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防范措施
2022-11-22李丹
李丹
(广西教育学院 广西南宁 520023)
当前,大众身体亚健康状态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身心发展不协调成为学生培养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如何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是大众深入探索的一个重点。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就要提升参训者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创新优化训练方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运动损伤等,减少体育运动训练的安全隐患,以免给参训者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1 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体育运动训练项目竞技性特征明显
在体育运动训练开展过程中,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都存在明显的竞争特征,也会涉及剧烈的肢体接触,部分运动员为了获得荣誉或是满足自身强烈的求胜心在运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运动损伤[1]。从篮球等人数较多的运动项目来看,需要运动员具有极高的敏捷性以及弹跳能力、配合能力等,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之间产生碰撞,如果没有及时控制个人的身体就会带来韧带拉伤、关节错位等风险。这对于运动员来说,需要具备较好的身体控制以及承受能力,要避免运动损伤的扩大带给自身的影响。从足球运动项目来看,其运动程度与篮球有着较高的相似度,需要运动员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在运球、传球等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运动技巧,也要避免因互相碰撞而产生的肌肉损伤、跟腱断裂等情况,在大型赛事中可明显看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这就是运动损伤中的一部分。从排球项目来看,虽然在运动和比赛过程中只有在拦网过程中可能有手与手之间不经意的接触,但是在扣球、拦网、接球等过程中跳跃和下蹲的动作一直反复,在长期这样的训练动作下,运动员的关节会受到一定的伤害,在扣球的时候往往需要运动员有较强的爆发力,但是如果没有掌握足够的技巧也会给运动员腰部带来损害。
1.2 训练强度超出参训者身体所承受的负荷
在体育运动训练开展过程中,运动员普遍存在一个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的发展概念,在这样的心理建设下,教练员若是没有针对不同训练项目的训练强度来进行科学安排,也没有及时调整运动员的休息时间,极易导致其训练强度超过参与者身体所承受的负荷。一旦超出上限就会给运动员身体带来较大的影响,也会发生运动损伤情况,结合游泳项目来看,极其考验运动员的耐力和意志力,想要全面地掌握游泳技巧以及技能方法,需要长时间在水下开展训练,在进行有氧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教练员合理制定训练安排,把控好时间等各个因素。若是长时间开展有氧训练,会增添运动员腹部压力,也会给他们的皮肤带来一定的危害,在水下训练的过程也会导致眼底充血、呼吸困难等问题,这会给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带来严重的影响。
1.3 训练方法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
在体育运动训练开展过程中,耐力、爆发力、敏捷力等是训练的主要内容,各个体育运动项目对于运动员身体条件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是从实际训练来看,并没有一个有效的划分界限,大多数运动训练都采用一个套路,没有结合实际要求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集中参训虽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无法帮助教练员准确把握参训者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参训者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虽然在短时间内大家聚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但是很难把握适用于个人的方式技巧,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各有不同,若是没有及时改变,长此以往也会提升运动训练风险。
1.4 参训者自身身体素质问题
在体育运动训练开展过程中,参训者在训练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训练强度过高或是训练方法不合理而产生运动损伤,虽然调整方法能够减少此类情况出现,但是与客观因素相比,参训者自身身体素质问题是无法有效避免的[2]。从运动员的体育精神来看,他们抱有很大的期待,为了荣誉或是为了寻求突破,在训练过程中,他们在完成基础训练时也会设置一个更高的目标,对于自身身体素质缺少认知是造成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客观上讲,这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的侥幸心理,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和心理预期缺少正确的评估,盲目高强度地进行叠加训练,不仅会给自身带来影响,有时也会打破教练员的正常安排。从教练员的角度来看,运动员因额外训练造成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其看护以及指导不到位,在开展身体素质训练时没有做好运动员心理疏导,缺乏动作标准程度训练,也没有做好运动防护。从运动员角度来看,在已知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下,若是没有强烈的疼痛感,他们也会继续参加训练,忽略身体所传达的讯号,持续性的训练会严重增加他们的身体负荷,极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2 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防范措施分析
2.1 加大参训者心理教育力度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做好运动损伤防范应当加大参训者心理教育力度。从运动员的实际运动状态来看,心理以及情绪上的稳定与运动员自身的生理反应有着密切关联,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浮躁等心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运动训练效果。对于教练员来说,应当准确把握参训者的心理走向,要认识到健康的身心条件是维护运动训练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3]。从实际情况来看,参训者睡眠质量下降、呼吸系统出现较大波动或是身体抵抗力等发生明显变化就是客观的反应现象,因此教练员在和他们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参训者的细微变化,如果参训者发生心理或是生理上的问题应当及时和教练员做好沟通,要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具体说明,为教练员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对于教练员来说,也要及时予以反馈,通过心理疏导或是就医等形式,帮助参训者改善身体机能,缓解心理问题,只有教练员具备高度的敏感度才能够确保双方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此外,教练员也可以针对参训者的心理状况来为他们制订适宜的康复训练计划,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参训者能够逐渐降低心理压力,保持一个稳定的训练情绪。
2.2 合理安排训练强度
体育运动训练中做好运动损伤防范应当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对于参训者来说应当明确自身的身体条件,也要了解个人所能承受的训练强度,避免因过度训练造成运动损伤。对于参训者来说,要掌握身体所传达的讯号,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来适当增强训练难度和强度,避免长时间重复式的训练方法,要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训练技巧,不可急于求成。从体育运动训练的客观条件看,在前半段训练时间内,参训者的关注度和承受度都保持在一个高度旺盛的状态下,因此教练员就要抓住这一客观条件,将重要的内容及时带给他们,而在后半段参训者精力以及体力在慢慢下降的过程中,动作迟缓、眼神游离等现象出现,教练员就要及时调整计划。在训练的过程中,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让参训者能够得到短暂的休整,调整个人的心理以及身体状态,让他们处于紧张状态的心理以及肌肉得到适当缓解,从而为下一阶段训练任务开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教练员要根据实际训练的情况,让参训者能够通过按摩、足浴等方式来缓解身体上的压力,让他们保持一个良好的睡眠状态,从而为日常体育运动训练创造良好的身心条件。
2.3 采用适宜的训练方法
体育运动训练中做好运动损伤防范应当采用适宜的训练方法,教练员要全面了解参训者在以往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其身体承受能力以及是否存在运动损伤反复的情况[4]。为了确保体育运动训练的高效开展,教练员也要根据参训者的兴趣爱好适当融入休闲化的训练方式,既强调训练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又能通过有效的方式缓解参训者心理以及身体上的压力。从运动损伤的特点来看,最常见的两点是突发性损伤和陈旧性损伤,针对前者来说,与参训者热身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运动训练中方法不正确或是高强度训练,参训者身心上会突然出现不适用性,因此科学、合理的热身运动是降低运动损伤的一个关键。针对后者来说,出现此类运动损伤往往是强度过大,重复、单一的训练方式给参训者身体带来较大的负担,因此,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参训者客观身体条件来创新训练方法。通过多形式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法来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参训者的现实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降低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率。
2.4 加强医务监督与服务能力
体育运动训练中做好运动损伤防范,不仅要从参训者以及教练员两个主体出发,也要做好医务工作,加强医务监督以及服务能力,从体育运动训练实际来看,发生运动损伤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因此加强对参训者的监督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医务工作者应当在固定的时间节点对参训者的身体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和检查,了解他们心理以及身体所产生的细小变化,从而为后续运动训练提供客观的依据[5]。在出现运动损伤后,参训者也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不能盲目地加入到训练中,在确保身体各项机能都恢复健康后,也要有一个明显的观察期,避免出现二次伤害。除此之外,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也要不断提升教练员的专项指导能力,根据参训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训练指导计划,在使用辅助器材的过程中,也要做好引导,纠正其动作要领[6]。教练员要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参训者的风险意识,让他们能够抓住训练关键,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体育运动训练。
3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参训者身体素质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也会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问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加强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运动损伤问题是体育运动训练中一项重点内容。这就要求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培养参训者人身安全意识,合理制定体育运动训练目标,要做好运动训练前的准备工作,也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医疗服务能力,为参训者构建一个全面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