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现状及模式研究
2022-11-22何晓卉赵璐璐
刘 蔷 何晓卉 赵璐璐 付 苗
1.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2.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一、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导向分析
(一)课程实践化导向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高校在培养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对其存在的不足加以创新改进。高校在建立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方面,其首要任务是将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对不能满足需求的技术操作加以分解重新组合,将知识模块化处理实现知识模块内容重组,使教学、技能操作和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实现教学与实践过程的一体化,让实际操作检验教学内容,通过不断熟悉强化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1]。
(二)教学工序化导向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活动方式
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在所属行业领域应用,还要求能够将产品技术创新优化,提高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与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简单讲,即要求学生在满足学习了解现代生产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的前提下,激发自身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不仅要求个人能够全面掌握书本及老师所讲授的技术等客观知识,还要求其根据自身优势深度结合实践做到巧妙运用。
(三)项目真实化导向是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路径
项目真实化的教学体系要求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建立并完善课程实践化和教学工序化的培养模式。侧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需要鼓励完成培养计划的毕业生真实参与到企业项目的策划实施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构建学校和企业的“双师型”团队的教育模式,在参与企业项目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在策划、组织、实施和反馈等过程中要共同参与,让学生切实感受该过程的真实性[2],落实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学习现场化导向是充分利用企业项目环境和过程的优势突出
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培养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鼓励学生到企业现场实践操作,使学生真实参与工作项目深刻感受工作环境,让企业项目部门、技术部门和设计部门等高层次人才在生产线的作业现场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讲解、指导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技术技能的进一步掌握,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考验学生的应变水平。这种把学生课程的培养规划与企业相结合和传统的学生进企业实习的做法相比,有效实现了校企合作的课堂学习模式,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五)学校企业化导向是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升的主要通道
高层次的技术技能是需要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尝试、反复训练和总结反思才能达到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一个完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充分理解“学”和“做”的区别与联系,既能做到校企结合,又能理解校企之间的本质差别。在教学中有变学科制教学和变专业式教学两种模式,前者多为任务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或问题式教学[3];后者是教师和专家协同教学、师生教学任务协同、校企工作协同等协同式的教学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多方面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校企合作模式“双主体”特征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改革重点
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首要任务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时刻依据社会发展对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更新,即做学结合,所学及所用将其作用充分发挥。技术技能理论学习的更新问题是实现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相结合面临的重要挑战,其中包括技术实践与理论学习相同步的问题,技术设施更新成本的问题以及教师思维案例的更新等,需要摒弃形式升级的理念,整合高职院校的有效资源,完善培养方案,拓宽课程体系。
(二)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融合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
当前,学校教师课堂讲解的理论知识较落后于企业当前发展是普遍存在的矛盾之处,企业专家到校模拟课堂会与教材理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讲授内容明显受到限制。部分学校教师作为企业项目的策划者和参与者,能把知识更真切的教授给学生,或者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大幅度提升了学习效果,但由于能够参与到企业当中的教师较少,这种方式不能惠及到所有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进入到现场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实践[4],实现课堂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转化,落实所教及所用。
(三)加强学习与工作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匠人培育的关键需要
学习为工作奠定了基础,而工作是对学习的查漏补缺,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定位,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应用结合,加强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健全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将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实践中,达到两者关系的平衡状态;其次,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及时反省善于总结,提高理论知识在现场工作的应用及工作效率。
(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本科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既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融合,还是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通过不断的尝试摸索,学校和企业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校给学生安排制定课程,为企业储备培养人才加快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创新升级;企业为学校和师生提供现场实践场地,将“学”和“做”相结合,便于学生更易于掌握应用。职业院校寻求机遇,建立相应的培养体系,实行新教学模式,突出企业设施及职业院校知识优势,为产教实现全面融合与产业进一步优化和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模式“脱轨”
(一)政府作用发挥效果有待提升
政府部门没有细化推动符合各地实情的产教融合方案,出台相应推动校企合作的细则,校企双方合作的路径相对落后,未能实现实时反馈互动、做好跟踪服务,无法将每个环节有机落实到校企双方的任务目标和职业分工中,合作标准不统一,难以推动企业与学校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难以激发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潜能,早日实现产教无缝对接。
(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滞后
当前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培养观念比较落后。只是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基本模式,没有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与发展。课程方面使用的传统的教学体系,难以满足企业对学生人才发展的需求,忽视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的客观规律,不能体现其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操作能力不强、应急处理能力差等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5]。
(三)师资队伍结构急需调整完善
校企双方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意识,教师的任职资格缺少详细、准确的统一的标准衡量。此外,对教师师资的培养体系不完善,大多数教师缺少在企业实训基地的工作经验,或缺少在生产线岗位的培训机会,难以完成科研项目立项;对高学历人才挖掘力度不够,资源整合不完善,产生人才闲置的现象,难以发挥其自身价值优势。
(四)实践实训条件突出训练时效
随着职业院校近几年的大范围扩招以及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仍有一定比例的学校在学生现场实习实践方面资源相对欠缺,且该类型学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不适合技术技能的实践教学,不利于现在企业的应用发展。另外,部分职业院校开办冷门专业,学校自身没有相应的设施设备,仅能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不能组织学生现场模拟实践,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6]。
(五)企业缺失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责任
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更注重于文化知识的培养,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企业大都是需求技术型人才,导致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不能顺利进入企业工作,致使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降低。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下,难以共同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无法客观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不好的效果。
(六)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难度增大
从高考成绩上看,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甚至部分院校存在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知识基础薄弱的显著问题。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程度差,缺乏明确学业目标和职业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差,以上特点均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新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训任务,为完成校企双方的培养方案和综合测评增加了困难。
四、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
(一)宏观层面
1.加大政府部门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保障师生企业实践所需经费。此外,进一步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教师录用渠道,招录有专业特长的教师。
2.成立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由政府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旨在搭建学校与各类企业联系到位的桥梁与纽带,致力于推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改革、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实习就业、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全面多维度合作,搭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的服务平台[7]。
3.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实时需求及变化,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培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更多企业的参与支持。在专业设置的开办中应融入院校的教学特点并且融入企业的文化,树立企业意识,共建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是学校文化与企业精神相互融合。
(二)微观层面
1.完善“双师型”团队建设,制定相关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企业顶岗锻炼,诚邀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人员到校授课,将自身经历与课堂讲解结合,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给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机构,考取与教学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应奖励机制,对教学评估优秀、教学内容质量高、企业培训能力强的教师予以晋升或奖励。
2.建立“学习至上、面向市场”的教学理念。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企业招聘人员需求为根本目标,合理制定专业和教学方式。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共同建立相关合作专家委员会,由政府人员、专家和教师等一起确定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方向、种类和人数,设置数据管理部门用预测检验等方式作为专业和课程检验的标准,满足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两方面的层次需求,采取“互动教学”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
3.保障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反馈与跟踪服务。首先学校在课程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评估,反馈跟踪教学结果,建立“学生—教师—系主任—院校领导”四级联合的教学评估体系;其次企业依据学校各项评估结果按照等级划分合理安排现场实践规划,多方位跟踪反馈;最后政府部门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评估结果,做出下一步整合规划,共同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