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及其构建路径

2022-11-22胡伟欣乔惠波

现代交际 2022年1期
关键词:格局消费经济

□胡伟欣 乔惠波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中国在2020年5月14日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国际经济贸易摩擦在加剧,外部需求萎缩,国内消费需求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这需要我们加快理清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关系,更好地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一)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指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1]。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应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挑战做出的正确战略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市场陷入停顿、商业资本不足的状况,呈现出一种粗放型、内向型、高投入和低消费的特点,经济基础一穷二白,不仅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在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较为落后。加之我们重视国内工业化的发展,集中一切力量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品和消费物资供应匮乏,我国各产业领域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循环,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几乎不存在贸易往来,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国际循环中。

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国内国际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国际上某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外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粗放型经济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对外贸高度依赖、资源短缺现象加剧、国内消费需求难扩大以及环境压力增强等问题。在新发展阶段,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国内国际环境新情况,我们应制定新的经济战略参与经济全球化。

(二)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新发展格局,指在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减弱的情况下,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依靠超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优势,以内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国内市场各生产环节的循环流通,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从而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国内国际经济相互促进发展。

1.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大循环以我国内需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于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所做的正确选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非常重视国民经济的大循环,我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进行适当的改革,生产补短板,分配促公平,流通提效率,消费扩内需,进一步做大国内市场,加速循环,形成社会再生产新体系。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依靠外部力量实现强大和振兴的。发挥国内市场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循环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不断释放国内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坚持以国内经济增长推动国内国际经济的共同发展。

2.坚持以国际大循环作为重要依托

新发展格局必须重视世界市场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世界贸易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世界市场不仅是同存在于国内市场以外的一切外国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场,而且同时也是作为本国市场的构成部分的一切外国市场的国内市场”[3]。不能把我国提出的国际大循环简单地理解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它是在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国内国际双向循环的经济格局。国际大循环主张以出口导向型加工业务进一步扩大中国沿海开放,与世界合作。一方面发挥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依托国际循环重要优势,通过内需带动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有效连接。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世界市场促进了全球生产力发展,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但由于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低端。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世界市场的循环理论,能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开放发展中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竞争力。

3.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综合发力。国际循环是实现国内循环的重要依托,国内大循环的主体性要体现在国际大循环的基础上。新发展格局是一直处于调整中的动态“双循环”,因此,构建成熟稳定的新发展格局,要结合当前实际,综合运用强韧的工业体系优势、超强的市场活力优势和巨大的内需潜力优势,推动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改善国内发展形势,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加快推动世界经济走出疫情带来的“停滞”。

(三)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要求构建高质量、深层次、全方位的新发展格局。提出新发展格局是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各要素优势,应对世界发展形势,推进深层次改革,逐步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1.实现我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为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始终强调要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根本目标。2020年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受到疫情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发生巨大转变,早期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逐渐转型为以内需驱动为主,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把握“十四五”时期我国顺利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利用国内发展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有效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重大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统筹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疫情及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受阻等多重考验,保证市场主体的增加和对外开放市场的监管依然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国际贸易体系处在一个收缩、调整和重构的过渡期,全球技术进步速度放缓,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收入和财产分配不均衡,全球经济增速缓慢,导致全球贸易年均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年均增速,国际循环受限受阻。大国经济必须有国内经济循环发展做支撑才能长远平稳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逐步开始由外向型发展转向以国内需求为主的发展模式。因此,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该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上。

3.推进我国深层次改革的关键着力点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40余年,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坚实基础,中国经济以年均9.5%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对促进经济增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复杂形势下,我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运用改革方法、改革思维,全面做好应对与发展策略,抓住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着力点。尤其是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促进供给与消费的辩证发展,以保证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顺畅。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情况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着内需动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力不强、外循环动力减弱等困难,我们在解决好国内主要问题的同时不能忽视国际循环中遇到的挑战。

(一)内需动力不足是国内供求关系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内部经济循环不畅通,国际竞争力就难以全面快速提升,新发展格局的实现需要内循环的全力支持。内需动力不足一般表现为需求不足或产能过剩,即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问题,我国供需关系面临着结构性失衡,国内的一些生产设备和零部件供求脱节现象不断显现,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难以出口,国际市场受到影响,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阻碍。国内市场的畅通和各生产要素的流通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重点问题,同时供给体系仍然存在中低端产品生产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国内需求问题不能得到充分的解决。

居民收入是制约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需求侧改革中心就是收入分配问题。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如何提高收入,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调整好分配结构,依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对比,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普遍低于城市居民,早期分配领域失衡导致不同区域存在收入差距,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居民收入远高于中西部。解决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是利用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西部地区的资源,在东部沿海地区进行生产,再出口到国外。我国国内各省市国际一体化程度大于我们的国内经济一体化程度,国内市场发展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虽然收入较低,但消费倾向偏高,中西部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的消费能力有限,加之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一些基本的必需品消费,对于居民的其他消费有一定的制约。

(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力不强是国内循环不畅的“堵”点

关键技术领域创新动力不足。我国各环节发展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在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许多关键技术领域长期被国际少数几家供应商垄断,而国内这些领域存在空白。我们依靠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多的是依靠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但我国一些关键产业所需的高端设备及精密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创新在科技的核心领域受到极大的限制,我国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我国在参与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中依然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力不强、科技成果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智能化科技时代背景下,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关键领域科技的重大限制是我国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的重大考验。

(三)出口导向型贸易弊端凸显是国际循环的“断”点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应更加重视外循环的质量,通过高层次的外循环带动高质量的内循环。我国早期把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主要投放在国际市场,“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使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受到制约,从而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发达国家对国际贸易的垄断使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治理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简单依靠国际大循环的出口型导向模式难以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形势不景气,全球市场逐渐收缩,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特别是近些年,西方主要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中美贸易问题不断,西方社会民粹主义盛行,新冠肺炎疫情的深远影响导致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这不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加大国际间的合作风险,经济发展加速下行,导致多国的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也对中国外向型产业造成冲击,致使我国许多外企处于半停产状态,出口贸易陷入困境,外贸业发展并不乐观。

三、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路径

当前,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相结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使国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能深入贯通和联合,在努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动能。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打造中国完整产业链条

畅通国内循环的重点在于激发和依靠国内需求。扩大内需,即扩大内部消费和投资,满足国内的投资问题,激发国内消费需求,解决好供给侧和需求侧问题,打造中国完整产业链。消费是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16—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虽仍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在不断缩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拓宽投资渠道相结合。我国要坚持完善基本产业结构,加强投资对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注重对新型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及民生的投资。供给侧应注重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增加产品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供给体系满足内需的能力,以创新驱动、优质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发挥消费在需求侧中的关键作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潜力的市场,消费在中国GDP中的比重已达35%。我国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国内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解决好收入问题,继续提升我国中高等收入群体比例,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是我们坚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提高国民消费能力和水平时,要特别注意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更多就业、创业渠道。要进一步加强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要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优化升级消费结构。我们应充分挖掘国内的内需潜力,依托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为中国创造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增强内循环发展动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的关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中国的科学技术必须在全球技术创新中掌握科技话语权。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甚至在一些前沿领域居于前列,但从实际来说,我国的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应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构建完整的内循环体系,以实现整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性提升。创新是一个新思想的产生,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国内科技创新观念,注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要坚持从我国的新实际出发,在技术创新的方法和路径上不断革新。中国的研发投资总额已达到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推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掌握并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科学技术创新要坚持全球视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建,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中国应顺应数字经济趋势,构建超强科技格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4],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地推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结合。

(三)打造引领新时代高水平开放格局,有效衔接国际循环

中国建设高水平开放格局具有坚实的基础。中国坚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同世界发展同行,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中国是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扩大进口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要在坚持出口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进口,提升国际循环的稳定性,以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货物总量居世界第一。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使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浪潮中,在新发展格局中,要坚持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以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5],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立健全国内循环体系,更应注重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进步,我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营商环境,持续打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证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同时,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较快,投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因此,我国应加强开放市场的有效监管,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开放发展的安全稳定,注重中国国际开放中的高标准,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我国要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构建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升级国内分工体系,这样才更有利于形成“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内外循环双向联动”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创开放型世界经济。

四、结语

中国在新时代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如何转危为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已经启航,不断开辟新领域的发展动力,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是拓宽中国广阔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要注重科学改革思维,在稳定国内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主动扩大内需、连通国际需求,积极寻找连接点,还要加强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合作,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协同促进中保证经济循环的良性畅通。要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以中国优良的发展政策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格局消费经济
“五桥”联动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汇聚留学生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秦岭之巅”真的高不可攀?——不,关键在于思维融入“大格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