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限人生,男儿无悔
——走近人民楷模朱彦夫

2022-11-22郑晓童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男儿长津湖荣获

○郑晓童

在前一阵热映的电影《长津湖》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的英勇与牺牲感动了亿万观众。

在72年前的这场长津湖战役中,有一位志愿军战士,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却又凭借顽强的毅力重新谱写了人生。他就是朱彦夫。

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的朱彦夫用25年的时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又用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

小小资料卡

姓名:朱彦夫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省沂源县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出生日期:1933年7月

代表作品:《极限人生》《男儿无悔》

主要成就:

2015年10月,荣获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

2015年10月,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9年9月,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荣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浴血疆场,以信念之光照耀前行之路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14 岁参军入伍,先后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而让他终生难忘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长津湖畔250 高地上,朱彦夫和他的战友们穿着单衣,冒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这场战役几乎让所有的战友失去了生命,朱彦夫也是遍体鳞伤。由于冻伤严重,他的四肢溃烂,只能截肢。他的左眼被敌人炮弹完全炸出,右眼视力也降到了0.3,整个人更是昏迷不醒。当朱彦夫经历了47 次手术,昏迷了93 天后终于醒来时,他的第一句话竟是“我的枪呢”,在生命垂危时刻他心里想的还是保家卫国。

身残志坚,以愚公之志彰显为民情怀

在战场上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朱彦夫不愿意给国家添麻烦,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回乡后,朱彦夫咬牙坚持、苦练自理能力。1957年,24 岁的朱彦夫以伤残之躯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村里贫穷,村民没有文化,朱彦夫就拿出家中的积蓄办夜校;村里没有地,他就每天清晨上山吹响嘹亮的军号,带领大家整山造地;没有水,他就带着村民打出了4 眼大口井,修建了村里的水渠;没有电,他用了7年时间,先后79 次外出,行程7 万多里,为村里和沿路十几个村庄都通上了电。他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了25年,终于把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的富裕村、先进村。

挑战极限,以残缺之躯成就辉煌人生

1982年,朱彦夫退休了,但他仍想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为了不虚度岁月,他把精力放在了宣讲革命传统上,他用一双残臂把自己和战友们英勇作战的故事,书写成自己的“极限人生”。他没有手,就用嘴含着笔写,汗水和血水把稿纸浸染了也不放弃。不会写小说,他就“啃”下百本中外名著积累经验。为了斟酌一字一句,四本字典被他翻烂。七度春秋,他总共写下200 多万字。33 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引发巨大社会反响。后来他由于过度劳累,突发脑梗,导致偏瘫。当面对命运的又一次劫难,他依然没有屈服,继续坚持,最终由他口述、他人代笔的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出版。

从枪杆子到锄把子,再到笔杆子,朱彦夫历经百般磨难,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回看过去的人生,朱彦夫说:“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他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直到今天,每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老百姓依然会聚集到他的身边。年长者要与他叙叙旧,中年人要和他讲讲村里的新变化,青年人要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模样。

有句话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上,英雄是最醒目的标识;一个民族的历史天空里,英雄是最灿烂的星斗。是的,英雄影响着一个民族,激励着无数后人。朱彦夫就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壮阔豪迈的前进道路,引领着万千有志青年。同学们,让我们从英雄身上汲取力量,让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男儿长津湖荣获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2022 WIDC正式落幕 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荣获两大项金奖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东源顺天镇荣获省第二届 《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称号
至贞碧血沃青松——电影《长津湖》观后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周克辛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