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2022-11-22马小剑马建昌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叶玉米螟虫害

马小剑,马建昌

(康乐县果蔬种植服务中心,甘肃 康乐 731500)

康乐县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当地海拔1 898~3 908 m,全年平均气温为6℃,无霜期为127 d,年平均降水量为518.6 mm,年日照时长为2 430 h,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玉米种植在当地农业种植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约800 hm2。采用高效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扩大优质玉米种植面积和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优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1 栽培季节

选择适当的季节进行玉米种植,有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效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选择在春季播种玉米最为适宜,玉米产量高于夏播及秋播玉米。

1.2 选地与整地

玉米具有好温热、喜肥水、怕涝的特点,土壤过黏、土质过酸、营养贫瘠的农田易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产量也明显较低。玉米的植株较大,叶片宽大,对水分的需求也较多,应尽量选择矿物质丰富、排灌方便、中等土壤肥力中等以上、pH值6.5~7.0、便于管理的田地。整地时要按照“地平、土细、高肥”的原则,深耕、耙平,耕深应超过30 cm。整地后可采用双行种植,按120~140 cm 的行距进行放线开沟,每0.067 hm2农田按1 000 kg 农家肥、50 kg 豆饼、50 kg 过磷酸钙的基肥标准条施于沟内。

1.3 选种与播种

在选择种植品种过程中,种植户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气候状况、土壤成分、病虫害等因素,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饲用玉米可选用中单321、掖单4 号或13 号等品种,鲜食玉米一般可选用苏玉1 号、甜糯1号等品种,通常,每0.067 hm2农田的用种量1.5~2 kg。玉米播种前,首先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先经过3~4 h 晒种后,再使用50℃~55℃的温水浸泡种子10~15 min,冷却后再经过6~8 h冷水浸泡,最后冲洗干净即可播种。

玉米播种时除了注重其生长之外,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气候、光能、地力等因素,只有满足水分充足、土壤肥力良好、品种恰当、光照条件充足等条件,才能保证玉米种植获得优质高产[2]。合理密植,种植平展型品种时相对较为稀疏,以3 000~3 500 株/0.067 hm2。种植紧凑型品种时则相对较为紧密,以4 500~5 500株/0.067 hm2为宜。此外,玉米的播种方式一般采用等行距种植与宽窄行种植。等行距种植时的行距一般为75 cm,平展型玉米品种的株距为25~30 cm,而紧凑型玉米株距控制在17~20 cm。采用宽窄行种植时宽行140 cm,窄行为40 cm,平展型玉米株距为20 cm 左右,紧凑型玉米株距为15 cm左右。

1.4 田间管理

1.4.1 中耕除草、培土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中耕除草能提高玉米植株间的通透性,为玉米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3]。合理培土可以有效预防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发生倒伏,为保证玉米种植实现优质高产打下基础。

1.4.2 科学施肥

施肥一般包括基肥、追肥。使用完全腐熟的农家肥,要结合中耕除草以及培土工作来追肥,主要施用速效氮肥,一般要追肥2 次。通常选择在大喇叭口期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按照每0.067 hm2农田使用20~25 kg的标准追施尿素;攻粒肥期时进行第二次追肥,一般每0.067 hm2农田可追施尿素5~8 kg。对肥力一般的地块,最好选择根外追肥,并同时配合进行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浓度分别控制为1%和0.5%。

2 常见玉米病害及防治方法

2.1 大小斑病

夏季雨水较多时会造成大斑病的感染并快速传播,气温在25℃左右,且空气湿度在90%以上时,非常有利于孢子的生长。一般发病时间主要在玉米开始抽雄后,先是在玉米植株的下部叶片发病,随后向上感染上部叶片,受害叶片最初表现为青灰色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沿叶脉逐渐向叶片两端发展为暗褐色棱形斑,该病害不仅对玉米叶片造成侵害,还会对叶鞘和苞叶造成侵害,如种植环境水分过高,还会在灰褐色大斑表面上形成霉状物。在玉米病残体上附着菌丝或分生孢子,并通过风力传播感染。玉米小斑病也叫王米斑点病,叶片发病初期先出现半透明状小斑点,然后发展成褐色圆形病斑,病斑边缘呈赤褐色,并带有2~3层的同心纹。玉米小斑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低洼地带或丘陵地区,过于密植或阴蔽的玉米田发病较重。玉米小斑病在植株生长期内皆可发病,高峰期在玉米抽雄后。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和苞叶,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6℃~29℃。

防治方法:要尽量选择抗病性较高的品种,做到合理密植,轮作倒茬,深翻土地,施足基肥,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要及时进行追肥,科学搭配氮磷钾肥。在田间管理中发现染病株时要及时清除,发现病叶率为20%左右时要及时喷药防治,可使用500倍液的90%代森锰锌,或800倍液的40%克瘟散乳油,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等药物喷雾防治。每间隔7 d喷药1次,喷药2~3次。

2.2 丝黑穗病

主要对玉米的雌穗和雄穗产生危害,一旦感染发病,病株没有产量。病株早期发育不良,具体表现为植株矮化和节间缩短,叶片丛生并带有黄白色条斑,茎秆弯曲。玉米丝黑穗病菌会侵染刚萌发的胚芽,病菌随着植株同时生长,对植株前期影响不大,进入穗期后开始表现出症状。玉米苞叶过早枯黄并向一侧开裂,穗内变成黑粉,果穗短且基部较粗,果穗变成黑粉包,近似球,其颖片为多叶状,不能正常形成玉米果实,初期包外带有灰白色膜,后期破裂后露出块状黑粉,干燥后黑粉出现散落,留有丝状残存物,造成玉米果穗出现畸形生长。主要传播方式为土壤传播,与土壤的温、湿度和播种深度有关。另外,种子、肥、粪也能进行传播,在15℃~30℃的情况下可侵染该病,最适宜感染此类病害的温度为25℃。

防治方法:尽量选择经过包衣处理的玉米种子或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清除田间杂草,降低病害感染途径,提高植株抗病力。要及时清除感染植株。

2.3 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是近年来一种重大的外来虫害,也是全球公认的农业重大虫害,其迁飞能力强、寄主范围广、繁殖倍数高、能够周年繁殖多代。适宜该虫害发育的温度为11℃~30℃。造成的危害损失严重,防控难度也较大[4]。玉米苗期—穗期间草地贪夜蛾皆可为害,一般主要钻蛀心叶和果穗,导致玉米产量出现严重下降。1~3 龄幼虫在叶片背面及叶丛中隐藏取食,并形成半透明“窗孔”状溥膜,低龄幼虫可通过吐丝随风力扩散为害周围其他植株;4~6 龄幼虫取食叶片后形成长形不规则孔洞,虫害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死亡。危害玉米时通常可减产20%~40%,严重时造成绝收。因此,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危害极大,田间调查时一般采用梯子型取样或五点取样法,每点检查10 株,每5 d 查1 次。种植户一定要加强害虫监测,科学防控草地贪夜蛾。

防治时,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虫害的实际情况,提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按照抓早、抓小的防控原则,发现立即防控,在虫害早期可喷施氟氯氰菊酯,严重地块可使用甲维盐、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进行防治,有效降低虫源基数,控制虫害发生蔓延。

2.4 玉米黏虫

玉米黏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害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俗称行军虫,成虫体长在17~20 mm,呈黄褐色或淡灰褐色,雄蛾色泽较深。幼虫群体迁移,主要啃食玉米叶片,虫害严重时,能够在短期内吃光玉米叶片,只残留部分中脉。该害虫的1~2 龄幼虫主要啃食叶肉,发育至5~6 龄时进入暴食阶段,严重时可造成产量下降甚至绝收。玉米黏虫全年能够发生3 代,其中第二代主要危害夏玉米。初产卵呈白色半球形,逐渐变成黄色并带有一定光泽,卵粒以单层排列呈行块,幼虫头部为红褐色,在头盖上有网纹,虫体两侧有明显的褐色粗纵纹,低龄幼虫呈谈绿色,逐渐发育变成浓黑色,虫害严重爆发时背面呈黑色;玉米黏虫成虫前翅带有两个明显的土黄色圆斑,在外侧圆斑的下方有1个白色小点,外横线呈一列黑点,这也是黏虫与其他害虫的明显区别。

防治方法:当玉米出苗后,可在早晚组织人工杀虫,为了防止高龄幼虫出现抗药性,可在3 龄幼虫前采用药剂防治。防治成虫时,可利用成虫的趋光和趋化性,使用糖醋液进行诱杀,降低成虫的产卵量。采用药物防治时,要在每百株玉米虫口密度达到30 头时,每0.067 hm2玉米田使用75~100 g的50%辛硫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兑水50 kg 均匀喷雾;或使用500~1 000倍液的20%灭幼脲3号悬浮剂喷雾防治。

2.5 玉米螟

玉米螟也叫玉米钻心虫,是一种全球性玉米虫害。玉米螟属于多食性害虫,能够寄主的植物较多,主要是玉米及高粱等农作物。其幼虫是一种钻蛀性害虫,玉米受到侵害的典型症状就是蛀穿心叶后,当玉米叶展开时露出整齐的排状小孔。当玉米抽出雄穗后,幼虫钻入雄花,雄花基部被蛀食后往往发生折断现象[5]。雌穗出现后,玉米螟幼虫又会立即转移至雌穗取食嫩苞叶和花丝,进一步蛀入穗轴并蛀食幼嫩的玉米果实籽粒。还有一部分幼虫通过叶鞘间蛀入植株茎部蛀食髓部,茎秆被蛀食后极易被大风吹折。玉米植株受害后青枯早衰,果穗籽粒不饱满,部分果穗无籽粒,出现严重减产。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玉米螟的危害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适宜的环境下,害虫基数大,对玉米植株能够造成严重的危害。②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是玉米螟生长的最适宜条件,温度在16℃~30℃时适宜玉米螟繁殖生长,尤其是6 月—9 月间最适宜玉米螟生长。由于该害虫繁殖与生长的季节和玉米期时间重合,因此,对玉米种植能够造成严重的伤害。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玉米秸秆,在幼虫孵化前彻底消灭寄生在玉米秸秆内害虫,控制虫源;尽量选择优良抗虫品种,但要慎重选择转基因品种。②生物防治。在成虫产卵的始盛期、高峰期及盛末三期投放赤眼蜂杀灭虫卵;在玉米心叶生长中期在心叶喇叭口施入白菌颗粒杀灭幼虫。③物理防治。在成虫活动期采用性诱剂或黑光灯进行诱杀。④化学防治。可在心叶末期按照500~600株使用1 kg 2.5%的敌百虫颗粒剂施入心叶,选用25%的西维因可湿性粉剂制成1∶50的毒土撒入心叶,每株2 g。或选用500倍液的18%杀虫双水剂,800 倍液的50%敌敌畏乳油,1 000 倍液的50%辛硫磷乳油灌注雄穗,每株用量均为10 mL。

3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精细整地、合理施肥、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为玉米生长创造出良好环境,此外,种植户还要全面加强玉米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保证玉米种植实现优质高产。

猜你喜欢

心叶玉米螟虫害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浅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十月,黎明不懂夜的痛(组诗)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美国油梨虫害进一步加重
兴城地区玉米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