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生活世界
2022-11-22胡银根
胡银根
论教育生活世界
胡银根
(宜春学院 教育研究所,江西 宜春 336000)
“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一个以育人为目的、融学校主体与资源、使命制度、价值观念、教学转化、环境熏陶、心性成长等特质因素为整体的实践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特定资格、责任、情感、格调、尊严的生活世界;其使命是“在教育生活实践中为国家与社会造就合格人才”,其总特征是“有序全面勤勉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人格与智能”;主要特点为奉献仁爱、塑造人格、拥抱知识、以师为本、激情与理想;普遍的精神气质是正道、谦恭、包容、上进等。为维护教育的本性与纯洁,必要坚决克服学校教育中的异化现象。
学校教育;教育生活世界;主要特点;精神气质
一、“教育生活世界”之概念
“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存在。百年前,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胡塞尔在海德堡生活时建构了一个当时占据他思想中心的概念——“生活世界”,他多次深刻地论述了该概念。胡塞尔之所以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主要是为了解释“科学世界”的来源。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人的生活的原本世界,是人的经验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经验世界是理论(理性)世界的基础。[1]显然,胡塞尔讲的“生活世界”,是主体经验中的现实世界。他从本体论、认识论的角度去阐述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渊源关系。无疑,尽管胡塞尔没有再对“生活世界”展开划分,但这一概念对认识“科学世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生活世界”是人们经验的世界,自然也是各种文化源泉的综合世界。笔者意识到:经验是分类的,综合的生活世界也是能够划分的。学校教育生活是综合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部分也应可称之为“教育生活世界”。在这种逻辑推论下,笔者越来越多地想到了“教育生活世界”的独特性、环境性、经验性、系统性、限制性,以及“教育生活世界”对教育理论的影响、对师生的归属感、尊严感的影响关系等问题;要不断深入地认识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就需要不断全面深入地认识教育生活,多视角地把握教育世界中的特殊之道,带着特殊的感情去融入、解释和建构这个世界。
以上对“教育生活世界”的认识来自学校教育生活实践的推动,来自对这种生活的整体的、哲学的把握。必须指出,这里所指的教育,仅限于各类学校的教育生活实践之范畴,不包括社会、家庭中各种零散的片断的教育行为,不包括非学校的各种说教、引导等活动。后面这些教育行为缺少学校教育的那种使命感、过程感,其任务不具有必然性,因而不能稳定地为教育计划及目的服务。
总的来看,“教育生活世界”是一个以育人为目的,集学校之主体与资源、使命与制度、价值观念、教学转化、环境熏陶、心性成长等特质因素系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特定资格、责任、情感、格调、尊严的生活世界。它是教育意识的来源,同时也是广阔反映教育生活内涵的一个概念。
二、“教育生活世界”问题的意义
(一)“教育生活世界”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实在
学校的教育生活世界,因社会分工中教育使命的授予而滥觞,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充实完善而延续发展,成为整个社会中具有重要特殊功能的事业存在,呈现出丰富实在的时空面貌:第一,学校是一个不断在承担使命并履行使命的客观生活世界,因而它在社会具有生存的资格、能力与尊严;第二,学校是一个由教育主体、元素与过程结合的整体运动系统,是一个以校园建筑设施与环境为物质依托,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等多方人员协作的客观生活世界;第三,学校教育运行是一个有特殊规律如办学规律、教学规律、教养规律、学术规律等的运动世界。合乎教育的要求与规律,世界就会生气蓬勃;背离教育的要求与规律,世界就会遭受挫折与损害。学校教育的这些活生生的客观存在,构成了社会母体中的一道特殊风景,其生活圈形成了一个格调独特的人文世界,即“教育生活世界”。正由于“教育生活世界”的客观存在,用相应概念的角度去反映它、研究它也就是应该的事。
(二)“教育生活世界”观有利于维护教育生活的价值与尊严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享有的资源虽然不很理想,内部机制也存有不足,但人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教育和教师的尊重是有目共睹的。古代儒家祭祀时,大都设“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进入近代现代社会,教育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基石,一向受到重视。但在市场经济思想普遍渗透的今天,教育的价值与尊严似乎在社会中被分裂了:一方面,教育为受教育者的人格及知识的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人们对教育功利性顶礼膜拜,教育受到了国家和民众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活动似乎不如科学、哲学、文学、历史那么特别,学习教育学科知识的门槛也比较低,许多概念与原理一般民众也能有所了解,许多学校领导也常是缺失教育方面的知识背景,教育中的必然性、科学性容易为人们所误解或浅化,博大精深的教育知识不能得到其他显学那样的尊重,加上教育本身也缺少自我反省与保护,教育的庄严未被自己的理论体系充分意识,由此许多情况下导致教育信誉部分丢失。在该背景下,使教育生活能得到人们更深刻的审视,教育的特殊规律与特点能较多地为人们尊重,从哲学的角度把学校教育生活提到“教育生活世界”的意识层面来认知,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人们在新的认识视角中维护学校教育生活的价值与尊严。
(三)“教育生活世界”观有利于批判教育异化现象
学校教育生活源于社会分工和社会使命,基于师生本真的教学关系,有自身本质与本性的演绎。教育在社会关系中有多重属性,但它的根本属性只是在育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只应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中追求育人活动的真善美。但由于教育与人们的利益关系十分密切,也是人们获取功利的主要途径,特别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已普遍被人们视为追逐经济利益的工具,资本、金钱对教育的渗透也愈来愈深,学校愈来愈成了名利场,教育中的一些原则已被腐蚀。在现实中,彰显“教育生活世界”的特殊性与应有的庄严,记住学校教育的要求与规矩,同背离教育本性、规矩的各种异化现象作坚决的斗争,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
(四)“教育生活世界”观有利于开阔教育理论研究视野
不难理解,不同生活世界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价值眼光和追求。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对一般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比较多,但对教育的本性、使命、特点、规律、格调之类的问题却普遍关注不够,对教育生活中的整体问题关注较少,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感受层面,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工作常被简单地视为上班上课。而这些教育研究中的不足,都与缺失“教育生活世界”观的宏大境界有关。“教育生活世界”观视野宽广、内涵丰富,着眼于教育之必然之特质,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多地了解学校事业的特质与规律,明晰教育工作的范围与对象,更加重视教育实践中的责任、素质及作风建设。一句话,有利于教育研究思想的拓展和境界的调整,促进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
三、教育生活世界的使命及总特征
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使命,概括起来不外乎是传授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及培养人格等。时至今日,教育的价值已变得愈来愈注重以人为中心,教育的使命也似乎愈来愈可拢到一个基本点,这就是培养人。那么,具体的教育生活世界的使命又该是怎样的呢?
教育生活世界是教育使命的承担者,因而,教育生活世界的使命与教育的使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培养人,同时又有略微的区別。“教育生活世界使命”因受到“生活世界”的制约,相较“教育使命”而言,强调教育生活的现实性、环境性、实践性等具性特点,因而“教育使命”可谓之“培养人”,而“教育生活世界使命”,则有必要结合这种具性影响,表述为“在教育生活实践中造就国家与社会所需合格人才”。
“教育生活世界使命”作为启动教育生活的源头,其内在逻辑决定了以下两点:
(一)该使命即教育生活世界的目的与价值信仰
对教育生活世界而言,使命同时也就是目的,目的也即是价值归向。因而,该使命也就是教育生活世界的价值所在与价值信仰,这在一定历史时期中,不可被学校内外某些力量的影响而被异化、淡化或虚化。学校所有办学人员,都要确立起教育使命信仰和涵养教育使命情怀,使之成为教育生活中的基本精神、肩负意识。同时,由于使命即是价值所在与价值信仰,也能自然转化为这个世界人们追求成就及荣誉的动力源泉,人们为其甘愿献身于教育事业,勤勉耕耘、不懈奋斗,为造就一批批合格人才而感到踏实与荣光。
(二)该使命需要由教育生活世界的人员共同承担
在学校内部,除了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外,还应包括管理者、后勤服务者、保安人员等关联学生的主体,除了教学课堂、实验室,还有图书馆、校史馆、运动场、校舎、食堂等环境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客观地给学生带来思想情感乃至人格建构的影响,客观地代表着学校的教养力。这种教育生活世界之主体与环境的影响力,是校园共同体的影响力,它逻辑地负有相关的使命责任。在校园生活中,不仅专任教师要自觉履行教育教学的责任,管理者、教辅者、服务者都需要以恰当的言行来履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使命,不可干扰或忤逆育人的使命。当大家共同体现出育人的责任,创建出育人的氛围,也就系统践行了教育生活世界的使命。
教育生活世界的使命也必然会决定教育生活世界的总特征。事物总特征是由其内部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矛盾变化了,事物的总特征也会随之变化。学校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就是赋予它的使命问题,即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提升转化学生知识与人格素质的问题。学校之管理、教学、科研、图书服务、后勤等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目的来全面规划部署、勤勉为功、循道而进、有序推进的。因而,在人们的观念或心理映象中,根源于使命背景的教育生活世界的思想行为总特征,或说它的总质态是“全面有序勤勉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人格与智能”,这是忠于使命的学校的共同点。2000多年前,孔夫子在自己的私学中启发、教诫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真诚对话的教学状态;汉代皇家太学中五经博士向学生讲授、辨析儒家经学微言大义的情景;近现代学校中教师在讲台勤勉讲授、学生认真听记以及教室里书声琅琅的景象等,都个性地表现出教育生活世界的总特征。如果这种总特征被淡化了,就会降低教育生活的根本价值。
全面有序勤勉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人格与智能,就是与使命耦合的教育生活世界的主旨。其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教师、环境、自我提升及转化的对象,校园是师生认识运转升华的精神家园。
四、教育生活世界的主要特点
(一)这是一个奉献仁爱的生活世界
教育的本性为育人,育人的根本内容是培养人格与学识。学生的人格和学识要得到理想的发展,需要教师具有博大无私的仁爱精神。
仁爱精神,即友善、同情、关爱、帮助之精神。教育仁爱是从事教育活动首先必备的人文素质,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是育人世界最基本的情感色彩及情感基石。著名教育学者顾明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于漪说,“教师顶大的事情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宝贝,要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北京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涭水河分校所有受访教师对记者表示:“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爱学生!”[2]
仁爱精神之所以在教育中应为普遍的、必要的是因为:面对有各种思想问题及能力、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他们认识他人与自我、不断克服自己的偏差和不足、激发引导他们的思想情感、引导他们的人生方向。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仁爱情怀。在教育生活中,知识是美好的,智慧是美好的,但最能感动人的不是知识与智慧,而是教者人性的高尚与仁爱。仁爱体现了人的博大,体现了人的利他美德,体现了生命亲善的伟力,这最能感动学生,影响学生群体,起到知识与智慧起不到的作用,能引导心灵蓦然归真归善;可以说,仁爱是教育生活世界中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由于仁爱的特殊与必要,它成了师者主导教育不可或缺的德性品质。人们要融入教育生活世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具有热爱学生的情怀。否则,不合格的人进入教师队伍,难以亲近和关心学生,难以被学生感动欣赏,无法忠诚教育使命,而只会成为一名重视个人功利的教书匠。
(二)这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生活世界
教育生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传播知识、传播文化、服务社会,但它最根本的价值与责任在于培养人。培养人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构健全人格或说基本人格。在学校,学生的人格是通过教师的关怀及学生间相互的言行影响来成长的。参与其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人性就会被不断地被刺激被冲击,人格就会被生动地调整与塑造。学校是形成人格雏形或基础的地方。
当然,知识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没有知识就没有教育,也就谈不上人的培养。然而,知识与人格不是同一回事。只有知识传授,没有人格塑造,学生就难以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学校也就谈不上是育人的场所。任何时候,知识总是外来的、学来的,学习知识能造就成人格中的“知识视野”因素,能促成人格中各因素的发展;但是,知识却不能成为人格内部的主体性因素,其中的主体性因素是思想、情感与意志等;也难以替代人格内部其他因素的作用,如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维能力、政治倾向、情感意志、性格习惯、实践能力等。这些人格因素都既需要知识来滋养引导,但又只能对这些人格因素起滋养引导作用,这就是知识的限制性。到此也进一步可见,知识与人格对教育都重要,可是,人格中有知识的味道,却不能说知识中有人格的味道。学校塑造人格,显然比传授知识更有基础性,更有目的性。学生没有好的人格基础,进入社会很难顺利适应生活和创造生活,更难以成就一番事业。在教育生活世界,使人最有荣誉感的事,莫过于培养了卓有人格魅力且贡献大的人。正因如此,学校为这些学子感到荣光,为其列名绘像,陈于厅堂廊庑供人仰望。
人格是源于社会生活需要的多因素人性综合体。塑造人格从来不易,人格塑造受到人的利益立场、外部环境、生活经历、认知能力等制约,受到人生信仰与自我意志选择的制约。故学校只重视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运用思想的、情感的、意志的、方法的、实践的等手段来健全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
塑造人格,教师们的言行与教养是关键,同时也要重视学校的生活环境熏陶,需要后期服务人员的善待,需要他们的诚恳与微笑。其中,学校食堂可谓是一处特别需要关注的育人环境。学校千方百计使食堂的饭菜价廉物美,让学生吃得有味,吃得满意,这种关怀会使莘莘学子内心充满对学校的感激,微妙影响他们人格中的人生价值观及情感记忆。
(三)这是一个拥抱知识的生活世界
世界与社会是教育生活的环境与母体。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家深信普遍的因果关系。”[3]人在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中生活,要在这些因果关系中获得力量与自由,就必须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因果知识。教育生活世界就是以传授因果知识为本能的文化殿堂。有了相应的知识,才能有条件去改变学生的文化视野、生活能力和原生人格。为不断获得知识自由,不断用知识来滋养人、教化人、创新人。这里的小学教室里读书声鼎沸,这里的中学课堂处处闪烁着追求的眸光,这里的大学实验室里夜晚灯火通明。求知成了学校的主旋律。在教育生活世界中,知识是雨水,知识是土壤,知识是星光,知识不断被竞争,被推崇,知识永远是奠基教育生活世界的美丽资源。
以结构角度看,追求知识在教育中是有境界层次的。追求知识的初级境界,是以启蒙传授人文与科学基础知识为目的的,让学生懂得人生及人格所需的初步知识或规则。这种学习主要在初等教育中完成。超越这一境界层次,是以培养健全人格及专业智能为目的的知识教育。这种教育在于使学生悟解人格的内涵及要求,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及不断改变自我的能力。追求知识教育的高级境界,是使人能自由能动地为社会与国家做出贡献,乃至能为人类做出贡献,恩泽民众苍生,成为社会进步中的引领者。
追求知识的过程是多因与智慧的统一。其中,包括刻苦钻研与激发兴趣、重视方法的统一。拥抱知识既要刻苦也需要快乐,只强调刻苦而不注意兴趣与方法的特殊作用,学习难以持久多效;包括书本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的统一。不了解知识的实际状况,知识仍然容易异化虚化,更难以创造性运用知识;包括个体认知与群体智慧的统一。增长知识需要自我宁静,也需要与他人讨论交流互补。西方著名大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导师制和小型讨论班,其中的小型讨论班,就是个体与群体认知互补的好方式,学生在民主讨论中独立自由,思想勃发,是使个体知识增长的一种绝佳方式。尊重和拥抱知识,校园才会变成充满力量与尊严的教育生活世界。
(四)这是一个以师为本的生活世界
有人说,没有学生就不会有学校,学生是学校的来源和主体。这话并不全对。因为,任何学校的办学,主体都只能是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的教师群体。民国时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深刻地讲过:“教授是大学的灵魂”。竺可桢这一名言,明确肯定了大学教师群体对教育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经得起历史事实的检验。事实表明,教师不仅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幼儿学校、小学、中学办学中的灵魂。
这里所讲的“灵魂”,是指教育中教师主持教学、教导学生的相关精神即思想情感。学生是学校的目的和学习主体,教师是主持教学的主体。在教师面前,学生心中的思想情感是被引导培养的对象,被教化发展的对象。教师能在教育中为学生立规矩做设计,学生则不能这样,只能在教师的影响下自我选择成长。这是普遍的规则。在这里,教师能成为学校教育“灵魂”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是国家选拔出来的教育活动主持者,在于他们拥有学生一般不可比拟的经验、知识与能力,在于他们在思想及情感上有资格引领学生、教养学生。学校一旦失去教师,学校立马会因“失魂”而瘫痪。学校以教师为根本为灵魂,以学生为目的为服务对象,这是学校结构的一种决定。
也有人依据办学实际认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的确,一校之长,行政主宰,其管理的理念与行为,决定学校教育的兴衰,没有好校长,就难有好学校。但是校长影响下的兴衰过程,并不直接作用于广大学生,直接作用于广大学生的人是教师。校长是学校管理中的灵魂人物,通过决策作用于教师的灵魂即其工作中的思想情感,却不能代替广大教师去影响学生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由教师力量来决定。有什么样的教师群体,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群体。教师作为办学主体作用的主导部分,永远是影响学校教育中的灵魂所在。正确定位教师和善待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教育生活世界才会是充实而深沉的。
(五)这是一个激情和理想的生活世界
教育生活世界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之处,是众多生命花朵不断舒展绽放的地方。在教师与时代的影响下,一茬茬学生在这里接受启蒙、萌发好奇,涉入知识海洋,走向理性高地,感觉新鲜而又富有挑战。在这里,学生有不断激发热情、调整自我的内力,有不断憧憬未来的精神,这种内力与精神,就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迸发出来的求学激情。
求学激情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求知情态,是自我日新月异的强大动力。它来源学习使命,来源于稚嫩与青春,来源于好奇与跃跃欲试,是意趣、力量、生气的使然。激情一旦在学生心中点燃,就会彼此感染,相互激励,披荆斩棘,难以停息,使校园变成生气勃发的世界,拼搏与梦想的世界,刻苦的学习流程会带着诗意般的色彩。这时,激情能有力地促进学习的进步和深化,促进向善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增进。至此可见,激情是教育生活世界弥足珍贵的一种动人情感。
教育生活世界滋养激情,向往激情,也会经常受到平庸、懒惰、无趣的阻滞,使学习缺少追求、想象和改变。因而,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懂得激发和珍惜学生的求学激情。这是重要的教育艺术。学生心中有了激情,教育生活才会充满动力与希望!
教育生活世界也是理想永在的世界。理想是人生的价值追求及目标,怀之则内心有方向感趋向力,失之则内心沉寂与迷茫。学生未来要立人成事,要把握未来时代,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都需要靠教育来栽培。理想能让学生的当下与未来构成联系与吸引,催生出持续不断的动力。在理想缤纷的校园世界里,学生在激情中追逐理想,教师在激情中勤勉引导学生的理想,教学声、读书声、交流声不断浇灌着学生的理想花蕾,蓬勃的生命共同点燃着理想的光焰。正由于这样,教育生活世界总充满青春的魅力与阳光的色彩,充满拼搏紧张的氛围。
学生要有正确的理想导向,教师的帮助显得十分重要。教师既要结合知识学习和人格塑造去引导学生选择和调整理想,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有美好的人生理想示范。教师群体缺乏理想水平,学生群体的理想建构就必然大受限制。教师们点燃的理想光亮,最容易成为学生理想的借鉴及人生价值之源泉!
五、教育生活世界的必要精神气质
精神气质是指人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人的精神气质能在其稳定的行为中透出,在事业群体中,人们亦能通过事业实践表达出共同的精神气质。教育生活世界应有的精神气质是什么?笔者认为,这里应有的精神气质包括办学思想行为观念的正道、待人求知态度的谦恭、教育转化中的包容、群体学风中的上进等。
(一)办学价值观念:正道
正道就是遵循规律与坚持正义。教育生活的正道,主要是正确的办学思想行为价值观、正确的思想文化导向、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它源于国家与社会的正义准则与要求,源于人民教育规律的要求。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协调社会的进步、培养公民素质的重任,必须在政治、道德、科学等方面保持正道意识。教育生活正道表现在学校师生身上,就是他们的正义、正气、正派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政治及伦理道德支撑。不同社会时代所要求的教育生活正道,大都会被人们视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学校教育坚持正道,其与师生、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才容易理顺,教育教学过程才容易切合实际和遵循规律展开,治学教学也才有强大动力。教育正道与守正精神是好学校成长的方向和道德基础。
载现正道,这是教育的应然;强调正道,则是为使教育避免出现偏斜或误入邪途。教育一旦偏离正道,就会出现形形色色改变学校教育本性、危害立德树人的问题,后果往往使人惊心动魄,影响深远。过去的几十年来,学校教育实际中先后出现的教育功利化、办学资本化等倾向,就是偏离教育本性的非正道办学现象。非正道的东西一旦存在长久,教育的本性与目的就容易被改变,就会误国误人。也因而,能否自觉坚持正道,旗帜鲜明地体现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便成了教育的立场问题,价值取向问题,办学方向问题,育人意识形态问题。
当今时期,教育领域面临着许多来自市场环境、社会风气、西方文化等方面的挑战,一些不正道不健康的观念、思潮对学生乃至教师思想的侵蚀影响不可低估,物质与资本的影响广泛,衍生的问题多。因而维护教育正道的问题必要引起教育生活世界的高度关注。坚持正道需要文化自觉,需要学校管理者引领师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面对错误或落后的东西要敢于分辨、抵制和斗争,决不随波逐流,以维持好学校育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基础。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让社会和人民放心,赢得自己的尊严。
(二)待人求知态度:谦恭
谦恭,即谦虚恭敬,这是教育生活世界普遍需要的一种待人求知的品质,是教育关系中重要的价值信仰。谦虚恭敬之意,容易使人们联想起中外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教育人物,如孔子、韩愈、朱熹、苏格拉底、杜威、赞可夫等,想起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创作的一幅孔子画像。画像中孔子双手作揖、谦逊微笑的温雅神情,把教育者待人为学的应有态度展示得令人感动,把教育所需的人文气质刻画得鲜明而深刻。谦恭作为待人求知的必备品质,是值得提倡的人际关系,它能帮助师生避开粗鲁或狂妄、开放胸怀、礼让为先、融和情感、淡化人际心理障碍,为教育的协调与深情提供条件,彰显出它的普遍性、必要性。
谦恭是师生关系中必要的伦理态度。在教育生活群体中,人人需要以谦恭来面对他人。其中,教师是经验、知识、能力、资历优势在先,是教育活动的主持者、引领者,他们也自然应是教育谦恭的示范者,有责任率先重视谦恭,表达谦恭,虚怀若谷,让人格像阳光那样让学生感到温和可近,成为学生可亲近的人。同时,在教师谦恭的影响下,作为来到校园求学者的莘莘学子,无论处于何等学历阶段及学校,都应修养谦虚礼貌之态,恭敬接受教师的教学教训,友善相待身边的学友。当谦恭待人成学校人际之间的一种文化自觉时,教育生活世界就会像充满阳光那般使人感到舒适可爱。
谦恭是师生必要的一种认知态度。学校教育接触的知识是广博的,不断丰富发展的,师生要掌握教与学的主动权,首先必要虚心对待求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苏格拉底总是强调“自知无知”。在学校这方静地,不论教室,还是图书馆、林荫道,甚至食堂,大家都应是虔诚的问题的求知者思考者,虚心以待的询问者交流者,校园各地都成为学习者成长的肥沃土壤。在教育中,无条件地确立好虚心态度,是教育生活世界中的客观要求。求知者不知谦虚之重要,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一名真正的学者,更遑论成为一名学术大师。毛泽东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话应永远是教育者或求学者的座右铭。
学校承担着塑造人的重任,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重任,其生活中尤其要警惕缺失谦虚品质带来的自以为是与狂妄。人自以为是或狂妄,是浅薄无知的表现,无法到达实事求是的境界,无法建设教育生活世界所需的家风。
(三)教育教养气度:包容
包容,就是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中,对非对抗的不同意趣的人与事一时采取宽松宽容态度,以求得教育的和谐和目标的实现。教育没有包容,就不会有当年蔡元培主持下人才日盛的北大,就不会有梅贻琦主管下众心相聚的西南联大,也难以形成博大完整的教育。教育包容的主要对象是在教师引导下求教求知的学生。教育包容的气象温文尔雅,气质平和,是教育生活中一种深沉的精神气质。
教育需要包容,这是由人进步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决定的。事实表明,在求知受教的过程中,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人格素质的提升与知识的进步,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直线式变化的。相反,因学生普遍缺少经验,思想情感生态多样,条件与能力各有差异,变化往往是迂回曲折的,多种形态的。学生似是在老师指点下的渡河者,有的能按教师要求迅速抵达对岸,有的则不能或暂时不能渡河,有的甚至会抵触过河。基于此,学生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或呼唤,需要在包容中耐心地等待。这时的教育不是比赛时的突击,不是战场上的冲锋,而是心灵的隐忍、期待。此时的包容既是必要的,也是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与艺术。在包容的庇护下,教师的引导、启发、呼唤,终会有所回报地转入学生的心灵,他们也终将能在冬雾弥漫之后迎来莺飞草长的春天。
教育不仅需要包容学生,有时也需要包容教师。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有时也难免会出现失误或存有差距,他们也同样需要得到周围人们的包容,甚至需要学生的包容。这时的包容是理性的,会带有一种人性善的美感。自然,教育生活中的包容也须把握好度,一旦越过包容的边界,就可能出现放纵或狂妄现象。发现放纵或狂妄,当及时予以妥当化解。
(四)群体学风倾向:上进
学校教育形成的生活世界,是莘莘学子身影涌动的世界,是安静而又热闹的世界,这里的生命普遍处于一种热情求学求知的状态中。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雨霜雪,学生们或聚集在教室里、或静坐在图书室、或跑步在操场,用心灵和毅力去拥抱知识与技能,苦累忍耐、勤奋不辍,在群体内心映现出一种热情“上进”的精神气质及其带来的力量。
内心稳定的上进状态,让学生普遍形成向往谦虚好学、尊重师长的心态;同时,学生在认真刻苦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日新又日新”的进步,又使校园总是洋溢着青春蓬勃的气息。这种气息在学生进行大型集体舞蹈时更是清晰可感。上进的精神气质不仅在中小学普遍体现着,在大学也普遍生动地体现着。中央电视台记者曾深夜2点时来到哈佛大学校园,这里的图书馆里仍是灯火通明,人影幢幢。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这样描述大学的任务与理想,他说:“这里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4]这里他相信的最根本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上进。上进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学生自觉刻苦而为。而为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明白学习动机,而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是通过勤奋学习进入“自达穷通”[5]的境界。
六、防止“教育生活世界”的异化
一般而言,社会事物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是显现出较好的一端,就会显现在较差的一端。学校教育的生活世界,应该是风清气正、时光静好的生活世界。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6]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它虽然秉有自我管理的权力,但在许多境况下,这种权力又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影响,受到学生家庭的影响,也会受到各种实际利益的诱惑。故而,要维护教育的本性与纯洁性并不容易。特别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教育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清醒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勿庸置疑,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已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教育的伟大力量人们有目共睹;但教育领域也存在不少问题。归结看来,当前教育异化问题,主要包括影响教育性质与目的的教育产业化、办学资本化、名校贵族化、辅导商业化等异化问题;应试教育倾向中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分比命大的人才培养本质异化问题;为取得竞争的优势,一些学校暗箱操作、金钱交易的问题,以及一些教师罔顾师德变成疯狂逐利的经济人的问题。
针对教育领域的某些偏斜现象,维护教育公平与教育正义,维护教育生活中的规则和秩序,遏制资本与片面功利的侵扰,国家已开始果断出手整治教育乱象,并已出台了“双减”政策、清除校外教辅机构等一系列措施,以正本清源,学校自身也在加强清理和整顿,但愿教育生活世界能给学生一个共同健康发展的崭新环境。
[1] 李鹏程. 胡塞尔传[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191-192.
[2] 原碧霞. 王春伟. 教育就是以爱育爱[J]. 北京: 半月谈, 2022(1): 56.
[3] 艾丽斯·卡拉普赖斯. 爱因斯坦语录[M]. 仲维光, 译.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1: 134.
[4] 雅思贝尓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道三联书店出版, 1991: 150.
[5] 吴芳. 中华教育家思想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213.
[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4: 1055.
On the Life World of Education
HU Yin-gen
( Institute of Education,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336000, China )
Life world of education,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life, is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on that involves school principals and resources, missions and institutions, views of value, teaching-upbringing and environment, mind maturity, etc. It is also a life world with a specific qualification, responsibility, emotion, style, and dignity. The mission for the life world of education is to bring up qualified talents for a country and society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life, to be characterized by orderly, comprehensive and arduous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ies and intelligence. It is featured of dedication and love, personality forma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eacher-orientation, and passion and ideal, complete with the universal spiritual temperament of righteousness, humbleness, tolerance, progress, etc. Therefore, this study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solutely overcome alienation and corruption in schooli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nature and purity of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life world of education; essential feature; spiritual temperament
胡银根(1954-),男,江西新余人,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教育、教育哲学。E-mail:yingenhuyc@163.com
G40-052
A
1008-0627(2022)03-0023-09
(责任编辑 赵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