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德国孔子学院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2022-11-22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汉语孔子学院

邹 姗 姗

(合肥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孔子学院是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自2004年成立至今发展迅速。在中国国际社会影响力和汉语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背景下,孔子学院适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变革:2019年,“全球孔子学院大会”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大会”;2020年,“国家汉办”变更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同年7月,“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以品牌运营的方式管理孔子学院工作。这标志着孔子学院步入发展新纪元。

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德国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

自2006年德国设立第一家孔子学院——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起,迄今为止,德国已有19家孔子学院,是欧洲孔子学院分布较为广泛的国家之一。孔子学院类型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文化传播型”“语言教学型”“注重高层对话的学术讨论型”及“以商务、中医等为主题的特色型”[1]。上述分类在德国分别以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汉诺威孔子学院、哥廷根大学学术孔子学院及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为典型代表。

孔子学院的改制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汉语教学模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网络平台授课、在线培训及线上文化活动等模式异军突起。

近年来,孔子学院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德国的发展也屡屡受挫:德国巴伐利亚州于2020年6月召开听证会,针对孔子学院展开调查;2020年底,德国汉堡大学宣布结束与孔子学院的关系;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早在2016年就宣布解除与“国家汉办”的合同;德国波恩大学与孔子学院的合同在2022年到期,且该大学明确表示不打算续约;2021年10月30日,德国《明镜》周刊有报道称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长要求关闭德国所有孔子学院,并建议有关大学“审视与孔子学院的合作”“认真审核中国的影响力”。当前,在德国社会中仍然充斥着诸如“孔子学院干扰海外学术自由”“孔子学院影响德国公众舆论”等负面声音,孔子学院如何在历史变革时期及时反思并应对困境,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德国孔子学院的发展困境

(一)孔子学院的舆情困境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和“汉语热”的形成,部分西方国家政客妄图从孔子学院入手,进行所谓的“揭露”和报道,以此对中国文化的崛起进行打压。在Google搜索引擎网站中输入“孔子学院”便能看到关于孔子学院的负面报道,这些标题大多围绕“汉办更名”“孔子学院干涉大学学术自由”“孔子学院关闭”“孔子学院遭审查”等话题对孔子学院的定位及协议等方面进行质疑,对孔子学院进行无端抹黑。在孔子学院相关报道中出现的高频词、负面语义色彩及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等代表了西方媒体的舆论倾向。此类报道也能反映出西方媒体在孔子学院问题上的关注点,包括孔子学院的运行、评估、资金来源、协议以及举行的活动等。2020年至今,西方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报道整体基调偏负面,凸显出消极的态度,结合现阶段德国孔子学院严峻的生存情况,处于转型升级期的孔子学院在德国的舆情现状不容乐观。

(二)孔子学院的定位困境

德国孔子学院的学科类型定位大多为“汉语教学+”,大多数孔子学院将“+”笼统定位为“文化”,但对“文化”的深层内涵并未吃透,“汉语教学+文化”往往画等号于“汉语教学+气功”“汉语教学+书法”“汉语教学+中国茶”……对“文化”的粗浅认知导致所在国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就是打太极拳、喝茶、穿旗袍等。即便是将“+”定位于“传统中医”或“商务中文”等特色类型的孔子学院,其对中医或商务的宣传普及也仅限于一些讲座和活动,并无系统性的中医或商务汉语课程。目前,孔子学院大多由国内高校及所在国高校合作运营,德国孔子学院也是如此。然而多数孔子学院未能融入德国的学历教育体系中,大多以语言兴趣班、选修课等形式存在,即便学习个别汉语课程能获得所在高校的辅修学分,但受众较少,课程体系涵盖面有限,高层次的学术对话和高端研讨微乎其微。语言的交流和对话是双向的,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才能最终实现孔子学院“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世界多元化文化互学互鉴”的根本目标。孔子学院在学科设置上的不完整及定位中的不明确,势必将影响孔子学院的发展。

(三)孔子学院的师资发展困境

中方公派的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共同组成孔子学院师资队伍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架构。孔子学院的公派教师大多为国内高校或中小学的在岗教师,但因为相关专业教师政策的约束,或公派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前景的不明朗,在其离任回国后继续参加选派或以其他身份从事汉语教学的屈指可数,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对汉语教师志愿者来说,因受个人自我发展需求或政策法规等客观条件的“约束限制”,能够真正潜下心来立志成为孔子学院教师队伍中稳定一员的少之又少。“国家汉办”改制后公派教师由国内合作院校选拔派出等政策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教师派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国内各合作高校政策不一,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一些非合作院校出身的汉语教师、或无国内依托单位的教师来说,出国任教难度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公派教师对出国任教风险的疑虑加大,导致部分公派教师选择提前离任,即便是任期满的教师也大多不再考虑延期。加之受疫情影响,签证难以办理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部分国内合作院校也无充足的后备人选,无法及时派出教师,这一系列情况严重影响了孔子学院教学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以笔者所在的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为例,其国内合作院校为合肥学院,该孔子学院自2016年成立至2021年间,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原“国家汉办”)共向该学院派出公派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5人,海外志愿者2人。公派教师在任工作时间大多为一到两个任期(每个任期2年),志愿者的工作时间更短,通常为1~2年。教师刚刚适应德国的环境就要离任回国,专职教师的不稳定,授课主体的不断更迭,严重影响了孔子学院教学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德国其他孔子学院的状况与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基本相同。

(四)孔子学院的教材使用困境

首先,德国各孔子学院目前使用的教材不一,其大多来源于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赠书,虽然这些教材近年来在数量和种类上有所改进,但总体上缺乏国别化及本土化。部分德文教材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质量仍有待提高。在有限的德语教材中,普遍存在出版年代较久、不够贴合中国现有的实际情境、语言翻译不够精准、与德语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情境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其次,教材缺乏针对性。国外汉语学习者在就业、旅游、考级等方面的学习目的不尽相同,受教育程度有别,年龄各异。但当前孔子学院所用汉语课本基本上以中国本土留学生的通用教材为蓝本,在教学素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方面均凸显出不容忽视的滞后性。再次,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存在不适宜之处。中国的新现象、新词汇,如扫码支付、大数据、绿色生态等高频词汇鲜见。部分孔子学院教师不得不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自编教材,虽然自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灵活,但是自编教材对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以现有教材为参考,宏观把控并充分结合当地特殊的国别语境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水平、需求,进行创造性地改编。因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加之自编教材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致使教师自编教材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弊端。综上可见,教材使用困境也是影响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德国孔子学院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导致负面舆情困境

因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政府对孔子学院持有怀疑态度和防备之心。2020年6月23日,德国巴伐利亚州议会就“巴伐利亚是否应该资助孔子学院”举行听证会,德国绿党议员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大外宣”的工具,听证会就“巴伐利亚的孔子学院是否对德国的民主自由基本秩序构成威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德国媒体对孔子学院的资金来源、孔子学院“影响学术自由”等方面的负面报道给德国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沉重打击。部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偏差,加之西方媒体以偏概全的舆论导向和断章取义的负面报道,给民众造成诸如“中国没有民主和言论自由”“中国教育缺乏人性关怀”等错误认知,这种认知再反射至媒体,促使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而进行更多有失客观的报道。在西方媒体看来,孔子学院的关闭、孔子学院“涉嫌干涉学术自由”、孔子学院“资金来路不明”等诸多“噱头”消息远比孔子学院的正面新闻更有“爆炸性”和轰动的社会效应。媒体的炒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德国孔子学院的舆情风向。

(二)师资结构单一化和办学定位不明确导致孔子学院的定位困境

当前孔子学院办学的主要矛盾是供需失衡导致的结构性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在于高水平汉语教师多层级、多元化的储备和厚度”[2]。当前孔子学院的师资结构大多由三部分构成: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和外方院长,部分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并无教学经验,仅担任行政事务角色;孔子学院的教师队伍由以讲师、助教为主的高校教师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校硕士生为主的志愿者构成;海外本土教师大多为本土华人或本土硕士毕业生。“这样的队伍结构自然很难开展高层次的教学与研究计划——尽管也有部分孔子学院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在推动着某种意义上的高端对话。”[3]孔子学院的自我定位究竟是止步于基础性的汉语知识的讲授和蜻蜓点水式的文化活动,还是应该追求更深刻的思想交流、文化碰撞或更高知识层面的对话,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目前,师资薄弱、结构单一和办学定位的不明确是造成孔子学院定位困境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选派、职业成长等条件受限导致师资发展困境

201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孔子学院专职院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申了建立专职院长和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要求各合作院校加强对孔子学院专职院长和教师的管理。国家汉办改制后,师资的选派权下放至国内各合作院校,统一的培训、管理等活动依旧归属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这种模式的意图在于下放更多的选拔权给国内合作院校。然而在当前我国高校、中小学教师队伍配置趋严与紧缩的背景下,合作院校的师资编制也同样面临定人定岗的问题,这势必会与孔子学院的教师选派产生冲突,造成了很多合作院校难以派遣教师的困境。

2011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国家公派出国教师生活待遇管理规定》(下文简称《管理规定》),力图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派教师的各种权益,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外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国内教师待遇的提高,《管理规定》中对教师薪级待遇的吸引力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多数高校教师正处于事业和职称提升的关键期,远赴海外任教且与国内相脱节的2~4年外派工作给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问题令海外教师深感焦虑,尽管在《管理规定》中提及了公派教师职称评定的相应措施,“但按照目前国内学术评价标准,除极少数院校外,他们的海外经历及其贡献并没有被纳入职称评审的各种指标或体系中去”[4]13。这极大地影响了公派教师外派的积极性。对志愿者而言,出国就业、读研深造是其选择成为孔子学院志愿者的主要因素,但在实际中因受预期落差、深造成本和工作条件等现实情况的制约,“沉淀”下来成为稳定的海外汉语教师的为数不多。生活清苦、工作辛苦以及家庭关系也是影响孔子学院师资供给的重要因素,虽然德国孔子学院相较亚非拉国家的孔子学院的条件和环境优越许多,但因生活成本较高,很多中青年教师需要考虑成家立业、陪伴孩子、照顾老人等家庭因素,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选择延期或留任的教师屈指可数。

(四)一线教师参与度低导致教材建设滞后困境

孔子学院教学所需的应是文化含量高、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多层次的汉语教科书,而现有的孔子学院教材大多立足于在华留学生的本土教材,国内的汉语语境、文化背景与不同国别的孔子学院所处的背景皆有很大区别。孔子学院一线教师、志愿者在教材素材的积累和特色内容的选取上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教材的编选过程中海外教师或志愿者的参与度低,海内外知名学者教授的联合度不高,实地调研较少,在表达方式、层级设计、内容选取上与不同国别的结合度弱,这些因素造成了孔子学院现有教材建设滞后的困境。

四、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德国孔子学院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多渠道舆论宣传,争取宣传话语权

自2020年开始,孔子学院着手进行自身发展模式的改革探索。孔子学院品牌改制,改由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全权负责运营,这既顺应国际形势,“也将为孔子学院提供新的组织结构和模式,更有利于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在全球的发展”[5]。面对自身的舆论困境,孔子学院需要拓宽多渠道、多语种的宣传途径,争取舆论宣传话语权。要加强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宣传合作,争取西方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可以借鉴“歌德学院”(Goethe-Institut)及“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caise)在多语种宣传和网站建设上的优秀举措,增设不同国别的官网,如“歌德学院中国官网”(Goethe-Institut China)、“北京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çaise de Pékin)等。

还要利用好海外人士常用的社交媒体软件,如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以多种形式、多种角度进行宣传。如“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赛区在宣传和决赛阶段均邀请了很多德国知名的“网红”,其中也不乏媒体人士。他们都精通汉语,大多在中国留过学,在德国社交平台上拥有极高关注度和粉丝量,以他们的视角来宣传汉语活动或推介中文具有较强的宣传作用和说服力,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讲好中国故事”。

(二)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改进孔子学院的学科设置

汉语教学的最终任务是通过语言学习促进学习者成长,增强学习者的就业竞争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孔子学院传授的知识能否给学习者自身和所在国带来切实的优势和竞争力,关系到孔子学院自身能否可持续发展。不同国家所需要的知识类型和迫切性是有差异的,在孔子学院的学科设置上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孔子学院的“文化+”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竞争力。

鉴于此,孔子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要将语言学习和“文化+”的结合进一步落到实处。如“汉语+中医”的孔子学院要着力于传授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和培训中医领域的医学人员,并与德国当地的中医药房、开设中医门诊的医院合作,开展培训和教学实践。“汉语+商务”的孔子学院要与德国西门子、大众汽车、马牌轮胎等在华德资企业加强合作,开设商务汉语课程,为在华商务领域人士培训基本的商务礼仪、商务用语、商务文化等。“汉语+旅游”的孔子学院要与当地旅游局、旅行社等机构开展合作,开设旅游汉语等课程,介绍中国的风景名胜、历史景观和文化常识,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时的沟通和交流。

(三)持续加强孔子学院发展的制度支持和环境保障

“作为一项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华民族的事业,对‘合格师资’的政策性关照和安排理应得到政府以及所在单位的制度保障。”[4]14政府在孔子学院的发展新阶段更应该在政策体制框架下,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要立足长远,研究制定海外教师职业发展、职称评定、学历提升、个人成长等指导方针,保障孔子学院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要建立适当的加薪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更强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以保障海外教师的生存条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要督促国内合作院校将孔子学院的师资培训提上议事日程,要从全局着眼,加强本土师资建设,为汉语教师的储备人选提供有力的保障。国内各承办院校也应将孔子学院的建设视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关注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职业诉求和个人成长,设立孔子学院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和职位晋升机制,提高师资待遇,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出台利好政策,为孔子学院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国内合作院校应加强校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习渠道的建设”[6],实现在师资供给、师资储备上的持续输出和长远管理。

(四)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应对教材建设滞后困境

孔子学院的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能力的再深造,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培训和师资培训,掌握最前沿的教学资讯和动态,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变通地应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做到“心有定则,教无定法”。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教学的冲击、教材滞后和硬件配套设施不足等困难时才能高屋建瓴地整合所学知识,编写出适合学生的教案和文化活动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类施教,积极主动地应对并切实解决教材建设滞后等困境。

猜你喜欢

汉语孔子学院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