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独奏曲《草原小姐妹》演奏分析
2022-11-22高悦
高 悦
一、创作背景
1979 年,作曲家吴祖强、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共同创作琵琶独奏曲《草原小姐妹》(以下简称《草原》),《草原》取材于蒙古草原上一个真实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20 世纪60 年代,11 岁的龙梅和不满9 岁的玉荣生活在蒙古自治区大草原上,两个小姐妹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午时,遇到暴风雪寸步难行,姐妹俩急忙拢住羊群往回赶羊。然而,暴风雪像一道墙,阻拦姐妹俩回去的路,羊群受到惊吓到处乱窜,龙梅和玉荣一边跟着跑,一边拦挡羊群,这样奋斗了20 多个小时,她们奄奄一息,但仍支撑着跟在羊群后面保护羊群。最后,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终于赶到,羊群和姐妹俩都安全脱险。《草原》蕴含着深刻的艺术性,采用引用和吸收的创作手法,引用改编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吸收蒙古长调、短调的音乐风格,演奏技法复杂且难度高,音色表述力丰富,表达了对党的感激,歌颂了两位蒙古族少女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强勇敢的意志。
二、曲式分析与情感处理
演奏技巧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深度有机结合,是演奏家诠释音乐作品美感的集中体现。《草原》的旋律发展走向与故事发展脉络相契合,运用琵琶演奏技法的复杂性、拟声性和多样性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音乐语言演绎小姐妹坚韧的意志。
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是全曲的呈示性段落,G 商调式,有明显的民族调式色彩,旋律起伏小,多级进、小跳。展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和青春靓丽的小姐妹与羊群嬉戏场景,演奏时轻快活泼。该曲引子部分为散板,节奏自由、可塑性强,其中带装饰音的长轮指旋律模拟蒙族乐器马头琴的音乐风格,演奏时用中速轮指,渐强减弱的力度变化刻画蒙古草原辽阔的意境美。引子段落结束后,变化发展的四个乐句为主部主题,四个乐句旋律大致相同,其重复关系使乐曲结构更加连贯、统一。每个演奏技法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语汇,它们变换组合形式,丰富演奏内容,向人们表述出一幅幅画面,“弹”和“双弹”相结合的演奏技法,使琵琶声轻重交替,和声效果忽深忽浅,演奏时具有跳跃感,营造出草原上羊群马群轻快小跑的景象。
第二部分:“与暴风雪搏斗”是展开性段落,开始变调演奏,中板向快板过度,演奏技法多样,音色表述丰富,描绘的是小姐妹顽强抵抗暴风雪的画面,从节奏上看,更多的乐句呈现出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趋势,以此节奏型将乐曲情感层层推起。主部主题在这部分变化展开,原来舞蹈性主题变奏为进行曲风格,演奏时乐曲速度应与第一乐段有明显差别,通过速度和力度的提升给人带来听觉冲击的演奏效果,表述紧张的情绪。段落结尾是主部主题的变化再现,进一步强调了主部旋律,采用的演奏手法与传统武曲大致相同,描绘小姐妹一步一步与大自然力量搏斗的情景。
第三部分:“阳光暖人间”,该段落音乐的旋律取材于一首革命歌曲《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具有强烈的蒙族曲调特点,呼应乐曲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柔板表现出鲜明强烈的歌唱性,同主音的调性关系,保证了结构整体的统一性,旋律线条缓慢起伏,该乐段分为三个乐句,第一乐句多级进,优美的长轮抒发着真挚的情感。第二、三乐句以跳进为主,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进行变奏发展。
第四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活跃明亮,是乐曲急板部分,具有结束感通过速度的提升将旋律升华。第一段落“草原放牧”的小快板素材在此段落再现,经过变化发展,形成璀璨辉煌的高潮。从旋律节奏上来看,该段以紧凑的节奏型最为多见,主要集中在段尾。这时的音乐变得更加欢快,明朗,带有结束感。
三、演奏技巧分析
(一)右手技巧
右手技能是琵琶音质、音色、音响及其独特表现力的重要载体,包括力度控制、速度变化、过弦技巧等技能特点。右手演奏手型有“凤眼手型”和“龙眼手型”两种,保持正确手型是右手演奏的关键,手掌握拳保持放松,演奏时力度依靠主要指关节从指尖发出,在扫弦时借助手臂、手腕、肩膀等部位的力量。快板用“凤眼手型”,食指与拇指指尖呈30 度-45 度的小锐角,两手指呈凤眼状,慢板用“龙眼手型”,食指与拇指指尖呈60度左右的锐角,手掌整体形状像握住一颗鸡蛋。《草原》整体情绪较为欢快热烈,速度较快,演奏时多用“凤眼手型”。右手指法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弹挑”和“轮指”两大体系,在五六十种指法中,“弹挑”是琵琶演奏技法的根基,右手食指向前弹即为“弹”,拇指向后挑即为“挑”。“双弹”、“双挑”、“摭分”、“扫”、“小扫”等琵琶演奏技法都是以弹挑为基础。
《草原》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旋律轻快活泼,开始的强起三连音十分重要,需力度强音色结实,节奏均衡的三下连弹,表现出坚定有力的音响效果。不同的起奏方法决定了表达音色的不同①,弹琴先提气,气足则力强,三连音起奏时先吸气,将手臂的力随着呼气沉到手指,根据呼吸手指落音,用这样的方法保证音色沉稳有力。主题刚开始展示两姐妹活泼可爱的形象,跳跃性的演奏效果更显活泼,演奏时每拍重音诠释清晰有跳跃感,如乐句第一拍“低音la”双弹时利用手腕旋转和小幅度的抬起,食指甲片尖就像画出一条半圆曲线,使双弦的震动轻快有律动感,充分发挥琵琶音色的弹性。四二拍“强、弱、次强、弱”的力度变换都由右手控制,演奏时要注意强拍与次强拍之间的力度对比。不足金钗之年的两姐妹活泼可爱又乖巧伶俐,通过音乐强弱对比表述不同的性格特征,第一、二乐句表现小姐妹活泼,第三、四乐句则表现小姐妹乖巧可爱,因此,第二乐句演奏力度较第一句弱一点,形成整体乐句的强弱转换,体现小姐妹年龄所赋予的活力。
“扫佛”好比“弹挑”的升级版,讲究利落干脆,大篇幅演奏时或气势如虹给人带来听觉冲击,或如泣如诉带来和声效果丰满的歌唱感。第三十三小节的扫弦由弱起“si”和“高音re”两个音带出,这两个音既在弱拍上,又担任扫弦的弱起,很容易为了弹弱而把音弹弹虚,演奏时,在不影响节奏的前提下换口气,弹的时候将这两个音站稳,扫弦“高音mi”才能挂住音。大篇幅弹挑的演奏,手指力度、速度、音色缺一不可,第五十六小节,“高音la”演奏时力度加强,在该音演奏前换气,借助臂腕抬起落下产生的缓冲力使指力加强,右手食指与大指的弹挑如“小鸡啄米”十分轻快,音色音响效果清脆饱满。第四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作为全曲的快板节奏,以十六分音符的弹挑为主,速度进行越来越快,对演奏者弹挑的熟练度、扎实度要求更高。右手快速过弦是练习的关键,否则容易“掉音”、“脱弦”,演奏效果应清晰明快,粒粒可数,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乐曲第二部分结尾是主部主题的变化再现,重音处理应同第一乐段主题的重音形成呼应。该乐段主要由扫佛滚奏和双音轮两种指法呈现,表达小姐妹发自内心的激动。对具有歌唱感大篇幅的扫拂处理时,要注意音色音量的把握,不能因为是大篇幅扫弦乐段而将指力拉满给音色增加过高的音量,显得气势过于宏大。反之,如《十面埋伏》的扫拂就需要声音大气势大,来体现战事磅礴。由于《草原》的这旋律情绪深沉内敛,含蓄一些的扫拂更能抒发内心的激动,体现旋律的歌唱性。
“轮指”是右手演奏技法的第二大类别,《草原》第三乐段“阳关暖人间”是柔板旋律,极具歌唱性,以轮指、摇指演奏为主。轮指开始前两个较为弹性的扫弦站稳,用扫弦余音来引出优美的长轮。该段落在整首作品中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里的难度并不是速度与力度上的难,其难度一是体现在慢板当中演奏者对音色、强弱和速度平稳度的控制。长轮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根据乐曲整体氛围控制轮指的轮数与轮速,练习时将该段摘出进行定轮降速练习,由慢到快直至达到乐曲原速,形成肌肉记忆,在此基础上演绎旋律的力度变化。轮指演奏时,声的强弱通过手指张开的幅度来改变,幅度小声音弱,幅度大声音强。轮指第一个音的力度符号是“pp”,演奏时注意手指力度和幅度的把握。二是和声加花的演奏技巧,轮指的同时加上二、三、四弦的挑音,使其余音构成和声效果,演奏轮指时往往从食指“弹”开始,拇指“挑”结束,这里可将前一拍轮指的挑音换成“加花”的挑音,造成拇指“挑”开始,小指“弹”结束的长轮指进行。该乐段分三部分变奏发展,利用琵琶演奏技法轮指、摇指、双弦轮指之间的转换层层递进表现出兴奋紧张的音乐情绪。分音数量的多少,分音的强弱,分音的变动,是构成一个乐音音色的主要因素②。“摇指”比“轮指”弹出的音密度更大,情绪高亢,与轮指部分形成变奏对比,该段落摇指可用正锋指摇演奏圆润饱满的音色。
(二)左手技巧
左手演奏技巧主要包括表情类、滑音类、发音类、装饰类、泛音类、非乐音类和严格休止。左手指法虽然没有右手种类丰富,却掌握着琵琶音乐的主旋律。
刘德海先生讲到“用什么样的情感去宣扬什么样的理念;用什么样的音响去抒发什么样的情感;用什么样的技法制造什么样的音响。”③引子部分利用装饰音、颤音、滑音模仿蒙古族乐器马头琴,这里的装饰音演奏时不必循规蹈矩,千篇一律,第一个高音“2 3 5 3”装饰音可长一些,过后的装饰音一点带过即可,音响效果干脆利落更显精神。“打音”的音色表现需要左手灵活快速的打弦呈现出倚音效果。
为体现小姐妹的神韵,尤其是在抒情性、歌唱性强的“阳关暖人间”段落,左手动作加入“揉弦”技巧使音乐的内容与感觉加深层次。顾名思义,揉弦指的是手指之间摁揉琵琶弦的动作。揉弦看似简单,演奏起来却十分讲究技巧性,可以想象,蚊子咬的疙瘩,被挠得又痛又痒,再挠就破皮出血了,只能揉,揉的轻不止痒,揉的重又容易导致搓皮,于是用力摁在疙瘩上揉。将这种摁住揉得动作和力度运用到揉弦上,这一演奏技法可以使琵琶余音带有波浪感,让人细细品味余音绕梁的意境,也很容易因为揉弦不到位余音没有变化,或者揉弦太过呈现“滑音”的音响效果,造成走音,破坏乐曲美感。第一部分结尾处人工泛音清亮悦耳,泛音演奏时,左手指浮点在泛音位处,要精确把握泛音音准。
“暴风雪”是故事中最重要的景象表述,音响效果的虚实由左手控制,左手大拇指离开琴背,指力集中在无名指和中指,保证高音把位快速滑弦时能够按实琴弦,左手在高音把位滑弦越快“风哨”越急。扫弦时,右手力度强,幅度大,很容易把弦弹跑,这时需要左右手的演奏技法充分配合,左手只要扎实,无论是按一根弦还是四根线,都不会被右手带跑,再如一百零四小节“亮相”扫弦后大强度的滚奏,食指同时按住两根弦,左手按弦要更加扎实,此时左右手配合度的要求更高,琵琶旋律掌握在左手,左手不单是将音符完成,还要将音乐情绪调节到一个高度,通过左手大张力的压弦、揉弦来体现音乐的张力,通过左右手得演奏技法和表现力呈现完美的旋律感。
结 语
时至今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更迭,琵琶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丰富着它的演奏技法和表演艺术。琵琶曲《草原小姐妹》演奏技法丰富,表述力强,具有蒙古民族民间曲调色彩,是一首难得的优秀琵琶曲,推动了琵琶艺术的发展。该作品有着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演奏难度较高,演奏家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演奏技术,还要将自己置身于“小姐妹”的故事情境之中,体会每个乐段蕴含的情绪,才能在演奏时做到旋律与技巧的高度和谐,技巧与情感的高度融合,人琴合一,才能演奏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注释:
① 刘芳.琵琶右手技艺探研[D].上海音乐学院,2012.
② 华天礽.音乐声学大纲[M].乐器声学第11 页,2003,9.
③ 史珺.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及演奏艺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