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高校美术教育的社会价值

2022-11-22许琳琳

艺术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活动

□许琳琳

(许琳琳/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

在文化多元共存的新时代,由于生活习惯和思想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地方性传统文化被逐渐边缘化,特别是在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逐渐占据主体地位的社会思潮之下,那些逐渐远离人民生活的传统文化也趋向式微。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是一个民族关于过去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之源。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上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里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精神文化的跨历史性进步。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个人而言,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外,更渴望精神的饱满、心灵的充实;对国家而言,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美术作为社会文化最特殊的门类之一,不仅有技艺上的传承性,还有精神审美的独特性。本文结合实际阐述高校美术教育社会价值实现的现状,以期寻求更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形式。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地方文化

蔡元培先生于1917 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可见,艺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指引着社会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向,而美术教育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例如,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建筑、绘画、雕塑、工艺品等客观存在的见证,基本上以典籍和图像形式存在,其中图像是鲜明而直接的一种形式。正如西方文艺复兴的艺术价值如此之高,那些饱含古典审美理想的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作品功不可没。

美术教育社会价值由于其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从成效上来看有微观和宏观之分。从微观上来说,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学生通过系统化地对特定材料、技法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了美术门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是综合的、多方位的,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提供能力保障,也是一种为社会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途径。从宏观上来说,在这种综合的学习与训练中,学生有了美的理念,影响并塑造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开拓了思维、开阔了眼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及以后的人生中,能够更广泛地传播给其他人,这是美术教育对社会精神的弘扬与激发,是一种隐性的成效。事实上,美术教育的社会价值犹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空气越充足、越清新,这个社会也就越健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色,这一点在美术特色的形成上同样鲜明。例如,中国有56 个民族,大多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服饰文化与民风民俗等;又如,同为明清园林艺术的代表,北京的圆明园和苏州的狮子林在审美理念上又大为不同;再如,北方的皮影戏和福建的高甲戏,在人偶造型和表现手法上千差万别……因此,不同地区的高校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上,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与特色,兼容并包,将现代人才培养理念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相结合,以期铭记历史、不忘传统,这也是创新与创造的原动力。这一点,从1988 年中国动画创作的大放异彩上就可见一斑。

如今,在高等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演变的过程中,社会的发展需要广大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在这样的社会与教育背景下,地方性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高等学府,在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的同时,更应当担负起传承与发展当地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二、地方性高校美术教育的社会价值实现现状及其创新

地方性高校作为地域文化的先进代表,应紧密联系地域实际,结合地域特色,从丰富的地方性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为区域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许多地方性高校确实在服务地方、引领地方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通过观察身边的现实生活可以发现,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民众来说,这种或鲜明或隐晦的高雅气氛,很难深度融入现实生活中。现代互联网的发达实现了信息的爆炸性传播,人们可以很容易获取关于艺术的各类信息,也容易被那些直观而鲜明的图像吸引。地方性高校美术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更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将美术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为当地民众传播美、弘扬传统文化做出应有贡献。此外,有效的组织与传播需要更贴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笔者认为,具体实践形式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首先,合理引导“商业化”的美育发展。商业化并不总是消极的,有时能够增强商品的消费性,使人感觉艺术与艺术品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从而使艺术与艺术教育更贴近现实、更贴切民众的需要,这也是艺术商业化的优势所在。美术教育及相关活动的某种程度或形式的商业化,能够更大范围地使艺术与艺术教育贴近现实生活、符合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这一点对社会美育发展及美育价值的实现都有着重要影响。美国的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道:“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艺术品所特有的创作实践性及精神审美性,是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表达自我和他我的语言形式,并且这种语言形式具有发散性与传播性。艺术活动中能够将人与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交往需要联结起来,促使我们发现并关注身边出现的各种事物。合理引导与发展某些商业化的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有利于活动的组织和满足相应人群的需要,而美术教育商业化的途径与方式方法则需要更多商磋与具体实践。地方性高校需要结合地域特色进行有计划的、多样化的美术教育活动组织。

现代社会美术教育的商业化之路也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如层出不穷的各类少儿美术兴趣班、成人美术培训班、美术高考专业培训班,以及借助网络设备组织的线上美术教育课程等,形式的丰富与多样说明了社会美育的成熟与繁荣。高校美术学院各专业相对完备,在校学生进行了系统化、专业化的美育学习,这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美育资源与后备力量,而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相关的教育技能训练。

其次,利用大学生课程实践进行社会化的美术教育公益活动组织也是一种有效、有益的方式。总体上来说,大学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象牙塔式的,尽管在完备的学习环境里,学生能够更专心、全心全意地进行艺术的学习与创作实践,但相对来说,如果缺乏社会化的艺术活动实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作思维,降低艺术创造的积极性。因此,某些商业化或社会化的艺术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公益组织或机构等,引导并培养学生筹划或参与一些有针对性的公益艺术活动。如在展览时,学生可以做一些相关的艺术衍生品面向大众售卖;组织中小学生来参观展览,并安排大学生在现场讲解,同时开展一些相关的艺术教育活动;还可以与缺乏美育条件的偏远学校或福利机构等,共同开展一些合适的艺术教育活动。

事实上,许多艺术家或学院团队都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比如,艺术家信王军在云南梁河、曲靖等地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先生书院”,提出用艺术改变乡村的理念,先后为梁河长安村小巷和山东寿光东头村进行了艺术涂鸦改造,赢得了诸多赞扬。“先生书院”还长期为周边儿童提供永久免费的艺术教育,并以此为艺术课题与山区学校进行交流实践,引导手工、绘画等艺术文化课堂与创作,延伸出一系列极具社会意义的艺术实践活动与作品。“先生书院”真正做到了用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的文化建设,用艺术改变乡村,从中让人看到了真正有理想与信念的艺术家的人文温度与社会责任感。

再次,利用大学生及教师艺术展览的举办以及相关艺术活动的开展,吸引人们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从而达到高校美育社会化传播的目的。引人注目的展览形式的创新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内容组织。例如,在展览过程中,高校应该根据实践安排做一些与艺术展览相关的主题性活动,加以宣传与推广,或者举办一些主题性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协助或指导民众参与相关艺术创作活动,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品拍卖等活动,充分地调动大众的参与度。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展的积极性与艺术展览的主人翁责任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参与,如以课题参与或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了解社会需求,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艺术展览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极具价值的社会美育途径与场景,其参与性与艺术传递的互动性比较强。特别是互联网极速发展的当下,许多美术馆与艺术展览也寻求多种方式与渠道的创新,以发挥更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如各类美术馆除了网页建设,还积极运营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账号,不间断发布展览信息及相关的艺术讨论或艺术课堂等活动的组织与介绍。这种艺术化的发散活动能够更好地带动不同人群的参展兴趣与热情,使人们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对艺术展有更多方位的理解与解读。而一些私立美术馆的运营,则更加个性化、特色化,以一些非常前沿的艺术形式,如电子科技或虚拟技术,鼓励大众参与和再创作,在这种创作中引发人的思考与感知。例如,成都知美术馆策划的于2020 年9月19 日开展的“未知/尹秀珍”,以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抓取人不同情绪的面部信息,将其转化为电子屏幕上的可视形体,利用3D 打印技术生成雕塑”,从而创造一种人人参与、实时创作、沉浸式观展的新体验。展览结束之后,再生成虚拟的VR展厅,形成更广泛的传播。无疑,这种展览形式是十分吸引年轻人关注的,他们追求时尚,对虚拟技术的理解与接受度都相对较高,是当代艺术创新的新契机。高校美术教育所面对的群体特征与之十分相似,因此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应更符合时代特征与时代需求。

三、当代美术教育的社会价值实现意义

当代地方性高校应是地域文化传播的先锋队与引领者,其价值的彰显,是其生存、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得到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艺术以最直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着每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表达着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及艺术家个人的内心独白,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反映。艺术根植于时代的土壤之中。艺术教育的终极意义,就是要培养人们对艺术美的敏锐感知,从美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美育,塑造审美的心灵与高尚的人文价值观。地方性高校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实现有待扩充,与时代接轨,用新方式、新媒介引导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加深学生对美的深刻认识,培养自身审美创造力。地方性高校中的美术教育,也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特质,除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还需要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不单单将文化精神融入教学中,也要通过高校美术教学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为社会上的广大民众提供接近和参与传统艺术文化活动的契机。这种调动社会广泛而积极的参与性,走近现代生活的艺术教育方式,更适合现代美术教育方式理念与方法的演进,也表现了地方性高校的美术教育活动实现其更深刻的社会价值的深层意义。审美教育的社会化使艺术传播受众更广,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从新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启迪人的智慧,使艺术化的审美接受真正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活动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纸的艺术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