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凉市农作物品种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2-11-22董晓峰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2期
关键词:兰天平凉市冬小麦

董晓峰

(甘肃省平凉市种子站,甘肃 平凉 744000)

1 农作物品种发展演变

1.1 农作物主栽品种的演变

1.1.1 冬小麦 平凉小麦品种经历8 次更新换代,每更换一次品种小麦生产水平就会实现新的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平凉小麦以农家品种为主,传统品种有白齐麦、红齐麦、老芒麦、疙瘩麦、白鱼麦、瞎担、蚂蚱麦、五指等。20 世纪50 年代,平凉市第一次引进冬小麦泾阳302 号、碧玛1 号等品种扩大面积种植,平均产量过600 kg/hm2,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冬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但因品种普遍秆高且软、易倒伏,产量水平低,抗病性减退。20 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利用钱交麦(原产美国)、早洋麦(原产意大利)、乌克兰(原产苏联)、阿桑、301(原产美国)、西农6028、自育平凉4 号等品种,以外引品种为主完成了第二次冬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比第一次品种更换增产20%左右。20 世纪70 年代初期至20 世纪80 年代初期,重点选用本区自育的平凉21 号、平凉29 号、平凉30 号以及引进的庆丰1 号、白四平、西峰9 号、太辐22 号、长武7125 等高产、耐瘠品种,完成了第三次冬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平均产量过1 050 kg/hm2,比第二次品种更换增产40%左右。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重点选用平凉31 号、中引4 号、秦麦1 号、秦麦4 号、陕引1 号、陕农、河选9 号、西峰16 号、小偃1 号、702、兰天1 号、清农3 号等高产、抗锈、耐瘠品种,完成了第四次冬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平均产量达1 800 kg/hm2,比第三次品种换代增产45.7%。1990年开始重点选用兰天4 号、兰天5 号、兰天6 号、长武131、平凉38 号、庄浪8 号等疏植大穗、抗锈、耐逆、高产品种,完成了第五次冬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到1993 年平均产量达2 115 kg/hm2,较第四次换代品种增产38.2%。1995 年开始重点选用兰天8号、兰天9 号、兰天10 号、陇鉴127、长武112、长武134、西峰27、兰天16 号、陇鉴19 及平凉38 号、平凉39 号、庄浪9 号、庄浪10 号、静宁8 号、灵台1 号等高产、抗锈、适应性强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完成了第六次冬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2000 年开始,重点选用兰天10 号及平凉42 号、平凉43 号、灵台4号等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为主栽品种,完成了第七次冬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2010 年开始至今,重点选用了兰天26 号、静麦10 号、平凉44 号、平凉45 号、西平1 号、中梁24、中梁25、中麦175、铜麦6 号等优质、丰产、适应性广的品种,完成了第八次冬小麦品种更新换代。

1.1.2 玉米 作为平凉市传统种植第一代玉米品种红齐和白齐,种植历史久远,产量低,全市种植面积小。20 世纪50 年代初至60 年代末,主要引进推广野鸡红、华亭黄、白马牙、黄马牙、金皇后(原产美国)、英粒子、安辽东白、维尔42、双跃3 号、双跃4号等品种,完成了第二代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20世纪70 年代初至后期,重点推广军双1 号、平单731、平单74、庆单7 号、庆单32 号、忻黄单45、张单488、陕玉661、丹玉6 号、早单2 号、早单4 号等杂交种,完成了第三代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20 世纪70 年代后期至20 世纪90 年代,重点选用大单1号、忻黄单9 号、平单2 号、中单2 号、户单1 号、户单4 号、酒单2 号、酒单3 号、丹玉13 号等高产、稳产品种,完成了第四代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1998年开始,确定豫玉22 号、鲁单50、迪卡美国杂交种、先玉335、陕911、陕902、西玉3 号、掖单13 号等粮饲兼用型品种为换代杂交种。但中单2 号、户单4号、酒单2 号仍有种植,完成了第五代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

1.1.3 高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 世纪70年代末,主要以地方品种红帽高粱、黑帽高粱、中心红、三节红、马尾高粱为主,引进晋杂5 号、同杂2号、原杂12 号、忻杂13 号、关东高粱等。20 世纪80年代主要推广晋杂5 号、同杂11 号、平杂4 号。20世纪90 年代主要推广晋杂11 号、晋中405 等品种,共引进20 多个品种,更换已3 代。

1.1.4 谷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种植马缰绳、延安小黄谷等品种。20 世纪60 年代种植黄脂头、等身齐、五爪谷等。20 世纪70 年代推广陇谷4号、压塌车等。20 世纪80 年代推广张农12 号、大同白谷6 号、雁22、陇谷3 号。20 世纪90 年代主要推广陇谷3 号、陇谷5 号、陇谷6 号等品种。共计引进80 余个品种,更换已3 代。

1.1.5 糜子 1950—1985 年主要种植小黑糜、小青糜、小黄糜、广白大糜、小白糜、鸡蛋皮糜等。1986 年后主要种植大红糜、陇糜3 号、陇糜5 号、陇糜6 号等,共计引进40 余个品种,主要推广20 个。

1.1.6 豆类作物 传统种植扁豆、豌豆、蚕豆、黑豆、大豆5 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引进箭舌豆、山厘豆、绿豆青豆等,种植10 余类,22 个品种。20 世纪60 年代引进多拉夫、阿拉斯加豌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引进临夏大白蚕、晋豆1 号、2 号冀承1 号等。

1.1.7 马铃薯 1950—1969 年主要种植小白花、乌洋芋、兰花洋芋、麻洋芋、深眼窝等地方品种。20 世纪70 年代开始选用东北白、反修1 号、反修2 号、会川洋芋等。20 世纪80 年代选用平凉黄、陇薯1 号、高原7 号、高原8 号、静宁白、青薯168 号、庄薯1 号等。20 世纪90 年代选用河薯3 号、河薯6 号等。1998 年主要选用武薯8 号。2005 年后选用推广庄薯3 号、庄薯4 号、陇薯7 号、青薯9 号、大西洋等。共计引进60 余个品种,主要推广40 多个品种,更换已5 代。

1.1.8 胡麻 1985 年以前主要选用天亚2 号、定亚4 号、定亚14 号、雁杂10 号、宁亚5 号、宁亚7 号。1985—1994 年主要选用天亚2 号、天亚4 号。1995年后主要选用天亚5 号、天亚6 号、宁亚5 号、宁亚7 号、宁亚10 号、陇亚7 号。共计引进33 个品种,主要推广27 个品种。

1.1.9 荏子 1950—1990 年一直种植当地品种;1991 年后推广苏里娜、南韩灰色荏等品种。

1.2 平凉市农作物品种育种现状

平凉市共自育7 大类农作物品种83 个,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1951 年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甘肃省五年良种普及计划实施办法》后,1953 年地、县(区)先后建起农场11 个进行良种选育,面积221.6 hm2。1955 年后陇东试验场(市农科院)及县(区)种子、农技等单位开始各类作物的品种选育工作,1959 年第一批育成冬小麦品种陇东1 号、陇东2 号、陇东3 号、陇东4 号和小黑麦1 号、小黑麦2 号。1961 年市农科院育成平凉1 号(1964 年定名为甘麦5 号),第一个在平凉东部塬区推广,增产70%~160%。之后,静宁育成冬小麦品种静宁品系1—3 号和碧钱麦,玉米和综合杂交种平凉1 号、平凉2 号、平单7311 等品种。1980年,原平凉地区成立了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对平凉市育成品种进行审定,先后审定6 大类34 个品种,自2000 年原平凉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撤销后,平凉市科研、种子、农技、种子企业等部门共省审品种4 大类33 个品种。其中,市农科院培育的平凉21号小麦抗冻、抗旱、抗瘠薄,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到1983 年累计推广31.95 万hm2,平均占小麦面积35.5%,年均增产15.5%,9 年累计增产小麦687.59万kg,1984 年获原甘肃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市农科院培育的平凉系列冬小麦玉米平单3 号,庄浪县培育的冬小麦庄浪5 号、庄浪6 号,马铃薯庄薯3 号,静宁县农技站培育的冬小麦静宁6 号在当地推广后,均增产效益显著,先后分别获省、地、县科技成果奖。这些品种的选育,使平凉市玉米完成了4次、小麦完成了6 次、马铃薯完成了5 次品种更新。2010 年后平凉市科研、推广、企业不断调整育种思路,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和交流,开展科研、推广、企业的攻关协作穿梭育种,进行育种材料的共享和互换,提高育种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推动平凉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 平凉市主要农作物品种引育种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3 省(区)交汇处,海拔890~2 857 m,温度10.7~8.1 ℃,是一年一季区向一年两季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类型多样,主产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产品。全市耕地面积39 万hm2,其中小麦年播种面积9.33 万hm2,年种植品种60 多个。据2020 年统计,种植0.67 万hm2以上的品种1个,0.33 万~0.67 万hm2的品种4 个,0.07 万~0.33 万hm2的品种15 个;玉米年播种面积8 万hm2,年种植品种近200 个。据统计,种植0.67 万hm2以上的品种1 个,0.33 万~0.67 万hm2的品种5 个,0.07 万~0.33 万hm2的品种20 个。成果转化利用率普遍较低,品种引试推合作成效不高,农民对新品种接受速度没有达成预期效果,很多新品种推广阶段并没有体现应有价值,推广2~3 年后就退出市场,造成资源的浪费。

2.2 主栽品种不突出

自20 世纪70 年代成立种子站开始,组织市、县(区)开展各类农作物试验示范,并由市、县种子部门每年分别组织单位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农作物种子试验田、大田生产的观摩,使各生态区主栽、搭配和示范品种明确。20 世纪90 年代后由于市、县种子部门经费紧张,新品种试验、示范萎缩,大型观摩活动不再组织,每年各类农作物种子试验田、良种繁育田、大田生产的检查观摩只限于部分县(区),检查观摩也只有本单位少数技术人员参加,造成主栽品种不突出。

2.3 外引品种增多,品种良莠不齐

自2016 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关于进一步改进完善品种试验审定工作的通知》陆续出台,我国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审、省审和不同省级审定品种可以通过同一适宜生态区进行引种备案,种子品种数量显著增加。以玉米品种为例,2016 年前国审18~55 个,省审8~33 个,2017 年国审品种达171 个,省审35 个;2018 年国审516 个,省审84 个,引种备案90 个;2019 年国审547 个,省审94 个,引种备案103 个。但由于审定品种布点较少、试验年限较短,不可能将品种特征特性充分表现出来。同时,由于新品种销售利润较高及种子使用者的趋新心态,大量地销售和使用新品种。以平凉市崆峒区为例,全区玉米年种植2万多hm2,2017 年前春播玉米销售备案品种在100 个以内,而在2018—2020 年销售备案品种达152~184个。面对数量众多的品种,加大了品种种植风险。

3 平凉市农作物品种发展思路及趋势

3.1 发展思路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其发展水平关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1]。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开发为动力,强化行政推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加快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平凉市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3.2 发展趋势

针对陇东自然生态特点,在引育种的主攻方向上以小穗、密植、抗逆、优质、专用、适应机械化作业为引育种目标。同时,加强种质资源的征集、鉴定和利用研究,挖掘利用抗旱节水、优质、农艺性状优良的基因资源,实现育成品种生态型与环境的适应性,重视生物工程技术和常规杂交技术的结合,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和交流,开展攻关协作穿梭育种,进行育种材料的共享和互换,提高育种水平和效率,培育出抗冻抗旱、节水省肥、抗病耐瘠、优质专用的新品种,推动平凉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4 平凉市农作物品种发展建议

4.1 加强新品种的管理

做好新品种开发试验和宣传引导工作,一是加强新品种多点鉴定和生产示范,尽早明确其适宜地区和应用前景,增强新品种开发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二是加强新品种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应用,充分发挥其产量和品质的双重增效优势,为产业化开发提高保障;三是大力做好优质新品种的宣传和引导,加深农民和种子经营者的认识和了解,为新品种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铺平道路。

4.2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建立优质产业化模式

区域生产、“订单”种植、优质优价是实现专用品种规模化、产业化的原动力。随着优质农产品市场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建立“科研单位+生产基地+企业”多赢的产业化模式,可将各种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4.3 加大试验示范及展示力度

加强科研、推广、企业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合作。结合当地气候、生态、市场需求及农民种植习惯,引选育一批丰产、稳产、抗性好、适应性强的新品种。试验、示范是良种推广的前提,加大试验、示范力度。同时,组织种植大户及种子企业对新品种展示示范进行观摩,让种子使用者“优中选优”“看禾订种”,使农民能够准确、及时了解最新的品种,保障示范效果,进而扩大新品种推广面积[2]。

4.4 加强宣传,提高成果转化利用率

通过科研、推广、企业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方式全方位合作。结合当地气候、生态、市场需求及农民种植习惯,引选育一批丰产、稳产、抗性好、适应性强的新品种,采取“三下乡”活动、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宣传新品种特征特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使农民尝到种植新品种带来增产增收的甜头[3]。

4.5 加大对种子科研企业的支持力度

由于平凉市种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种子企业在品种研发方面投入不足,没有专门的科研育种机构和育种人员,尚未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主体。目前,平凉市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仅庄浪县陇源薯业有限公司、庄浪县良种推广服务部、静宁县丰收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灵台鑫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4 家,主要生产经营小麦、马铃薯和大蒜;甘肃博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1 家农作物品种科研试验企业,主要进行玉米新品种试验和育种工作,但无种子生产经营资质。其他如崆峒、崇信、华亭、泾川等由于无种子生产经营办证条件,没有1 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所以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只能靠委托代销有品种权的企业产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而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种子企业引进人才,增强研发育种能力,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品种核心竞争力,鼓励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之路[4]。同时,建议市、县(区)政府加大对种子企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尽可能使各县(区)均有1 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发挥供种主渠道作用。

猜你喜欢

兰天平凉市冬小麦
康乐县冬小麦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礼县冬小麦品比试验初报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甘肃冬小麦田
平凉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平凉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冬小麦和春小麦
平凉市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冬小麦——新冬18号
冬小麦—新冬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