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众视野中的春晚舞蹈

2022-11-22崔岩

艺术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众舞台舞蹈

□崔岩

(崔岩/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春晚是舞蹈艺术走入大众视野的重要平台。春晚舞台对舞蹈作品的艺术水准、审美导向以及社会意义有极高的要求:既要具备观赏价值、陶冶观众情操,又能展现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透过春晚舞蹈,我们不仅能察觉大众舞蹈艺术的审美走向,还能体会到舞蹈中所传递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本文透通过对近十年春晚舞蹈作品的分析,探讨了大众视野中春晚舞蹈的发展。

一、舞蹈与“黑科技”相结合,打造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春晚从1983 年到2022 年,已有39 年的历史,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台台联欢晚会,更是一场场视觉盛宴,这不仅靠创意和智慧,也要依靠强大的现代科技。从春晚舞蹈的形式来讲,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便是那酷炫华丽的“黑科技”舞台。而近些年来,舞蹈与舞台结合的视觉效果越来越突出,春晚的舞蹈可谓真正进入了电视舞蹈的时代。春晚舞台从最早的LED 屏幕的投入使用,到后来旋转、升降的酷炫舞台,再到近些年来的全息投影和AR 技术的使用,一次次地颠覆大众对电视画面的传统审美和认知。

说到2010 年之前的春晚,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有《千手观音》《小城雨巷》《飞天》等舞蹈作品,这些都是春晚舞台,乃至舞蹈界里程碑式的作品。谈到2010 年前的春晚舞蹈作品,我们谈论更多的是成功的舞蹈选材、舞蹈编排以及音乐和服装。当时的舞台技术,仅由舞台的LED 大屏和常用移动道具给出符合舞蹈作品的背景画面,而电视画面更多的是依靠舞蹈编排和切换机位,我们处在看舞蹈就是看舞蹈本身的时代。换句话说,当年电视春晚的舞蹈作品,就是舞台艺术搬进了电视,凭借舞蹈自身的完整度,进入大众视野。

从2010 年开始,春晚舞蹈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注重整个电视画面效果,将更多奇妙的视觉感受带给大众。2010年春晚结合高科技,被称为“3D 春晚”,所有的背景灯光都有立体效果,让这场表演增加了不少可看性。突破性的舞美设计,受到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当年的舞蹈《荷塘莲语》开创了舞蹈、音乐与光电背景完美融合的视觉盛宴的先河,曾被网友们称为“春晚阿凡达”。

舞蹈《荷塘莲语》,以浪漫唯美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从小荷尖角到荷花盛开的过程。整个舞台从背景到地板,全部装满LED 灯背景随着舞蹈结构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换。舞蹈刚开始时,观众犹如置身于仙境,星光布满了全场,3D 视觉汩汩而出的气泡,流淌在如水晶般随风摇曳的荷叶上,舞台上身穿粉色服装的领舞演员用柔美舒展的舞姿表现出小荷初见的美,地面上群舞演员身着荧光绿色的纱裙,在梦幻场景中舞动起来。随着音乐与女高音的变换,舞蹈画面开始出现大的流动,动作风格也更加欢快俏皮,背景在莲叶中注入了金粉和红光,犹如阳光照进荷塘,带来了朝气,呈现出让人如痴如醉的荷花水塘美景。随着舞蹈高潮部分的到来,背景变幻出朵朵莲花,与舞蹈演员们所展现出来的生机盎然相呼应,画面绚丽美妙。在舞蹈的最后,荷花盛开,演员们在舞台中央组成的硕大莲花图案与背景里绽放的立体花朵融为一体,给人非常震撼的视觉感受。《荷塘莲语》舞蹈本身并没有深刻的情节意义,最大的亮点在于舞蹈与3D 舞台背景的结合,展现出梦幻而精美的画面。这个靠视觉取胜的节目,让大众对舞蹈艺术的视觉有了新的层面的认知。

继舞蹈《荷塘莲语》之后,近十年的春晚舞蹈与“黑科技”相结合,不断突破,不断刷新大众的视觉认知。说到巅峰之作,不得不说2020 年春晚舞台上《泉》这个舞蹈节目。与其说是舞蹈节目,不如称之为“视觉创意”节目,其亮点不仅在于舞蹈家宋洁与演员张天爱的合作,还有29 个白纱筒智能机器白天鹅以及实时AR 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31 位演员在春晚舞台上实现了肢体语言与高科技特效的完美融合。

春晚舞蹈《泉》,展现了如电影仙境般的视觉体验,这离不开当今环绕式的LED 舞台,其不仅可以自由地上下、左右改变传统的舞台结构,还能运用投影和编程技术进行舞美设计,改变了以往舞美道具的概念。在舞蹈《泉》的舞美设计上,技术人员采用基于物理的4K、超高清的AR 实时渲染引擎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假乱真”,再加上舞台的上下错落,营造出层层叠叠瀑布和雨林的立体感。青年舞蹈家宋洁,借助气球和飘逸的白纱,运用上肢的柔软和肢体的极限,表现出泉水无形的流淌和清透感,与舞美的梦幻相融,化身“水精灵”。随着音乐的转折,舞台上29 个白纱筒开始舞动,雕塑般千变万化,呈现出极致唯美的线条,犹如泉水的涌淌。舞蹈的最后,也是高潮部分,演员张天爱和智能机器天鹅的出现与互动,犹如仙子和神兽,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友好交流,这也成为2020 年整个春晚的一大亮点。

历年春晚舞台上,舞蹈与科技的结合,不断地突破与创新,舞蹈也通过电视画面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春晚舞蹈不仅展现了舞蹈艺术本体的发展,这种跨界式合作,通过肢体语言展示科技的方式,还带给大众更多的惊喜和视觉体验。舞蹈艺术的功能从一个表达者的身份,向承载和传递的使命转变。在当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相信今后的春晚舞台上,舞蹈与科技的融合,将会持续带给大众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春晚舞蹈的家国情怀,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春晚只有华丽的舞美和高超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族人民产生情感共鸣。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这个舞台上,要更多地承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现时代精神。春晚舞蹈的选材极其重要,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舞蹈不仅要好看,还要让人看懂,更需要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

历年春晚舞台上,有太多的舞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和震撼。2005 年,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无声演绎的《千手观音》震撼全国,震撼全世界,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2006 年,一群来自基层的退休老人,凭借民间皮影戏的题材创作的皮影戏舞蹈《俏夕阳》,一时间家喻户晓,风靡全国。2008 年《飞天》由被固定在舞台上的七名舞者演绎,展现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惟妙惟肖,令人惊叹不已。每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舞蹈,无不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民族文化无须过多言语,便能引发大众潜意识里的民族认同感和共鸣。

近些年,在春晚的舞台上,有不少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作品,2018 年的春晚舞蹈《丝路绽放》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节目,120 名舞蹈演员整齐划一的表演,天衣无缝的配合,震撼了全世界。舞蹈选自2016 年版《丝路花雨》中的《唐卡》片段,以敦煌莫高窟492 个洞窟中的佛像为原型,以壁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3 种佛教手势为元素,编排成了舞蹈,以指尖变幻,营造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再现古丝绸之路上的人文风貌。

舞蹈《丝路绽放》以敦煌艺术文化为内容,展现佛教在中国的传统审美里形式美感的部分。舞蹈中,没有过于复杂的结构形式和流动性的画面感,整个舞蹈的重点在于敦煌壁画中的手势和上身舞姿,百余名演员在舞台上组成金字塔式的队形,动作极其整齐又流畅。虽然大部分是手部的动作,但做到了百人合一又不失韵律,时而稳重大气,时而欢快俏皮,再加上丰富的变化,让人感觉仿佛壁画中的佛像浮现在眼前。《丝路绽放》大屏的内容也是莲花及丝绸的变化,色调上也因为舞蹈演员金白色的服装而选择了蓝、粉、紫以及浓重的七彩变化来做对比,这些色彩的表现是符合佛教和中国传统审美的。敦煌文化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是经历多种文化融汇与碰撞沉淀下来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丝路绽放》尽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泱泱大国风度,实在让人震撼和感动,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

2020 年的春晚舞台上,又有一个节目惊艳了全世界的观众,那便是舞蹈《晨光曲》。一段看似穿着旗袍,拿着蒲扇,东方韵味十足的舞蹈,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下,竟然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从音乐《渔光曲》、弄堂的板凳、熟悉的蒲扇,到并非华丽却彰显中国女人气质的旗袍,这些熟悉的文化符号,让这个舞蹈感动了每一位中国人。

舞蹈《晨光曲》选自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片段,展现了清晨的弄堂里,上海女人的生活。舞蹈音乐是20 世纪30 年代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曲,大部分中国人对这个音乐耳熟能详,对其有特别亲切的感觉。演员们身着朴素但又不失优雅的旗袍,抱着小板凳,用蒲扇轻轻地扇着炉火,安安静静地忙着手里的针线活,这些细节动作,全部来自生活。舞蹈的编导手法很现代,整段舞蹈没有过于恢宏的高潮感,不慌不忙,但富有层次感。层层推进女人细腻的情感,从始至终展现出女人们内敛却不柔弱、轻柔却不娇媚的感觉,让人们一下子回到了老上海某个明媚的清晨。这个舞蹈透露出一种东方质朴的优雅美感,带着烟火气,又带着一种美而不自知的感觉。《晨光曲》成功引发观众的共鸣,在于它本身的艺术性很强,演员们也光彩耀眼,再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代入感极强,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使他们感受到舞蹈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曼妙,岁月静好”的主题,这不失为春晚舞台上又一个精品。

舞蹈艺术是文化的承载,是情感的传递。在春晚舞台上,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舞蹈艺术家们,为全世界观众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的精神风貌。不仅有来自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温情,还有大国的风度和情怀,文化的共通,情感的共鸣,让观众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的命运、情感与国家相连。

三、春晚舞蹈中融汇创新的艺术语言与世界对话

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春晚舞蹈不仅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彰显文化的多样性和兼容性,运用西方语言加强与世界的对话,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创新和发展。

2014 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段《练兵舞》登上了春晚的舞台。2014 年是《红色娘子军》首演五十周年,中央芭蕾舞团让这部中国芭蕾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通过春晚的舞台,重回大众视野。舞台上,英姿飒爽“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站着军姿,手握枪杆整齐划一地操练着。脱去西方唯美飘逸的纱裙,换上革命的军装,脚下足尖技巧更加干净利落,那种坚定、充满能量的气势,振奋人心。通过春晚的舞台,这部红色经典的代表作,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的芭蕾舞审美认知,展示了我们的革命历史和英雄形象。《红色娘子军》是成功将西方的芭蕾语汇与中国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经典之作,它创造了世界民族芭蕾的奇迹,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2016 年春晚的舞台上,一支由华人华侨子女表演的舞蹈《茉莉花》让全国观众惊叹。芭蕾舞《茉莉花》原是辽宁芭蕾舞团的经典剧目,因将中国扇子与芭蕾完美结合,运用中国民族歌曲《茉莉花》,表现出茉莉花开时繁花似锦、迎风摇曳的美感,而广受好评。春晚版的《茉莉花》由美国亚特兰大星辰舞蹈学校的华人学生表演,他们将百年老曲改编成极富现代感的音乐,舞者脚上踩着西方芭蕾的足尖鞋,手中舞动着中国民间的花边扇,生长于异域的海外游子将舶来的舞种演绎出别样的中国风。从古典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等视角,将西方芭蕾这种足尖的艺术与中国传统扇子舞的手上功夫完美结合,彰显了文化的包容特性,又透射出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芭蕾舞《茉莉花》通过芭蕾舞的方式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美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内心向往美好的情感,让广大观众为之动容,同时在表现主题、思想内涵、呈现方式上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亲切感,这是芭蕾舞艺术中国化的独特之处。

2019 年的春晚,舞蹈《敦煌飞天》给观众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也带来了绝妙的视觉享受。有关“敦煌”“飞天”的元素,在春晚舞台上也是常试常新、百看不厌。与以往的敦煌舞不同,舞蹈《敦煌飞天》融入了芭蕾元素,既有传统敦煌舞的形态,又具备芭蕾舞的技术。“敦煌”“飞天”是多种文化孕育而成的,多年以来的融会贯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色符号。舞蹈《敦煌飞天》由中央芭蕾舞团和北京舞蹈学院共同演绎,用国际通用的舞蹈元素来展现中国博大精深、传承千年的艺术文化,这种中国文化的内敛与芭蕾优雅的结合,给予观众不同的体验,也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春晚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联欢晚会,而是全球华人的文化艺术盛宴,每一年的春晚,承载的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烙印。随着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舞蹈在春晚舞台上,既具重要性,又负使命感,不断创新发展,把专业且极具观赏性的艺术作品推广给大众,又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艺术美学。相信春晚舞蹈将继续带来惊喜,为这个舞台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大众舞台舞蹈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如何在舞蹈表演中巧妙运用舞蹈技巧
我们的舞台
大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