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本土
——蔡元培与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关联和反思

2022-11-22戴华颍

艺术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音乐

□戴华颍

(戴华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近年在与美育相关的一些文件中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在美育这一项上,则强调了学生审美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以此为目标,扎根中国本土,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美育精神。把美育纳入学校,以美育来培养学校人才,健全学生的人格是大势所趋。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体现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本文将对新时代的学校美育工作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关联,以及实施美育工作所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探讨。

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 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蔡元培在延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世界的进步思想成果,将它与中国当时的国情和社会所需衔接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他也是中国近代美育的推动者、倡导者。

蔡元培有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管理主张,并提出了“完全人格教育”的思想,也就是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种教育的“五育并举”。蔡元培将美育定义为“陶冶情感”,并把其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音乐”在人的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使音乐教育成为美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中国音乐教育思想脉络“音乐美育—音乐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初端。

蔡元培在推行课程改革和美育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历尽艰辛。而此过程中形成的带有蔡元培烙印的美育精神和宗旨,在当今时代主题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中又有何借鉴意义呢?

二、中国近年的美育工作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关联

2015 年9 月1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文件中指出了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即“四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该文件重视美育课程,推行美育,正视学校美育与社会家庭美育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利用好两者的美育资源,旨在形成一套上至大学下至幼儿园、系统的、不冲突的、可以连接在一起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新时代意见》)。这份文件中更是强调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出要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由“四育”变成“五育”,这是构建学校教育体系的又一大思想进步。笔者认为,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似乎慢慢显现出来。

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历年推行的教育方针循序渐进,一个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旨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育新时代来临了。这也体现了蔡元培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如何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发挥、相得益彰,是新时代的教育主题。蔡元培将德育摆在“五育”的首位,以美育和智育辅之,可见通过美育来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如今美育在新时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蔡元培认为应该大力推崇美育,要想培育出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取向,就应该以美化人,举行各种样式、内容的学校活动,充实学生的学校生活。学生的心灵寄托在美的事物上,就会把烦恼与忧虑忘却。《新时代意见》中对课程设置做了详细介绍,将艺术课程作为学校美育课程的主体,包含音乐、戏曲、书法等课程。这里的艺术课程并不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型的艺术人才,而是希望通过对学生的素养、修养、能力、境界方面的培养来实现全方位育人,希望能在美育的作用下,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一个期望的标准,孵育出一个极具个人审美的灵魂。

在音乐美育方面,虽然近几年也在提倡本民族化的音乐教学,但中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大部分还处在西方式的教学中。这个问题在一百年前的美育之初就已出现,儿童天性喜欢玩耍,可是当时的学校内却设置复杂的舞蹈课程;儿童喜欢唱闹嬉戏,当时的学校却多照日本式用1、2、3、4、5、6、7等填谱,不管有无意义,教儿童去唱。这样完全和儿童的天真天性相反。蔡元培提倡要主动学习西方的一些优秀文化,但是他并不是让学校一味地生搬硬套,把一些不符合当时国情、不适合中国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一并照搬过来,这样的学习难免显得死板而没有灵动性。他认为,中国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在吸取国外精华的同时,保证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运用,保证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新时代下的美育问题与反思

单从中国的教育课程改革上看,虽然一直在突出强调“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呼吁重视美育,但进程艰辛缓慢,“看似宏大的新课程计划其实是建立在一片流沙之上”。我们似乎只看到了理论上的更新和进步,而在实施方案上难以推陈出新,现实中美育难以推进的原因似乎只能归结为师资与资源配置上的问题。关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中国美育课程的设置有什么参考,周勇指出,无论蔡元培美育传统具有多么重要的参照意义,恐怕都难以对课程理论界的课程改革构思产生实质影响。历年来美育进程缓慢从根源上来看,很有可能是因为一直习惯于从“国际视野”入手来构思“本土行动”,很少考虑中国课程改革自身有何历史积累与优良传统,也就是一直借鉴西方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固然好,但却忘了中国美育课程改革所留下的优良经验与传统。蔡元培的美育理念并没有被采纳和运用到主流的课程设置上,对课程改革者而言,西方的课程美学似乎更有吸引力,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延续似乎只停留在表面。

倘若美育的设计在吸取西方优秀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同时,能考虑到中国悠久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美育改革在中国土地上产生、遗留的一些顽固问题,做到真正在实践上找到自己的教育话语体系,而不是单从理论角度“解决问题”,中国的美育改革或许会有改善。

而在上文中提到的历年来音乐美育改革所遇到的与本土文化较难结合的问题,其实也需要一定的实践来总结经验、解决和完善。但我们可以明确,摆在第一位的是教材设置的改革。单从《新时代意见》中要求的教材设置改革上来看,也与蔡元培提倡的“发展本民族文化”不谋而合。《新时代意见》中明确要求美育教材建设要彰显中华美育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教材的内容要体现出思想性、民族性、实践性、系统性。那么如何在音乐学科的建设上融合中国传统美育的精神?首先,在音乐教材编写方面,笔者认为要牢牢扎根中国本土,大胆挖掘优秀的本土文化音乐。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历史,虽然无法将所有优秀文化亘古通今予以传承,但仍可先从部分的、近代的优秀文化开始融会贯通。从历年来教材的不断更新,容纳吸取各种类型中国音乐中可以看出背后工作者的心血。例如,2019 年最新版的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我们可以看到,与之前的版本相比,2019 版的新教材在保留一些曲目的同时,调整了单元和模块,也加重了中国音乐的比例。书中增加了一些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和合唱曲目,如将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结合起来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合唱曲《雨后彩虹》和《大漠之夜》,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诗词、旋律、人声结合的魅力;在京剧单元增加了京剧《空城计》《打龙袍》《群英会》的选段,使学生能对中国京剧有更多、更详细的了解;在影视音乐和舞蹈音乐方面,对中国影视音乐和外国影视音乐、中国舞蹈音乐和外国舞蹈音乐做了详细区分,更能让学生对这两者进行对比和吸收,丰富学生的审美……可见,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是为了通过这些中国优秀音乐的教授,能让此类优秀的本土文化音乐呈现在学生乃至大众视野,响应弘扬民族文化的趋势,彰显出中国美育精神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体系。

教材的编改之路艰巨漫长,而在结合教材使用的伴奏乐器上,近年来各学校也不仅限于西式的钢琴伴奏,而是积极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琴、竹笛等乐器进行教学。部分学校已经开始积极试水,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与乐器纳入教学,自发组织乐团演奏地方音乐。或者可以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将一些即将“遗失”的地方传统文化带进学校课堂,让这些新一代学生去了解、散播、传承,重归大众视野。例如,在福建泉州,超过两百所学校开设了极具有地域特色的“南音”课程。“南音”是泉州地区的文化瑰宝,历史悠久,素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在2009 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学生也能在课堂上学习作为中国四大古乐之一的“南音”,熟练运用南音乐器,演唱南音曲目,了解相关的音乐历史,在传承中国千年古乐文化的同时,培养和展现新一代的文化自信。采取相同做法的还有浙江温州的一些学校。它们也在为地方传统曲艺温州鼓词进入校园付出努力。温州鼓词旋律变化少,歌词又为本土方言,对青少年来说缺乏吸引力,这也是温州鼓词传承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方言是温州鼓词发展传承的一大瓶颈。第一是受众群得不到更新,仍以当地百姓为主。虽然温州人非常熟悉这一曲艺,但其他地区的人不熟悉甚至没有听说过这项曲艺,即便有所了解,因为语言不通,也只是驻足“门外”。第二是外来文化的影响。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温州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融合,这也让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文化逐渐消失,温州方言便是其中之一。第三是受众群的年龄层得不到扩大。由于温州的方言得不到有力的传承推广,现今温州的小孩竟有多数已不会方言。这就导致温州鼓词无论是在传播还是传承上,都将面临“断层”。这样说来,这一项生涩难懂的民间说唱艺术进校园也是不容易的事了。对比起来,鼓词的伴奏乐器因其多样性反而能吸引学生,于是这些地方学校先从伴奏乐器入手,让鼓词乐器先进入课堂来提高学生兴趣,再通过歌曲的改编创编及生动的教学,完成地方戏曲的课堂呈现……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音乐本身可以说是最直接的情感抒发方式,通过音乐美育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其综合素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让那些即将被历史淹没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的美育理念筑构中重新回到人们的面前。

新时代的美育不仅要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立足本土,融入本土文化,弘扬本土精神。培养中国人自己的“审美”,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势所趋。总的来说,如何结合中国传统的美育精神构建学生感兴趣的中国本土美育体系,这是一个持续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实践。

猜你喜欢

蔡元培美育音乐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