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价值与实践

2022-11-22王芳

现代交际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党信仰党史

□王芳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从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来看,思政工作考验着党能否长期执政、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民族能否凝心聚力,是我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接续力量,其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政治信仰尚未形成,世界观逐渐形成,人生观即将确定,价值观正在树立。高校做好思政工作,使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融入前提: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一致性

(一)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功能高度融合

建党精神包含“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丰富内涵,孕育了信仰、信念、使命、担当、忠诚等优秀品质和红色基因。建党精神在百年党史中孕育并形成,是百年党史的精髓和重要内容。建党精神同党史一样都具有资政育人的功能。百年历程中,坚贞不屈的革命英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锐意创新、迎难而上的改革开放开拓者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悉心培育和恒久锻造。这些优秀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党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筑牢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达到了对党和国家制度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情感认同和信仰认同。在实践过程中,这些优秀人物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理论、国家制度由认知、认同到践行的伟大升华,为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必将对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成加足马力,全力以赴。

理想信念教育、信仰教育、“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和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育人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融合性。

(二)建党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上相辅相成

建党精神培育践行和高校思政教育在其本质上都具有实践属性,都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两者在实践上是相辅相成的。

1.建党精神的形成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都来源于党的伟大实践

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可知,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实践中孕育而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初期的探索、改革开放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同样来源于党的百年实践历程。其一,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同党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其二,对青年学生进行的思政教育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正是源于国家制度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其三,不管是思政教育中的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抑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都是在百年党史中形成和完善的。

2.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建党精神培育践行的内容是一致的

高校思政教育是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有机统一,是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层层深入、不断推进的过程。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是首要任务,进而产生情感认同和信仰认同,最终践行,这是思政教育的最高层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往往把党史故事、革命精神、英烈事迹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这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认知、认同和践行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建党精神培育和践行的过程。

二、融入价值: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价值: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成效

1.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2]信仰是一个人的灵魂。坚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人的政治灵魂,是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目标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发展并壮大起来的,因马克思主义信仰而立,因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奋勇向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有真理至上、宁死不屈的豪情壮志。在那个年代,我们不缺这样的信仰。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部分大学生没有信仰、没有理想,对马克思主义不能正确理解与认知。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的“真理”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认识周围事物,解决各类困境,做到思想上信服、精神上仰慕、行动上自觉。

2.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基石。它生动地展现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是新时代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鲜活教材。”[3]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缺少了它,人就会出现精神上缺钙。革命时期,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给了革命先烈宁死不屈的决心,给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前进力量,给了中国共产党战胜强大敌人的信心和雄心。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年代能够发挥强大的力量,在新时代的今天,也定能够给予大学生顽强拼搏、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

3.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秉承“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丰硕成果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担当,离不开党员不辱使命,离不开社会制度的正确选择。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学习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从理论高度认识社会制度,但是要实现情感和行动上的认同,就需要从现实着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建党精神,促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更加深入,更积极地鼓励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4.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分析和辨别历史虚无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待和辨析“四史”中历史事件的是非对错、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当前,大学生处在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网络自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等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促使他们实事求是地评价党的历史、评价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从心理上认同百年党史的发展历程,从情感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从行动上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二)理论价值: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两种形式。显性教育通常指的是课堂教育。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党课等形式,使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引导青年学生完成“三观”塑造、信仰重塑。

1.建党精神增添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

建党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党史资源、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等红色资源。在建党百年的各个时期、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形成了无数的中国精神,这些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活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红色资源能够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红色资源的融入可以深化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效果,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把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生精神世界,使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塑造发挥重要作用。

(三)教学价值: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

当前,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全国上下掀起党史学习的热潮。在思政课中融入党史知识、建党精神,加强学生的党史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无论是党史教育还是‘概论’课教学,就其本质属性和实践指向而言,兼具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都是将价值观赋予其实践教学中。”[4]革命故事、英雄人物事迹、红色历史是承载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活化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资源。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形式主要为教师单方面讲解,原本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知识学起来更加枯燥,学生排斥也是情理之中。把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融入教学,就会赋予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性和生动性,就会使空洞、生硬、无趣的思政课堂变得更有亲和力,实现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认同,真正地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引导性。

三、融入策略: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融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建党精神入心入脑

思政课是承担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如何更好地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提高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师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1.打造“红色翻转课堂”,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翻转课堂实现了由“一人主讲”向“大家主讲”的转变,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在讲述“第四章中国共产党诞生”内容时,教师课前分配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各自任务上网或在书籍中收集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红色资源。在课堂上,学生借助多媒体或者微课等展示教学内容,以学生讲授为主,教师辅以点评和指导。学生在收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不仅会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也会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领悟。

2.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使建党精神深入人心

讨论式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擦出智慧火花,完善理论观点。思政课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结合课程内容及建党精神的内涵设置一些问题,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撰写心得体会,上课时分享讨论。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时,针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等情况,思政课教师设置“结合建党精神,谈谈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如何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新时代我们还需不需要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等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参与材料收集、发言讨论的同学,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观点,不断加深对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层次思考,使建党精神入心入脑。

3.运用“讲故事”教学法,提升思政教育话语权

虽然经历了长期的理论授课,但是有些学生依然不知道“四个自信”,不理解政治信仰,不明确理想信念,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解得似是而非。在课堂教学中讲党史故事,就会帮助学生从这些生动事迹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真正做到用无可争辩的事实阐述真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有力地破解了理论知识“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思政课应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讲好党史故事的形式,提升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课程融入:“大思政”格局下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其价值超越时空、跨越学科,需要以‘大思政’思维,加强各种思政资源的联动配合。”[5]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建党精神的弘扬和传承。现在全国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推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全员育人的使命。第一,要求除思政课教师外的其他所有教师首先要认同和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坚守政治底线,杜绝出现不当言论,为学生做好讲政治的表率。第二,其他学科教师要挖掘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把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教学中,做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确保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实践融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建党精神的情感认同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从思政教育发展过程看,课堂教学更多地完成的是学生对建党精神、党史知识在理论层面的认知,是思政教育的初级阶段。而实践教学完成的则是学生对建党精神的弘扬和践行,是对建党精神的情感认同和信仰认同,是思政教育的更高阶段。蕴含伟大建党精神的党史故事、党史事迹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强的优势,更容易融入现实性、对象性、感性认识强的实践教学中,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

1.充分利用本地党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与学校周边的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红色旧址等党史资源实践场所签约合作,把它们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室或者学生党支部应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活动,实现建党精神体验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班主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寻找和收集家乡有关建党精神的人物事迹、革命故事等红色资源,撰写心得体会,开学后召开建党精神主题班会,学生上台谈感悟、谈心得,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魅力,深刻体会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伟大功绩。

2.构建“学校—社会—网络”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

首先,发挥学校与网络的联动效应,构建新媒体实践教学平台。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网络力量,通过整合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学校网站等网络资源,搭建一个传播党史知识、弘扬建党精神的新媒体实践教学平台。新媒体实践教学平台应定期发布党史知识、推送有关党史学习和实践的文件、讲话、新闻、活动等,为师生学习、分享、沟通提供新渠道。其次,应加强学校与社会联动,建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现在很多红色纪念馆都有网上数字化纪念馆、虚拟实践基地等网上资源平台,学校可以与这些纪念馆合作,把参观教学搬到网络上,打破地域限制,丰富实践育人模式。构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比较符合当下疫情防控现实情境,可以跳出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新的平台。

(四)文化融入:红色校园文化中培育伟大建党精神

校园文化对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道德素质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积极作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正确指引校园舆论宣传的政治导向,促使学生在红色校园文化中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行为认同,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其一,营造红色校园环境文化,通过物质载体传递伟大建党精神。高校应将红色资源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雕塑、公告栏、宣传标语,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学校社团通过开展建党百年美术绘画展、建党知识竞赛、建党百年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红色景区摄影展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体现伟大建党精神,把建党精神的政治性、思想性以感染力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到学生内心深处,提升他们对社会制度的高度认同。

猜你喜欢

建党信仰党史
建党百年礼赞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建党百年颂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信仰的旗帜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小画家
信仰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