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野外生态养殖的实践探索
2022-11-22陈德朝福州市连江县农业农村局敖江镇畜牧兽医站福建连江350501
陈德朝 福州市连江县农业农村局敖江镇畜牧兽医站 福建连江 3505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肉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肉品的口感要好、天然优质、无抗、无公害等,同时对于畜禽养殖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养殖环境还要符合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群众对生态环境污染评估的要求。
野外放养条件下,生猪可利用天然植被及土壤消纳生猪排出的粪便与尿液等,实现养殖污染物就地资源化利用;生猪可吸收新鲜空气,采食野外天然食材,增强生猪体质,实现少生病、少用药,不会降低生猪的生长速度,却可降低养殖饲料成本,生产出健康高品质的猪肉产品。
1 养猪场基本情况
该生猪野外放养场建于2019年,地处偏僻山区,场地向阳、通风良好、不太潮湿,植被茂密、以天然林草灌木为主,山地坡度多在20%左右,养殖场周围数千米内无污染源。该场离交通主干道104国道约20 km,离村道约1 km,但该村由于非常偏僻,多年前由政府组织进行整村搬迁至集镇,平常很少有人员往来,但交通还是非常便利,便于养殖饲料、生猪销售运输等。
目前可用于放养生猪的各种山地面积约47 hm2,现建有猪舍2座约1 100 m2,仓库及饲料加工车间1个约60 m2,生活区管理房1座。现存栏生猪300头,其中能繁母猪50头、公猪2头。在各放牧区固定投喂点建设有用于平常饲料投喂的半露天栏舍,并配有喂料槽、水槽等,栏舍外围只设一个出入口,并配有可迅速关上的门,便于平时关门抓猪用。在生猪养殖核心区附近建一猪粪尿收集池,收集后的粪尿用作种植牧草。
2 野外放养模式的科学依据
1)放养土地面积测算。计算出生猪养殖污染物排泄量,根据植被茂密度、植物种类及土壤的性质确定单位面积土地的天然植被及种植作物类型、森林及土壤消纳生猪粪便与尿液的能力。如种植香蕉、巨菌草等比较耐受生猪排泄物及以其作为肥料的植物,土地消纳排泄物的能力强。笔者2009年曾对连江县琯头镇某养殖场(舍饲)生猪的排泄量进行测算,存栏100头生猪自繁自养场的猪粪尿年排泄量约139 612 kg,其中鲜粪占三分之一,约46 537 kg,需2 500丛香蕉吸收消纳,即1.67 hm2左右的香蕉园或2~4 hm2其它荒野林地可完全消纳,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参照该比例,该放养场有可用于放养生猪的山地面积约47 hm2,与计划的生猪最大存栏养殖数量1 000头相匹配,能够完全消纳所养生猪的排泄物。
2)生猪在野外放养、运动过程中可吸收野外新鲜空气,增强生猪的体质,提高肌肉的紧实度,还可采食部分野外植物、昆虫、蚯蚓等。这样既可解决养殖过程中污染物的去向,做到污染物资源化利用,肥沃了野外土地,又可生产出健康、优质、无抗、无公害的高品质生猪产品。
3 饲养管理
3.1 养殖品种选择 多数品种猪都可以进行户外养殖,但也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在冬季的寒冷程度等;同时,也要考虑猪的生长速度、品种及其肉质等因素。该场采用太湖母猪与杜洛克公猪杂交的后代作母本,再与杜洛克公猪杂交的后代进行放养,生产商品猪。具有抗逆性好、耐粗饲、觅食力强、生长迅速的优势,同时肉质好、口感好、瘦肉率高,克服了太湖猪肥肉多、瘦肉少的劣势,适合当地群众的消费需求,同时该杂交后代商品猪非常适应当地自然条件。
3.2 运行模式 进行舍饲与野外山地放养相结合,采食野外天然食材与补充部分饲料相结合,由原来的舍饲精料为主改为野外采食天然食材为主。
1)母猪怀孕前期(配种怀孕20 d左右)进行舍饲,怀孕中期进行户外放养,产前30 d左右起至产后进行舍饲,确认母猪配种怀孕20 d后再次进行放养。
2)公猪进行单独舍饲。
3)仔猪要适时放养。若仔猪体重过大、生活习性已经形成,不好适应野外生存环境;体重太小,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弱,易引起不必要损失。仔猪前期应在舍内养殖至断乳后30 d左右(约55日龄、体重约20 kg)再进行野外放牧饲养。放养前期先安排在离圈舍相对较近、地势较平的场地,便于及时观察仔猪的生长情况,降低户外放养风险;仔猪可自由在牧场与猪舍间来回活动,进行循序渐进式放养驯练。放养一段时间(约1个月)后再分群到其它牧区饲养,直至出栏销售。
3.3 落实专人跟踪管理,建立良好条件反应 放养活动范围较大,要及时跟踪观察放养生猪的吃料、休息、精神状态、长膘等情况,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掌握放养生猪的生长、疾病等情况,作为及时调整饲料营养、饲喂量、饲料搭配、疫病防控、改善管理方法等的依据。生猪天生都较为活泼好动,尤其是刚放养的仔猪对户外环境特别好奇,要求饲养员(驯养员)要有耐心、爱心,建立起饲养员与生猪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让生猪能及时对饲养员发出的口令或某些肢体动作做出应有的反应,不允许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鞭打放养生猪。建立固定的饲料投喂地点,该养殖场共分为4个野外放牧小区,每个小区均建有一个固定的投喂点;建立固定的饲料投喂时间,让生猪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点自动前往投喂点吃食;建立固定的口令反应,生猪听到口令后迅速前往投喂点吃食。使放养的生猪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便于日常放养管理。
3.4 合理分群分区轮牧 分群分区轮牧,使放养生猪都能吃上料,均匀生长;便于掌握放养生猪的生长情况,及时出栏上市;便于合理利用植被,避免植被过度被生猪拱荒而难以恢复。在放养山地面积允许的条件下,最好多分几个区进行轮牧,使林地能休养生息,保证放养场地植被生长和环境干燥。根据牧区植被的恢复情况合理调整放牧、休牧时间,该场野外放养区域共分4个区,其中2个母猪放养区,每2个月轮牧一次;2个商品猪放养区,每区放牧3个月,休牧2个月。
3.5 科学提供饲料 根据饲养管理人员观察到的生猪野外采食情况,定点定时补充饲喂适量玉米、麦麸等饲料,可因地制宜补充饲喂农副产品下脚料或食品类加工厂可利用的剩余物。该场目前主要补充饲喂玉米、麦麸、豆粕及豆腐加工厂剩下的豆腐渣等。豆腐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含水分85%、蛋白质3%、脂肪0.5%,纤维素、多糖等碳水化合物8%,此外还含钙、磷、铁等矿物质;可促进消化、促进肠蠕动、加快排出有害物质的速度;豆腐渣中含有大量的钙质,是最价廉、最易得的补钙佳品。
3.6 种植优质牧草 在林地等空闲地方,适当种植一些猪喜爱吃的优质青饲料、牧草,满足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需要。该场主要种植巨菌草及部分保健用中草药供生猪食用,如鬼针草、车前草、益母草等。
4 疫病防控
4.1 严格隔离防护 整个养殖区域用隔离网与外界进行双层隔离,以防动物疫病传播,特别是严防野猪带病潜入。整个放养区域分成4个放牧区、1个核心区、1个仓储区、1个生活区,全部用隔离网隔离分开。同时,在养殖区域外还建设一座养殖隔离房。
4.2 消毒设施 外界通往养殖基地生活区之前建设有消毒设施,车辆和人员往来均要经过消毒池才可到达生活区域;从生活区域前往养殖区域的路上再设置1个消毒池;场内进入养殖场核心区域(母猪、仔猪、公猪养殖栏舍)前再设置一间消毒房、更衣房。外来运猪车辆不得直接到养殖场运猪,生猪销售时由场内专用车辆运到离养殖场约3 km的装猪台进行转运,所有运送销售生猪的车辆回场前均应进行冲洗消毒。
4.3 严格做好免疫接种 放养猪在生长过程中与野外环境广泛接触,随时都面临疫病传染的威胁。必须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放养猪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放养生猪的抵抗力,确保放养成功。该场在仔猪放养前都接种了相关疫苗,后期没有接种任何疫苗。
4.4 及时做好驱虫 由于放养猪接触的野外环境容易孳生寄生虫,因此,养殖场定期针对性地在饲料中加入驱虫药物,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5 运行情况及效益分析
5.1 少用药 由于放养生猪每天在野外环境中吸收的是新鲜空气,喝的是山间矿泉水,主吃绿色营养餐,有时滚滚小水塘,每天慢步于草丛树木间,听到口令时更是百米冲刺来吃饲料,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锻炼出来的生猪,健康强壮,肌肉紧实,抵抗疾病的能力远远强于圈养生猪,由于免疫力强,放养的商品猪基本不生病。
5.2 节省饲料成本 由于野外吃了部分饲草、林下浆果、昆虫、蚯蚓等,所以极少吃饲料,可节约近三分之二饲料成本。
5.3 污染物资源化利用 由于生猪每天活动范围较广,所排泄的粪便、尿均可被土壤消纳及作为有机肥被植物吸收利用,促进林木及其它植物生长,实现污染物资源化利用。
5.4 肉品质量好、销价高 由于肉品紧实、更富弹性、蛋白质含量更加丰富,口感好、无抗、无公害,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虽然销售价格远高于舍养猪,还是迎来不少回头客。
6 注意事项
1)野外林(果树)下放养生猪,选址是非常关键的。要有足够可用于放养生猪的山地面积,最好选择天然林地,且植被要茂密,利于生猪排泄物消纳吸收,便于生猪活动时采食野外植物及其它野外食材;原始林地,多数树木高大,光照偏少,地面植被偏少;阔叶林地要好于针叶林地,如果条件许可,选择水果林地更好。但不管选择何种林地,山地坡度均要控制在30%以内。
2)远离村庄及交通主干道,便于动物疫病防控,尽可能减少对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3)建场时要对养殖场内有毒有害植物进行清除,养殖过程中如发现养殖区域内有新的有毒有害植物也应及时清除,以防被生猪误食中毒。
4)要防止野公猪潜入母猪栏配种,因为一旦母猪与野公猪交配,生产的后代生长缓慢,严重影响养殖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可能把疫病传入。
5)生猪野外放养与舍内饲养相比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山地面积允许、符合疫病防控要求、养殖场周边环境符合政府相关部门有关规定许可条件下,根据山地土壤、地面树木和其它植被分布情况评估土地消纳污染物的能力,确定适当的放养生猪数量;应根据自然条件控制养殖规模,不可超规模养殖,避免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日常加强观察土地消纳排泄物的能力,及时调整养殖数量,通过科学管理,取得的经济效益好于舍内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