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机制探析

2022-11-22

山西青年 2022年17期
关键词:异性心理健康大学

张 婷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的认知、情感、意识、行为和人格能够始终协调一致,以适应社会环境,与社会的同步发展。[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相关负面事件频繁曝光,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过往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自我调节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对其他各类社会心理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本文拟通过分析自我调节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总结提出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探究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完善个人品质的重要阶段。大学不同于高中,它更加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学生需要脱离家长和老师的照顾,塑造品学兼优的人格。但是对于一些刚刚步入大学殿堂的学生而言,由于新环境比较陌生,一时间难以掌握适合自我学习生活的正确方式,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多种不良现象,久而久之形成自傲、孤僻或自卑等心理问题。我国当代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心理尚未成熟。[3]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尽管如此,目前大学生群体,仍存在亚健康的心理状态。

首先,环境的不适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学业压力重担。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大学作为一个新型社区,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学业压力是新生面临的首要挑战。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只身一人来到校园,需要学会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地区风俗。没有父母的叮嘱,没有老师的陪伴,从而很容易导致学习不适。大学学习不同于以往,学习内容有明显的变化,学习方式和方法不像高中老师按照教材手把手教学,传送知识。学生进入更加专业化、更加精细化、更加深入化的学习阶段,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带领和点拨。在这种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手段,学业压力剧增,出现焦虑感、挫败感和失落感,甚至自暴自弃,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还有部分学生从高考过度紧张走向反面,不能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作息时间,放任自流,产生迷茫、迷惑等负面情绪。

其次,在人际交往中当代大学生往往出现相互冲突甚至较为极端的心理状态。当代大学生多以独生子女居多,每个学生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家庭中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地位。大学以集体生活方式为主,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存在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信仰和不同价值观,学生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出现分歧性意见时,经常把自我摆到第一位,不顾及对方感受,引发矛盾争执,走向极端,比如复旦大学给室友投毒事件。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在交往中具有多重身份。当代大学生因为家庭、个人等原因,表现出骄傲自得、嫉妒、自卑等心理状态,无法融入集体,不能适时转变应有的身份,从而出现交际冲突与碰撞。

最后,当代大学生在恋爱中容易产生自我迷失感。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生长期,异性之间容易产生相互吸引的情愫,自由恋爱对大学生而言属于普遍现象。正确的恋爱观可以长足有效地促进彼此成长,使异性双方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性格尚不成熟、社会阅历尚不丰富,有时会难以理性面对恋爱中的矛盾和挫折,甚至就此消沉,一蹶不振,自甘堕落。还有些人拥有极强的自我控制欲,当对方提出分手时,经不起打击,出现暴力伤人事件,而这样的事情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频频发生。恋爱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必修课,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恋爱观,没有正确的恋爱方式,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在恋爱中产生自我迷失感。

二、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面对当代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自我调节对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我调节的核心在于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行为,调控心理情绪。

自我调节有利于排解紧张压抑的负面情绪。大学生初入大学,面对新环境、新知识、新活动,学业繁重,一些学生由于难以适应容易产生紧张抑郁的情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人要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身内在的心灵原则。大学生在承受学习生活压力的过程中,自己是发现自身问题的关键,只有自己清楚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意识地调整转移压抑的心情。《黑天鹅》电影中的女主角妮娜,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面对强劲的对手,为了出色演出,尽管身心俱疲,仍然坚持自我突破,最终诠释了完美的黑天鹅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借鉴。在日常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固然重要,可是外在的影响不及自我的主动性,自我是寻找排忧解难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自我调节才能化解心中的疑虑,保持身心健康。

自我调节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要注意到,大学除了学习必要的知识外,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一味钻研学术,不注重与人沟通、交往,也属于心智不健全的表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孤立地存在,学校是个集体,强调团结合作,很多事情单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

每个人需要有独特的品质和风格,但个性和共性是个有机整体,个性通过共性得以实现,共性需要个性的支持支撑。当代大学生不能固步自封,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范围内,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地位,不顾及他人感受,不替对方着想。大学生在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争论,协调一致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一过程,每个人都需要合理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适应他人,容纳他人、接受他人的有力武器。

自我调节有利于在异性交友中摆正自身的位置。异性交往在大学生活中属于正常现象,但异性交往的尺度需要当代大学生学会自我把握。大学生活比较自由、自在、无拘束,不受家长和老师的管辖,异性交往可以引起双方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学生的语言表达、行为方式影响异性之间的交往程度,不当的话语内容和行为活动都可导向异性间的强烈反应。尺度把握不好,会刺激对方的正常心理活动,产生偏激行为。异性交往不管关系亲密还是生疏,学生都要明确自身与他者之间的位置,自我调节有利于异性交往建立融洽的关系,使自我得到长足的发展。

面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多种心理问题,可以说,自我调节属于内部根据,对保持心理健康起到决定性作用。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开导固然重要,是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态的必要条件。但不得不承认,学生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能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从容面对和解决遇到的困难。自我调节作为内在根据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充要条件。通过自我心理调适,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身心协调一致,以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迎接不可预知的挑战。

三、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有多种途径,自我调节起到根本性作用。[4]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是把自我调节落到实处的必要环节。当代大学生在充分发挥自我调节功能的同时,如何以及怎样自我调节,是释放负面情绪、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决定性步骤。苏格拉底说:“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自我调节就是以自我为行为主体,把自我当成可调节的对象,通过内省和反思,考察自我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规范自身的活动。大学生要“注重课堂里,自修室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生活。”[5]所以,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调节保持身心舒畅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堂课程,还要体验课堂以外的生活。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作为一名大学生,获取知识是首要任务。大学老师不像高中,每月甚至每天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学习的接受能力。老师也不会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在没有老师提醒和督促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完全凭借个人的自觉性探索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难免一时间出现迷茫、无头绪、不知所措的乏力感。加之从高考紧张的状态中得以解脱,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出现明显不规律的现象,如晚睡晚起,不按时就餐,不按时上课等等。长此以往,会对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使自身或因不知如何学习,或因自由散漫,荒废学业,产生消极的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向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的请教,吸取经验教训,制定日程表,每天按照日程付之行动,坚持实施,定会获得健康的体魄,保持身心平衡发展。

其次,要培养宽大包容的胸怀。当代大学生多以独生子女居多,大学生要明确集体生活的性质,集体生活是每个大学生共同构建的团体组织,每个人都应适应和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强人所难。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由于意见分歧、生活习俗的不同,难免产生矛盾,这都属于正常现象。面对种种困难,大学生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培养有容乃大的胸襟,学会换位思考,包容同学身上存在的陋习和缺点,适时调整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欲施人,道理同一。常怀包容之心,可以使自身在对待他人的错误、批评和攻击时,以一颗平静的内心认识自己和他人存在的问题,查缺补漏,保持豁达的胸襟。

最后,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对于维持身心平衡具有同样的作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辅助专业知识的扩充。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不能只钻研学业领域的知识结构,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大学的价值在于素质教育,学生既要学会独立自主完成学业,又要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高中繁重的考试,使学生很难有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大学弥补了高中阶段的不足。大学在每年入学初期,都有各种社团组织招募纳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择取其中的一二,作为自身的兴趣加以培养。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练习演讲、听音乐、看电影等活动,学会与人沟通,缓解内心焦虑,保持心情愉悦。兴趣爱好犹如释放个人情绪的安全阀,当个体内心不满、急躁和压力感集聚到一定程度时,没有适当的排泄渠道,就容易突然爆发引起社会冲突,兴趣爱好是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调节的重要途径。另外,加强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也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有学者对81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沮丧痛苦的调节能力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研究证实了体育锻炼能够通过改善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最终对心理健康发挥调节作用。[6]

综上所述,大学生应当通过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宽大包容的胸怀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依据自身情况,充分发挥理性思维,寻找各种途径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平衡发展。

猜你喜欢

异性心理健康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异性齿轮大赏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你有让异性心动的本领吗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