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途径
2022-11-22严嘉
□严嘉
(严嘉/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专业水平较高的舞蹈编导人员能够有效地将复杂的舞蹈动作进行编排,并散发出独有的舞蹈魅力,引导观众通过舞者的表演来感受创作者的精神表达及舞蹈所带来的艺术美感。高校作为舞蹈编导专业能力的重要培养基地,在我国进一步深化的课程改革及科学合理化的教育结构模式体系下,积极探索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途径。本文首先对舞蹈编导人才社会需求及专业素质要求进行说明,然后分析现阶段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最后针对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
一、舞蹈编导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专业素质要求
(一)社会需求
我国国民的精神文明需求及审美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要求舞蹈编导专业的人才能够创作出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作品。高校作为我国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重要输出地,承担着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责任与义务。现阶段社会对舞蹈编导专业的需求主要来自中小学、社会、社区文化三大方面。舞蹈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现素质目标培养的重要课程与手段。因此,许多中小学为了提高师资力量而选择引进舞蹈专业教师。社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审美价值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社会文艺领域的蓬勃发展。这就要求舞蹈编导人才不仅具备极强的舞蹈表演能力,还能策划和创编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文艺活动。社区文化需求体现在我国积极倡导的全民健身的有效引导下,广大社区群众不断丰富社区文化以及开展各类健身舞蹈。因此,引进舞蹈编导人才能够有效地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运动规律,进行科学的舞蹈编排和社区活动策划。
(二)专业素质要求
首先,舞蹈编导专业人才要具备对现实世界、美的价值特有的审美风格及见解。教师在舞蹈编导专业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舞蹈的种类及形式的创编技能,同时具备舞蹈编导综合能力(表演、教学、科研)。其次,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在具备舞蹈编导能力的同时,还要将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在实际的舞蹈编导策划艺术活动中,成为具备舞蹈教学和策划活动的综合性人才。再次,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应对不同舞蹈的种类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及发展特点具有极强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将舞蹈的编排表演与现实的美好生活进行结合。最后,舞蹈编导专业人才要能够将舞蹈编排的创作与音乐相结合,具备极强的舞蹈编排创作能力及综合表演能力。
二、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舞蹈编导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模式及学科体系。但是在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及改革过程中,舞蹈编导专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受到了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问题的影响与干扰。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所述。
(一)课堂培养模式的单一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完善,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但是,现阶段的高校舞蹈编导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化的教学功能,这就导致许多舞蹈编导的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无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许多高校开展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课(芭蕾基训、编导技法、古典舞蹈集训等)、专业理论课(运动原理与解剖学、舞蹈美学、舞蹈教育心理学、舞蹈编导理论)、公共课(英语、心理、教育、体育等)。高校建立技能与文化并重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体系,旨在为社会提供具备实践与理论的综合性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然而,在许多高校开展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课堂上,虽然学生能学习大量的与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极少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活动与比赛中。
(二)教师角色定位不当
许多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进行教学,而学生被动地接收舞蹈专业知识。在灌输式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能动性、独立性等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进行舞蹈编导的创作及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埋下祸根。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作和编导舞蹈动作。但是,许多舞蹈教师采用的灌输式理论以及在实践课堂上盲目地让学生进行模仿与练习,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及认知变化过程的了解,无法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与创作思维的培养。
三、针对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问题的具体改进策略
(一)创新改进舞蹈编导教学方法
首先,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减少与舞蹈编导专业不相关的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转变部分舞蹈教师的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及着重加强专业课程的培养学习,减少或消除舞蹈编导教师和学生“分数主义”“理论成绩至上”的价值观念。其次,舞蹈编导老师在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所讲授的教学理论内容不仅要结合书本的专业知识,还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其能够获得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不仅要拥有扎实的舞蹈编导专业知识,还要理论联系实践,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通过社会实践来印证所学的专业课理论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的掌握能力。最后,教师要将舞蹈编导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穿插式课程安排,不能过分注重教学管理体制及课时安排,让学生能够在舞蹈编导专业课堂上和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掌握舞蹈编导学习的主导权。例如,每周的前四天进行舞蹈编导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周五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前四天理论知识的回顾与总结,周末则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社区舞蹈编排、中小学舞蹈编排等),到了下一个周一则将上周末进行的校外实践活动的所思所想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分析讨论。这种穿插式教学课堂及周末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安排,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将理论运用在实践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还要求教师能够借助现有的教学条件与设备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信息设备定期安排学生观摩大型的舞蹈演出及经典的舞蹈表演,以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动作及位置变化进行讨论与分析后的模仿。学生在观摩、讨论、模仿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其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其舞蹈思维及灵感。同时,教师也可就某一个主题或者舞蹈动作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舞蹈动作及舞蹈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极大地激发了对舞蹈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也可以邀请舞蹈领域的专家和优秀人士对学生的舞蹈创作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现阶段的不足和未来的改进方向,在巩固自身现有优势的同时,提高舞蹈编导和创作能力。
(三)扩展舞蹈编导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对某个舞蹈动作或主题进行即兴训练,帮助学生了解与主题相关的音乐风格、基调、旋律,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和即兴表演。其次,教师可以积极创办各种舞蹈比赛、舞蹈晚会等校内舞蹈演出,让学生以个人、小组、集体的方式进行舞台实践创作。最后,参加校外的一些公益活动演出,如社区的文艺表演编排及商店的宣传活动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公益活动演出的各环节准备(主题设计→演出内容规划→舞蹈动作编排→节目顺序安排→主持活动分工等),教会学生主动解决和安排公益活动演出的各项工作。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及表演实现能力,还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从事舞蹈编导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舞蹈表演专业与当下时代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阶段更需要以结合实践为重心,全面提升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养。由此,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型的公益类活动,如社区文艺汇演等,有层次性地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整体的实践表演能力。虽然活动演出的规模相对有限,但是同样需要认真对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所有环节进行严密筹备,其中主要包含活动初期的筹备、活动主题的规划与创建、演出内容的规划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全身心的实践,自己解决与协调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之后开展专业性工作奠定基础。安排时间活动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延展,只有给予学生全面的专业实践活动,才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实现专业知识与技巧的灵活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课程的理解。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对专业实践的有效运用与把控,有利于专业学生自身潜力的深入挖掘。此外,学生可以自主挑选多样化的表现主题,全面运用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打造出代表自身的优异水准、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优质舞蹈作品。只有如此饱含感情色彩的作品才可以更好地打动观众,展现出更为独特的艺术色彩。同时,舞蹈编导的作品也需要通过长期的演练才可以正式搬上舞台。创作者应虚心接纳广大观众的意见,并结合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创编符合人才发展的相关教材
制订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其相匹配的学科教材,是创建系统化的舞蹈编导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运作体系的前提。舞蹈编导专业的有关课程长期存在着运作不规范的情况,培养方案中人才的价值取向也设定得较高,而且教材多年来都是结合高等类艺术类院校的有关教材,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阅读较为吃力的情况,任课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也不是非常好。所以,高校需要全面结合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宗旨与本区域文化市场的相关要求,创编出符合校内学生具体需求的优质教材。
各大高校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并针对现阶段舞蹈编导专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创新改进舞蹈编导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扩展舞蹈编导实践活动,推动高校舞蹈编导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