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及保障机制研究
2022-11-22孔晓虹段汉武
孔晓虹,邵 垒,段汉武*
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及保障机制研究
孔晓虹1,邵 垒2,段汉武2*
(1.宁波大学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高校来华留学生的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理问题是关系到高校安全稳定和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高校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面临的难点问题,因此,开展高校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日益凸现。本文着重从来华留学生应急处置及保障机制的研究视角,梳理当前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深层次剖析成因,并提出要通过确立处置原则、建立预防机制、规范处置流程、建立恢复机制来进一步健全应急处置体系;同时强调要通过加强法治化管理、完善政策和制度设计、加快建设管理队伍、注重业务能力培训、落实物质条件等方面进一步构建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的保障体系,促进高校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管理水平,服务于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大局。
留学生;安全管理;应急机制;保障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来华留学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492,185万名,分布在国内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1004所大学,其中学历生有258,122人,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52.44%(201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家。但是,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张也为高校的管理与服务带来了极大挑战,近几年个别高校出现了安全管理漏洞和应急处理不当等问题,一方面反映出来华留学教育在高校整体事业发展中比较“孤立”,校内存在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思想不统一、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来华留学生安全事件鲜明的涉外性,一旦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妥当,很容易引发负面舆情甚至外交事件,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开展来华留学工作的积极性,制约内生动力的发挥。[1]因此,开展高校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及保障机制相关研究,可以提升相关理论认知,推动高校来华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对于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理各种突发性安全事件,维护高校校园健康和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概况
由于语言交际、文化冲击、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问题造成了留学生的各种身心障碍和行为规范偏差,由此带来的各类安全事件、刑事治安案件常有发生,屡禁不止。[2]从管理客体来看,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从以汉语进修生和本科生为主,到现在有本、硕、博三个层次,且生源结构复杂,当中除少部分来自欧美国家,绝大部分来自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涉及地域广,入境目的多元化,住宿比较分散,给高校管理增加了难度,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来华留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和突发事件发生率的上升。
(一)来华留学生安全突发事件类型
1. 身心疾病突发事件
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沟通困难,语言不通则导致交流障碍,加上风俗习惯、生活作息等不同会引起各种跨文化适应问题,留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寂寞、孤独、不安等负面情绪,严重的会出现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进而引发自杀、自残、失踪等极端性突发事件,据统计留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突发事件占比达到52%。[3]更多的是造成各种生理疾病的频发,比如饮食不当引发急性肠胃炎、剧烈运动导致骨折等。有个别来自疫区的原发性疾病,因故意隐瞒本土疾病而突然爆发,或因外出旅行感染病毒突患重病,有的经抢救治疗无效病逝。
2.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包括台风、地震、洪灾等各种非人力引发的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如实验室爆炸、泄漏造成的中毒受伤事故,Sars、Mers、2019-nCoV等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等等。此类事件不仅危及留学生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甚至国际影响。
3. 违法违纪治安事件
留学生因跨文化适应能力弱,极易与周遭发生纷争与矛盾,从而造成自身和他人身体财产损害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打架斗殴。许多留学生喜欢去酒吧喝酒,有时酗酒寻衅滋事;与校内或校外社会人员包括中国学生之间的纠纷也会导致打架斗殴甚至引发互殴群殴事件;二是意外伤害。因留学生规模扩大,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各类消防、交通安全等人身伤害事故也明显增加;三是非法居留、吸毒贩毒、宗教集会、诈骗等治安案件。留学生因为活动范围广,各类涉案和违纪违规问题也随之扩大化和复杂化,构成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二)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置,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在留学生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面临潜伏性危机或已经出现实际危机的情况下,为达到有效预防危机、及时处置和化解危机、消除危机、控制事件朝不良方向发展等目的,通过组建应急指挥管理非常设机构、进行研判预警、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对危机进行应急处置、事后恢复影响等采取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应急行为和动态管理过程。目前对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研究,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涉外维稳工作的硬性要求、留学生学习生活的特性需求、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4]
二是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研究,对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不足、深入研究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措施不到位、能力和水平不高、安全管理效能低、管理信息不畅、互联共享有待提升、组织机构不适应和工作机制不完善等。[5]
三是安全管理工作实践研究,介绍了浙江大学来华留学生安全稳定管理体系模式、[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留学生安全工作体系,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提出了安全标准化在高校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中的应用,[7]等。
四是强化安全管理的建议对策研究,从强化思想认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动态管理、强化人本理念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的对策;从宗教文化背景的视角,提出了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8]提出了加强安全信息宣传、强化安全管理教育、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可操作化等方面的建议;从构建完善的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完善和细化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固化管理成效[9]等三个方面提出安全教育管理建议。
综上,目前对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重要性、存在问题、工作实践及建议对策等方面,针对安全管理应急处置问题及其保障机制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完备的应急处置保障机制实际上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文将对高校安全管理应急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聚焦应急处置保障机制的构建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各类安全事件多发,应急处置工作压力加剧。包括心理、生理等各种身心疾病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打架斗殴、交通等意外伤害、非法居留、吸贩毒、宗教集会、诈骗等违法违纪治安事件常有发生,屡禁不止。这些安全事件类型广,突发性强,且影响范围大,一旦处置不当,会造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甚至影响到国家政治外交,所以针对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量巨大,难度和要求很高。
二是高校涉及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的部门较多,协调困难。留学生管理涉及校内方方面面的协作,如国际学院、学科性学院以及教务、后勤、保卫等部门,但这些单位部门各自的职责不够清晰,分工协作的意识不强,加之高校如果对留学生的培养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没有进行明确划分,就会导致校内沟通成本较高,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尤甚。信息共享沟通机制不完善,造成管理上的脱节。
三是安全管理制度缺失或系统性不强,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很多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制度,相关工作流程不具体不规范,导致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较低,一些学校未建立来华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有的启用不久,基本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学籍异动、签证居留许可、校外住宿登记等动态信息未能全面掌握并做到及时更新,与公安机关及属地派出所未能做到互通共享,因此在留学生案事件突发时,难以达到信息排摸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四是留学生辅导员业务能力相对薄弱。留学生辅导员是冲在日常管理一线的人员,往往同时担负着信息员的角色,但这支队伍由于编制、待遇等保障不到位、发展空间受限等原因,流动性大,培养培训效果不佳,因此他们普遍存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国际化业务能力不强、外事工作敏感度不够等问题,而近年来高校涉及来华留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较多,他们往往疲于应付,很难达到工作要求。
(二)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置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是高校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迅猛,办学层次增多、专业不断扩展、办学形式(语言培训、普通进修、交换交流、文化研修、学历教育)不断丰富。日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多元化表征越来越明显,他们的跨文化适应和行为规范教育难度很大,由此带来的相关安全管理事件也呈现出频发多发的态势。由于安全管理问题引发的负面舆情每年都有不少,且涉及招生、非法打工、留学中介、奖学金、吸毒、酗酒、打架等诸多方面,有的还招致社会巨大争议,甚至发酵为重大舆情,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乃至政治影响,这也给高校的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二是高校对留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认识度、重视程度不够,分管领导变动频繁,对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培养计划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人财物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国际化管理水平不高。留学生专职辅导员多为非事业编制员工,队伍很不稳定,加上相对国内学生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无法吸引、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高校平时缺乏安全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往往造成问题发现不及时,应对策略缺乏,过程把控失当,处置效果不佳。
三是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管理服务质量方面的指导不够,要求不高。很多高校未将留学生安全管理纳入平安校园总体考评体系。校内各部门、学院一般都认为留学生的管理仅仅是学校国际处或国际学院的事,没有形成全校一盘棋的概念。来华留学教育的办学定位尚不明确,制度设计不尽完善,所以造成职责分工无法压实,管理的规范性和精准性也比较欠缺。很多高校未按要求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相关的学籍管理、奖学金评定、违纪处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因此安全管理事件发生时导致政策依据不足,处置不力。
四是校地合作、警校联动共管机制尚未建立并深入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属于服务贸易范畴,其中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高校如在日常动态信息摸排、安全隐患排查过程中不借助地方公安、外事、宣传等部门的力量,往往捉襟见肘甚至寸步难行,相反如果能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络,获得支持、指导与襄助,通过联防联控,构筑全方位、立体式安全防控体系,则能“逢凶化吉”,在应对和处置各类事件时也会事半功倍。现在很多高校尚未清醒认识到这一点,配合不积极,沟通不主动,信息未能及时分享。
三、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及保障机制的构建
来华留学生管理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到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也直接关乎高校的自身形象和对外合作交流。而要做好留学生安全管理并非易事,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安全管理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应对处置机制不顺、人力不足、投入不够、业务不精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形成一套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同时花大力建立相关法律、政策、队伍、制度、经费等一整套保障体系。
(一)完善高校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置机制
首先,要确立应急处置的原则。一是预防第一。加强对留学生相关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增强其法制和安全防范意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留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帮助他们学会自防自救;主动关注、关心留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心理情况,发现苗头性、倾向性事件及时干预,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及时报告。突发安全事件发生后,学校国际处或国际学院应第一时间将具体情况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外事部门、公安机关、驻华使(领)馆及留学生家属,在两小时内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报告,并根据事件后续发展再书面一报、二报……,直至事件处理完毕。最后要形成正式的总结性综合报告材料。信息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得主观臆断,更不能漏报、瞒报、谎报。三是迅速反应。由于事发突然,处置工作也必须讲究一个“快”字,要及时发现,立即报告,快速到位,迅速介入,赢得先机,把握主动。集合多方力量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尽力消灭在萌芽和初起状态。四是依法处置。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通过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前提下保护学校和留学生的合法权利。五是内紧外松。涉外事件处置要坚持内外有别的战略方针,事后处理更要充分尊重留学生的风俗礼仪、宗教习惯等,并主动争取使(领)馆的支持。
其次,要建立健全预防机制。首先要注重预防为主,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治病于未发”,将涉外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降到最小。通过规范日常管理,掌握动态信息,制订应急预案等手段,来实现“防大于治”的目的。第二要夯实日常管理基础。留学生日常管理的重点是通过制度规章来引导和规范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要结合本校特点制定一套国际化、合理、完备的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才能保证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10]入学教育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对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中国国情、当地社情校情,了解哪些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掌握留学生基本情况,及时提醒签证、居留许可、学籍异动、奖学金评定、违纪处分等,促进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与适应学校。
第三要形成隐患摸排机制。通过留学生QQ号、微信号、手机号和邮箱号等联系方式,以及留学生大使、志愿者等信息员队伍,建立立体式联系网络,动态了解在校留学生情况。通过辅导员、涉外管理人员等定期跟踪,掌握留学生专业学习进度,及时汇总需要重点关注的情况报归口管理部门(一般为国际学院)处理。通过定期举行工作例会、师生座谈会、辅导员进公寓轮值等形式,全面了解留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综合表现,积极回应关切,帮助其解决遇到的困难,紧盯“四困”(学困、贫困、心困、情困)人员,严密监管留学生组织和群体活动,及时将安全隐患化解在未萌发状态。留学生管理干部和辅导员应具有政治家的高度和外交家的敏锐性,经常关注国内外局势变化,分析研究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发现问题。第四要加强联防联控模式。高校要扩大学校安全的辐射面,主动构筑留学生安全管理立体化预防体系,包括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教育、外事、宣传部等部门,加强对高校留学生规模发展、质量提升的宏观指导,实施有效监督;联合公安、出入境、口岸等,加强对留学生招生“入口关”、签证管理和服务安全链条上各项工作的把控;联合城管、属地政府及派出所、街道等单位部门,对高校周边治安情况进行定期的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减少滋生涉留学生安全事件的土壤,严格校外住宿留学生审批制度,留学生必须凭房屋租赁合同到辖区公安机关统一登记报备,与街道(社区)保持联系,不定期走访了解学生校外住宿安全性问题,及时处置相关纠纷与矛盾冲突。总之要加强联动,及时沟通信息,研讨问题,制定“组合拳”,将各类留学生安全事件努力消灭在苗头状态。
第四要完善应急预案制度。为提高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应变能力,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高校要编制详细的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责任分工与奖惩,健全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应要求留学生管理干部人员和辅导员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并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取证等工作,同时有意识地做好相关舆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后,应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培训,提高实际应急能力。
第五要规范应急处置流程。当留学生安全突发事件爆发时,首先由留学生归口管理单位报请学校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须立即到达事发现场,控制事态蔓延,并做好现场管控及信息调查、安置安抚、医疗急救、转移保护等前期处置工作。要针对以下不同类型事件采取不同措施,做到有理有序:首先对突发重急病类:新生体检或门诊过程中,校附属医院和校医院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或确诊病例,应立即采取隔离和应急处置措施,并向学校办公室、属地卫健委和疾控部门报告,组织专家会诊。根据疫情轻重情况,实施暂时隔离和密切接触者排查工作,同时严格消毒,保持通风,并协助做好疫点或疫区内的隔离管控等工作。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事件,应由校心理咨询专业老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安排送当地医院进行治疗,助其早日康复,最好将病情告知其家长,协商沟通后可以采取休学遣返等措施。留学生自杀、自残、自虐等情况发生时,要立即拨打120紧急救治,同时向校应急领导小组汇报现场情况。其次对刑事治安类:接警后应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设法稳定局面,防止事态恶化,如有人员伤亡,应立即组织人员送至校医院或当地医院救治。在迅速封锁保护现场,控制肇事者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尽早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及时查清突发事件的原因和经过。最后根据公安调查结论,依据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对涉案事件学生作相应处理,开除学籍的学生由所在学院做好学生离校、遣送回国等后续事宜。3.公共安全类:对于地震、洪水等破坏性自然灾害事件,学校在政府统一指挥部署下,校内各部门根据应急预案中的职责分工,全力以赴妥善处置,尤其要注意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对于因政治原因引发的聚集性事件,以及因民族、宗教矛盾引发的集会等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分管校领导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要协同作战,特别是要针对性地做好现场重点对象的思想教育和疏导工作,消除其对抗情绪,防止事态扩大,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校园以内。
第六要建立事后恢复机制。一是信息报送、处理和发布。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收集、摸清第一手信息,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信息,并随时通报进展情况,接受上级部门指导。宣传部门要时刻关注网络舆情,本着外事无小事的原则,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把握好舆论主导权。[11]应对突发事件舆情要尽早讲、跟进讲、精准讲。官方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发布可以缓解师生恐慌情绪,避免引发负面舆情,起到稳定公众情绪、引导恢复校园和谐稳定的作用。二是总结反思。通过对突发事件发生的根源剖析、应对处置过程中的得失对错的梳理,来总结反思学校的做法有没有维护留学生的合法权益、留学生是不是有“超国民待遇”现象、日常管理有没有漏洞、哪些规章制度缺失或不适用、工作规程操作性强不强、各部门联动反应处置机制协调不协调等问题,同时还要通过对突发事件全过程的整理,对照修订与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编写工作案例,切实提升日常安全管理与服务水平。三是修复重构。对因突发事件造成心理伤害的当事人,学校应该有负责中英文心理咨询的专职老师,在24-72小时黄金时间内,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安抚受害人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最终助其恢复心理平衡。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对突发事件反映出来的要害部位、重点隐患,要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形成安全检查常态化、安全管理规范化的全链条。
(二)建立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的保障机制
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工作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明晰工作思路,促进协同合作,才能切实提升管理水平。[12]一个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保障。
1. 法律化保障
要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法规,为管理提供法律依据,需要一套完整的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操作规范和操作程序,做到规范化、精准化;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中国法制和中国概况教育,帮助留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的国情社情校情,并将其纳入始业教育。同时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防联控来实施始业教育,包括邀请出入境管理部门就留学生签证、居留许可办理、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法律责任(警告、罚款、拘留、遣送出境等)等方面进行教育;定期邀请交警部门对留学生进行交通法规和安全教育;定期邀请辖区派出所民警进行治安管理和法制教育;对于校外住宿学生的管理,学校与当地公安局各分局出入境管理部门、辖区派出所及街道社区等联动,建立常态化的联管共建机制,定期对留学生校外住宿地的出租房房源、资质、水电气供应和消防等安全设施、学生住宿登记、外籍人员信息登记、物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巡查,加强校外住宿留学生的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将巡查走访机制常态化。
2. 政策与机制保障
要注重顶层设计,将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平安校园建设总体考核。一要夯实日常管理基础。留学生日常管理的重点是通过规章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其学习、生活行为,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掌握留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更新情况,及时提醒留学生签证、居留许可、学籍异动、奖学金评定、违纪处分、文化活动等,促进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与融入学校,健康成长成才。二要形成隐患摸排机制。通过QQ、微信、手机、邮箱等方式,与留学生保持通畅联系,以便在他们有相关需求时,提供必要帮助。通过定期举行工作例会、师生座谈会、辅导员进公寓值班等形式,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与交往能力,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要完善应急预案制度,提高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应变能力。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责任分工与罚则,健全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同时配合有关机关的调查、信息发布等工作。
3. 安全管理队伍保障
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主要力量,高校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队伍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以下四类人员的队伍建设。第一,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包括留学生专职辅导员、留学生管理干部和留学生班主任等。首先应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保证留学生管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按教育部规定的比例配置专职辅导员,明确与国内学生辅导员享受同等待遇和考核晋升机制。在招录和选拔留学生管理人员时,应优先考虑思想觉悟高,外交敏感性强,外语能力过关,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意志品质过关的人员;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进一步激励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第二,相关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包括医务人员、安保人员、心理咨询师等;第三,适当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建成留学生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咨询机构,如法律专家、危机管理、国际问题专家等,增强应急处置的科学性。第四,可以组织学生志愿者或社会志愿者作为机动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4.管理人员培训保障
做好存量人才的培训保障,减少人才流失;培训视野要广、格局要大,既要学习国内兄弟高校相关的优秀管理培训经验,也要学习国外高校的好的做法;培训内容要体系化,既有理论高度、又能充分结合实际工作展开,一方面提升留学生管理队伍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将所学更好地用于实践。同时要保障培训经费,做到全员参与培训,定期安排留学生管理专业人员出国进修,定期举办外语、国际法、外管法、高等教育法等培训班。
5.物质保障
第一,提前谋划,做好留学生突发安全事件应急资金年度预算工作,按照财务规定指定留学生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资金使用与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第二,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做好留学生全员投保工作,鼓励学生投保每年1200元的最高等级保险(含三者险),尽一切努力做到应保则保,不脱保漏保,以防范突发事件引发的各类赔偿和支付风险。同时在发生留学生突发安全事件时,校内各相关部门要及时调动尽可能提供的所需物资,以妥善应对处置好突发事件。政府和高校要奖励积极从事留学生文化融合、生活适应和学习融入的项目及管理人员。多渠道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经费支持,应鼓励更多的中资企业尤其是在海外有投资的企业以多种方式支持来华留学生教育。
来华留学生的安全管理与服务是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外部形象和国际交流合作。高校应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校园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的总体系,积极建立重视预防、快速反应、合理处置的留学生安全管理处置办法,并形成一套有法律、政策、人员等全方位保障的应急机制,切实保障留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突发事件对留学生所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等,为其营造平安共融的校内环境。
[1] 白瑛. 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5): 152-153.
[2] 郭继超. 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 2001 (11): 69-70.
[3] 于淼. 试论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10 (7): 131-133.
[4] 邵贵文. 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探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新西部, 2014(12): 27,22.
[5] 周斌. 高校来华留学生的安全管理亟待加强[J]. 出国与就业: 出国专辑, 2010(9): 78-79.
[6] 何旭东, 卢正中. 来华留学生安全稳定管理体系模式探索[J]. 学园, 2014(17): 11-.16.
[7] 黄文静. 安全标准化在高校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管理观察, 2016(11): 59-61.
[8] 狄伟锋. 宗教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安全管理问题研究[J]. 科技视界, 2012(30): 22-.34.
[9] 吴丹. 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 黑龙江教育, 2015(12): 66-68.
[10]卓娅. 安尼瓦尔. 浅谈高校留学生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理论研究, 2011 (10): 199-200.
[11]胡婷婷.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要素及治理策略研究[J]. 现代情报, 2018(10): 51-56.
[12]许浩. 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 北京: 北京外交学院, 2020: 38-42
Emergency Respons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Safety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KONG Xiao-hong1, SHAO Lei2, DUAN Han-wu2
( 1. School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2. International Colleg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Emergency response and safety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vital 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and, furthermor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t is also a challenging work to be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it is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emergency response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i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challenges, factors, and strategies to emergency respons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t thus explores the emergency disposal system in principles, prevention mechanism, legality and recovery. It also emphasizes the need to further build a system for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egal management, policy and system design,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hina's overseas education.
overseas students; safety management;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guarantee
G640
A
1008-0627(2022)01-0100-08
宁波市哲社规划课题“宁波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研究”(G21-3-ZX08)
孔晓虹(1973-),女,浙江宁海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来华留学教育。E-mail:kongxiahong@nbu.edu.cn
段汉武(1967-),男,河南洛宁人,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来华留学教育。E-mail:duanhanwu@nbu.edu.cn
(责任编辑 周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