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文艺工作的发展

2022-11-22李雨璨

艺术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舞剧根据地红军

□李雨璨

(李雨璨/四川文理学院)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地方注入了红色血液、精神和基因,用红色民歌、舞蹈等作品记录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产生的红色文化,尤其是红色文艺作品、活动,对全国歌曲、舞蹈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给现代红色文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红色文化、歌剧是在革命和发展时期形成的先进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可欣赏性,还具有文艺传承价值。川陕革命老区形成的红色文化、文艺形式类型多样,具有鲜明的文化、艺术特点。本文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文艺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从审美视角介绍了多种文艺形式和活动,结合舞剧《努力餐》进行审美特征分析。

一、川陕根据地文化工作的产生、发展

在1933 年2 月,来自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了川北地区,建立起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大学、新剧团、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等机构也在群众支持下成立。在宣传部门组织结构上,川陕省总工会、少共川陕省委设置了宣传部(各级组建粉笔队、宣传队、贴字队等),川陕省苏维埃常委会设置了文教委员会(下设苏维埃学校、国家出版局、红场、俱乐部等)。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各个宣传部门都加入全民识字运动中,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思想政治觉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具体的文化工作开展途径上,通过铅印、木刻和石印宣传形式,以及宣传标语、书刊、小册读物、捷报、口号和传单手段,为文化工作开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革命斗争的开展,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贴近生活、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的文艺作品和演出活动,满足了根据地军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比如,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曲艺、美术、戏剧(川剧)、歌舞作品,其中的歌谣、歌舞容易学习、流传,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功能。

二、文化审美视角下的文艺活动

在特定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下产生的作品、衍生的活动蕴含着经典价值,如红色文化、文艺活动。但是,文化作为软实力,应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需要先对其中的艺术作品、理论进行继承、熟悉和掌握。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真正得到保存、传承的经典作品十分有限,在表演形式、体裁、技法上表现力不足,而对根据地形成的红色文化经典、文艺形式进行研究,能够促进经典歌谣、舞蹈更为广泛地流传,彰显红色文化、革命经典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审美意义。

(一)歌剧

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文艺体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民歌音乐体裁,其历经人民集体创作、代代传承和发展,成为口传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川北地区聚集的多数为汉族人,主要有三类汉族民歌,“劳动号子”“小调”“山歌”。“山歌”是尤为重要的四川民歌类型,其体裁形式较多,包括红军战士、青年儿童、妇女解放、拥护苏维埃等主题歌曲,以及改编而成的舞剧。根据川陕根据地相关资料研究发现,当时形成的歌曲数量繁多,但广泛流传的歌曲曲目不超过千首,且主要记录形式是木刻、手抄、影印原件等,是后期的文艺工作者通过采集老红军演唱、采访当地长者形成的。例如,《我送情哥当红军》《十劝夫》等歌曲都是凝聚着红色文化的歌曲,这些红色歌曲的形成从川陕地区民歌中吸取了元素,展现了红色民歌的魅力。

(二)戏剧

戏剧主要有话剧、小演唱剧、舞剧等。话剧是通过角色表演、人物对话进行文艺演出,在演出上需要注重服装道具、场景设计等舞台表现形式,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直接的宣传形式,演绎了一幕幕军民的革命热情,如苏维埃政府、红军政治部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以及母亲、妻子对参加红军青年的支持、关怀,有力宣传了当地政府、红军的政策,更使群众与红军的深厚情感得到了升华,在丰富革命老区文化生活的同时,更为党和军队政策宣传工作提供了便利。例如,具有代表性的两幕话剧作品《慰问》,话剧角色有政治部工作人员、参加红军的青年、母亲、大儿媳等角色。在场景的设置上,话剧建立在阳春三月的季节、农家门前、农田、茅屋等场景上,整部剧以绿色、希望为主题,展现了以母亲、儿媳为代表的红军家属对参军亲人归来的期盼。部队中新加入红军战士学文化、练本领,苏维埃政府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等和谐画面,展现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此外,《参加红军去》《打草人》《三个伤兵》等特色话剧作品,都是当时具有政策宣传、教育意义的作品。小演唱剧是一种体裁多样、题材丰富的文艺形式,以歌曲载体进行呈现,主要包含新创作歌曲、儿歌、群众歌曲等,更多地从当地民歌中进行素材提取。在文艺形式表现特点上,小演唱剧结构简单、篇幅较小,十分容易创作,形成的文艺作品数量众多。这一文艺表演类型以对唱、独唱、小演唱等舞台表演形式,在地区的适应性、群众性较强,还能搭配群众性舞蹈进行演出。深受军民喜爱的有儿歌《红色少年本领高》《小朋友快联合》《放羊歌》等,围绕群众新创作的歌曲系列数量也十分可观,如《卫生歌》《团正哥》《抗日歌》等。

同时,川剧也是最能体现四川地方特色的戏曲类型,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诞生了诸多融合了政治素材、地方戏曲文化的新川剧。从文化审美特点上看,工农剧团以广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为载体,加入了党和红军政策的宣传内容,并由红军战士学习川剧艺术进行排练演出。依托川剧这一纽带,当地群众和红军建立起了密切的精神联系。在创作的川剧曲目中,越来越多的剧目受到群众的欢迎,如《半升米》《田颂尧自叹》等,也有折子戏改编而成的川剧,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这一时期的新川剧作品主要类型是群众熟悉的“灯戏调”。舞剧的代表是活报剧,选取时事进行戏剧排演,起到了宣传和反映时事的作用,犹如“活的报纸”。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演出往往以漫画的方式进行,将宣传性内容引入。活报剧可以在广场、街头、剧场等地演出,主要以普通人物为主角,对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反映,且大多是群众关心的题材,如《土地革命》。同时,表演类舞剧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如《红军花》是一个情节复杂的舞剧作品,以黑、白、灰三种渐变色交互的形式,塑造简洁的开合表演空间,以虚实手法突出了“人景合一”的审美特点,如步枪、岩壁、磨盘和雕塑等作为演员动作表现的一部分,形成了流动的舞台立体结构。

三、红色文艺舞剧审美特征分析——以舞剧《努力餐》为例

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杯”终评作品中,革命舞剧《努力餐》成功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努力餐》主要以民族救亡为背景,以沉稳老练的地下党人(车老板)为主人公,以努力餐楼(党的秘密联络站)为场景,在解决广大劳苦群众吃饭问题的同时,在《大声》周刊上宣传抗日救亡,完成革命情报传递任务,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暗战也在努力餐楼展开。在舞美设计上,一方矮桌、一张竹靠椅彰显了成都特色文化,用清凉、坚韧的竹子材料制成的成都躺椅,可供食客们躺、坐,十分“巴适”,这一要素成为舞美设计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一方桌、两张椅,经过巧妙的处理,进入观众视野。独特的造型、清凉的竹子彩纸,象征着四川人民清脆、坚忍的品格。在两个空悬的巨大竹椅下,餐楼空间以“桌椅”隐喻的方式被抽象化地塑造出来。成都美学在《努力餐》舞剧中的体现,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在视觉感官上给观众带来和谐统一、耳目一新的舞台感。舞剧全过程的音乐凝聚了四川音乐艺术的多方面特点,将现代音乐曲风与巴蜀传统民歌进行了有效融合,扑面而来的是四川的文化气息。

(一)融四川文化元素,展成都美学画卷

舞剧《努力餐》中呈现了努力餐馆木墙上的麻将、注音符号元素,其原本是用作车老板教人们识字、传递消息的。舞剧中对成都麻将“血战到底”元素的运用,展现出成都人坚忍、宽容的品质。在舞剧情节上,以舞蹈美学的方式,重现餐楼内外的生活场景,将诙谐的艺术气息注入平凡的生活中。在餐楼中发生的故事,自然地反映了食辣文化,体现了人们乐观、务实、坚忍的品行,更为舞剧带来了一些喜感。在舞剧中,担担面、火锅、川菜等“吃戏”环节,都起到了情感表达、情节推进的作用,如四人桌下人们相互猜忌、火锅三人内心爆发冲突、一碗担担面两端蕴藏的两人的生死诀别,都巧妙地设置了人物内心冲突。同时,《努力餐》中还悄然融入了茶馆文化,餐楼和茶馆是成都社会生活美学的重要载体,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可以在其中广结好友,享受按摩、擦鞋等服务。舞剧开场的一幕就围绕餐楼开张进行了舞蹈剧演绎,达官、商人、学生和店伙计汇聚一堂,其中的车老板妻子黄三妹演绎工夫茶的优雅舞姿,将工夫茶文化与舞蹈美学进行了融合,呈现出一幅生活美的画卷。

(二)采四川民歌之长,显音乐美学特色

在餐楼开始营业的段落,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为开场。作为四川民族情歌的《槐花几时开》,也被运用到双人舞的片段中,以舞蹈、音乐交叉的形式呈现叙事内容,使人在车氏夫妇的舞蹈中感受其中悲喜交集、离别悲欢的浓烈情感。在民族小调融入的氛围下,浓郁的地域音乐气息被冠以四川人民的爱与泪,汇集到夫妻二人的情愫中。同时,在舞剧创作中,编导将锣鼓打击乐特色融入舞剧表演中,以现代说唱形式展现,自由酣畅地展现了成都人洒脱、不拘的风格。整部舞剧和谐统一,并非采用电子编曲进行体现,而是以交响管弦乐方式配合成都方言的唱词,结尾以“我要血战到底”制造“燃点”,点燃了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不灭的“中国魂”,在铿锵有力、热血激昂的音乐场景下,演员们用有力的舞蹈展现了舞剧的内在精神,实现了现代人精神力量、先辈革命气质的联通,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共鸣。

(三)挖四川人文气质,诠释舞蹈力量美学

《努力餐》的舞台戏剧性表达,将革命故事进行了重新编织,通过发掘地区人文气质,呈现多种元素,将演员的身体语言与戏剧性主题进行了融合。在舞剧表演中,“亮嗓子”演员片段融入了川剧变脸元素,在剧中这名掩护人员与敌人决战的段落,更融入了《单刀会》的内容,体现了四川戏剧元素与舞剧的融合创新。与《单刀会》中关羽只身一人赴会、临危不惧相比,“亮嗓子”演员毅然赴死、仰天大笑展现了革命先烈的热血与洒脱。同样,作为商人的车老板,在社会上拥有广泛的人脉,敌对方的高层人员更是其同窗旧友。在舞剧结尾片段,在昔日同学的劝降下,车老板始终端着自己的碗,在吃完最后一口饭后,毅然选择血战,将骨髓深处独特、倔强的精神释放出来。

《努力餐》不仅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的舞剧,还是一卷记录革命者红色生活故事的书籍,为现代人走向何方、走向远方提供了精神路标。在“餐馆”这片土地上,随着舞剧剧情的不断推进,演员们在音乐、灯光多种艺术表达手段的支持下,展现了放下安逸、奔赴革命、离别牺牲的一幕幕场景,形成了生活美学与舞蹈艺术结合的表演艺术形式,弘扬了党与人民生死与共、中华民族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对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产生的红色文化、文艺作品是宝贵的红色资源。我们要通过文艺工作的创新,为红色文化、文艺作品注入时代活力,更好地在当下保留历史,让人们的认识由过往转向现实。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舞剧《努力餐》正是如此,用舞蹈的戏剧性重现历史,对人们的文化审美能力、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舞剧根据地红军
百科全书舞剧
“东临楼”日常
建立自己的 写作根据地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舞剧《瑞鹤图》剧照
窗台上的妈妈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