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猪场猪蓝耳病暴发案例调查与防治
2022-11-22张天宝薛忠张振玲
张天宝,薛忠,张振玲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养猪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类高致病性的传染性疾病,又称高热病、猪蓝耳病。此病由PRRSV(猪蓝耳病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达 80%~90%甚至更高,若防控措施不当或不及时,极易引起大范围暴发,造成大量生猪死亡,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猪蓝耳病防治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7年国家已正式取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强制免疫措施),但是由于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再加上一些猪场养殖理念或饲养管理措施跟不上,在一些地区仍时有病例暴发。
2022年1-3 月,对位于江苏盐城的某猪场一起猪蓝耳病暴发情况进行了调研。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盐城某规模猪场。猪场存栏共14 987头(其中保育猪9 800头,育肥猪5 187头)。
1.2 调查方法
到猪场实地以现场访谈的形式来了解猪蓝耳病的发病情况及其防控措施,使用该猪场2022年的疫情工作月报及其相关数据。对病死猪进行剖检,若剖检可见肺间叶或者心尖叶发生实质性病变,肺脏呈褐红色花斑状、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或黏稠的黏液,心包和胸腔积液(清亮),肾出血,淋巴结水肿、出血、褐色肿大,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2 调查结果
2022年1月26 日,猪群开始小范围出现食欲下降、便秘、咳嗽、气喘现象;2月3日8单元、17单元猪只陆续出现发热、耳部边缘及腹部有大块的紫色斑点现象;2月6日18单元猪只也出现发烧、腹泻、耳朵及腹部有紫色或深紫色斑点现象;2月8日猪群出现大范围发烧、气喘、腹泻,急性死亡猪只大范围暴发。
2022年1-3 月期间累计伤亡2 530头,伤亡率16.8%。其中因猪蓝耳病暴发及后续继发感染疾病伤亡1 981头,占疾病伤亡的78.2%,占总死亡的13.2%。因疾病所引起的病僵猪、无饲养价值猪只600余头,猪群经过几次药物保健,猪只随日龄增长,抵抗力上升,猪群整体情况趋于稳定。
3 分析与讨论
猪群发病前期先便秘后腹泻,下痢及发烧反复,偶有神经症状出现,发烧猪只初期皮肤发红,采食下降,嗜睡,3~5 d后皮肤发黄转黄疸,氨基比林退烧治疗效果不是很好,猪群大群饮水加药卡巴匹林钙+阿莫西林,需要3~5 d才可见到效果,断药后有复发现象。
病猪群主要症状为发烧、气喘、精神沉郁、流脓性鼻涕,有少部分败血症猪只,黄疸猪只基本死亡,败血症猪只耐过成病僵猪。仔猪发病阶段大概在60日龄左右,病程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不等,在发病阶段3~7 d出现较大数量气喘猪只,基本都发烧,体温在40~42℃,较严重猪只腹式呼吸明显,耳朵及腹部因呼吸困难缺氧发绀,抗生素治疗不明显;多数猪只在发病后1周时间内死亡,损失较为严重。
3.1 猪场发病情况及原因分析
猪群发病日期为2022年1月26日,发病初始栋舍为其中两间栋舍,2月1日开始大范围出现气喘现象,后逐渐扩散至全群。
猪群主要发病原因为环境昼夜温差多变,断水断料情况的发生,致使猪群应激,加上猪群免疫力低下所继发的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所导致。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3.1.1 苗源
猪群免疫力低下,没有对猪群定期进行疫苗预防免疫接种,猪蓝耳病不稳定,之后对猪群进行采血检测,结果为猪蓝耳病阳性,病毒株与母猪场免疫毒株不符。
3.1.2 环境
圈舍封闭性不强,有贼风;圈舍温度高,湿度大,氨气浓度较高;天气突变,昼夜温差大、偶尔断料断水等引起猪群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从而继发感染。
3.1.3 药物供给
药物缺少,无法及时对病猪进行治疗,致使病猪病情加重,加大了猪群康复难度。
4 猪蓝耳病病因、症状及危害
4.1 病因
4.1.1 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猪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毒(PRRSV)引起的,该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属,外有囊膜,表面附有5 nm左右的突起,呈卵圆形,直径约为 40~60 nm。该病毒最初是由鼠动脉炎病毒脱酶后产生的变异毒株,通过野猪传染给了家猪,患病猪与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4.1.2 传播途径
该病可以通过接触、飞沫和交配传播,还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被感染的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猪只通过接触饲料、饲槽、水槽、运输车辆、工具器械以及粪便和尿液等均可发生感染。易感猪接触病毒后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静脉以及子宫等途径发生全身感染。
4.1.3 发病机制和流行
猪感染猪蓝耳病后有一定的潜伏期,根据不同体质猪、病毒感染程度的不同、饲养条件的好坏潜伏期也不尽相同,一般在 3~37 d ,当猪的抵抗力下降或者发生应激时即可发病,还有一些发病最急的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感染后的带毒猪 2~14周内接触易感猪后即会发生传播,怀孕母猪感染后期则会发生流产。该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高温季节较为多发,任何年龄段的猪都可发生感染,其中成年猪与母猪以及仔猪的发病率更高。猪蓝耳病通常会通过销售、交通等环节向乡村、乡镇逐步扩散。
4.2 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较多,根据咳嗽、呼吸困难、高热等特征症状可做出初步判断。剖检可见肺间叶或者心尖叶实质性病变。
猪蓝耳病根据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3种,不同的临床类型症状不同。
4.2.1 急性型
患猪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咳嗽、食欲下降、发热(可达 40~42.5℃)以及气喘、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有些病猪皮肤苍白、贫血严重,有便秘、尿黄等症状。育肥猪被毛稀少、皮肤潮红,耳部边缘、腹部、尾部等出现大块的紫色或者深紫色的斑点。种公猪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被毛粗糙杂乱,配种繁殖能力受到影响,精子畸形、品质下降、带毒。母猪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怀孕3个月以上的母猪会出现流产、早产、死胎以及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产后无乳,胎衣不下,以及产道分泌物增多。流产率极高,可达 60%~80%。感染后母猪产下的仔猪体质弱,表现为腹式呼吸和呼吸困难症,体温升高明显,伴有腹泻、食欲废绝、被毛粗乱,同时伴有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日渐消瘦,眼睑部出现水肿,弱仔死亡率高达80%~100%,耐过的仔猪多数成为僵猪,生长发育迟缓。该场暴发病例属于急性型。
4.2.2 慢性型
慢性型感染患猪的死亡率相对降低,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严重下降。其中母猪表现出来的症状更为明显主要是出现繁殖障碍,流产率表现过高并且抵抗力下降较快,患猪容易继发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以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
4.2.3 隐性型
隐性型相较于其他2种更为危险,因为生猪感染传染源之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抗体的阳性率会一直保持在30%~90%这个区域间,其他几乎没有明显的症状。在流行病季节时,这种患有隐性型猪蓝耳病的猪可能会引起整个猪场甚至片区患病,其中大多数患猪表现的症状为呼吸和繁殖困难。
4.3 猪蓝耳病的主要危害
4.3.1 造成直接死亡或长期患病、带毒
仔猪感染猪蓝耳病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感染母猪和育肥猪、保育猪后,会使其全部发病并达到60%的致死率。PRRSV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是猪咳喘性疾病的主力,这样就比较容易造成发病的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和一些育肥猪、公猪呼吸异常,很难净化与根治,更严重的是这些症状全部消失后还需要8周的时间排毒。这些感染猪可以通过排泄物、分泌物等方式进行排毒,其中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持续排毒。
4.3.2 对猪群繁殖链形成毁灭性打击
猪蓝耳病可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哺乳仔猪高死亡率;造成公猪交配欲弱、精少、精子活力降低。PRRSV可垂直传播,公猪精液感染母猪,母猪感染胎儿,对后备母猪、经产母猪均构成直接威胁,是生猪繁殖链的“隐形杀手”,形成恶性循环。
4.3.3 对猪群整体免疫力造成持续破坏
PRRS是一种免疫抑制病,隐性感染的猪,会形成免疫抑制,直接影响猪场基础免疫成功率;同时PRRSV会引起并发或继发呼吸道冠状病毒、鼻支原体等多种其他病原,形成混合感染,进而降低猪群整体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4.4 防治措施
4.4.1 合理搭配饲料,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保障落实好饲料供应,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是生猪养殖中关键的一步,饲料对猪的健康生长影响很大。合理搭配饲料是非常重要,因为充足的营养不仅仅可以提高生猪的自身免疫力,还可以增强生猪对病毒的抗病能力。在饲料中需要添加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样做可预防应激的发生,降低疾病感染的风险。在饲喂管理过程中应加强饲料配方的合理性,根据生猪不同的生长阶段以及个体差异制定饲养策略,为猪只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从饲养中降低疾病的发生。
此外,猪蓝耳病和非洲猪瘟等烈性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饲料以及管理人员等进行传播,做好饲料的安全质控和进出管理人员的管控,对防止疫病发生至关重要。
保证猪舍的温度适宜,并且在夏季的时候需要注意防暑措施(降低猪舍内温度),减少高热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冬季做好保暖工作。
在一批猪出栏后应对猪舍进行一次彻底全面的消毒工作,猪舍空置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批的养殖。
4.4.2 改善猪舍环境,重视环境卫生与消毒
通常为了保证猪圈的饲养密度和数量合理,生猪的饲养密度应保持在0.8 m2/头以上,育成猪舍应保证在 1.2 m2/头以上,并保证猪舍的温度适宜。
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状况是影响该场传染性疾病传播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卫生控制好的养殖场,其有效阻止病原菌滋生与传播的能力较强,发生传染病的风险则较低。在防治猪蓝耳病等传染病的过程中,猪场的定期清扫、消毒工作非常重要。发病时每天进行 1~2 次的消毒工作,可选择 1∶(200~400)的戊二醛葵甲溴胺进行消毒,还可以通过 1∶1 500的比例稀释后对饮用水进行消毒,通过调整消毒剂的不同比例可以对猪场的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的猪群进行消毒,可有效控制猪蓝耳病毒的传播。
4.4.3 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合理进行疫苗接种预防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程序、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猪蓝耳病的措施。目前多选用灭活以及弱毒猪蓝耳病疫苗进行接种,在12日龄时首免,30日龄时进行二免,疫苗接种结束后还应定期开展抗体水平监测,保证疫苗免疫的效果。
4.4.4 保障药品供应,做好药物防治
针对猪蓝耳病目前尚未出现特效药物,所以目前对于猪蓝耳病采用处理方式主要是预防症状的产生和对已患有的症状进行缓解、对患有症状的猪只进行隔离以达到防止继发感染等手段进行治疗。应重点关注的还是做好猪场的疾病防控以及提升机体免疫的工作。
对于控制继发感染,现在使用的方法是注射相关抗生素类药物,还有是饲养员在投喂饲料时拌入头孢菌素类药物和泰乐菌素方面的药物治疗,也可选用150 mg/kg的泰妙霉素和400 mg/kg的阿莫西林与饲料混饲,连喂15 d。
在养殖中,多使用黄芪多糖和维生素C等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而板蓝根和双黄连等中药制剂对于缓解发热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4.4.5 做好疫后处理方案,避免疫情再次传播
猪蓝耳病传染性非常强,一旦发生疫情,很容易发生大规模暴发。对于发生疫情的猪场,应对患猪进行相应的淘汰,避免隐性感染猪成为永久传染源。认真对场地进行彻底的消毒,可使用20%的生石灰对猪舍消毒,使用5%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猪场外部进行喷洒消毒。已患病的猪需要对它的排泄物和尸体进行全方面的消杀(无公害处理),以保证感染源不会进行传播,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感染。
5 小结
猪蓝耳病作为国家一类传染性疫病,传染性非常强,发生率很高,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应注重“防重于治”。需要注意的是防止猪群应激、抵抗力低下时所继发的呼吸道混合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和防止猪只继发感染是关键。另外,了解该病的发病原因与传播途径,有效切断传染源,并做好临床诊断工作,及时发现隔离、治疗,防止疫病进行大规模的扩散,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减少疫病给养猪业带来的危害。
对于猪蓝耳病一定要执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策略,谨防疫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