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22-11-22李明珠万俊丽李跃扬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红色北京

李明珠,万俊丽,孙 畅,李跃扬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革命圣地,深情讲述红色故事,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承载着党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也是极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北京是千年古都,见证了历史变迁,蕴藏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一、明确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双促”作用

(一)促进红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滋养。北京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弘扬与发展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促进北京红色文化的研究和阐释

教师作为知识、思想、信仰的传播者,首先应是一名潜心研究者。将北京红色文化应用于思政课教学,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红色文化研究。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北京红色文化的研究,出现一批研究北京红色文化的高质量论文,如《写好北京红色文化》[1]《深耕北京红色文化沃土 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北京学府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3]《铸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中共建党时期北京红色文化内涵研究》[4]等,这些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为思政课教师开展北京红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同时,应认识到目前北京红色文化的应用型研究还有待加强,思政课教师有责任为北京红色文化的研究发展贡献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共性能力,如扎实的学术基础、深厚的研究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等,还要在研究中注重以教学实践者的独特视角挖掘北京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结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对北京红色文化的育人内容作出时代阐释,从而促进北京红色文化的应用型研究。

2.有助于促进北京红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16—18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让历史文化潮起来,红色文化活起来”,不仅需要博物馆等相关部门创新呈现形式,在源头上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也需要其他社会主体在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共同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广大青年学生,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走近“红色基因库”。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北京的红色遗存、红色地标、红色场馆等,并向学生讲述这些物质性红色资源承载的革命历史,帮助学生打开走近红色文化的兴趣大门;引导学生参观红色景点,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红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传播。

(二)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基于北京高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北京地区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1.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信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北京红色文化时间跨度长,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从孕育、成立到发展的全过程,与高校思政课的知识内容具有一致性。京华大地上涌现出的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形成的红色精神,是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营养剂,也是引领学生投身伟大梦想的前进动力。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促进高校思政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实现。

2.能够有针对性地充实教学内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政课中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既要从课程定位出发,突出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也要从学情出发,以丰富、恰当的案例充实理论。在近几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深厚力量。以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作为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但由于时空跨度较大,有时学生却难以共情。北京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注重对地方红色文化的选取和运用,通过提升案例选取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更好地实现课程由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变,充实教学内容。

二、抓住北京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结合点”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可见,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让学生知理明信,达成知识目标,更要站在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主力军”的高度,引导学生入情立志、身践力行。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知理明信、入情立志、身践力行三个方面抓住二者在内容上的“结合点”。

(一)以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思政课讲清党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深化党史认知

高校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知世情、国情、党情。“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最重要的三大历史性事件就是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深入学习党史的基础和重点。“概论”课以学生掌握三大历史性事件的发生时间和意义作为知识基础,即学生心中必须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时间表”。

北京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学生理清党史脉络的辅助资源。在北京红色地标中,北大红楼红色遗址群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孕育,香山红色遗址群和天安门见证了新中国的筹备与诞生,京西宾馆见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号角[5]。借助上述红色地标,全方位、立体化讲解三大历史性事件,将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转换成具象的空间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基于北京红色地标让学生了解三大历史性事件,但并不局限于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而是以此为出发点,以点带面,辐射全国,最终呈现历史全貌;更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在头脑中搭建起历史学习的纲目,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充实党的历史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可见,以历史脉络为结合点,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为学生搭建学习党史知识的“桥梁”。

(二)以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为滋养,通过思政课讲活红色历史故事,引导入情立志

高校思政课要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很多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这些红色故事是让思政课实现由“干巴巴”转向“有血有肉”的一大法宝。

相比其他地区,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中有着特殊的学府红色文化。北京是近代以来高等学府的聚集地,在革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北京学府红色文化。北京学府红色文化对北京高校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学生可以从革命先烈的奋斗人生和他们所诠释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例如,在党的创建时期,为解决经费问题,李大钊每月捐出个人薪俸80元为各项工作之用。这种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精神就感染教育了当时的青年学生,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张国焘在负责筹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时遇到很大的资金困难,他以李大钊为表率决定“自掏腰包”解决资金问题。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工人举行罢工,党组织派人前去联络支持但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秘书的女高师学生缪伯英不顾天气寒冷,毅然卖掉自己的衣物为前去支援罢工的同志筹措经费。革命前辈为党的事业无私付出的优良作风不仅影响着当时的青年学生,对当今青年学生同样具有教育意义。这些历史细节,可以让学生从细微之处体悟党的性质和宗旨,进而提升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可见,以党史故事为结合点,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学史增信,入情立志。

(三)以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为动力,通过思政课传承红色精神,做到身践力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伟大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人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注重汲取北京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以北京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为例,将北京红色文化的精神性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切实做到身践力行。

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借助北京红色文化讲清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可以讲述十月革命后,反动派大肆污蔑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过激主义”“洪水猛兽”“异端邪说”,但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不为报纸上或反动派口中的言论所迷惑,冲破一切封锁,在北京大学第二院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探求俄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和马克思学说原本内容的艰难历程,让学生体悟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可以通过讲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期,在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大肆逮捕共产党人的危难时刻,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不畏牺牲,在白色恐怖下坚守岗位继续开展北方革命工作,本已撤离北京的范鸿劼见北方形势困难,再三要求调回北京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革命,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生命的英勇事迹去诠释。

通过挖掘北京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增加高校思政课的革命精神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历经无数苦难才取得了今日的辉煌成就,进而明确其时代使命,激励学生争做新时代先锋和国家栋梁。可见,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为结合点,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在思政课教学中激励学生传承红色精神、践行青春使命。

三、找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施力点”

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施力点”在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八个相统一”要求为指导,运用北京红色文化,在充实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实践、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以北京红色文化充实案例资源,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做到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统一要求,同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北京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性文化,不仅具有区域性,还具有全局性。一部百年党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北京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百年党史在思想内容、价值导向和精神蕴涵方面高度契合,北京红色文化资源是充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

北京红色文化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在北京,有能够反映党的创建时期历史的北大红楼、陶然亭慈悲庵、长辛店“二七”革命遗址群等红色文化资源;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平西抗日烈士纪念碑、白乙化烈士陵园、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反映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京赶考”的初心和使命的香山革命纪念地。此外,1959年的北京十大建筑建设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人民敢闯敢干的精神和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关村科技园、亦庄科技园等则可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都是思政课讲清理论最为生动的史料支撑。思政课教师在全面掌握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精心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红色资源,充实教学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大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做到在坚持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一致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时空距离”,实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二)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借助北京红色文化丰富实践教学,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北京的红色文化,既包括精神领域的红色文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这种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就是指蕴含在这些物质形态之中,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红色精神文化[6]。如北京的红色遗存、红色地标等。北京红色文化特别是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宝贵场所。学生走出课堂,置身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场馆,能够更加深刻感悟历史,把握时代脉搏,明确历史使命。

根据201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凸显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从作用定位上看,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设计实践教学路线,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切实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爱国情感,增强“四个自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概论”课结合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学情分析,将课外实践环节设计为“寻访红色地标活动”专题,提供8条红色实践教学路线。包括:重走五四爱国之旅、红色圣地爱国之旅、烽火卢沟抗战之旅、英雄丰碑缅怀之旅、改革开放先锋之旅、美丽乡村生态之旅、休闲文化之旅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旅。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选择实践教学路线,拓展课堂教学。比如,在讲到“概论”课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时,教师可选择“英雄丰碑缅怀之旅”实践教学路线辅助教学,教学地点为圆明园三一八烈士墓和国家博物馆。师生到圆明园三一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追忆100年前青年学生们的逐梦心愿。教师结合史实介绍农大学生林孔唐、工大学生江禹烈、女师大学生刘和珍的农业强国梦、工业救国梦、教育强国梦,讲清由于当时历史条件限制他们梦想没有机会实现的遗憾,进而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梦与国家梦的紧密联系;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学生置身展厅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做出的种种努力,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通过这条实践教学路线,讲清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帮助学生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找准历史方位,明晰青年责任,勇担时代使命。

(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围绕北京红色文化开展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学中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应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思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课堂互动的方式包括提问、讨论、游戏、展示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思政课教学中安排学生展示环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开展课前自学的热情,促其主动搜集整合资料,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堂展示成果。由学生来讲课,是同辈群体中的分享交流,他们关注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更加贴近,更易理解。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特点,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设计和授课风格,做到教学相长。

北京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广泛,红色遗存遍布北京16个区县。学院很多学生来自北京市各区县,可以在“概论”课教学中围绕“家乡的红色文化”设计课堂展示,让学生成为探索知识、共享知识、收获知识的主体。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寻根家乡红色文化,既是对家乡红色文化的传承,又巩固了教材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课堂展示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加强把关、指导和总结提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高校思政课以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北京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党的奋斗历程的物质表现和精神提炼。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实践路径上要做到以教材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注重挖掘北京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上的一致性,聚焦探索二者的结合方式,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猜你喜欢

思政红色北京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