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研究
2022-11-22马士龙郭兰春蕾
马士龙 郭兰春蕾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近年来,高等院校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危机事件频发,严重情况下更有学生高坠、割腕等自残自杀情况出现,对社会和校园安全稳定的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不容乐观。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识别、干预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已经成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痛点。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
(一)心理危机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一种个人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或挫折,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应对时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出现时,轻则产生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会对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少数情况下则导致自伤和伤害他人危机事件的发生。从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原则、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性原则以及人格特征的稳定性原则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定,美国心理学家布拉默将心理危机概括为三种类型:1.发展性的心理危机,是由个人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引起的;2.境遇性的心理危机,其是由自身外部事件而引发的;3.存在性的心理危机,表现为与三观塑造等根本性课题的内心冲突相关。其中境遇性危机具有罕见的不可预测性、爆发性和灾难性。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
大学生危机干预的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大学生的生命安全问题和重建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大学生危机干预通常是指针对正处于危机中的学生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短期的干预方式,主要防止危机继续发展,促进帮扶对象心理恢复平衡,进一步指导危机主体学会运用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来增强新的危机应对方法,以提高其抵抗受挫折的能力,使其心理健康状态达到甚至超越危机前的水平。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原因
1.从社会外部环境来看。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部出台并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虽然2008年以后教育部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目前高校的招生规模仍然巨大,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居高不下,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跟不上。同时,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而复杂变化,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高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较大困难。
2.从高等院校教育主体上来看。现如今高校学生多是“00后”的新生一代,存在“自我中心”意识突出、集体观念淡薄、人际交往能力欠佳等不足。同时,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接踵而至,他们思想上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侵蚀的同时,也面临着大学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性问题、学习问题、网络成瘾、人际交往问题、性心理以及恋爱心理问题、抗挫折问题、神经症、精神分裂以及心理障碍等其他问题[1]。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凝练关键期,其心理本身就兼具敏感和脆弱两方面,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广泛存在的根本原因。
3.从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上来看。目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一般由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及其他相关因素而产生的[2]。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是学业学习,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变化等等对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一部分学生自律性不足,在求学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学习不能持之以恒,学习目标和学习的主动性严重不足,对大学学习生活逐渐难以适应,课程学习不能按要求通过,学习上的不如意慢慢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生慢慢表现出自卑、烦躁、焦虑等心理问题。每位大学生原本是各个中学的佼佼者,到了大学,内心热切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尊重、理解、支持以及信任,然而因为学生性格内外向的不同,内向的同学并不是能够主动投入到新环境,也很难做到在新环境中被认可,长此以往,这类学生将变得更加不善于人际交往,性格上逐步变得孤僻、自卑,社会交往恐惧情绪递增。如果说学生大学之前的目标是考取大学,那么学生大学之后的去向则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乃至人生选择,本科生群体中大部分还是要选择就业的道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严峻,学生毕业时,如果发现不能及时就业、好就业、就好业,他们将遭受极大的挫败感乃至对未来失去信心、对人生产生迷茫,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则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毕业季的重大心理危机出现。
4.从疫情时期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大学生从不知所措到认真应对。学校不能如期开学,学生不能进行线下课程学习,学生的课外活动、实践教育工作频率和质量降低明显,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朋友和家长以及社会的正常交流大大减少。再有校园封闭管理,长期戴口罩以及害怕被传染等因素,都导致学生的焦虑、紧张、悲观、恐惧等负面情绪持续增加。一般性心理问题学生数量增加,原来心理问题学生的症状逐渐加重。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大多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工作阶段。事前坚持积极的紧急心理危机事件预警原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警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事中要本着生命至上原则、共情原则和适度保密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首先,共情是所有心理咨询工作者的首要原则[2],其能使我们真诚的认识和了解到心理危机主体的内心感受,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其次,避免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出现生命安全事故,是每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底线,高校教师应将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融入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后,适度保密原则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也是重中之重,管理者或者咨询师应当向干预学生主体说明保密原则以及保密例外情况,危机干预咨询过程中应本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坚持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适度保密原则。
大学是高校学生形成“三观”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关键时期,在事后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原则,引导教育学生从长远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是十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
二、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中的不足
良好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是高校校园和谐发展的稳定剂,也是全面实施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都在初步筹建阶段,组织机构建设不够健全;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现在仍是简单大班教学的心理健康通识教育为主,针对不同成因的心理危机分类教学很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空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各高校只有少量专业心理咨询师,随着后疫情时期的来临,学生的课外活动、实践教育工作频率和质量降低明显,线上教学的持续发展,后疫情时代下的不定期延期开学、封闭校园管理,长期戴口罩等情况,使学生的焦虑、紧张、悲观、恐惧等负面情绪持续增加,一般性心理问题学生数量增加,原来心理问题学生的症状逐渐加重,心理咨询量将大大增加。各高校大多由专兼职辅导员等思政干部负责兼职心理辅导工作,他们缺少专业心理知识,咨询教师危机预警能力较差,因为学生主体较多,师资数量匮乏,导致目前各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往往是事件发生后才启动,工作较为被动。
(二)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机制的构建
1.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重点强调,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高校各项事业的全局。高校应立足本校实际,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实际需求,在各项法律、规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要大力发展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努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不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和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要求师资配备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工作。高等院校应在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并不断补充专职心理咨询师进入高校心理健康体系,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工作中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做基础性和前瞻性的课题研究,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障和疏通其职务职称的评定和晋升渠道,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有平台,发展有保障。
3.构建五级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开展网格化心理健康育人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往往都是由一般心理问题逐渐发展来的,如果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则很可能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高校应加快建设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的体制机制,构建学校、学院、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长共同组成的五级心理健康保障网络[1,3-4],完善院校和精神卫生医院联合构建的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的联动工作,联动处理心理危机预防背后的心理危机及心理疾病问题,建立转介诊疗机制,确保心理健康工作的合法、合理、合规。要提高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敏感度和针对性,把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工作重心前移,第一时间发现并科学、合理的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疾病的问题处理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心理工作队伍心理干预预警、引导与处置能力[3-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格化管理,有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向不可逆方向发展。
4.深入构建心理危机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网络体系平台等“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效能优化的基础,是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高校应该发挥课程教学功能,抓好教学课堂,把心理健康课程编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方法加强知识教育。
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针对性,深入推进大学生危机干预工作课程、课题研究,对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痛点、新老问题提出科学的可行性解决方案。拓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的第二课堂建设,积极拓展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体魄,举办“5· 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逐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内容的深度与幅度。做好校内与校外、专职与兼职、线下与线上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多项咨询服务,加大学生心理问题咨询服务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工作网络体系[4],重心前移,及早发现心理危机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预防在前。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学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咨询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平台等相关平台的建设,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统一,不断促进心理育人工作稳步开展。
5.深入开展学生主体“抗逆力”素质能力教育
新时代的大学生多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儿,他们具有个性独立、主体意识较强等心理成长的特点,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则更多表现出更加注重人性化、发展性、主体性等工作要求。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过程中,要转变工作视角、转换工作思路,把对待心理问题学生的“问题视角”转变为对待学生健康成长的“优势视角”[5]。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统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发展的大局上来,以学生自我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加强学生学业、心理、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断从根本上着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从源头上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抗逆力素质能力提升。全校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争当大先生,争当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