国际化实践教学环境等在国内开展的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活动,改进和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的“在地国际化”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课程、参加学生国际技能大赛、参与线上国际专题讲座、学生线上国际文化交流等不出国门就能参加的国际化活动,使学生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提升自身国际化视野和掌握世界先进的职业技能。

教师的“在地国际化”可依托已有的海外合作院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国内线上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职教论坛、专业技能提升国际培训、合作院校教师专业和职业教育线上学术交流、合作伙伴相互在对方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等多种不出国门的国际化活动,扩大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及国际化发展理念,提升专业和职业教育教学国际化能力和水平,润物细无声地为学院国际化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三)练好内功,为疫情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积蓄力量

“双高”校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在没有很好地思考自身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能力不足以支撑海外办学,自身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对国际化项目缺少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开展了国际化办学,新冠肺炎疫情减缓了国际化发展的节奏,正是反思、研究、调整、完善的时机。

一是高职院校应在分析自身特色、区位优势和国际化办学能力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明确未来几年学院国际化发展的定位、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项目、预期要达到的目标等,找准自身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国际化发展的定位。二是要通过国际专业标准的开发、线上国际科研交流合作、职业教育和专业能力线上国际培训、国际化项目锻炼等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为疫情常态化形势下国际化办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疫情结束后“一带一路”国际化项目成功运作提供软实力支撑。三是要下大力气开发和完善“走出去”海外办学输出的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标准,打造线上教学精品课程,开发实践教学视频课程,不断优化线上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保证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海外分院和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和中国职业教育的海外口碑。四是要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学术会议及所有国际交流活动的“智能+”模式,通过网络平台推动课程、讲座、教材、课件等教育要素的流动,注重研究信息化虚拟仿真实验室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提升疫情影响下信息化教学的技术装备和运用水平,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全面运用。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有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才能在当前疫情大考中实现新突破,经受疫情洗礼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必将在曲折中前行,成为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者。

猜你喜欢

国际化学院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活动预告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