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2022-11-22肖渊
肖 渊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为着力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素质人才,国家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大。为此,学校特意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来促进教育经费的投入。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是在其高等教育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开发的一种适用于测量办学效率和效益的一系列评价方法[1]。绩效评价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本文针对高职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和绩效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找出问题所在,推动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发展。
一、高职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断上涨
教育经费是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经费,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2017年,全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4 204亿元,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1 109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023亿元;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6 990亿元,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2 013亿元,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 150亿元;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 049亿元,高等教育经费为13 464亿元,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为2 402亿元;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 891亿元,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3 999亿元,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 758亿元。
从2017年到2020年,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增长率分别为6.3%、11.7%、14.8%,一直在持续增长。
(二)各地区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因为各地的经济水平不同投入比例也有差异。北京、浙江、上海等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高职教育的教育经费占比多达2亿~3亿元及以上,而较为贫困的省份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只有7000多万元,差距较大。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会影响到当地所有职业学院的发展。
(三)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少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费基本上就是靠国家的财政投入和学生的学费收入,以2019年为例,抽取三个省份公办职业院校这两项经费来源占比达85.21%、84.28%、86.54%,而其他方式投入占比都在20%以下,由此可见,公办职业院校经费来源单一,经费分担压力都集中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2]。近年来由于产教融合的发展,高职教育经费也有企业的捐赠,但主要还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有失偏颇,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压力。而学费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学生的学费对比本科大学还是比较高的。正常本科大学的学费基本上会在4000~5000元/年,而高职院院校的学费会达到6000~7000元/年。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高,社会上的投资也较少,高职院校对社会投资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二、改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策略
(一)各地政府应对贫困地区的职业学院加大财政投入
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缩小,就需要政府的努力,对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给予财政支持,落实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财务标准。但同时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考虑,不能给地方财政带来不可逆的压力。上级政府应对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做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对政府付学校的拨款制定标准,做好财政预算。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中央应在财政投入到账之后对学校进行勘察和访问,考察政府和学校方面是否有人挪用或扣押公款。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成立专项小组,对此种情况展开严密的调查,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出现。
(二)加深校企合作,企业分担政府和学校的财政压力
高职教育为社会生产一线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些应用型人才也会成为企业的根基。学校加深与企业的合作,按照企业的标准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人才。在校内建立产业学院,开启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模式。学生在上学的同时就能到企业的岗位上去实习,边上班边学习,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去工作。这样,为企业寻找人才省了成本又省了钱,既能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又能解决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企业的加入能分担学校和政府的财政压力,扩展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来源。
(三)建立完善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是以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果和满意度为基础,以合理的标准、规范的流程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为依据,对教育经费投入、使用过程、产出和效果进行评判的活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早已实施,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叠加,绩效评价存在一些问题。
三、绩效评价概述
(一)绩效评价的内涵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中央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二)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内容
学校教育评价内容包括经济评价、效率评价、效益评价和公平评价[3]。
1.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事实上就是学校的资产评价。教育经费明显和经济有关,所以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首先就要涉及经济,进行经济评价。经济评价主要就是对投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测评,以期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入。对职业学校来说,经济评价就是对学校的资产进行评价,判断学校资产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包括学校的固定资产和各项经费投入。
2.效率评价
“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这是古人对丹霞地貌的描述,文思与色彩既是写实又是夸张的。如何使历史中恐惧的丹霞地貌在时代变迁中,在当今的西域山水里充满生命,即独特的自然环境与风格鲜明的人文环境,一直是我绘画表现中探讨和思索的重要内容。
效率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判断学校是否有价值。效率评价测评的是产出与投入的关系。将学校培养的学生、设置的教学科目视为产出,将社会提供的各项条件视为投入,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功地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满足社会的需求就相当于产出满足投入,那么学校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反之,则是没有价值的。
3.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算是学校教学质量、影响的评价。效益评价的是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和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是主要的衡量标准。
4.公平评价
所谓的公平评价就是看学校能否提供公平的教育、是否能缩小教育的差异,让需要教育的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
(三)绩效评价的原则
财务绩效评价要本着科学性、可操作性、整体性、和动态完善的原则[4]。
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符合实际要求,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使评价指标能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保证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同时,绩效指标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中所用到的数据能从各种经济的数据中获得。绩效评价的进行要将高职学院看成一个整体,全面评价学校的财务状况。学校的绩效评价是一项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动态工作,学校的情况会发生变化,因此,绩效评价也需要变化。
(四)绩效评价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实行
四、绩效评价在职业教育中的现状
(一)学校自评是学校绩效评价的主要方式
2011年修订发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1285〕号)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项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有的学校所属的教育部门会下发几个文件,让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填写表格进行自评,统一将材料送到教育局有关部门审核。教育局会根据材料抽查,抽查之前会通知抽检部门,这导致绩效评价的结果缺乏真实性。
(二)评价方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通过比较一个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来评估这个项目的价值;最低成本法就是分别计算各比较方案净现值等于零时的产品价格并进行比较,以产品价格较低的方案为优。相关部门在对学校进行绩效评估时,多采用成本分析法、比较法和因素分析法。
(三)第三方评价机构
有的学校为了公平、公正,会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能提高评价的质量和效率。第三方评价机构是学校和政府都认可的能够进行财政绩效评价的机构。一般学校都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来给学校进行教育经费评估。会计师事务所对财政过于注重审计,忽略了资金的使用目标和使用价值。对教育经费的评价主要就是审查财务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构是否合理没有明确的意识。
(四)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1.评价指标尚未完善
评价指标体系空泛,没有具体的标准。造成各个学校之间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不能进行抽样检查。我国幅员辽阔,就算是同一地区的职业学校也会有差异,然而,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能对各个学校做出标准的评价。
评价指标受评价的主体影响较大。绩效评价中的量化考核指标会受到评价人的影响,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会导致评价的结果有差异。
2.评价指标选取不合理
量化考核指标不能反映高职院校的真实状况。用绩效考评方法来考评高职院校是不合理的,有局限性的,不能真实地反映出高职院校的真实状况。学校育人是需要时间的,而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这项时间因素考虑在内。
五、改善教育绩效评价问题的对策
(一)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绩效评估
应以多种评价方式来取代单一的学校自评方式,如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自评和教育部评价结合的方式。教育部在检查之前不应该提前通知学校,应直接突击检查,突击检查能知道学校的真实情况。但在这之前,相关部门一定要对标准做出公布,让学校知道检查什么,突击检查的时候能有东西可查。
将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和收入全部纳入绩效评价的系统之中。构建由政府主导,学校、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和对第三方评价机构一同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格局。
(二)建立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建立高层评价指标,构建绩效二级指标来建立标准的评价体系,并设定一个指标在整个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占比[6]。高层评价指标以学校的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情况和财务预算取得的效益为主要评价对象。二级评价指标以学校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学生为主。学校的教学设备利用率,教师人均的科研经费,教师的科研成果,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等都可以当作评价指标。相关部门在对学校教育经费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可对当地所有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结合院校实际最终确定评价指标的选取标准和评分占比标准,避免评价指标空泛化。
(三)加强法治建设
建立专门针对绩效评价的法律制度,加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的互动交流,制定教育经费及其绩效评价的法律规则,保证绩效评价的公平、公正。对评价造假的人一经发现就要加大惩罚力度。
(四)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设评价信息库
建设教育经费信息库,将学校的教育经费相关信息存入信息库中,作为分析比较教育经费的依据。信息库应该带有各学院教育经费的预算端口,各学院教育经费的构成内容,以及群众匿名意见收集等端口。开放网络信息库,收集学生、家长教育受众的意见,注意保护他们的信息,通过群众做到实时监督。
(五)将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纳入主评领导的考核系统中
现在,职业学院的教育经费评价有过于形式化的问题。将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纳入主评领导的考核参考指标,让负责绩效评价的领导能将高职教育中的绩效评价问题重视起来。
总之,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存在投入分配不均、经费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建立完善的教育经费评价体系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虽然绩效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中已经落户多年,但仍然存在评价指标不完善、不能准确地反映学校的真实状况、形式大于实际等问题。政府在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的同时,也要将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的建设重视起来,保证教育经费能真正地落到实处,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