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背景下编辑学科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

2022-11-22李庆玲

学报编辑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办刊期刊

李庆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642)

科技期刊肩负国家科技创新传播的重任。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明确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来,国家多部委先后出台多项纲领性文件加强中国科技期刊建设,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质量的编辑队伍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出版界普遍认可“编辑学者化”的发展方向[1]。学者化编辑除具有深厚的编校功底外,更要在出版工作所涉及的学科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即具备深厚的科研能力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对科学发展具敏锐感知力,对科研成果具精准鉴赏力;对学术共同体有充分的了解等[2-3]。世界顶尖期刊《细胞》《自然》《科学》和《细胞研究》等均聘用相关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担任科学编辑,采用全职科学编辑或全职科学编辑+编委会的编辑队伍模式,《细胞研究》更是在创刊后短期内就上升为世界名刊[4-5]。

科技期刊属于学术出版物范畴,科技期刊编辑既要抓好出版,也要抓好学术;既要提升在出版学科的业务能力,也要提升在相关专业学科的科学素养[2-3]。编辑在入职前都要进行出版专业岗前培训,入职后每年要定期进行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学习,另外还有工作实践和出版界学术会议积累等途径,大多数编辑可以较系统地掌握出版学科知识,从而提升业务能力;而对于学科素养的提升,出版界则没有硬性的要求。笔者在从事编辑工作前,也从事过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深知编辑的学科素养对出版工作的重要性。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和相关文献,对提升编辑学科素养的必要性、编辑学科素养的现状及提升措施谈谈自己的见解。

1 提升编辑的学科素养非常必要,也至关重要

1.1 国家宏观战略需要

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编辑是中坚力量,必须建设一支能够担负重任的编辑队伍,培养一批兼具政治素养、职业情怀、科学素养和业务素质的编辑人才[2,6]。

1.2 科学发展需要

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发现、新观点不断涌现,学科前沿不断更新;学科联系越来越密切,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科技期刊是科学发展的载体,编辑必须要对某一门或多门学科进行研究,不断增强学科素养,才能跟上科学的发展。

1.3 期刊发展需要

充足的优质稿件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内容为王”的大趋势下,编辑作为稿件的一手责任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学术鉴赏力,才能从海量来稿中遴选出优质稿件;必须要对学科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及时组织、策划、邀约到高水平稿件;必须要专业地评判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才能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7]。科技期刊编辑始终是站在科学发展的前端编发最新的研究成果,始终需要根据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调整期刊发展方向[8];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才能创新办刊思路、提高期刊竞争力,才能凸显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促进科技期刊作用的真正发挥,才能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3]。

1.4 作者需求

作者是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的主体之一。科研能力是学科素养的直接体现,林加西[9]就科技期刊作者对科技期刊编辑科研能力(科研逻辑、前沿知识的获取能力和参与课题申请等)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在参加调研的328名作者中,63%的作者认同编辑属于科研人员;全部作者认为编辑应侧重学科水平;78%的作者认同编辑应具备科研能力;79%的作者认为编辑的科研能力会对其论文的出版产生影响,包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更好地与审稿专家及作者沟通,选择适合的审稿专家、缩短评审时间等;94%的作者认为编辑应参加科研工作;作者对编辑具备科研能力的需求随着作者层次的提升而递增。

2 编辑学科素养的现状

2.1 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

《科学》前主编鲁宾斯坦(Ellis Rubinstein)认为:编辑应该是学有所长的科学家,能发现好的稿件并处理有关问题。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普遍聘任专业造诣深厚、在相关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声望和学术地位的一线科学家担任编辑[10],普遍高于国内科技期刊对编辑的学术要求。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11]统计,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总数为37 000余人。人员构成以采编人员为主(58%);学历分布以本科学历为主(45%),其中,英文科技期刊以博士研究生(35%)和硕士研究生(44%)为主;职称分布为中级占28%,副高级占22%,正高级占19%。由于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学历层次偏低,学科素养不足,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编辑对许多新技术和新观点的把握远不够专业,若编辑长期脱离科研一线,想要精准把握论文的学术价值更是力不从心;不少研究指出科技期刊编辑学科专业知识不足,难以胜任内容编辑,只能进行形式编校[12-14]。

2.2 我国科技期刊普遍对编辑的学科素养重视不足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农林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截至2022年4月5日,笔者对其中T1等级(世界一流期刊)27种期刊官方网站的编辑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27种期刊的网站均呈现了主编和编委会名录,只有《中国农业科学》《农业科学学报(英文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对编辑的学历、职称或负责学科给予了简单介绍,其余24种期刊只呈现编辑姓名或没有任何编辑信息的介绍。同期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中22种领军期刊和29种重点期刊进行了调研,多数期刊对主编和编委的信息介绍得较为详细,包括通信单位、主要研究方向、学术经历或曾发表学术论文等,对编辑的介绍相对简单。编辑作为办刊队伍的主体之一和稿件的一手责任人,建议期刊管理部门对其学科素养予以重视,在期刊网站增加编辑学历、受教育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等信息,使作者对自己的稿件是否适合通过此编辑在期刊发表有更准确的了解。

2.3 编辑部办刊模式使得编辑编校任务繁重,缺乏参与学科科研工作的条件

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仍以编辑部办刊模式为主,中国科学院活跃的287种科技期刊中,54%的期刊以编辑部责任制为主,61%的中文期刊采用编辑部责任制,而55%的英文期刊采用编委会责任制,更倾向于国际化办刊模式;22%的期刊稿件由编辑部全权处理,编委会不参与,只有2%的期刊稿件由编委会全权处理,编辑部不参与[15]。加之受国外SCI期刊影响,国内大量优质稿源外流,本土科技期刊编辑部编校任务繁重,编辑很容易一头扎进编校工作,缺乏放眼学科发展全局的意识,影响期刊向“专、高、精、尖”的方向发展[8]。林加西[16]就期刊编辑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仅60%编辑主持或参与编辑学及非编辑学课题,工作时间不允许、没有经费和管理部门对非编辑类科研成果不认同是主要的阻碍因素。多数编辑视出版工作为本职工作,兼职从事科研,不同于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一线研究人员,存在心理惰性、压力不足等主观问题,也存在期刊管理部门不支持、激励不够等客观问题[3]。

2.4 科研人员对编辑工作存在认知误区,参与期刊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低

受国外SCI期刊冲击和我国办刊体制的影响,科研人员虽然在投稿时要经常与编辑打交道,但是他们对编辑的实际工作却不熟悉,对中文科技期刊编辑存在偏见和认知误区,认为编辑工作比较轻松,只是改改错别字而已,这就使得科研人员认为从事编辑工作不能发挥自己的科研才能,从而不愿意参与期刊发展。

3 编辑队伍的学科素养提升路径

专业化和学者化的编辑将是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登上新台阶的重要力量[17],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学科素养尚不乐观,为了在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大潮中处于优势地位并满足我国科技创新对科技期刊的要求,期刊管理部门应多措并举,提升编辑队伍的学科素养,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同时,编辑自身也要重视学科素养建设,将科研工作同样视为本职工作。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和自身从事学科科研和出版工作的实践,尝试提出以下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学科素养的提升路径。

3.1 抬高编辑入职门槛,提高具相关学科博士学位的编辑比例

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由教育部专门制定,具备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在3年以上的高压、高强度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学术技能和学术素养迅速提升,这是整个职业生涯都受益匪浅的经历,是硕士/本科学历人才无法比拟的。为有效吸引高素质学科人才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①人才引进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工作,编辑部可将高水平编辑人才的引进与主管/主办单位的人才引进策略相结合,协商制定对引进编辑人才的成果要求,由主管/主办单位统一管理、考核,这样有利于选聘到拔尖人才;②在目前科技期刊编辑的事业单位编制普遍收紧的大环境下,编辑部应该重点将编制名额分配给高水平编辑人才,为其争取较好的待遇,使其能够安心从事编辑工作;③支持引进人才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从事学科科研工作,安排落实其所要加入的科研团队和配套的科研设施等细节,允许其在学科岗位进行职称晋升;④为高水平编辑人才制定专门的岗位职责和培养计划,主要工作为参与谋划期刊发展方向、专题策划、组稿和审稿等,减少其繁复的编校工作,增强编辑工作对他们的吸引力。

笔者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具备2年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经历,从事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育种研究,期间,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发表论文3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植物品种特异性(可区别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NY/T 3726—2020)。2017年10月底开始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为《学报》)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的科研工作经历使笔者迅速适应了编辑工作并保持一定优势,因为之前有多次论文发表经历,很快就熟悉了编辑部工作流程,将之前的SCI期刊投稿经验与《学报》的工作流程进行比对,弃短补长。笔者对国内尤其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生物学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有充分的了解,能有效送审并规避存在利益冲突或往来合作的专家;对农学学科的发展动态较为熟悉,在收稿时对学术价值高、创新性强的稿件给予优先处理,加快处理流程,缩短审稿时间,采用后及时在数据库首发,扩大影响力;熟悉科技论文和基金项目的写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写作经验,深切体会申请人构思选题和撰写申请书的艰辛,能与作者产生学术共鸣;对作者的心态比较熟悉,能够准确把握作者需求。

3.2 实现“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探索编研结合模式,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支持教育科研单位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中国科协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评价考核等制度,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吸收有较好的学科背景或科研经历的人员充实编辑出版队伍。支持和鼓励期刊编辑深入科研一线,走向实验室和学术会场,实现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的转变,努力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队伍。”

3.2.1 积极聚集高水平一线青年学者参与办刊

青年学者工作热情浓厚、思维灵活、沟通便利,是科研事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科技期刊可以耐心向青年学者介绍期刊的工作特点,聘用高水平一线青年学者担任兼职科学编辑或青年编委参与审稿、专题策划等[18-20]。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新任主编刘春明教授也提出“年轻人是科学的未来,希望年轻学者可以参与审稿、编辑和专刊组建”。为提高青年学者的办刊积极性、实现可持续性,期刊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与科研管理部门沟通协商,打通期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将青年学者从事期刊工作的业绩纳入其科研岗位聘用、考核、晋升等工作量的计算范围。2022年,为解决期刊缺乏优质稿源、专家办刊积极性不高的弊端,《学报》组织了“优秀编委” “优秀审稿人” “优秀论文”的评选,并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得到了获奖者的热烈响应和一致好评;同时,请示主管部门将“优秀编委” “优秀审稿人” “优秀论文”的荣誉称号纳入校级荣誉。

3.2.2 编辑直接参与科研教学实践:开展项目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为学生授课

在科技期刊界,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转变,并不是要求每个编辑都去当科学家,而是在向科学编辑转变的过程中,参加相关学科的科研实践,从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与知识储备,应用于出版业务[9]。编辑直接参与科研实践是提高科研能力的根本途径,期刊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相对减轻其编校任务,为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工作,为其聘任科研导师并相应提供经费支持,并将编辑的科研实践成果纳入编辑岗位工作量的计算范围,实现编辑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科研工作的关键是要有科研项目。科技期刊编辑可根据自身的或出版工作中所负责的学科专业,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具有相近研究方向的科学家合作,通过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和实施等科研实践,完整而系统地进行科研能力训练[3];尤其是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以解决特定的科学问题或满足社会现实迫切需要为目的,编辑要重视对这类项目的追踪,关注项目动向及进展,主动获取最前沿信息[21]。

撰写学术论文是在科研项目实践基础上对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进一步锤炼,充分体现科研人员对某一课题或问题的掌握程度,通过不断反思、调整、总结,提升学术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编辑可以争取高校的教师资格认定,站上讲台为学生讲授特定学科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课程,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每个学科都有文献综述写作课程。学科的最新发展即是该课程最鲜活的素材,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才可以运筹帷幄。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秉持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的原则,主办了“2021—2022年度研究生文献综述大赛”,旨在通过研究生对文献检索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加强其对学术发展的认识和思考。笔者受邀为大赛讲授文献综述写作方法,广泛查阅最新的科学前沿信息和文献资源信息,对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并整合为40分钟的课程,自身也受益匪浅。

3.3 重点培养高学历青年编辑

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的新生力量,其整体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直接影响期刊发展[22]。期刊管理部门要像学术界培养专业领域青年才俊一样,重点培养高学历青年编辑,这类编辑本身专业水平较高,对自身能力建设要求较高,对新事物接受比较快,愿意通过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拓宽职业发展路径。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制定更高的岗位考核要求,明确论文和项目要求;鼓励他们继续深造,为他们创造进行深造的环境和条件。编辑个体发展和期刊发展相互依存,青年编辑学科素养和资历提升后,在申请基金项目、邀约高水平稿件等很多方面都更有优势,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反哺期刊发展。编辑部还可以定期邀请编委和青年编委召开期刊稿件学术价值审读会,编委和青年编委根据最新的科研发展对期刊稿件的学术性、创新性进行评价,预测期刊未来的学科定位,对编辑的学术视野和选稿标准给予启发。

3.4 加强与学术共同体的交流,汲取智慧

充分利用线上会议高效、便利的优势,足不出户地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系统性地汲取不同学科高水平专家的最新研究进展;积极参加各类有价值的线下学术活动,利用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向专家学者请教并建立良好关系;加强与科研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其科研动态,积极拜访其实验室,通过专题策划的形式加强期刊和科研团队的黏性;积极关注学术公众号,了解学科动态和前沿,不断发现和汲取科学新成果,拓展学科视野,策划创新性选题。农业工程学科是华南农业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优势学科,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研究,《学报》一直密切关注罗院士团队的科研动态,近年来多次与其合作,报道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2021年第6期《学报》再次邀请罗锡文院士担任执行主编,策划出版了“智能农机装备”专辑,含4篇特约综述和11篇研究论文,正式出版时间恰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罗锡文院士主持的科技成果“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借此机遇,《学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微信群等将“智能农机装备”专辑广泛传播,大大提升了专辑的影响力和期刊的知名度。截至2022年6月26日,专辑中,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撰写的特约综述《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在《学报》官方网站和中国知网的总下载量近8 000次,罗锡文院士等撰写的特约综述《我国智能农机的研究进展与无人农场的实践》被下载3 000余次。

4 结束语

新时代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和精品出版的时代。期刊管理部门要想在期刊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上见实效,必须在编辑队伍建设上出实招、用实劲,强化编辑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编辑学术鉴赏品位和选题策划能力,期刊才能优先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国家宏观战略服务。编辑只有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树立科学意识,养成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转编辑匠为编辑家,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为建成科技期刊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办刊期刊
期刊简介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防爆电机》期刊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期刊审稿进度表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