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及当代价值

2022-11-22王慧荣管淑侠

现代交际 2022年9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理论

□王慧荣 管淑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29)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及施蒂纳等所谓“意识形态家”站在唯心主义立场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哲理基石,首次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1]169,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从局部走向整体的事实,初步搭建起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性框架,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忠诚的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以百年征程创造的历史性成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理论视野,展现了其“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生命力。随着国内国际局势的深刻转变和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想要在世界发展浪潮中屹立不倒,就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精神内核和内涵旨要。本文以《形态》为基础,归纳分析经典文本中世界历史理论的脉络走向和价值内涵,理清其思维逻辑结构,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与实践逻辑的理解。

一、理论基础: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革命性变革

尽管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看作思想领域的活动,但是其理论探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范式,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为世界历史和现代社会搭建起一个完整系统的解释框架,在历史哲学领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浮于表面的历史感,而是基于整体性视角,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思想。

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是“绝对理性”。“理性”在这里是指绝对精神,在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从根本意义上都是这种绝对精神的表现。黑格尔并不否认实在的历史,但他明确表示,他想关注的是“哲学世界的历史”。在他眼中,这种“哲学的历史”是被理性所主宰的历史,而一切精神与现实自然都是理性的产物,最终形成了历史发展中的“精神”,同时“精神”的展开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扬弃自身的过程。因此,这种发展的原则也就意味着,这种“精神”会不断变化发展并且逐渐趋向完善,具有一种达到“尽善尽美”的冲动。正是由于具有这种发展特性,这种“精神”敢于不断自我斗争,自我否定,自我毁灭。“在这种斗争与毁灭中,它将以前的生存作为一种新形式,把每个相续阶段作为材料,并融入这种材料之中,使自己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实现自身在时间中的发展。”[2]黑格尔眼中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从其本质上来说,也是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他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充斥着严密的辩证法思想,不是谈论历史发展的具体内容,而是探索隐藏在历史表象下的内在动力和规律。

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是自由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的过程,而人类划分世界历史的根据和准则是通过自由意识实现的不同程度来规定的。由于东方人长久受制于专制统治之下,无法明白“精神”是自由的,只知道君主是唯一自由的人;而推行奴隶制的古希腊罗马也非人人自由,只有部分人是自由的;只有受基督教影响的日耳曼民族,能够将所有人自由意识的发展当成必然。此外,要实现自由,使精神得到完满,不仅要作为抽象的或悬浮于现实以外的东西,而且是必须在现实活动中实现自身。“那个使他们行动,给他们决定的存在的原动力,那便是人类的需要、本能、兴趣和热情。”[3]历史发展需要从“观念”和“人类热情”两个因素着手。同样,黑格尔指出,人类活动创造的结果不只有自己需要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在其意愿之外的。人类按照自己的热情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创造出一些约束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则,这会使热情受到损失,黑格尔称之为“理性的狡计”。由此可见,特殊要求要服从“世界精神”的要求,现实活动必须符合“理性”人类才能获得自由。

尽管坚持“绝对精神”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作用,但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存在规律是有机整体,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在这一整体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这一思想打破了过去人们碎片化地观察历史的局面。不可否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基于全局性的视角解读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外,黑格尔还提出了“世界历史民族”的概念,代表着一个民族拥有绝对权力并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引领者。实际上,在黑格尔看来,这就是处于欧洲中心的日耳曼民族,因而世界历史中的民族存在着优劣之分,并不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日耳曼中心论”。[4]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黑格尔运用整体性思维,打破世界历史观念中的狭隘民族观念,其进步性远大于局限性。

综上所述,黑格尔立足于理性思维,以发展的、整体性的世界眼光观察历史的发展,并回答了其发展本质、动力和规律等问题,提出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历史哲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尤其他运用辩证的方法观察世界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归根结底,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念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框架下,他坚持认为是绝对精神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将现实与精神的关系本末倒置,因此使历史的演变进入神秘主义的领域。马克思在《形态》中明确驳斥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只是在“纯粹精神”的领域兜圈子,使现实人的活动只是发生在思辨的想象中,并且这种历史观被后来的德国哲学家们发挥得更加彻底。马克思阐明,要厘清德国哲学家们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词句,就必须运用黑格尔观察历史的整体性思维,将物质与精神颠倒过来,从现实的物质关系出发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二、《形态》中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深入分析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形态更替,挖掘出人类社会更替演进的基本规律,初步搭建起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并为其唯物史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体现了马克思对全球化趋势的前瞻,对资本主义开启和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不可或缺作用的肯定。以下将从动力、过程、发展趋势及价值旨归等层面充分挖掘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

1.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客观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

将人类历史从纯粹思想领域拉回现实发展环境,从而证实历史活动是通过人的物质实践进行的,这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思想的起点和根本前提。马克思在《形态》中明确指出现实的个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条件,通过新确立的实践观分析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与自然和他人的关系,证明了历史活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演变是物质性的过程。最初人们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随着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逐渐发展的社会生产引起了更多新的社会需要。同时,除了要进行必需的物质资料生产,家庭也要实现人口的繁衍,这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的唯一条件。在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紧密,形成了现实的交往关系。因此,现实的个人是活动在全部的现实社会条件下的具体的、历史的人,人们进行的生产活动和逐渐扩大的社会交往都是建立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区相互隔绝、彼此封闭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在海外开始通过殖民扩张和贸易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继而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导致分工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需要,分工冲破地域局限在世界交往中产生了。因此,生产力需要是开启世界普遍交往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确证了世界历史从局部走向整体是客观的物质运动,而并非绝对精神和纯粹的抽象行动。

2.生产力与普遍交往的发展推动世界交往

既然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通过客观实践形成的,那么其发展背后的根本推动力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具体情况给出了答案:大工业下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和世界性交往的发展。从城乡分工及其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马克思指出,前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水平低下,地理条件的阻碍和落后的交通将人与人、地区与地区间交往限制在某一区域内,并且那时人们从事劳动仅仅是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商人这一重要角色的登场,城市间商业交往的发展迎来了机会,工场手工业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中产生了。马克思在《形态》里阐述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引发各国间的商业竞争,特别是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交往和工场手工业都获得巨大的发展;资金的大量流入,阶级关系的改变,为市场向世界市场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同样,工场手工业逐渐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需求,这为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使得资产阶级穿梭于世界各地,扩大了交往的范围,这为建立普遍的世界性交往提供了前提,赋有开创世界历史的作用。大工业的产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新面貌,“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1]194,消除世界交往的一切阻碍,创造了交通工具,使商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市场转向世界市场,让所有国家和个人的发展融入世界之中,“改变了以往单个民族国家封闭孤立的生存方式”[5]。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英国的工业机器的发明和投入使用造成印度和中国大量劳动者失业,由此逐渐引发整个国家生产方式的改变趋同于世界的发展。基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和日益完善,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不同国家间的分工愈加彻底,历史将向世界历史转变。

3.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分析了历史冲突的根源,以前瞻性的眼光指出虽然资本主义大工业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源动力,却不是其最终归宿。虽然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巨大增长,资本主义开启并统治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但是马克思认为这种进步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的,其本质依然是一种人性压迫和霸权统治,因而资本主义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性。一方面,由于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将财富聚集在自己手中,残酷压榨工人阶级,社会化大生产与资产阶级私人占有的矛盾愈演愈烈,由此推动了自己掘墓人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之间的相互竞争与逐利,造成了生产无限性的需求和消费市场有限性的满足之间的矛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资本主义将目光转移到落后地区,甚至通过战争和殖民的方式占领市场,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地区倾销商品。其带来的后果是资本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贫富差距的悬殊,世界范围内无产者和资产者两大阶级的对立,这为世界性共产主义创造了可能。同时,大工业带来的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受压迫和剥削的无产阶级看到了彼此的存在和境况。正是看见了资本主义国家在打开世界市场进程中带来了殖民、剥削和社会失衡等后果,马克思最终发现了资本的本性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正如《共产党宣言》最后发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435的号召,只有全世界被压迫的无产阶级真正团结起来,它所发起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1]167,最终成为现实。这一理论脉络清晰地展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最终回归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主旨。

4.人的全面发展是世界历史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对未来世界历史的全部预测都是围绕“人的发展”进行的,他在《形态》中阐明了科学的自由观。首先,现实的人能够在其历史活动中展现出自身的积极性、社会性和创造性,劳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其次,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按照马克思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在劳动中确证人的自由本质,劳动就是一种自由。最后,科学自由观的终极目标是以一切人能够自由发展为前提,不是部分人的独有权利,这也是共产主义追求的理想。而在当时现实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异化”和工人悲惨境遇体现得淋漓尽致。工人的活动范围是被强制规定的,长期固化的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成倍增长和资本积累。但是无产阶级强烈意识到,尽管自身承担了社会生产的一切重负,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的处境,甚至没有被当作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单一的劳动、压抑的个性、失衡的生产制约着工人能力的提升、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此外,在《形态》中马克思还阐述了资本主义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1]164表面上宣扬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实质上资产阶级在背后操纵着社会经济、政治走向,维护自身的利益,生存在这种“虚幻共同体”中的个人处处受到限制。马克思认为,必须消灭这种“虚幻共同体”,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劳动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现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确证。当前,世界的发展与联系进一步加强,人际交往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的不确定性,我们更应该结合具体国情,重新审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论对本国还是世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

1.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与发展

通过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的研究,马克思将实践观运用到历史领域,从现存的交往关系考察人类生产活动,最终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两大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此,这一发现将世界历史思想提升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层面。随着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逐渐完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社会形态,且不具有根本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性。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过程中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其“两个必然”的科学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石,关于世界历史发展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研究证明,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暂时性的阶段,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承担起世界历史性的伟大使命。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始终与其整个学说的终极关怀相契合。

2.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深入践行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在经济、文化诸多领域曾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由于农耕文明的相对封闭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闭关锁国,这是近代中国逐渐隔绝落后于西方,进而被侵略的重要原因。相较于由于武力侵略而被迫加入世界市场,中国在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代表着主动参与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毋庸置疑,中国因对外开放所取得的跨越式进步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科学性的直接验证。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愈发波诡云谲,经济全球化面临着保护主义和经济霸权等问题,多边主义与多边贸易发展受到冲击。面对经济格局的深刻演变,中国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6],表明了我国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发展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洪流中,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推动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同时,中国也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持续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想法新策略,为建设和平、安全、稳定、共赢的国际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这不仅有利于全世界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能够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稳定前进。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在立足马克思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理论的基础上,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趋势,顺应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不断前进。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现实观照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不仅包含着商品生产和交易的世界化,而且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刻上了世界性的烙印。从这一层含义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这一理论旨趣的彰显。资本主义大工业为人类揭开世界历史的序幕。一方面,随着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易可以冲破地域限制,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落户、开发,建立商品贸易的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往也随着各国的普遍交往而逐渐发展起来。马克思认为,广泛的世界交往使得世界各民族精神交往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日益弱化,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开始具有公共性,形成了世界各国文化彼此沟通、相互渗透的文化格局。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的利益和文化在大变局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一方面,“一带一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具体措施,不仅带动了沿线和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连接了世界大陆的贸易往来,寻求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搭建起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推动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和物质交流,也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互通互鉴”[7]。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主张文化的优劣之分,强调文明的冲突和隔阂,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尊重全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倡导民族间加强文化交流,平等对话。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理论有关物质交往和文明交流的论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4.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必然引伸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党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为世界搭建的一种崭新文明框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呼应。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来看,资本主义这种“虚幻共同体”在开拓世界市场后,以资本压迫的方式在全世界开辟领地,推行其政治制度以及大肆进行意识形态的宣扬。“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404由此可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由于资本逻辑的决定性,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不可避免地带有“逐利”“独占”和“扩张”的印记,依然具有虚幻色彩。一方面,工人阶级在资本的主导下逐渐产生异化,沦为盲目的劳动工具,不仅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劳动的出发点和价值,而且在强制的、压迫的境遇中成为一种无自主意识的劳动机器。“在异化劳动下,人的‘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被剥夺,代替它们的是无期限的剥削、压迫和奴役,造成人在精神世界、价值观念、道德信仰等方面的极度缺失、空虚和沦丧。”[8]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使资本主义国家无视自然规律,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对自然资源进行无情的掠夺和开采来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的目标,极大破坏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较之下,具有社会主义本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共荣局面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片面性,维护文化多元的平等局面,尊重各国意识形态和核心利益,创新了人类文明格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无疑证明了马克思对人类未来文明发展的科学预测与深刻洞悉。在他的构想中,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必将扬弃现代文明的成果,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从而成为人类社会的最高文明形态。作为特定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从前现代向现代化迈进的征途中出场,在中华民族百年历史征程中出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境遇中出场,其核心要义与终极关怀依然是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无论从其理论立足点还是实践目的来看,都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发展趋势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扩大全面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时代性的创新性理论,根本宗旨都在于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前瞻性思维持续扩大开放,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新形势下,以世界性眼光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质上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寻找解决方案。基于人类文明历史的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完成了对既有文明形态的扬弃与超越,为全人类谋求和平发展、命运与共的文明新境界。这些印有时代特征的论断向世界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领悟和践行,体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价值,回应了人类面临的该向何处去的发展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道路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最新成果。

四、结语

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世界历史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逻辑演进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意蕴,赋予了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视野,阐明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罪恶行径和最终走向,并时刻关注人类历史走向和重大前沿问题的探索,在时代潮流的不断考验中证明了自身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和辩证思维继承与发展的最大证明;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全球性、时代性问题时表现出的全局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也是在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下洞悉问题。正是中国共产党积极践行科学理论,准确分析和把握世界走向和时代前途,才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时代论断,才能历史性地回答“人类该向何处去”的时代难题,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迈入新时期。

进入21世纪,“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国际“黑天鹅”事件频发以及各国意识形态分歧日益凸显等问题,使全球化进程一次次遭受打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各种“去全球化”手段和政策都违背了世界一体化的历史潮流,背离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方向,因而不会达到最终目的。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共产党要以世界性的眼光分析人类发展趋势,寻找解决危机、应对挑战的办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明确21世纪的世界历史与过去的具体情况存在巨大差别;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观照人类解放与人自由发展的理论宗旨,用自己的建设成就作为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真正诠释。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