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2022-11-22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农林水利局315020张兆康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农林水利局 (315020) 张兆康
生猪高热病的大面积发生,已成为许多规模猪场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为此,深入探索规模猪场生猪高热病的流行规律,控制主要病毒性疫病,特别是做好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区域性、局部性控制与净化,使生猪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控制在10%以内,成为提高养猪效益的关键。
初步查明,对生猪高热病的准确诊断往往难以作出,系为一组包括多种病源引起的症候群。一般认为,是由蓝耳病病毒、Ⅱ型圆环病毒、霉菌毒素等多种因子导致免疫抑制,并发和继发其它病毒、细菌感染而致。众多资料表明,蓝耳病病毒和猪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主要病原,同时感染后将造成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对于规模猪场和养殖大户来说,高热病已成为夏秋季节乃至全年猪病防控的重点。为此,在积极采取加强饲养管理等常规性防疫措施的同时,借鉴国内外猪场的成功做法,总结提炼,重点落实好以下综合防控技术:
一是使用进口PRRS美洲弱毒疫苗。规模猪场如是初次应用蓝耳病疫苗,建议首次使用该进口疫苗时,对全场繁育猪群、14日龄至保育阶段结束前的猪群普注一次;隔3~4周再次免疫繁育猪群,以后每隔4个月普免一次;对未曾免疫过的哺乳仔猪,在断奶前1周或20日龄左右,普免一次。操作时应注意的是,接种疫苗时,要注意人员和器械的消毒,避免通过疫苗接种传播病原,要做到一猪一个针头;抽疫苗的针头应固定使用,决不可用来给猪注射疫苗。在发病猪场,应首先对外观健康的猪只免疫,最后免疫非健康猪;原则上不免疫发烧、症状严重的猪。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得以控制后,蓝耳病病毒的危害将会明显减轻,因此,在疫病发生前,注意猪肺炎支原体的疫苗免疫和药物预防。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猪场的健康猪群猪瘟病毒有一定的带毒率,蓝耳病发生后,由于猪体抵抗力有所下降,潜伏的猪瘟病毒便会乘机发作致病,成为蓝耳病发病后引起高致死率的重要继发因素或混合感染因素。因此,免疫蓝耳病弱毒疫苗时不可与猪瘟冻干疫苗同时注射,二者间隔时间至少为7天。
二是实施药物保健方法。实践表明,采取免疫接种与药物保健相结合是防控生猪高热病的重中之重。规模猪场须做到不使用霉变和劣质饲料,保证充足的营养,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尽量多喂青绿饲料。并在做好免疫工作的基础上,推广应用药物保健进行预防。为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应选用高效广谱的毒素降解或吸附剂。经多次验证,在饲料或饮水中可添加如下保健药物组合,选其一分别在5~6周龄、8~9周龄、11~12周龄、16~17周龄各用一周,以此脉冲式用药来预防细菌性病原或寄生虫病原的混合感染,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和防止疫病传入:林可霉素200克/吨+氟苯尼考50克/吨;林可霉素50克/吨+阿奇霉素200克/吨;强力霉素250克/吨+氟苯尼考50克/吨。其它如爱乐新、纽氟罗、泰农、泰勇与四环素族和磺胺药等配伍,亦可选用。
三是做好养猪过程的防控。采用自繁自育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重点就是实现断奶猪和母猪群的隔离饲养。对规模场而言,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从分娩、保育、到育成均应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不能将不同批次的猪混养,也不能将不同地方来源的猪混养,更不能将外地调入的生猪与本场猪混养。同时,应天天巡查猪只的健康状况,发现可疑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接到群发性高温病猪疫情报告后,要及时诊断,并采集病料送实验室检验确诊,做到发现及时,监测到位,措施有力。若猪群发病,宜立即采取对症疗法和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以控制继发感染,但不可滥用和多用抗菌药,否则会损害肝肾等实质性器官,降低生猪抵抗力、增加死亡率。对病猪治疗重在加强营养和护理,应主要使用营养类药物,尽可能保证机体免疫功能不衰退,并能恢复与增强猪的体质。病猪舍应天天实施带体消毒。对同群未发病猪,也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