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试行第五版)

2022-11-22陈志斌

福建中医药 2022年3期
关键词:服法生石膏金线

李 芹,陈志斌

(1.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福建 福州 350025;2.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福建 福州 350003)

近期,全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奥密克戎毒株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奥密克戎变异株比德尔塔变异株的变异程度更大,拥有更多的突变点,德尔塔变异株的突变点约15个,而奥密克戎变异株多达32~50个,并且有30个突变点集中在与致病性和抗原性密切相关的刺突蛋白上。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更快、隐匿性更强,我们的防控措施必须做到更早、更快、更严、更实。2022年3月,福建省再次出现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做好防治工作,预防传播和减少重症病例发生,降低病死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和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组织专家,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1],结合我省及流行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提出以下专家共识。

本次主要流行毒株为奥密克戎(Omicron,O)。虽然流行毒株发生了变异,但仍可按中医的理论进行施治。本病符合《素问·刺法论》中“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属于中医学“疫病”的范畴。其病因为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主要病位在肺,亦可累及脾、胃等多个脏器。病程中可出现疫毒之邪夹风、寒、暑、湿、热、燥、瘀等病机变化[2-4]。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早预防、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扶正气、重祛邪、防传变。中医学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福建地处东南,山地起伏,湿热多雨,温泉蒸腾,湿邪多从热化[5]。各地市、综合实验区及下属区、县需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患者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本共识进行辨证论治,中药剂量需结合患者年龄及体质进行加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临床分型、鉴别诊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治疗与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转运原则,医院感染控制均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1]执行。本共识将从4个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供临床医师参考。

1 预防方案

处于隔离或观察状态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高风险人群,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要点:着重强调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注重可能存在暴露与感染之后的传变,降低感染病毒后的重症率。普通人群要点:遵循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可以服用中药益气祛瘟方进行预防。疫苗和药物的预防,均不能替代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卫生礼仪,做好合适的个人防护,及时地发现传染源、密切接触者并予以隔离、场所消杀。

1.1 处于隔离或观察状态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高风险人群 推荐处方:益气解毒方。

药物组成:生黄芪15 g,白术9 g,防风6 g,太子参15 g,苍术6 g,芦根9 g,马鞭草15 g,藿香9 g,甘草3 g,金银花9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连用5 d。可视医学观察点人员数量,采用大锅煎药代茶饮,中药饮片剂量与水量按上述配比相应增加。

1.2 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 推荐处方:益气生津方。

药物组成:生黄芪15 g,白术6 g,防风9 g,太子参15 g,北沙参12 g,炒麦芽15 g,芦根12 g,马鞭草15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可视工作人员数量,采用大锅煎药代茶饮,中药饮片剂量与水量按上述配比相应增加。

1.3 普通人群 推荐处方:益气祛瘟方。

药物组成:生黄芪15 g,白术6 g,防风9 g,虎杖9 g,马鞭草15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疗程3~5 d。

2 医学观察期

2.1 无症状感染者 推荐处方1:加味益气解毒方。

药物组成:生黄芪15 g,白术9 g,防风6 g,太子参15 g,苍术6 g,芦根9 g,马鞭草15 g,藿香9 g,甘草3 g,金银花9 g,虎杖12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连用5 d。可视医学观察点人员数量,采用大锅煎药代茶饮,中药饮片剂量与水量按上述配比相应增加。

推荐处方2:祛湿解毒方。

药物组成:杏仁6 g,滑石9 g,金线莲5 g,白蔻仁(后下)6 g,藿香6 g,白术9 g,竹叶9 g,厚朴6 g,薏苡仁15 g,法半夏6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可视医学观察点人员数量,采用大锅煎药代茶饮,中药饮片剂量与水量按上述配比相应增加。

2.2 乏力伴胃肠不适、嗅觉、味觉下降或丧失者 推荐处方:平胃散加味。

药物组成:苍术9 g,厚朴9 g,陈皮6 g,茯苓9 g,薏苡仁15 g,白术9 g,藿香9 g,太子参9 g,炙甘草6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2.3 乏力伴发热或咽痛者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金线莲液。

3 临床治疗期

3.1 通用验方:清肺排毒汤 适用范围:结合多地医生临床观察,本方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基础方剂:生麻黄9 g,炙甘草6 g,杏仁9 g,生石膏(先煎)15~30 g,桂枝9 g,泽泻9 g,猪苓9 g,白术9 g,茯苓15 g,柴胡15 g,黄芩6 g,姜半夏9 g,生姜9 g,紫菀9 g,款冬花9 g,射干9 g,细辛3 g,山药12 g,枳实6 g,陈皮6 g,藿香9 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40 min)各1次温服,3剂为1个疗程。

基础方可依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适当加减,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注: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再服1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2个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处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颁布的《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20〕22号)。

3.2 轻型与普通型

3.2.1 邪热犯卫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咽干、咽痛,鼻塞,流黄稠涕,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口干欲饮;舌尖红,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数。

推荐处方:银翘散加马鞭草、藿香。

药物组成:金银花18 g,连翘18 g,桔梗6 g,薄荷(后下)9 g,竹叶12 g,生甘草6 g,荆芥9 g,淡豆豉9 g,牛蒡子12 g,马鞭草15 g,藿香9 g。

加减:发热甚者,加黄芩、生石膏、大青叶;头胀痛者,加桑叶、菊花;咽喉肿痛者,加玄参、马勃;咳嗽痰黄稠者,加黄芩、苦杏仁、浙贝母。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推荐中成药:银翘解毒颗粒、三九感冒灵(风热型)。若患者以咳嗽为主症,可选用的院内制剂:麻荆止咳颗粒。

外用药:金线莲液喷鼻、咽。

3.2.2 卫气同病 临床表现:身热较甚,头痛、微恶风寒,或身痛、身重,或鼻塞、咳嗽,而口渴心烦明显,汗出较多、小溲黄赤,或有咽痛、口苦、恶心。舌红,苔黄,脉浮数。

推荐处方: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药物组成:金银花9 g,连翘9 g,淡竹叶9 g,荆芥9 g,牛蒡子9 g,淡豆豉9 g,薄荷(后下)6 g,桔梗9 g,芦根15 g,麻黄6 g,杏仁9 g,生石膏(先煎)30 g,金线莲5 g,甘草3 g。

加减:纳差者,可加神曲9 g,麦芽15 g,谷芽15 g,焦山楂9 g;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若患者以咳嗽为主症,可选用的院内制剂:麻荆止咳颗粒。

外用药:金线莲液喷鼻、咽。

3.2.3 邪犯肺脾 临床表现:低热或无热,倦怠乏力,伴见恶心、呕吐,脘痞,腹痛,纳呆,便溏不爽,口干不渴,或咳嗽、少痰。舌质淡或淡红,苔厚腻,脉濡数。

推荐处方:藿朴夏苓汤加减。

药物组成:藿香9 g,厚朴9 g,法半夏9 g,茯苓9 g,杏仁9 g,滑石(包煎)9 g,白豆蔻(后下)6 g,淡竹叶9 g,淡豆豉9 g,泽泻9 g,薏苡仁15 g。

加减:腹泻明显者,加葛根15 g,黄芩9 g;咳嗽明显者,加前胡9 g,紫苏子9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外用药:金线莲液喷鼻、咽。

3.2.4 湿热蕴肺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咽干,干咳,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或便秘。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脉数或弦。

推荐处方:连朴饮加味。

药物组成:厚朴9 g,黄连6 g,石菖蒲9 g,法半夏9 g,香豆豉9 g,焦栀子9 g,芦根15 g,金银花9 g,连翘9 g,茯苓9 g。

外用药:金线莲液喷鼻、咽。

加减:纳差明显者,可加麦芽15 g,谷芽15 g,焦山楂9 g;咽喉肿痛者,可加射干9 g,牛蒡子9 g,金线莲5 g;痰热重者,可加桑白皮9 g,浙贝母9 g,鱼腥草15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可选用的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痰热清胶囊、蓝芩口服液、羚羊感冒片、金花清感颗粒。

3.2.5 邪热伤津,肺气不利 临床表现:咳嗽,少痰,咽痒,苔薄白或少苔,脉平。

推荐处方:麻荆止咳颗粒。

药物组成:荆芥9 g,牛蒡子9 g,瓜蒌15 g,生甘草6 g,徐长卿5 g,蜜款冬花10 g,玄参10 g,旋覆花(包煎)9 g,蜜麻黄6 g,北沙参10 g,赤芍10 g,蝉蜕6 g。

如果咳嗽,痰黄,口干,可选用连花清咳片,每次4片,每日3次,疗程3~7 d。

3.3 重型

3.3.1 疫毒闭肺 临床表现:发热面红,咳嗽,痰黄黏少,或痰中带血,喘憋气促,疲乏倦怠,口干苦黏,恶心不食,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推荐处方:化湿败毒方。

药物组成:生麻黄6 g,杏仁9 g,生石膏(先煎)24 g,甘草3 g,藿香9 g,厚朴9 g,苍术9 g,草果6 g,法半夏9 g,茯苓9 g,生大黄(后下)6 g,生黄芪15 g,葶苈子9 g,赤芍9 g。

服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日2~4次,每次100~200 mL口服或鼻饲。

可选用的中成药:八宝丹、片仔癀、射麻口服液、热毒宁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痰热清注射液。

3.3.2 气营两燔 临床表现:大热烦渴,喘憋气促,谵语神昏,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舌绛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

推荐处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生石膏(先煎)30 g,知母9 g,生地黄9 g,水牛角(先煎)9 g,赤芍9 g,玄参9 g,连翘9 g,牡丹皮9 g,黄连6 g,淡竹叶9 g,葶苈子9 g,生甘草3 g。

加减: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先煎石膏、水牛角,后下诸药,每日2~4次,每次100~200 mL口服或鼻饲。

3.4 危重型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机械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方药:人参10 g,熟附子(先煎)9 g,山茱萸15 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加减:汗出淋漓者,可加煅龙骨15 g,煅牡蛎15 g,浮小麦15 g;肢冷甚者,可加桂枝9 g,干姜6 g。

服法:水煎服,日2剂,可每隔3~4 h服药或鼻饲1次,使药力持续。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3.5 恢复期

3.5.1 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脉细。

推荐处方: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9 g,法半夏6 g,陈皮6 g,茯苓9 g,生黄芪15 g,藿香9 g,砂仁(后下)6 g。

加减:纳差明显者,可加麦芽15 g,谷芽15 g,焦山楂9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推荐中成药:黄芪颗粒、玉屏风散(颗粒)、参苓白术散(丸)、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若咳嗽不愈者,加苏黄止咳胶囊。

3.5.2 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乏力,气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无力。

推荐处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药物组成:北沙参9 g,麦冬9 g,西洋参6 g,五味子9 g,生石膏(先煎)9 g,淡竹叶9 g,桑叶6 g,芦根15 g,生甘草3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患病期间,患者常情绪抑郁焦虑,应加强心理疏导,安慰和鼓励要贯穿疾病治疗始终。肝郁气滞者,酌情加柴胡疏肝散。

3.5.3 预防肺纤维化 本方适用于出院时,患者肺部CT呈现肺野透亮度减低,磨玻璃样密度影吸收欠佳,甚则纹理纠集、网格影,胸膜增厚,胸膜下线影,严重者可以出现蜂窝肺,应警惕出现肺纤维化的可能。

推荐处方:预防肺纤维化方(协定方)。

药物组成:黄芪18 g,太子参15 g,红景天10 g,丹参10 g,川芎10 g,路路通10 g,法半夏10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3.6 小儿用药 分证论治、辨证要点及推荐处方参见成人方案,用量依小儿年龄体重酌减。

4 中医外治方案

4.1 金线莲液喷鼻、咽 使用方法:金线莲鲜草50 g,经加水榨汁、滤过、滤液浓缩、灌封、灭菌等流程,制得金线莲液10 mL。使用时,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仰头,将金线莲液置于喷鼻罐或喷喉罐,每次喷左右鼻腔各1~2喷,喷口咽2~3喷,至感觉金线莲液从鼻腔流至咽部,方可自由变换体位。每日喷4~6次。

4.2 穴位按摩 建议穴位: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肺俞、太溪、膻中、关元、百会、素髎等穴。

4.3 中药香囊 香囊药物组成:广藿香6 g,冰片6 g,石菖蒲6 g,艾叶3 g,沉香3 g,佩兰6 g,草果6 g,肉桂6 g,苍术6 g。

用法:上述药物研粉,纳于香囊,随身佩戴,睡眠时可置于枕边。

4.4 艾熏 定点救治机构、隔离点、复阳或发现本土病例所在小区或社区,可采用艾熏。

4.5 隔物灸 取穴:大椎、肺俞、脾俞、孔最,每次贴敷40 min,每日1次。

执笔:陈 玮,张川林,洪美珠,原 丹。

撰写组其他专家名单:

李学麟,金一顺,李 丹,唐金模,林 恢,高 虹,

陈金辉,邱荣仙,陈淑娇,王春娥,李超群,邱磷安,

李大治,陈素梅,林震群,梁惠卿,朱俊腾,李文科,

李伟鸿,陈美莲,刘政芳。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猜你喜欢

服法生石膏金线
埋下一根神奇的金线
助磨剂EDTA在超细石膏粉体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严氏济生方》中煮散剂的应用探究
生石膏掺量及其比表面积对熟石膏性能的影响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治三叉神经痛
花叶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
HPLC法同时测定金线莲中6种成分
金线莲抗肿瘤活性部位的体外筛选及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