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传统曲艺“莲花落”传承现状调查分析

2022-11-22

黄河之声 2022年8期
关键词:绍兴方言传统

韩 烨

引 言

绍兴“莲花落”起源于清代道光和咸丰年间,是莲花落曲艺体裁重要的曲种之一,与宁波走书、金华道情、温州鼓词并称为“浙江省四大曲种”。主要流行于绍兴、上虞、余姚、慈溪、萧山和杭州一带。其说白唱词由绍兴当地方言加工提炼而来,诙谐幽默;演唱内容主要以讲述当地民间故事为主,通俗质朴;唱腔旋律充满绍兴地方风格,特色鲜明,是绍兴传统文化名片的代表之一。然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信息传播范围与速度不断扩大,大众娱乐方式逐渐多元化,传统艺术受到一定影响,逐渐式微。所幸,在文化自信的号召下,传统文化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以京剧,相声等为代表的一些传统艺术找到了适应新时代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但仍有像绍兴“莲花落”为代表的地方特色艺术亟需被关注,要做到这一点,只靠专业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作为普通观众,抛开亲身体验的实践过程,了解与知道绍兴“莲花落”对其传承与保护同样有着非凡意义。

一、起源与形成

“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莲花闹”等。绍兴“莲花落”,在其漫长的发展变革道路上,大致经历了排档时期、三股档时期和双档时期这三个阶段。

(一)排档时期

“莲花落”形成初期以穷苦人家乞讨时编的彩头、祝语为生存形态,大约在民国初(约1912年),因走街串巷,流动卖唱的特征故被称为“排街”。经过发展,在乞讨时演唱内容不断丰富,演唱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进一步扩大,艺人们将其改称为“牌歌”,为绍兴“莲花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表演初期,受越剧“吟吓调”和“宣卷调”影响,借鉴“一人开口,众人合唱”的接唱方式,以“工尺谱”接调,即“哩工尺”接调。主唱者手持枣木制的三块窄板,击节吟唱,和者接调伴唱,无丝弦伴奏。此种演唱方式延至1915年左右。

(二)三股档时期

1915年后,“莲花落”不断壮大,由沿街卖唱一路发展至登台演出,表演也加以变革,演变成一人演唱,两人伴奏的形式,被称为“三股档”。主唱者常身穿长衫,执一纸扇,敲打三翘板;演唱内容从讨彩的“套词”丰富成略带情节的“节诗”,并多来源于当地民间生活;随着演变,“节诗”篇幅不断扩充,发展为中长篇曲目,名作有:《闹稽山》、《马家抢亲》、《何文秀》等。

(三)双档时期

1970年后,绍兴“莲花落”有了更全面的发展。此时已由一人主唱发展为两人演唱,并伴随女演员出现,产生“男女双档”;主唱者不再拘泥于传统表演程式,而是在前奏中上场,以敲击三翘板为号开始演唱,讲述故事;服装由原来的传统长衫改为了灰色中山装。此外,伴奏乐器在保持主奏乐器还是原弦乐器四胡的基础上,将竹板、竹筷、毛竹老头改为戏曲板鼓和斗鼓,并且添加琵琶、二胡、扬琴、笛子等乐器。演唱内容也更为灵活和丰富,有时会穿插越剧、绍剧及当地民歌小调。此时的绍兴“莲花落”音乐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不但吸收了越剧、绍剧、宣卷调、鹦哥班等绍兴本土戏音乐,还可以从中听到京剧、黄梅戏等其他地方戏音乐元素。

绍兴“莲花落”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后,已涌现出一批技艺成熟的表演艺术家,如:胡兆海、翁仁康、倪齐全等,在他们的带领下,精品佳作不断脱颖而出。

二、艺术特色

绍兴“莲花落”的艺术特色体现在方方面面,不是简单三两句话就可以鉴赏的,笔者主要从方言特色、音乐特色及表演特色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方言特色

浙江省原曲协主席马来法先生曾有过评述:“绍兴莲花落广受欢迎除了它的

音乐唱腔流畅悦耳,易学易唱和故事情节奇巧、富于睿智以外,还与绍兴方言‘炼话’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由此可见要了解品鉴绍兴“莲花落”艺术特色,了解绍兴方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绍兴方言的定义可以是广义与狭义的,广义上包括绍兴市所辖五县一区及其邻近如杭州萧山等地的语言;狭义上则仅指绍兴城区及以东地区,即旧会稽县属地的语言。如用萧山、钱清一带的绍兴方言演唱的有翁仁康的莲花落;胡兆海、倪齐全的莲花落,则用绍兴城区为代表的绍兴方言演唱。绍兴莲花落是说和唱的艺术。“说”,包括表白和道白两方面内容。表白,即交代故事情节及展示人物内心活动,多用绍兴口语;道白,则指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因此用口语或是书面语取决于人物身份。以胡兆海的《回娘家》中的一小段唱为例:

二娘喂,

正月娘家侬勿能去,

村里有十八日的灯头戏,

若有客人到屋里,

烧茶煮饭全靠你。

此处唱句押的是“一七”韵。其中的“去”,念qi,而不念qu,即用口语不用书面语;最后一句中的“你”字在绍兴方言中通常读“侬”,但这里为了押韵,仍读书面语“你”。这种押韵方式,使绍兴“莲花落”韵脚灵活工整,朗朗上口,更具音韵美感。

(二)音乐特色

绍兴“莲花落”属于曲艺类,对于曲艺类艺术形式来说,音乐性是“说唱”的辅助。绍兴莲花落的曲调结构秉承“起、承、转、合”的规则,音乐为典型的“起、平、落”走向,分为起板、前奏、起腔、间奏、平板、转句、落调、尾声。起板是说到唱之间的过渡,类似于戏曲中的叫头;前奏、间奏、尾声都是从“工尺调”的形式中蜕化而来;起腔即起句,平板指“多次反复的清板”,转句是平板到落调的过渡形式;落调也就是唱腔的尾声,尾声也就是整段唱腔的结束,也可以直接转接下一段的前奏。

除了以上所说的体裁特性外,绍兴“莲花落”还有极具特色的地域属性。绍兴在地理位置上属浙东,是古越地的核心,其文化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越文化”。吴越文化保留着古越族习俗文化的基因,古朴粗犷,同时又带有江南的婉约清丽之风,刚柔并济,其音乐风格也一脉相承,质朴细腻,柔中带刚。绍兴本土民间音乐元素,如越剧、绍剧、绍兴词调和武林调(即杭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绍兴“莲花落”的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其打上了鲜明的地方音乐烙印。

(三)表演特色

绍兴“莲花落”的表演讲究“说、噱、唱、演”四个字。

1.“说”(“说表”)

“说”分表白、道白、私(咕)白和表道混合白四种。表白即交代故事情节;道白是曲目中的人物对话;私(咕)白用于表现人物内心思想;表道混合白则是以表带白,即说书人代人物言。“说”要求艺人咬字清楚,语气分轻、重、缓、急,以精、气、神相结合来感染观众。

2.“噱”

“噱”指噱头。曲艺界有“无巧不成书,无噱不成曲”的说法。噱头在绍兴“莲花落”表演中,通常用于演出静场和穿插长书、活跃书情之时。噱头有外快噱、肉里噱和变换噱三种。“外快噱”主要内容是插科打诨,能够快速静场,吸引观众注意;肉里噱是噱中之王,起活跃气氛,提升艺术效果的作用;变换噱则是在传统曲目中,加入现代元素,幽默诙谐,起到引发共鸣的作用。

3.“唱”

“唱”指唱腔。逐步成熟的绍兴“莲花落”,在音乐唱腔上更强调人物的塑造。板式变化也更多元,除了原有的呆板,又衍生出慢板、中板、快板、走板、散板、垒板,及叫头和滚板等;曲调借鉴融合了其他曲种与剧种的音乐元素,旋律更加丰富明快;伴奏乐器不仅保留并新增传统民族乐器,还配置大提琴、贝斯等西洋乐器,音乐性大大提升。

4.“演”

传统的绍兴“莲花落”表演中,艺人会模仿生、旦、净、末、丑的各种动作,有的甚至翻筋斗、竖蜻蜓,动作满台飞;随着时代发展,观众审美不断提高,艺人们表演时将“扮”改为“装”,演员与角色之间在“跳进跳出,一收一放”中进行,使得莲花落表演收放自如,更加自然。

三、生存与传承现状

绍兴“莲花落”生存与传承现状中主要面临观众流失,方言危机和传承缺失三大问题。

(一)观众流失

在信息流通不发达,群众娱乐方式单一的年代,绍兴“莲花落”是当地居民最普遍的娱乐文化之一,影响根深蒂固,有一大批成熟的观众。随着文化思潮解放,新兴传媒渠道成熟,民间传统技艺受到冲击,观众人口流失现象越发普遍。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随时间发展,原有忠实观众步入老龄化,并逐渐消失;二是原有“潜在”观众,因猎奇心理,在新事物之间发生摇摆,传统曲艺已不能满足娱乐需求,造成这一部分人口流失;三是从绍兴“莲花落”自身出发,传统演出方式无法与广播媒体艺术相抗衡,因此观众市场逐渐缩小。

(二)方言危机

近些年,随着普通话不断推广,绍兴“莲花落”赖以生存的语言环境——绍兴方言,受到严重创击。除了年龄较大的绍兴本土居民,年轻群众普遍以普通话为交流方式,这样一来,绍兴方言面临着语言载体缺失的尴尬局面。当土生土长的绍兴人都听不懂家乡方言,又何谈外乡人,更何谈听懂绍兴“莲花落”呢?因此方言传承的下降趋势也是绍兴“莲花落”生存现状中一大棘手问题。

(三)传承缺失

绍兴“莲花落”在上个世纪,曾有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脱颖而出,如“长手指甲”(绰号)张先生、沈阿发、丁水堂等,传承群体不断壮大,但在文化多元的当代,绍兴“莲花落”的传承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1.传统职业观的错误认知

众所周知,如旧社会京剧演员一样,虽在台上光鲜亮丽,受人追捧,但在当时社会,地位普遍不高,更何况以沿街卖唱,乞讨为生而发迹的绍兴“莲花落”艺人呢?虽然以戏曲为代表的一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地位提升,但历史积淀下的负面认知影响仍未完全消除,导致相关专业艺术生源流失,也就意味着传承者种子匮乏。

2.绍兴“莲花落”群众认识度不足

就目前而言,大众对绍兴“莲花落”这种艺术形式的认知普遍不足。多数人会把它当作“草根”艺术,难登大雅之堂,对其发展前景并不看好,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绍兴“莲花落”艺人的演出热情,演员队伍日渐薄弱。

3.绍兴“莲花落”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与其他努力推陈出新的传统技艺相比,一方面绍兴“莲花落”自身的宣传没有得到重视,即宣传力度不够。其演出性质依赖性较强,依托于政府扶持,进行“送戏下乡”演出,没有利用好新兴传媒渠道,这样一来,其观众群体还是已经老龄的原忠实民众,观众市场得不到扩充;另一方面,绍兴“莲花落”在当代的发展忽视了自身的与时俱进,创新性不足,因此遭到了观众市场的淘汰。

四、保护措施

针对绍兴“莲花落”的保护方案,应具体结合上述生存与传承现状中的实际问题而制定,对症下药。

一是做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珍视母语,珍视家乡文化,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有效防止方言的流失。二是绍兴“莲花落”艺人及相关工作者应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行变革与创新,与时代接轨,创新曲目,注入时尚新元素;同时应利用好新兴传媒渠道,如抖音,bilibili等客户流量居多的视频软件,拓宽传播范围与速度,吸引新观众群体,开拓文化市场。三是当地政府也要在其中起到有效的作用,加强扶持力度,做好宣传与保护工作,不只是“送戏下乡”,还可以通过“传统艺术进校园”等方式从娃娃抓起,培养新一代人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四是政府还应给予绍兴“莲花落”相关职业艺术院校以建设帮助,宣传招生,提供资金支持,为绍兴“莲花落”传承者争取更好的演出场地,增添舞台设备等。五是当地的非遗保护机构,如文化馆、群艺馆、非遗博物馆等也应充分利用好自身条件,为绍兴“莲花落”搭建宣传平台,研发相关周边产品,将其做成绍兴当地一张有力的文化名片。

结 语

综上所述,绍兴“莲花落”的保护与发展前景还需引起当地重视,传统民族民间技艺不是打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生存与传承问题就可高枕无忧的,是否得到切实的保护与扶持还应持怀疑的态度来看待。绍兴“莲花落”作为上世纪与一代绍兴民众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不应在当代被时代潮流所淹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每个个体同气连枝,息息相关。■

猜你喜欢

绍兴方言传统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安昌古镇:一轴老绍兴市井长卷
绍兴大闯关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