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思考
2022-11-22刘洋
刘 洋
(长春外国语学校,长春 130012)
自古以来,我国提倡的教育都是以德育为重。古人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意思是当老师的,以事例教导学生使他得到道德上的启发,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重要。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也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因此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任务,这项任务不仅关系着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当把这项工作做好。因而,如何通过学科教学推动思政教育走进课堂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师也应当结合教学实际,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意义
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以往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功利心很重,片面追求升学率,更加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这样的培养方式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和目标。[1]教师是新时代教育的践行者,应当使数学学科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能够进一步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的教育目标,也是牢牢把握教育政策、跟随时代步伐的重要途径。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点繁多等特点,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之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2]所以,教师应当加大对高中数学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令其知识素养与人格素养同步提升。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观念上忽视思政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过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就学校层面来讲,一些学校在总体观念上存在问题,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其他学科尤其是数学学科只要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上来,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整体的升学率高就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最好证明,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高分低能情况普遍存在。
(二)教师教学中无暇顾及思政教育
由于学校的“以分评教”以及“按分排名”评判教师教学成果,[3]所以,教师在正常数学教学中对思政教育渗透较少,更多关注学生的成绩。教师在课堂上单纯传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所谓的“以人为本”的思考方式和授课方式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师们基本上都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学好每个知识点、掌握更多的类型题上,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能够取得高分,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政教育。
(三)学生思想上排斥思政教育
由于来自社会、父母、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功利心严重,对于老生常谈的思政教育非常排斥,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将来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学生很少体会到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乐趣,这也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思政元素非常少,学生根本不了解数学这一学科中所蕴藏的无尽的宝藏,因而就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功利教育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敢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能得到切实提高,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素养和务实精神也不能得到更好培养,学生只是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盲目前行。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教师更要增加自身知识的储备,以便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渗透思政教育,在提高数学知识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及综合素养施加影响。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结合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成为教师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适时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打造趣味数学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将数学文化转换成数学气质。因为数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发展,了解数学家是如何在探索中获得数学知识的,这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4]例如,在讲解“平面向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挖掘这部分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向量和向量符号的由来。教师可以将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制作成微课短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行找时间观看。通过短视频学生可以知道,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到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再到挪威测量学家威塞尔、爱尔兰数学家哈密尔顿、英国的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是这些学者、科学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畏艰难,不断探索,把向量这一概念及相关的知识体系逐步完善的。这样,不仅向学生介绍了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更加凸显了科学家们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历程,借此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数学文化的过程中获得向量的概念,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科学进程中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进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有探索精神,才能不断进步。
(二)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科技创新已经是国家核心创新力的重要体现,科技创新离不开学校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数学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科技人才的发展也离不开思政教育的引领,因为只有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学科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融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忽略中国文化,甚至部分学生中存在外国数学文化发展更加先进的思想。[5]实际上,数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十分成熟的体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更多地融入中国数学发展成就方面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在讲解“数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同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讲解《梦溪笔谈》中沈括如何开创“数列”中的等差级数求和问题的先河,让学生知道沈括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而《梦溪笔谈》涉及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智慧。教师结合思政教育的需要讲解了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引入中国古代对于等差数列的描述,激发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领悟数列的含义和价值,也能够了解我国在数学发展方面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拓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思政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不只在于以数学文化滋养学生的数学探究精神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因而,思政教育于数学课堂不能缺席,不能让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书本知识,是应对各种考试的工具,而要在教会学生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务实精神。[6]如在进行“统计”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打开视野,关注国家和社会,学会应用数学知识研究分析社会问题。“统计”这部分知识重在应用,统计的方法常用于社会问题的调查之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取当下一些热点问题去社会中进行调研,运用随机抽样的知识——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中合适的抽样方法进行调查,然后再撰写抽样调查报告,最后在课堂上分享。通过将统计实践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就能够带动学生主动走入社会,利用已经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社会问题分析,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度能够得到一定提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社会实践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四、结语
多元化时代,社会上各种思潮风起云涌,高中生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不知不觉地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就要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高中数学知识中的思政元素,采取恰当的、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润物无声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思想受到启迪,能力得到提升,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